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1、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運用,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沈文和,台灣上市電子公司赴海外市場募集資金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3、吳儀玲,可轉換公司債發行公司之特徵探討,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4、林江亮,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企業之財務屬性與其對股價之影響,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5、林育志,轉換公司債發行動機之風險移轉與後門權益假說實證,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七月。 6、周芝安,我國海外可轉債發行公司特性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7、連榮華,上市公司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意願與價格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8、陳隆麒,當代財務管理,民國八十八年一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9、陳壽宏,企業海外融資與資本結構之實證研究-以我國上市上櫃電子業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10、郭敏華,企業分析與評價-財務報表分析之應用,民國八十八年二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11、張淑婉,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之考慮因素及公司價值之關係,台灣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2、劉以真,可轉換公司債發行動機之研究----持續性融資假說之驗證,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13、蔡政哲,公司財務特質、轉換機率、與可轉換公司債融資決策之研究,中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14、蕭雯耿,可轉換公司債發行決定因素之探討,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二、英文部份 1、Baker, H. Kent, John R Nofsinger, and Daniel G. Weaver, (2002), “International Cross-Listing and Visibil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37, No. 3, September 2002. 2、Green, Richard C. (1984), “Investment incentives, debt, and warra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1984), 115-136. 3、Lawrence, Edward C. and Nasser Arshadi(1995), “ A Multinomial Logit Analysis of Problem Loan Resolution Choic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7, No. 1 (February 1995). 4、Madura, Jef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7th Editio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5、Mayers, David (1998), “Why firms issue convertible bonds: the matching of financial and real investment op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7 (1998) 83-102. 6、Merton, R.C.(1987), ”Presidential Address: A Simple Model of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2 (1987), 483-510. 7、Smith, Clifford W. (1986), “Investment banking and the capital acquisition proc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5(1986), 3-29. 8、Stein, Jeremy C. (1992), “Convertible bonds as backdoor equity finan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2 (1992) 3-21. 9、Wald, John K. (1999), “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pital structur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Vol. XXII, No.2, Pages 161-187, summer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