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075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70074      在线人数 : 9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753


    题名: 發展生物科技產業聚落關鍵因素之探討
    作者: 鄭居元
    Cheng Chu-Yuan
    贡献者: 吳思華
    Wu Se-Wha
    鄭居元
    Cheng Chu-Yuan
    关键词: 生物科技
    產業聚落
    種子基金
    科學園區
    育成中心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s
    seed fund
    science-park
    incubator
    日期: 2001
    上传时间: 2009-09-12 12:48:15 (UTC+8)
    摘要: 摘要
    台灣生物科技產業,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投資金額、企業營收、就業率與新創公司數逐年成長。然而台灣生物科技水準與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相比,技術層次仍有待加強,而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相較於美歐日等地區生物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仍屬於播種萌芽,逐漸起飛的階段。
    台灣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因素:如人才、資金、技術等關鍵資源極為有限,因此若能藉由地理區域的集中,來凝聚上述有限的關鍵資源,或可加速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
    本研究藉由實地參訪和個案研究;再輔以次級資料(公開文件)的蒐集、整理與分析,來探討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發展的關鍵因素。研究對象包括:美國的生物科技產業聚落(Philadelphia,New Haven,Boston,RTP、North Carolina)及歐洲瑞典的生物科技產業聚落(Stockholm / Uppsala,Gothenbrug,Malmo / Lund,Linkoping,Umea)等。
    由於生物科技公司是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的構成主體,因此首先就企業經營管理的觀點,探討生物科技新創公司形成的關鍵因素;另就產業聚落發展的觀點,探討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發展的關鍵因素:如生產要素條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產業聚落的成長與回饋等;再探討生物科技產業聚落內,使得新事業源源不斷形成,產業聚落得以永續發展的機制;最後由先進國家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發展的經驗,對台灣地區發展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的政策意涵,提出相關建議。
    經由本研究可以得到下列發現:生物科技新創公司最重要的生存方式,在於如何善用環境外部資源,來突破企業內部資源的有限性。而生物科技產業聚落不是無中生有,首先必須先存在大學及研究機構等專業化生產要素,才會設立科學園區或育成中心。大學及研究機構現有的研究領域,決定科學園區或育成中心的發展特色。生物科技公司是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的構成主體,而生物科技新創公司形成的機制(如種子基金的設置等)是產業聚落永續發展的驅動力量。種子基金、科學園區或育成中心分別為產業聚落發展重要的無形及有形的連結機制。
    Abstract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the revenu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firms, and the number of start-ups, within Taiw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increased gradually. However, the level of bio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eems still a lot to be upgraded. Moreove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ed in Taiwan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Therefore, the limited key resources such as talents, capital, technology, if can be concentrated in a specific region, then the emerging industry lik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may be developed faster.
    The study is, use of the field and case study, and the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to explor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s. The cases studied include Americ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s, like Philadelphia, New Haven, Boston, RTP-North Carolina, and Swede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s, like Stockholm-Uppsala, Gothenbrug, Malmo-Lund, Linkoping, Umea.
    Because the biotechnology firms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s, it is first to explor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s of new ven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uster development, it is to explor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s of new clusters such as the production factors, the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the growth and feedback of clusters. The mechanism about new ventures growing forever to sustain the clusters development is then explore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clusters development, the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policy making on the biotechnology clusters development in Taiwan.
    From the study, there comes the following finding:The biotechnology ventures leverage the resources from the environment to overcome the limited resources within the firms. The biotechnology clusters can be happened nowhere. First, there will be existed som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en come the science-park and incubator. Th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ce-park and incubator. The mechanism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new ventures such as the seed fun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s of biotechnology clusters. The seed fund or the science-park and incubator are the intangible or tangible linkage mechanism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biotechnology clusters.
    "目 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研究流程
    第貳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策略九說的資源說與互賴說
    壹、核心資源的創造與累積:資源基礎理論(資源說)
    貳、事業網路的建構與強化:組織學習理論(互賴說)
    參、互賴關係(互賴說)
    肆、事業網路與台灣產業發展
    第二節、競爭論中的產業聚落
    壹、產業聚落的定義
    貳、聚落的構成要素
    參、構成要素的互動與回饋
    肆、產業聚落與新事業發展
    伍、聚落與政府部門的關係
    陸、聚落與民間部門的關係
    第參章、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研究對象
    壹、美國(美東)地區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貳、瑞典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參、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第二節、研究架構
    壹、企業經營管理的觀點
    貳、產業聚落發展的觀點
    第肆章、個案分析與討論 44
    第一節、個案內容
    壹、美國(美東)地區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貳、瑞典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參、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物科技產業聚落
    第二節、分析與討論
    壹、企業經營管理的觀點
    貳、產業聚落發展的觀點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94
    第陸章、參考文獻 101
    第柒章、附錄 107

    表 目 錄

    表一 美國(美東)地區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簡報與參訪的廠商與機構 45
    表二 瑞典五大生物科技產業聚落及其相關企業數目 79

    圖 目 錄

    圖一 研究流程 7
    圖二 地點競爭優勢的來源 37
    圖三 研究架構:發展生物科技產業聚落關鍵因素之探討 43
    圖四 生物科技新創公司的形成 73
    圖五 瑞典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 78
    圖六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生物科技產業聚落在新藥開發
    與跨國公司、委託研究機構、供應商的互動 83
    圖七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發展的推動 86
    圖八 培植生物科技新創事業的機制 93


    附 錄

    一 美國美東地區生物科技投資考察團參訪公司名錄 107
    二 瑞典五大生物科技產業聚落的大學、醫院與科學園區 131
    三 生物科技產業的定義與範疇、生物科技產業的產業特性 133
    四 各縣市成立生技園區的處理依據及原則 134
    五 行政院第五次生技產業策略會議結論與建議 136
    參考文獻: 第陸章、參考文獻
    壹、參考書目
    1. 麥可、波特,2001。競爭論(上、下),台北:天下文化
    a. 第七章:產業群聚與競爭:企業、政府和機構的新議題
    (233頁-326頁)
    b. 第九章:跨地點的競爭:透過全球化策略增強競爭優勢
    (335頁-404頁)
    2.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
    a. 第0章:策略三構面(33頁-62頁)
    b. 第一章:資源說(123頁-144頁)
    c. 附錄二:波特的策略競爭理論(167頁-176頁)
    d. 第七章:互賴說(229頁-250頁)
    3. 科特勒等,2000。國家行銷-厚植國家財富的策略性方針,台北:遠流
    4. 梭羅,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文化
    5. 薩克瑟尼安,1999。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台北:天下文化
    6. 麥可、波特,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
    7. 麥可、波特,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台北:天下文化
    8. 朱宏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9. 林子銘,1999。研究生論文成功指引,台北:華泰
    10. 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1999.5、2000.1。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韋伯文化
    貳、學術期刊
    11. Michael E. Porter & Scott Stern, 2001. Innovation:Location Matter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8-36,Summer,
    麥可、波特,2001。創新,來自地方特色,天下雜誌,9月
    12. Michael E. Porter,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77-90
    13. Lord Sainsbury, 1999. Biotechnology Clusters:Report of a team led by Lord Sainsbury,Minister for Science,Department of Trade & Industry,UK(August)
    14. Ross DeVol, 2000. Biotech & Bioscience:The 21st Century Cluster Race,The Zone News(1)
    15. Stuart A Rosenfeld, 2001.Backing into Clusters:Retrofitting Public Policies,Integration Pressures: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John F. Kennedy School Symposium,Harvard University,(March)29-30
    16.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ume 17, No 1/2, 2001(Special Issue)
    Gerhard Fuchs,Introduction: Biotechnolog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Industry Dynamics. 1 – 2
    David B. Audretsch,The Role of Small Firms in U.S. Biotechnology Clusters. 3 – 15
    Martha Prevezer,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17 – 29
    Jorge Niosi, Tomas G. Bas,The Competencies of Regions – Canada`s Clusters in Biotechnology. 31 – 42
    Philip Cooke,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zation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ce. 43 – 59
    S. Lemarie, V. Mangematin, A. Torre,I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tech SMEs Localized?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French Case. 61 – 76
    Luigi Orsenigo ,The (Failed) Development of a Biotechnology Cluster: The Case of Lombardy. 77 – 92
    Anna Nilsson,Biotechnology Firms in Sweden. 93 – 103
    Gerd Schienstock, Pasi Tulkki,The Fourth Pillar?An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Finnish Biotechnology. 105 – 122
    Christian Zeller,Clustering Biotech: A Recipe for Success? Spatial Patterns of Growth of Biotechnology in Munich, Rhineland and Hamburg . 123 - 141
    Gerhard Krauss, Thomas Stahlecker,New Biotechnology Firms in Germany: Heidelberg and the BioRegion Rhine-Neckar Triangle. 143 – 153
    參、其他書面資料
    1.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2. 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
    3. 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策略(SRB)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4. 「發展生物技術產業行動計畫」(經濟建設委員會)
    5. 「竹南生物科技園區發展規劃」(國科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6.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推動原則(經濟建設委員會)
    7. 「台北市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台北市政府)
    肆、座談會議紀錄
    1. 「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發展目標及行動方案」(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90.4.25
    2. 台灣在生物資訊、基因體及其他生技產業的發展方向與策略座談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90.5.11
    3. 行政院院長與生物技術業界座談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90.5.25
    4. 「台北市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座談會(生物技術開發中心)90.7.19
    5. 「我國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現況、願景與發展策略」研究:生技領域預備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90.8.8
    伍、個人相關著作:
    參訪報告
    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物科技參訪團考察報告(未出版)
    2. 中、瑞(典)高科技產業合作考察團參訪報告(未出版)
    3. 美國(美東)生物科技投資考察團參訪報告:新創生物科技公司的形成(未出版)
    發表文章
    1. 「建構台灣生技產業的互補性資產:生物科技管理學程」(科技報導243期91年3月第2版至第4版)「以互補性資產方式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經濟日報91年5月24日企管副刊44版)
    2. 「打造台灣生技產業的『矽谷』與『那斯達克』」(科技報導234期90年6月第8版至第12版)
    3.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的缺口:地方化、全球化-奧地利『聚落管理』策略的省思」(科技報導230期90年2月第2版至第6版)
    4. 「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的兩項重點:『創新』與『創業』」(科技報導225期89年9月第12版至第13版)
    5. 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執行工作回顧與前瞻(科技報導214期88年11月第12版至第14版,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廿週年紀念專刊P47~52)
    6. 「培植台灣生物科技新創事業」(科技報導213期88年9月第10版至第14版)
    7.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物科技參訪觀感」(科技報導213期 88年9月第8版至第9版,212期88年8月第18版至第21版)
    8. 「利用產業聚落策略打造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科技報導205期88年1月第16版至第19版)
    9. 「由國家競爭優勢看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需求有限,競爭不足」(科技報導203期87年11月第13版至第19版,能力雜誌【中國生產力中心】1998年11月P:112~119,經濟日報87年12月15日企管副刊39版至12月19日企管副刊30版【五天連載】)
    10. 「中、瑞(典)高科技產業合作考察團參訪觀感」(科技報導202期87年10月第10版至第13版)
    11. 「美國生物科技投資考察團參訪觀感」(科技報導201期87年9月第12版至第15版,台大醫學院楓城研發報導13期87年11月,生物產業(Bio Industry)Vol.9. No.3 1998. P36~P40)
    12. 「催生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科技報導199期 87年7月 第7版至第9版,經濟日報87年9月7日企管副刊39版,生物產業(Bio Industry) Vo1.9. No.2 1998 P51~P54)
    13. 「由美國H & Q生技投資說明會看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由第十六屆 H & Q醫藥大會看生物技術產業的推動」(科技報導196期 87年3月 第11版至第13版,生物產業(Bio Industry) Vo1.9. No.1 1998 P47~P50)
    14. 「推動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可能途徑─台積電(TSMC)代工模式的再翻版(科技報導185期 86年5月 第6版至第8版,技術尖兵(經濟部技術處) 29期86年5月號 P7~P8,生物產業(Bio Industry)Vol.8. No.2 1997 P37~P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88931030
    9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3595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4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