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042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92/144379 (79%)
造访人次 : 51213605      在线人数 : 8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420


    题名: 工業設計角色變化之個案研究-以研華科技導入Early Design Campaign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 Change of Industrial Design - qualitative study of Early Design Campaign Implementation for Advantech
    作者: 楊立德
    贡献者: 溫肇東
    楊立德
    关键词: 工業設計
    研華科技
    創新設計
    Early Design
    IDEO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1 17:51:08 (UTC+8)
    摘要: 過去工業設計發展了幾十年,相較於美國與日本也晚了幾十年,如今,在台灣工業設計盛行的現在,台灣許多產業為了從代工轉型至品牌,紛紛導入工業設計,希望透過工業設計提供的美學價值提升產品的整體價值,連帶提升品牌價值,工業設計就變得受到各界的重視,過去工業設計的價值總是著重在美與外觀上的創造,焦點集中在設計品創造後的成果,較少探討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工業設計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以個案訪談的方式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工業電腦領導廠商研華科技為個案公司,該公司本身特性雖不以外觀、美學為主,卻嘗試導入工業設計,並以Early Design Campaign的Program模式進行產品開發,本研究從該公司產品開發的實務當中,挑選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專案進行訪談,同時也針對導入該Program的研華科技與華胄設計的諸關係人進行訪談,了解導入工業設計之原由與過程,發展的方式與產生的問題。從而分析工業設計的角色在研華科技公司的產品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變化。
    本研究發現在跨領域創新的過程中,視覺化的技能扮演加速創新的過程,也能讓想法能夠更完整的表達,強化過去在文獻中所說屬於工業設計所扮演『觸媒』的角色,並在Early Design Campaign中創造出新型的產品開發模式,不同的產品類型有不同的產品開發模式,而研華科技正處於發展新市場產品的階段,過去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已經不再能夠快速抓到市場的需求,必須透過新型態的產品開發模式才能夠發展出更創新、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擴散同時能夠強化研華原有產品開發模式的能力與績效,連帶影響研華在產品開發的審核機制,整體性的影響能夠慢慢改變研華的創新體質與文化,與過去強調之工業設計價值大為不同。
    目錄 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撰寫章節分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產業概況 7
    第二節 工業設計、創新與情境知識 14
    第三節 IDEO與跨領域設計 22
    第四節 知識轉移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個案選擇 31
    第二節 資料搜集 33
    第三節 資料分析 3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6
    第四章 個案描述 37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 37
    第二節 合作歷程 47
    第三節 開發實務描述 54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65
    第一節 概念產生流程分析 66
    第二節 IDEO與Early Design Campaign之比較 72
    第三節 討論 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研討會及碩博士論文
    1. 李慶芳(2006),情境知識的管理模式:探索知識內嵌的本質、情境學習與實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2. 邊守仁 (1997),創新資訊產品之工業設計發展模式研究,97年海峽兩岸暨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3. 陳重嘉(2005),軟體公司知識創造與能耐積蓄之平台建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賴若騫(2003),工業電腦產業中市場知識對新產品開發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金書帆(2005),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工藝產業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楊芝霞(2003),創新團隊創造過程研究─以表演藝術劇團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孫磊(2000),媒體導入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明日報及數位時代雜誌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宋同正(1998),台灣資訊的新產品創新、經營策略與設計初探,科技學刊,第七卷第一期,165-172。
    9. 張文智 (1998),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第27卷第1期,2-7。
    (二)一般書籍
    1. 管倖生 (1997),廣告設計。台北:三民出版社。
    2. 邊守仁(1999),產品創新設計:工業設計專案的解構與重建。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 蕭瑞麟(2008),科技創新與組織變革-科技福爾摩斯。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4. 余德彰、林文綺、王介丘(2001),資訊時代產品與服務設計新法-劇本導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5. 呂豪文 (1995),工業設計實務概念。台北:三采文化。
    6. 劉國余 (2003),設計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7. 劉瑞芬 (2006),設計管理:理論、程序與應用。台北:新文京開發。
    8. Tom Kelley(2002),IDEA物語 : 全球領導設計公司IDEO的秘笈,台北:大塊文化。
    9. Tom Kelley(2008),決定未來的10種人,台北:大塊文化。
    10. 凱斯‧索伊爾(2007),團隊的天才:引爆協同創作的力量,台北:天下雜誌。
    (三)報告及其他參考資料
    1. 鍾慶宇(2006),「工業電腦產業展望」,富邦投顧報告。
    2. Early Design Campaign 4th與會手冊。
    二、英文文獻
    1.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25(1),107-136.
    2. Carlile, P. R. (2002). A pragmatic view of knowledge and boundaries: boundary object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Science, 13(4), 442-455.
    3. Carlile, P. R. (2004). Transferring, translating, and transform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managing kno wledge across boundar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5(5), 555-568.
    4. Cooper, R.G. (1996), Overhauling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5( 6), 465-482.
    5.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7.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6. Davenport, T. H., & Klahr, P. 1998. Managing customer support knowled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195-208.
    7. Hsiao, R.L., Tsai, D.H., & Lee, C. F. 2004. Knowing in practice: interpreting knowledge work and the adoption of a knowledge-sharing system.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New Orleans, August 6-11.
    8. Kellogg, K.C., Orlikowski, W.J. & Yates, J. (2006). Life in the trading zone: structuring coordination across boundaries in post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cience, 17(1), 22-44.
    9. Kotler P, Rath GA. (1984), Design: a powerful but neglected strategic tool,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5(2), 16–21.
    10. MacCormack, A., Verganti, R., and Iansiti, M. (2001), Developing Products on "Internet Time": The Anatomy of a Flexible Development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47(1), 133-150.
    11.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12.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40-54.
    13.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the Japanese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Nonaka, I., Toyama, R., & Byosière, P. 2001.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o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reating knowled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eds.) M. Dierkes, A. B. Antal, J. Child, and I. Nonak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Orlikowski, W. J. 2000. Using technology and constituting structures: A practice lens for studying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cience, 11(4): 404–428.
    16. Orlikowski, W. J. 2002. Knowing in practice: enacting a collective capability in distributed organiz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13(3): 249-273.
    17. Orlikowski, W. J., Yates, J., Okamura, K. & Fujimoto, M. 1995. Shaping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he metastructuring of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use. Organization Science, 6(4): 423–444.
    18. Sowrey, T, (1987),” The Generation of Idea for New Product”, Kogan Page Ltd., London, p38
    19. Trueman, M. and Jobber, D. (1998), Competing through design, Long Range Planning, 31(4), 594-605.
    20. Yamamoto, M. and Lambert, R. (1994), The Impact of Product Aesthetics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 (4), 309-324.
    三、網站資料
    1.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講座部落格,http://designspeeches.blogspot.com/
    2. MIC-AISP情報顧問服務網站,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4. 研華科技公司網站,http://www.advantech.tw/
    5. 富邦綜合證券,http://www.fbs.com.tw/
    6. 金鼎綜合證券,http://www.tisc.com.tw/
    7.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設計資訊與思考研究室,http:// ditl.cgu.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535901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359017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65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