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398
|
Title: | 企業創新能力、創新認知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
Authors: | 林欣亭 |
Contributors: | 吳思華 林欣亭 |
Keywords: | 企業創新力 創新認知程度 經營績效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1 17:48:37 (UTC+8) |
Abstract: | 曾被世界譽為經濟奇蹟的台灣,正面臨一個全新的轉折點。近鄰中國大陸的開放與崛起產生巨大的磁吸作用;與同屬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國相比,我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亦相形失色。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只有在「適者生存」或「不適者淘汰」兩者中選擇一項。面對全球化所帶來日益競爭的商業環境,正視我們過去在土地、勞力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思考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與策略,『創新』已經成為企業要在國際級殺戮戰場中脫穎而出所必須選擇的路。
然而,創新力是一種無形的能力與知識,想要建構此一能力,首先必須能夠加以客觀且準確的衡量,因此企業創新力衡量指標的建立便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衡量『企業之創新能力』,探討企業創新能力可能的衡量構面與這些構面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本研究亦剖析『企業創新認知程度對於其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企業創新能力最後對於企業經營績效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企業每一個成功的創新與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必然存在有時間上的落差,因此我們在實證研究時也分別做了兩階段的研究加以衡量。
本研究前段部分採用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與《商業周刊》合作的創新模範企業調查資料,得到樣本企業於二00三年時、其企業創新力的表現情形(此處的『企業創新力』係以「企業創新的狀態」為範圍,是對企業在某一時點上之創新成果的衡量與盤點);並於後段研究進一步追蹤樣本中之上市公司於一年後的經營績效表現,皆獲致相當肯定與正確的實證效果。
本研究使用套裝軟體SPSS執行統計分析,得以下實證結果。首先,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其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其次,企業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與其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此外,企業在整體之創新能力上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也具有正向相關;另一方面,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企業整體之創新能力表現具有正向相關。然而,在實證結果中,並沒有發現企業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因此本研究亦在結論部分加以討論其可能原因與代表之意義。 Taiwan is facing a turning point in terms of its economy. On one hand, neighbor China’s deregulation has a magnetic effect on FDI in the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were stagnant comparing to the other three members of “the Four Tigers of Asia.” Confronting the situation that we have been losing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eap labor force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we must choose innovation as our main strategy in order to succeed in the global business arena in the following days.
Nevertheles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pproach to innovation regarding its intangible property. To establish innovation competence, enterprises first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measur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to build up a methodology and appraisal indexes to get the measure of companies’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irst step.
The research is to probe the firm-leve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ly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innovati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companies. Our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2003 and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2004. Discoveries from research are as follows:First, a company’s sense of innova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th one-year time lag. The last, a company’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proces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have some correlations with its produc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innovation abi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五節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企業創新能力……………………………………………………. 9
一、創新的定義………………………………………………………. 9
二、創新的過程………………………………………………………. 13
三、創新的動力與機會來源….……………………………………… 17
四、創新能力的類型…………………………………………………. 22
第二節 企業經營績效……………………………………………………. 28
第三節 研究變數之相關文獻…………………………………………….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變數及操作型定義…………………………………………. 47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0
第四節 問卷設計、抽樣與回收處理……………………………………..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樣本特性描述……………………………………………………. 61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 70
第三節 因素分析…………………………………………………………. 71
第四節 集群分析與變異數分析…………………………………………. 78
第五節 典型相關比較分析………………………………………………. 81
第六節 迴歸分析………………………………………………………….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3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表目錄
表2-1 學者對創新定義的彙整……………………….. …………………...... 12
表2-2 以『過程觀點』看組織創新……………………….. …………………... 15
表2-3 驅動創新的刺激因素……………………….. ………………….......... 19
表2-4 創新能力類型相關文獻……………………….. …………………...... 26
表2-5 績效構面之相關實證研究……………………….. …………………... 30
表2-6 產品創新能力衡量指標相關文獻……………………….. …………... 38
表3-1 本研究之變數操作型定義……………………….. …………………... 48
表4-1 樣本產業別家數統計……………………….. ………………………... 62
表4-2 樣本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之概況……………………….. ……………... 65
表4-3 樣本企業產品創新能力之概況……………………….. ……………... 66
表4-4 樣本企業流程創新能力之概況……………………….. ……………... 66
表4-5 樣本企業組織創新能力之概況……………………….. ……………... 68
表4-6 樣本企業策略創新能力之概況……………………….. ……………... 69
表4-7 內部一致性分析結果……………………….. ………………………... 70
表4-8 KMO與Bartlett球形檢定……………..………... ……………………. 71
表4-9 共同性(Communalities)……………………….. ……………………. 72
表4-10 解說總變異量……………………….. ………………………………. 73
表4-11 成份矩陣……………………….. ……………………………………. 75
表4-12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76
表4-13 認知程度之集群分析……………………….. ………………………. 78
表4-14 四個集群在五構面上的差異分析…………………………………… 80
表4-15 創新認知程度對創新行為面表現之比較分析……………………… 81
表4-16 創新認知程度對創新行為面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82
表4-17 創新行為面對創新結果面表現之比較分析………………………… 83
表4-18 創新行為面對創新結果面表現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83
表4-19 創新結果面對經營績效表現之比較分析…………………………… 84
表4-20 企業創新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之比較分析………………………… 85
表4-21 企業創新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85
表4-22 創新認知程度對企業創新能力之比較分析………………………… 86
表4-23 創新認知程度對企業創新能力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87
表4-24 技術創新能力對於產品創新能力之迴歸係數表…………………… 89
表4-25 組織創新能力對於產品創新能力之迴歸係數表…………………… 90
表4-26 創新行為面表現對於產品創新能力之迴歸分析…………………… 91
表4-27 技術創新能力對於策略創新能力之迴歸係數表…………………… 92
表4-28 流程創新能力對於策略創新能力之迴歸係數表…………………… 93
表4-29 組織創新能力對於策略創新能力之迴歸係數表…………………… 94
表4-30 創新行為面表現對於策略創新能力之迴歸分析…………………… 95
表4-31 企業創新能力對於經營績效之迴歸係數表………………………… 96
表5-1 典型相關比較分析結果……………………….. ……………………. 100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 6
圖3-1 研究架構……………………….. ……………………….. …………… 46
圖4-1 樣本廠商之員工人數概況……………………….. …………………... 63
圖4-2 公司創新發動者概況……………………….. ………………………... 64
圖4-3 針對企業創新認知程度所進行的集群分析結果…………………….. 79
圖4-4 四個群集在四項企業創新能力指標上的表現……………………….. 80
圖4-5 創新認知程度對創新行為面表現之互動解釋圖…………………….. 82
圖4-6 創新行為面對創新結果面表現之互動解釋圖……………………….. 84
圖4-7 企業創新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之互動解釋圖……………………….. 86
圖4-8 創新認知程度對企業創新能力之互動解釋圖……………………….. 87 |
Reference: | 中文部份: 1. 丁金輝,「以公司重整再生機制重建企業價值之研究」,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 林志維,『競爭策略、技術環境、技術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電子高科技業與化工業為研究對象』,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3. 李自在,『戶政人員的知識學習、成就動機、組織文化對其組織創新、組織承諾與組織行政績效之影響性研究―以嘉義縣市各戶政事務所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2年。 4. 李宜軒,「企業創新策略、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5. 李國樑,「技術策略、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管理之關係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6. 邱奕嘉、徐作聖,「經營特質、創新型態與領導風格對經營績效的影響」,1998年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七年。 7. 邱慶德,「企業經營策略、組織結構與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8. 吳思華、呂惠茹,『高科技產業動態網路組織型態之研究』,技術與產業網路小型專題研討會,政大科管所與中研院社會所合辦,民國85年。 9. 吳萬益、鍾振輝、江正信,『企業文化、組織運作、製造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管理評論,第二卷,第一期,民國88年,頁1-22。 10. 紀慧如,『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1. 莊立民,「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民國91年。 12. 施佳政,『行銷知識能耐、產品創新、行銷創新與市場績效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 13. 郭明秀,「高階經營團隊與組織運作、競爭優勢、競爭策略及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比較」,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4. 陳茂成,『企業永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 15. 陳佩佩,『影響新事業技術商品化與績效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6. 張如蓮,「高科技事業中創新類型與組織知識創造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17. 張莉慧,「組織文化、組織知識創造情境與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8. 張益誠,『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民國90年。 19. 張嘉雯、「競爭策略、組織間關係策略、組織間關係管理型態與競爭優勢關係之探討」,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20. 詹明熹,「企業經營策略與技術發展政策之關係適配對提升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以台灣製藥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1. 賴士葆、王秉鈞與黃佑安,「創新能力與新產品研發過程關係之研究」,1997年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 22. 賴秋燕,『組織內外在因素、事業網路互動強度與組織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 23. 賴國茂,「企業文化、產業類型與企業績效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 24. 賴鍾慶,『創新能力的來源及其本身對技術商品化績效之影響』,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5. 劉尚志,『我國貿易商經營環境、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 26. 劉常勇,「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1997年中華民國科技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 27. 劉嘉雄,『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之組織因素研究----以台灣地區製造業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8. 蔡如菱,『企業內部創新發想過程及影響因素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民國91年。 29. 蔡啟通,「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 30. 鄭睿祺,「吸收能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31. 蘇怡靜,「探討顧客關係管理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 英文部分: 1. Aaker, D. A. (1985),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New York: McGraw-Hill, 35-36. 2. Amit, R. and P. J. H. Schoemaker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 33-47. 3. Anderson, J. C., H. Hakansson, and J. Hohanson (1994), “Dyadic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in a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58(4), 1-15. 4. Ansoff, I. H. and J. M. Stewart (1967), “Strategies for a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12-121. 5. Betz, F. (1993),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6. Chandler, A. D. (1990),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Chen, C. and B. Lin (2002), “The effects of formation motives and inter firm diver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7 (2), 139-166. Management Journal, 27(3), 467-488. 8. Dess, G. G. and R. B. Robinson (1984),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privately-held firm and conglomerate business uni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3), 265-273. 9. Hagedoorn, J. and J. Schakenraad (1994), “The effect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4), 291-309. 10. Hakansson, H and I. Snehota (1995),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Networks“, London ; Routledge, New York. 11. Hans Loof , Almas Heshmati, Rita Asplund (2001),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omparison of the Nordic Countries“, 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457 12. Hans Loof(2004),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13. Hamel, G. and C. K. Prahalad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4. Lans Loof and Almas Heshmati(2001),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 sensitivity analysis“, 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446 15.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Special), 111-125. 16. Long, C. and M. Vickers-Koch (1995),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 Dynamics, 24(1), 7-22. 17. Norbert Janz, Hans Loof and Bettina Peters(2004), “Firm level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 Is there a common story across countries? “,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18. Rothwell, R. and W. Zegveld (1982), “Innovation and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 London: Frances Printer Ltd. 19. Tor Jakob Klette and Samuel Kortum(2002), “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 Memorandum 20. Wilkinson, I. And L. Young (2002), “On cooperating: Firms, relations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2), 123-132. 21. Winterscheid, D. L. (1993), “P-version least squar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fluid dynamics“, University of Kansas, Ph.D Thesis. 22. Yorukoglu, M. (2000), “Product vs. process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Carnegic-Rochester Conference Science on Public Policy, 52, 137-16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1359014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359014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71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