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68043      Online Users : 9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377


    Title: 生活風格從異端到明日之星之研究以音樂產業為例
    Authors: 徐德煒
    Contributors: 李仁芳
    徐德煒
    Keywords: 異端
    生活風格
    龐克
    台客
    中子創新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1 17:46:20 (UTC+8)
    Abstract: 隨著消費社會的興起,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過程越來越多是在對商品的「生活風格」做選擇,風格無關價格高低、品牌大小,消費者在意的是產品背後獨特的價值感,以及品牌獨特的美感訴求,藉由產品背後所展現的獨特個人風格,消費者可享受其塑造的符號與體驗價值,這些優勢也讓企業更貼近市場,甚至變成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進入障礙。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並整理歸納出企業在塑造生活風格的過程中,是如何將邊緣的概念,透過商業手法的轉化,使其得以邁入主流市場。也針對網路的出現,研究對此過程有何影響。
    本研究在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一、 生活風格的概念從何而來?
    二、 生活風格如何形成?
    三、 網路的興起對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有何影響?

    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 生活風格產品的概念來源其實是一個早已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的異端思想。這概念本來處於邊陲地帶,很少人知道,經過早期採納者的發現,經過修改並拓展應用,才開始漸漸嶄露頭角,被文化媒介者所發現,而將其商業化並推向主流市場。

    二、 生活風格產品成功的關鍵在於比其他業者更快注意到外圍概念,並使其移向大眾市場。但異端是否能成為主流價值是需要時間的醞釀,依開始很難判斷,因此如何篩選出良性異端非常重要,在網路時代,透過與消費者共創內容的web2.0網站平台,透過不斷與平台社群對話,讓群眾的智慧與市場機制來篩選異端,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風險管理機制。


    三、 因科技的進步和數位化所提供的低成本工具,文化媒介者提供的網路平台服務讓每個創作者都有實現自己創作的可能性,這種跟顧客共創價值的作法不只是將商品客製化或個人化,而是讓顧客自行組織起來創造出自己的商品。經由讓顧客有利可圖地參與整個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建立一個創新的共榮圈。

    四、 一個異端概念從邊緣到主流需要時間的醞釀,異端之聲初期對大多數人過於粗糙,需要經過練習與修改才能往主流前進,這種修改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拓展應用。因此一個可以包容創新的社會則會提供異端概念早期學習很重要的場所。
    本文目錄 2
    圖目錄 3
    表目錄 5
    第一章 序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章節介紹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現代消費社會 9
    第二節 創新的擴散 17
    第三節 外圍概念商品化的過程 25
    第四節 共創價值理論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變數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4
    第四章 個案介紹與分析 45
    第一節 Sex Pistol 與 龐克音樂 45
    第二節 中子創新與台客搖滾 64
    第五章 研究發現 88
    第一節 生活風格的概念從何而來?(研究問題一) 88
    第二節 生活風格如何形成?(研究問題二) 91
    第三節 網路的興起對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有何影響?(研究問題三) ……………………………………………………………………100
    第四節 個案觀察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第三節 研究後續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19

    圖目錄
    圖2 1 從外圍到社會成規的線性過程 25
    圖2 2 化顧客為創新者 34
    圖3 1 研究流程 38
    圖3 2 研究架構 39
    圖4 1:龐客 45
    圖4 2:Malcolm McLaren 47
    圖4 3:紐約娃娃穿上全紅皮革裝演出 49
    圖4 4 「Sex Pistol」在St. Martin的第一次公開表演 51
    圖4 5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專輯封面 53
    圖4 6 樂迷運用拼貼繪畫等手法,創作自己的刊物Fanzine 54
    圖4 7 有著俐落短髮的Vivienne Westwood 55
    圖4 8 Let it Rock 商店 56
    圖4 9 由雞骨編成字樣的黑色背心 56
    圖4 11 SEX店面 圖4 12 SEX 店內裝潢 57
    圖4 10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店面 57
    圖4 13 SEX店員 Jordan 58
    圖4 14 用鉚釘大量加工過的皮革外套
    圖4 15 透過撕裂、破壞加工和重新拼貼的牛仔褲 59
    圖4 16 有13個刻度且逆時針方向轉動的時鐘 60
    圖 4 四 17 《God Save the Queen》 62
    圖4 18 《Anarchy in The U.K》 62
    圖4 19 帶入大量龐克元素的日本漫畫 63
    圖4 20台客示意圖 64
    圖4 21 2005台客搖滾參與者 67
    圖4 22 StreetVoice首頁 73
    圖4 23 StreetVoice音樂作品頁 75
    圖4 24 網路徵選活動 76
    圖4 25 參與2007 搖滾司令台決賽的表演團體 77
    圖4 26 2007台客搖滾 78
    圖4 28 2007台客搖滾場地圖 79
    圖4 27台客搖滾標語 79
    圖4 29 歌手MC Hotdog在台客搖滾的演出 80
    圖4 30電音三太子 80
    圖4 32在台客搖滾中的市集攤位,也都呈現出獨特的風格 84
    圖4 31創意市集照徵選廣告 84
    圖4 33創意市集中的台客商品「紋身貼紙」和活動當天的參與者 85
    圖4 34台客搖滾線上音樂下載網頁 87
    圖5 1 異端概念的起源與早期應用 88
    圖5 2化顧客為創新者 96
    圖5 3 文化媒介者與早期顧客的對話機制 97
    圖5 4 異端概念到主流市場的演化過程 100
    圖5 5 中子創新將異端概念推向主流市場的三個機制 101
    圖5 6 篩選異端 103
    圖5 7 台客搖滾會場不同的舞台隱含著不同的權力象徵 105

    表目錄
    表2 1異端從外圍移至社會成規的途徑 28
    表2 2傳統企業觀點與價值共創觀點之比較 31
    表2 3 顧客角色的改變 33
    表2 4 顧客扮演角色的轉變 35
    表3 1 研究構面 40
    表3 2 研究變數 40
    表4 1 King"s Road 430的轉變 61
    表4 2 音樂風格的轉變 71
    表4 3 2007萬教歸宗台 表演名單 81
    表4 4 2007 搖滾司令台表演名單 82
    表4 5 2007嘻哈台客大擂台表演名單 83
    Reference: 論文
    1. 江芳儀(2007)。《網站內容由使用者提供的Web 2.0網站之價值共創與創新事業模式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正立(2003)。《探討智慧卡產業中電子貨幣的創新擴散模式》。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張元力(2005),「虛擬社群之價值共創活動以BBS社群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張傑貿(2004)。《文化看工業設計;以改裝車的台客次文化為例》。台北市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陳妍君(1999)。《龐克研究-從英國的「性槍」到臺灣的「無政府」》。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韋孝(2002)。《生活型態及品牌知名度對服飾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黃文貞(1988)。《流行及其符號生產機制–以服飾流行工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書目
    1. 星野克美 著,黃恆正 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1988〉
    2. 星野克美 著,黃恆正 譯,《新消費文化剖析》,〈台北:遠流,1988〉
    3. 洗懿穎(2005)。Call Me台客!。網路與書。
    4. 桑曄(2001)。 倫敦嗑樂地圖。 臺北:青新。
    5. 張釗維、吳佳臻(譯)(2005)。克雷格.歐哈拉(O`Hara, Craig)著。龐克哲學家。臺北市:商周。
    6.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期。台北:合志。
    7. 劉維公,2002b,〈文化全球化與消費:論文化帝國主義與消費工具〉,全球化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8月23日,佛光人文學院主辦,佛光台北松山道場。
    8. Virginial Postrel(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閻蕙群、陳俐雯 譯)。商智。
    9. Prahalad, C. K. and Ramaswamy, V. (2002),顧淑馨譯,「消費者王朝 -- 與顧客共創價值」,天下雜誌出版。
    10. Branson, Richard(1998)。 維珍旋風:品牌大師布蘭森自傳(Losing My Virginity:the Autobiography)。 楊嘉 譯。臺北:時報,2000。
    11. Turner, Graeme(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唐維敏 譯。
    12. Baudrillard , Jean,《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Telos Press,1981〉。
    13. Baudrillard , Jean,《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14. Bell, Robert (2004). Vivienne Westwood: the theatre of clothes. The world of antiques and art, 67, 14-16.
    15. Boot, Adrian & Salewicz, Chris (1997). Punk: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 music revolution. New York: Penguin Studio.
    16.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 Bromberg, Craig(1991). The Wicked Ways of Malcolm McLaren. Rev. ed.. NY: Omnibus.
    18. Butt, Malcolm(1997).Sid Vicious: Rock & Roll Star. London: Plexus P.
    19. Hamel, G., & Prahalad, C. K.,(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 Breaking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ontrol of Your Industry and Creating the Markets of Tomorr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 Hamel, G., (2000), “Leading the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 61-113.
    21. Holmstorm, John(1996).Punk: The Original. NY: Trans-High Corp
    22. Kilfoyle, Mark (Ed.). (2000). Vivienne Westwood: A London fashion. London: Museum of London.
    23. Lowthorpe, Rebecca (2004). Vivienne Westwood: "I am unique in the fashion world". Harper`s Bazaar, 3509, 220-223.
    24. O`Hara, Craig (2000). The philosophy of punk: More than noise. Oakland: AK.
    25. Savage, Jon (2002). England`s dreaming: Anarchy, sex pistols, punk rock, and beyond. New York: St Martins.
    26. Stevenson, Nils & Ray(1999).Vacant: A Diary of the Punk Years 1976-79. NY: Thames and Hudson.
    27. Vermorel, Fred (1997). Vivienne Westwood. New York: Overlook.
    28. White, Constance C.R. (1996). Men`s show for Westwood. New York Time, 145, 40. Wilcox, Claire (2004). Vivienne Westwood. London: V&A.
    報導與網站資料
    1. StreetVoice.com(http://www.streetvoice.com)
    2. 五四三音樂站(http://music543.com)
    3. 次文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_talk:%E6%AC%A1%E6%96%87%E5%8C%9
    4.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 BBS站):telnet://ptt.cc
    5. 台客基本型的定義。www.blueword.com.tw/home/newblueindex-ADDwordnews-in.php?no=457。
    6. 個人新聞台:咖啡、香菸、搖滾(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dbl/3/927832)
    7. 70年代經典龐克介紹(http://www.ntut.edu.tw/~s8540001/70.htm)
    8. 劉乃瑋(2000年5月12日)。 〈龐克之母薇薇安.衛斯伍德抵臺〉。    中國時報,北市:30版。
    9. 孫大偉(2005.7.26)。台客不土 他是我兄弟(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10.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年,9月1日-10月19日)。薇薇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2005年9月8日,取自 http://www.tfam.gov.tw/VivienneWestwood/index.htm
    11. 金蓓蕾(2005年,8月2日)。Vivienne─Westwood全球回顧展。大公報。2005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8-2/MFTX-436005.htm
    12. 邱莉燕(2005)。薇薇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今週刊。2005年9月16日,取自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80
    13. About PUNK(http://www.milk.com.hk/special/112_punk/6.html)
    14. Anarchy in the UK - more like God save the Queen, Profile Vivienne Westwood (2006). Retrieved March 10, 2006, from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2088-1965589,00.html
    15. Hutchinson`s Biography Database (n.d.). Vivienne Westwood(1941- ).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6, from http://www.ebsco.com
    16. Jensen, Tanya (2001). Vivienne Westwood: Fairy tale.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06, from http://www.fashionencyclopedia.com/Vi-Z/Westwood-Vivienne.html
    17. Kimmelman, Michael (1988, September 14). Review/Art; Malcolm McLaren show.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6, from http://www.nytimes.com
    18. Never Mind The Disco, Here Is The Punk!-我所認識的龐克搖 滾(http://www.mtvchinese.com/Music/Feature/Chinese/200108)
    19. PUNK 77 (http://www.punk77.co.uk/)
    20. PUNK ROCK (http://www.punkrock.org/)
    21. Rockin Rina`s Women of 1970`s Punk (http://www.comnet.ca/~rina/)
    22. V&A Museum (2004). Vivienne Westwood 1 April-18 Jjuly 2004.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5, from http://www.vam.ac.uk/vastatic/microsites/1231_vivienne_westwood/index.html
    23. Vivienne Swire/Vivienne Westwood. (n.d.). Retrieved Nomber 20, 2005, from http://www.mital-u.ch/PunkWave/index.html
    24. Vivienne Westwood history. (n.d.). Retrieved February 27, 2006, from www.viviennewestwood.com
    25. Vivienne Westwood. (n.d.).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06, from http://www.designerhistory.com/historyofashion/westwood.html
    26. Vivuenne Westwood 網站(http://www.viviennewestwood.com/flash.ph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435901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359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