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2976
Online Users : 799
|
|
|
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29
|
Title: | 亞洲銀行業跨國併購之研究 |
Authors: | 袁顥庭 |
Contributors: | 沈中華 吳啟銘 袁顥庭 |
Keywords: | 亞洲銀行業 跨國併購 CAMEL法 |
Date: | 2002 |
Issue Date: | 2009-09-11 16:41:41 (UTC+8) |
Abstract: | 歐美銀行業為因應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競爭態勢,紛紛藉由併購方式增強競爭能力。全球金融風暴對新興市場的銀行業者衝擊甚大,世界各國金融業者也趁機在亞洲、拉丁美洲與俄羅斯收購投資標的,藉以低價取得價值被低估的資產,擴大其區域營運規模,以及強化客戶網路關係。
銀行的併購案與其他產業的併購案相比只是少數;即使在銀行業中,曾進行併購活動的銀行也是少數;因此引發我們思考幾個問題:這少數歷經併購的銀行是否存在某些特質呢?主併銀行與被併銀行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呢?在進行併購後,銀行的營運表現是否會產生明顯的差異呢?
本研究主要是從財務的觀點,來探討跨國性銀行併購活動,透過基本統計量(Basic Descriptive Statistics)的比較,分析主併銀行與被併銀行的經營績效與經營效率有何差異。採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討論併購活動發生後,銀行的績效是否顯著地提高。此外,利用敘述性資料(Descriptive Data)的整理,探討合併動機、併購之相關制度影響因素。
經過研究分析有以下幾點結論:
一、併購銀行的特質
研究結果顯示主併銀行的規模遠較被併銀行和未從事併購之銀行為大。在財務績效表現方面,主併銀行的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和管理能力上較被併銀行為佳;但是在獲利性和流動性的表現上,卻較被併銀行差,又被併銀行的表現差異極大。與配對銀行相比,主併銀行的財務績效表現一般,和配對銀行相當。而被併銀行的五個績效衡量構面均較其配對銀行表現好;外國銀行欲進行跨國合併時,當然優先選擇在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管理能力、獲利性、流動性各方面經營較佳之銀行與之合併。
二、銀行合併前後經營績效之比較
主併銀行的資產報酬率併購前後有顯著差異,而非利息收入未有顯著差異。被併銀行的資產報酬率、非利息收入檢定結果皆不顯著。
歐美銀行趁機收購亞洲價值被低估的資產,提高了銀行的資產報酬率;但是在拓展亞洲的各項金融業務發展上,目前還沒有明顯的效益產生,未來仍需努力。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在銀行併購相關議題上有所助益,並且可就一些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 合併前的策略規劃、審查評鑑工作非常重要,若隨便找一家被併銀行,為合併而合併,不僅併購之綜效未能產生,甚而使經營績效變差,則得不償失。
2. 跨國併購涉及雙方繁雜的法令限制,而銀行業又是政府所特別重視,嚴格控制的行業,因此併購活動更形困難。在推動併購案時應藉助專業顧問公司,尋找優良併購標的,處理相關法令事宜,以減少無形的併購成本。
3. 併購活動要在最短時間擴大營運規模、營運範疇、產生合併綜效,合併後之整合工作就非常重要,攸關合併後的經營績效。主事者必須慎思慎行,仔細思考合併之目的、評估合併之成本效益。 |
Reference: | 壹、 中文部分 1. 沈中華(2003),金融市場,華泰。 2. 沈中華(2002),「金控公司的銀行與獨立銀行CAMEL比較:1997~1998」,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2期。 3. 劉和昌(2002),「台灣地區銀行合併之因素與績效」,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寶瑞,郭秋榮,曾文清(2001),「金融機構合併之探討」,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7卷第8期。 5. 黃士育(2001),「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泰國金融變革之研究(1997-2000)」,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呂建良(2001),「日本金融機構經營危機之研究—從泡沫經濟觀點」,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呂桂玲、方慧娟、李榮謙(2001),「國際間金融整合之發展、問題與啟示」,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7輯。 8.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智勝文化。 9. 周文賢(2001),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之應用,智勝文化。 10. 林婷鈴(2000),「銀行業國際化併購整合性觀念模式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第3輯第3期。 11. 黃明琦(2000),「臺灣金融機構購併前後績效與綜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沈中華(1999),貨幣銀行學-全球的觀點,增訂版,新陸。 13. 伍忠賢(1999),企業購併聖經,台北:遠流。 14. 汪仲編譯 (1999),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台北:時報。譯自:Dominic Casserley and Gerg Gibb。 15. 張捷昌(1999),,「日本金融機構經營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5卷第7期。 16. 許李瑋(1999),「我國銀行業購併之績效與綜效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盧正昕(1998),「銀行業購併的實務與趨勢」,華信金融季刊,第3期。 18. 鄭嘉慧(1998),「東南亞國家金融體制的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2期。 19. 林惠玲、陳正倉(1998),統計學-方法與應用,雙葉書廊。 20. 魏啟林(1992),「台灣廠商跨國經營之購併策略分析」,台灣企業國際化研討會論文。 貳、 英文部分 1. Claudia M. Buch and Gayle L. DeLong(2001), “Cross-Border Bank Mergers: What Lures the Rare Animal?”, Keiel Working Paper No.1070. 2. Dario Focarelli and Alberto Franco Pozzolo(2001), “The Patterns of Cross-Border Bank Mergers and Shareholdings in OECD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5:2305-2337. 3. Berger, A.N., DeYoung, R., Genay, H., Udell, G.F.(2000), “The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vidence from A Cross-Border Banking Performance.”, Brookongs-Wharton Paper on Financial Service:23-120. 4. John H. Boyd and Stanley L. Graham(1998), “Consolidation in U.S. banking: Implications for efficiency and risk.”,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113-135. 5. Peter S. Rose, “Profiles of U.S. Merging Banks and the Performance Outcomes and Motivations for Recent Mergers.”, Bank Mergers: Current Issues and Persepctives:3-28. 6. Gabriel Hawawini and Itzhak Swary(1990),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 Evidence from the Capital Markets, Elsevier Science.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0355014 9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355014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5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
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
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