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07
|
Title: | 醫療糾紛新聞報導的框架與比較─以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與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為例 |
Authors: | 簡佳偉 Chien, Chia-Wei |
Contributors: | 徐美苓 Hsu, Mei-Ling 簡佳偉 Chien, Chia-Wei |
Keywords: | 醫療糾紛 新聞框架 內容分析 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 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1 16:20:58 (UTC+8) |
Abstract: |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達,衛生環境以及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人們的健康狀況逐漸獲得大幅的改善,但在新聞媒體當中,卻仍見到許多的醫療糾紛事件不斷上演,並在新聞媒體的重要時段與版面大量曝光,引起社會的高度矚目。故本研究欲探討在台灣的醫療體制及醫療文化脈絡下,新聞媒體是如何描繪出醫療糾紛事件的樣貌?運用了哪些框架?事件的意義界定者是哪些人?而新聞媒體在報導不同的醫療糾紛事件時有何差異?
在文獻探討的第一個部份,首先從醫學、公衛及法律的觀點,說明醫療糾紛的定義。其次,回顧醫病互動模式相關理論以深入瞭解醫病關係及醫病互動過程。最後從台灣醫病關係的現況來探討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在檢視醫療與醫學領域的相關文獻之後,在第二個部分則回顧醫療糾紛與媒體報導、媒介框架理論及醫療相關議題的媒介框架研究。
在經過兩個階段的篩選之後,本研究選取兩件可供分析比較的事件,一為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另一則為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至於研究方法則採取內容分析法來進行醫療糾紛報導的新聞框架研究,藉由系統、客觀、量化的歸類與分析來描繪出事件報導的特性及運用的框架,並採取Tankard的「框架序列途徑」作為研究方法的架構。
根據本研究的資料分析顯示,在報導性質的部分,仁愛醫院事件的「讀者投書」比例高於北城醫院事件,其次在新聞報導出現的版面部分,仁愛醫院事件是以出現在「焦點/頭條/要聞」版的比例最高;而北城醫院事件則是以出現在「健康/醫療」版的比例最高。在新聞報導所探討主題的部份,而不論是以第一優先或整體的比例來看,兩個事件探討「事件成因及解決」這類主題都是最高的。另外,仁愛醫院事件報導第一優先探討的主題在「社會議題探討」、「醫病互動關係」、「對病患及家屬的慰問與關懷」及「人物描述」等主題的比例上都比北城醫院事件報導高。
在消息來源的引用部分,不論是以第一優先或整體的比例來看,兩個事件引用消息來源比例最高的都是醫學界專業人士與官方的消息來源。最後,在議題框架的運用部份,仁愛醫院事件運用比例最高的框架是「醫療專業倫理」;而北城醫院事件運用比例最高的框架是「醫政體系與醫療環境」,而這兩個事件運用的「人性影響」框架的比例。都是除了「醫政體系與醫療環境」及「醫療專業倫理」框架之外最高的。此外,仁愛醫院事件運用的「政治效應」框架比例遠高於北城醫院事件。
整體而言,關於醫療糾紛事件的相關議題探討,不止著重於純粹實證醫學/科學面向上,也包含了許多其他如政治責任、社會體制、法律規範、專業倫理等議題的探討。此外,新聞媒體不但為醫療糾紛事件作出定義與解釋、診斷事件的發生原因,並對於事件的相關人物作出道德的評斷及建議問題的改善之道。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 王澤鑑(1987)。〈醫學倫理與法律〉,《台灣醫界》,30(5): 27- 31。 王河清( 2001)。《運用層級分析法探討引起醫療糾紛的因素》。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昱婷(2001)。《新聞報導中的愛滋人權分析—權利與權力》。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金虹(2004)。《醫療事故民事賠償舉證責任之探討—以「醫療法」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怡如(2001)。《醫療糾紛與醫療品質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靜之(2001)。〈報紙醫藥版的肥胖議題:以中時醫藥保健版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朱巧豔、蕭佳華合譯(2002)。《醫療社會學》,台北:五南。(原書Cockerham, C. [2001]. Medical sociolog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李茂政(1981)。《台灣地區新聞媒介話題設定功能之研究—以連體嬰分割事件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絜(2001)。《更年期報導之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博生、蔡甫昌(2003)。〈醫師專業精神與醫療組織倫理〉,余玉眉、蔡篤堅(主編),《臺灣醫療道德之演變:若干歷程及個案探討》,頁133-164。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 謝博生(2000)。《醫療與社會》,台北:臺灣大學醫學院出版。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 [1968]. Science and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理論與個案》,台北:黎明。 魏宣儀(2001)。《無對錯補償制度之可行性評估》。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戴正德(1999)。(由生命醫學倫理看醫療疏忽),《台灣醫界》,42(2): 60-64。 戴志展(1999)。〈醫療行為與醫療糾紛〉,《台灣醫界》,42(1): 57-60。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羅俊瑋〈1999〉。〈略論醫療糾紛〉,(上),《立法院院聞》,27(2): 77-98。 李毓珮(2001)。《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探討》。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i, N. Y., Lo, Y. S. T., Auvache, V. L., & White, P. D. (2001). Bad press for doctors: 21 year survey of three national newspaper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3 (7316), 782-783. Andsager, L., & Powers, A. (2001). Framing women’s health with a sense-making approach: magazine coverage of implants. Health Communication, 13(2), 163-185. Bardhan, N. R. (2001). Transnational AIDS–HIV news narratives: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overarching frames.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4(3), 283-309. Bardhan, N. R. (2002). Account from the field: A public relations perspective on global AIDS/HIV.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7, 221-244. Bradby, H., Gabe, J., & Bury, M. (1995). ‘Sex docs’ and ‘busty blondes’ Press: Coverage of professional misconduct cases brought before the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7 (4), 458-476. Bubela, T. M., & Caulfield, T. A. (2004). Do the print media “hype” genetic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newspaper stories and peer-reviewed research paper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0(9), 1399-1407. Burgoyne, C. B. (1997).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rationing in the NHS: Framing effects in press coverage of controversial decis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7, 119-136. Conrad, P. (2001). Genetic optimism: Framing genes and mental illness in the news. Culture, Medicine & Psychiatry, 25(2), 225-247. 邱清華(1999)。〈醫療、法律、消費者—重建醫病關係〉,《醫事法學》,7(2): 4-6。 Entman, R. M. (1991). Framing U.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4), 6–27.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5. Gans, H.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Pantheon. Gamson, W. A. (1984). What’s news: A game stimulation of TV new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7).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 In R. G. Braungart & M. M. Braungart (Eds.), 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 3, (pp.137-17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 1-37. Gillespie, R. (1995) The lay-professional encounter. In G. Moon & R. Gillespie, (Eds.), Society and healt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pp.111-125). London: Routledge.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nderson, L., & Kitzinger, J. (1999). The human drama of genetics: ‘Hard’ and ‘soft’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inherited breast cancer.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1(5), 560-578. 邱懷萱(2001)。《從醫療糾紛談台灣病患權益》。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Iyengar, S. (1987). Television news and citizens` explanations of national affair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3), 815-831. Iyengar, S., & Simon, A. (1993). News coverage of the gulf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 A study of agenda-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 365–383. Klaidman, S. (1990).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journalists. In C. Atkins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complexities and conflicts, (pp. 60-67). Newbury Park, CA: Sage. Kim, K. (2003). It’s all about trade: United States press coverage of cigarette export talks and polic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6(1), 75-97. Klaidman, S. (1993). Health in the headlines. New York: Oxford. Kolker, E. S. (2004). Framing as a culture resource in health social movements: founding activism and the breast cancer movement in the U.S. 1990-1993.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6(6), 820-844. Lawrence, R. G. (2004). Framing obesity: The evolution of news discourse on a public health issu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9(3), 56-75. Lupton, D. (1994).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medical encounter. Medicine as culture- illness, disease and the body in western societies. (pp. 104-130). London: Sage. Lupton D., & Mclean J. (1998). Representing doctors discourses and images in the Australian pres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6 (8), 947-958. Malone, R. E., Wenger, L. D., & Bero, L. A. (2002). High school journalists’ perspectives on tobacco.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7, 139-156. 何曉琪(2001)。《醫療錯誤之國際發展與研究取向之優劣分析—美國、澳洲、英國及臺灣》。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McCombs, M., & Shaw, D. (1993). The evolution of agenda-setting research: Twenty-five years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58-67. McCombs, M., & Estrada, G. (1997). News media and the pictures in our heads. In S. Iyengar & R. Reeves (Eds.), Do the media govern (pp. 237-247). London: Sage. Menashe, C. L., & Siegel, M. (1998). The power of a frame: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obacco issues- United States, 1985-1996.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3, 307-325. Meyer, P. (1990). News media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health. In C. Atkins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Complexities and conflicts (pp. 52-59). Newbury Park, CA: Sage. Nelkin, D. (1987).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Freeman. Nelkin, D. (1991). AIDS and the news media. The Milbank Quarterly, 69, 293-307. Neuman, W. R., et al. (1992). Common knowledge: 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isbet, M. C., Brossard, D., & Kroepsch, (2003) A. Framing science: The stem cell controversy in an age of press/politics.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8(2), 36-70.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Piia, T. (2004). Constructing public images of new genetics and gene technology: The media discourse on the Estonian human genome project. Frames: A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8(58/53), 192-216. 余萬益(1992)。《我國主要報紙報導醫事新聞的趨勢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Schmitz, M. F., Filippone, P., & Edelman, E. M. (2003).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1988-1997. Culture & Psychology, 9(4), 383-406. Sieff, E. M. (2003). Media frames of mental illn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negative frame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12(3), 259-269. Stewart, M., & Roter, D. (1989). Communicating with medical patients. Newbury Park, CA: Sage. Tankard, J. W., Jr. (2001). 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 In S. Reese., O. Gandy & A. Grant (Eds.), Framing public life: 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pp. 95-10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Ulsperger, J. S. (2002). Geezers, greed, grief, and grammar: Fram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ursing home reform movement. Sociological Spectrum, 22, 385-406. White, C. (2002). Doctors under fir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4 (7328), 55. Wolfsfeld, G. (1993). Intruduction. In A. A. Cohen & G. Wofsfeld (Eds.), Framing the intifida: People and media (pp. xii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林子超(1999)。《醫院危機管理之探討—以成大醫院為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洲富(2002)。《探討消費者保護法對醫療行為之適用》。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榮(2003)。《病患安全風險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大型醫院急診部門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專班碩士論文。 林明泉(2002)。《臺灣地區外科手術醫療糾紛之研究—以醫病關係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德(2004)。《台灣藥害救濟政策評估之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4)。《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手術流程之病人安全評估—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綺雲(1999)。《社會學與醫護現象》,台北:洪葉文化。 林綺雲(1998)。〈醫病關係—人際互動理論的分析〉,《諮商與輔導》,149: 8-12。 林綺雲(1997)。〈醫生與病人的對話:談醫病溝通差距的影響與因應〉,《諮商與輔導》,142: 21-23。 林靖瑛(2004)。《病人安全環境之建構—建立醫院病人安全指標系統》。台北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鳳秋(1998)。《醫療糾紛案件中鑑定書定型化之探討》。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吉(1983)。《醫療與法律》,台北:吉仁新醫股份有限公司。 吳正吉(1986)。〈醫療行為與醫療糾紛〉,《醫事法學》,8 , 9 , 10期合刊本: 183-203。 吳金萍(2003)。《糖尿病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吳建樑(1994)。《醫師與病患醫療關係之法律分析》。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澤誠(2003)。《從實證醫學論不當醫療行為》。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千鵬(2001)。《誤診對醫師及醫病關係的影響》。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宜伶(2000)。《台灣醫學中心級醫院醫療糾紛風險管理之實證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1999a)。〈如果身體會說…:醫療報導語言中的人與身體〉,《新聞學研究》,61: 1-30。 胡紹嘉(1999b)。〈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大學生對於新聞中靈異內容的意義建構與言說〉,《新聞學研究》,58: 29-58。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 徐永芳(2004)。《從北城醫院事件探討台灣醫院評鑑制度導入病人安全的改革》。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苓、胡紹嘉(1998a)。〈醫療保健新聞之報導分析〉,《民意研究季刊》,206: 117-151。 徐美苓、黃淑貞(1998)。〈愛滋病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新聞學研究》,56: 237-268。 高添富 (2002)。《醫師責任與保險法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莊馨旻(2004)。《我國醫療責任發展趨勢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正來(2003)。《從醫療糾紛訴訟個案探討舉證責任分配》。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必正(2003)。《醫師對於病人安全相關議題的認知、看法與因應行為之研究—以北部醫院醫師為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維怡(2004)。《實習醫師對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理念之經驗分析研究—以某醫學中心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修維(2000)。《醫療機構醫病爭議調處經驗之質性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懋(2002)。〈媒體在藥害及醫療糾紛事件中的角色—日、美、英等與國內之比較〉,《醫事法學》,8(2/3): 60-87。 黃丁全(1995)。《醫事法》,台北:月旦。 黃天昭(1995)。《醫療糾紛之民事歸責原則》。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Stamford, CT: Thomson Learning.)。 黃經洲(2003)。《組織倫理氣候、醫學倫理原則與醫療行為外顯表現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維民(2002)。《刑法醫療過失與醫事鑑定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家鑫(1999)。《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研究—以現代型紛爭中之醫療行為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孝鏘(1993)。〈泛談「醫療責任」—兼談醫療糾紛之成因與防範〉,衛生行政學刊 13(1): 18-22。 郭惠旻(2002)。《醫院醫療爭議調解代表之實務經驗研究—以南台灣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耀、鍾瑞玫、陳秀卿(1997)。〈醫病互動與醫囑遵循〉,《公共衛生》,24(1): 41-47。 許忠信(1999)。《論消費者保護法服務無過失責任於「醫療服務」之適用與解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振東(2001)。《醫療糾紛調解仲裁與補償制度之研究—以建構合理可行之醫療糾紛處理程序為目標》。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妤(2003)。《醫師形象之變遷—民眾與醫師觀點》。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富豪(2003)。《台灣現行法律規範下醫療過失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基、謝啟瑞(1992)。〈醫療糾紛對醫療成本的影響:台灣西醫師的實證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報告。 陳榮基(2002)。〈醫療糾紛的預防〉。《台灣醫學人文學刊》。3(1, 2): 103-109。 陳榮基(1994)。〈台灣醫療糾紛的頻率及原因的分類〉。《台灣醫界》,37(6): 102。 陳榮基(1993)。《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上、下冊,台北:健康出版社。 陳春山(2001)。《醫師.病人.醫療糾紛》,台北:書泉。 盛竹玲(2002)。《報紙醫藥保健版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莉香(1996)。(醫界 & 媒體—第一類接觸),《醫望》,14: 16-23。 彭瓊芳(1998)。《醫療糾紛補償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宗憲(2003)。《台灣醫療糾紛中病患採用自力救濟行為探討》。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義治譯(1989)。《迷信》,台北:遠流。(原書Askevis-Leherpeux, F. [1988]. La superstition.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葉柳君(2003)。《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問題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溫清棟(2002)。《公立醫院危機管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儀(2002)。〈論醫療糾紛之定義、成因及歸屬原則〉,《台灣本土法學》,39: 121-131。 楊秀儀(2001)。〈醫療糾紛與醫療無過失制度—美國經驗四十年來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68: 1-39。 楊哲彥(2002)。《臺灣地區中醫醫療糾紛初探》。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祥(2003)。《醫療行為過失推定立法可行性之探討—兼論因果關係舉證責任分配》。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倫(2004)。《患者就醫行為影響因素與預測模式之研究》。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甫昌(2002)。〈醫病關係與執業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 13-18。 蔡維音(2002)〈從全民健保觀察醫病關係之變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 25-29。 蔡國雄(2003)。《探討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責任對醫療行為之適用—以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為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敦銘(1998)。《法律與醫學》,台北:瀚蘆。 潘先運(2004)。《訴訟外醫療糾紛解決模式之探討—衛生局醫審會調解之實證研究》。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 (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鄭志忠(2003)。《醫療糾紛案件處理之探討—以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收案對象為例》。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淑屏(1996)。《醫療過失案件中過失之類型與證據之判斷》。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寶(1990)。《醫療過程中人際互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瑢(1999)。《醫事法要義》,台北:合記。 劉永弘(1997)。《醫療關係與損害填補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益、陳順天、鄭志承(1999)。〈從醫療實務之觀點談醫療糾紛之成因〉,《台灣醫界》42(1): 39-40。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劉斐文(1993)。《消基會醫療申訴處理之分析研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俊裕(2002)。《以危機管理建構醫療糾紛預防之模式》。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進祥(2002)。《醫療關係之危險責任及其分散機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昭文(2000)。《醫師遭遇醫療糾紛之經驗與其認知、態度對醫師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瑞元(2001)。《刑事訴訟程序中「機關鑑定」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娟(1989)。《醫療糾紛之問題探討與對策》。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慧敏(2001)。《醫療品質與醫師參與相關性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啟瑞(1994)。〈醫療糾紛風險與防禦性醫療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6(2): 199-22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1451007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07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1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