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尤英夫(1994):有線電視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著者發行:世紀法商代理發行:三民經銷。 尤英夫(2002):斷訊官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1985)合著:民事訴訟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王澤鑑(199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 王澤鑑(199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台北:三民書局。 王澤鑑(199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台北:三民書局。 王澤鑑(2002):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台北:三民書局。 史尚寬(1954):債法總論上冊。台北:著者自刊。 工商日報(2001.5.4):「進軍台灣有線電視,衛視、和信集團合設控股公司」,第4版。 王光華(1993.3):「論片計次頻道(PPV)有線電視的搖錢樹?!」。廣告雜誌。 何啟仁(1998.9):「分級付費實施的徵結」。衛星與有線電視。 何慶華(1994.8):「定址系統與論片付費」。衛星與有線電視。 吳永毅(1993.2):「第四台能不能麻雀變鳳凰?」。財訊雜誌。 吳美瑋(1998.2):「推廣分級付費阻力重重」。衛星與有線電視。 吳若蘭(1993.2):「美國有線電視的『論片付費』」。衛星與有線電視。 呂宗熹(1999.9):「有線電視春天何時到?費率之紛爭擾攘未休『分級付費』前途多艱」。廣告雜誌。 辛澎祥(1997.6.17):「產業發展 新指標新趨勢」。大成報,第2版。 周庭萱(1997.2):「衛星頻道本土抬頭天」。廣電人。 石世豪(2000):我國廣播電視體制法治化之研究—概念論、法制論與釋義論之多重探索—。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南谷(2000.2):「從斷訊風波看頻道未來生機」。廣電人。 林南谷(2000.8):「定址鎖碼制度面面觀」。廣電人。 林維娟(2000.1.12):「有線電視定址解碼商機可期」。經濟日報,第2版。 林靜宜(1996):「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前途多艱」。廣告雜誌。 南儀(1993.3):「有線電視付費頻道簡介」。衛星與有線電視。 紀效正(2000.11)。「紐約市皇后區有線電視系統收費制度概述(上)」。廣電人。 郎亞玲(1996.1.9):「有線電視沒有白看的電影」。聯合晚報,第10版。 唐在揚、郎亞玲(1996.1.29):「有線電視 電影付費頻道三月開播」。聯合晚報,第3版。 高玉玲(1997.8):「從美國有線電視分級收費的經驗探討台灣分級收費的可行性」。衛星與有線電視。 陳士勤(1996.3): 「熱門電影-計次付費頻道」。衛星與有線電視。 李巧芸等譯,Maney kevin著(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 陳碧玉(1997):「殘局與和局,系統斷訊的因果」。廣電人。 彭芸(1997.3.2):「有線電視商戰殃及消費者 新聞局公平會都不容坐視」。聯合報,第11版。 游智森(1997.6.10):「分級付費 勢在必行」。大成報,第2版。 楊一峰(1997):「大財團鯨吞有線電視,消費者淪為小蝦米」。新新聞。第543期。 經濟日報(2001.1.15):「四大勢力較勁有線電視市場洗牌」,第38版。 經濟日報(2001.5.4):「衛視和信結盟揮軍有線電視市場」,第5版。 葛維鈞(1997.2):「衛星與有線電視的商機與投資機會」。衛星與有線電視。 劉萍(2001.4.7):「辜家女婿張安平出頭 掌管和信半壁江山」。數位周刊。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6.2):「龍祥、時代衛視結盟,推出計次付費頻道」。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7.2):「紅木調查顯示:有線電視普及率75%」。 李伸一(1995)消費者保護法論。台北:凱侖出版社。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8.9):「付費電視的滄桑史」。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8.9):「付費電視帶來的傳播革命」。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8.9):「有線電視分級付費的實施是美夢,還是惡夢?」。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9.8):「定址解碼系統的推廣與分級付費的實施」。 衛星與有線電視(1999.9):「定址解碼系統的誕生」。 魯朵(2001.3):「畸形有線電視生態:大斷訊與大和解」。目擊者雙月刊 蕭光榮(1996.1.16):「付費頻道風 愈吹愈猛烈」。自由時報,第22版。 蕭光榮(1997.3.18):「觀眾告系統 國內第一宗」。自由時報,第22版。 簡文龍(1993.7):「1993美國有線電視大變革」。衛星與有線電視。 蘇蘅(1997.7.29):「嚴防有線電視市場被壟斷」。中國時報,第4版。 李美華等譯,E.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 Service of Cablevision, Optimum, 2000, 2. Adam, W. J., & J. Yellen(1976,May).”Commodity Bundling and the Burden of Monopol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75:475-98. Albarran, A. B.(1997).Management of Eletronic Media. Boston: Wadsworth. Albarran, Alan B. & John Dimmick(1996).”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s of Multiform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Albiniak, Paige(1998, Jul.). “Cable Dodges Rate Regs.”Broadcasting & Cable. Allard, N.A.(1993,Dec.).”Reinventing Rate Regulation.”Federal Communication Law Journal. Baldwin, Thomas. F., & D. Stevens McVoy.(1988).Cable Communication. NJ: Prentice Hall. Bittner, J. R.(1991).Broadcas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Brown, Rich(1992,Aug).”CTAM Winds up for Service Pitch.” Broadcasting & Cable. 林子儀(1994):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Carrol, R.L. & Donald M. Davis(1993). Electronics Media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N.Y.:McGraw-Hill. Chan-Olmsted, S.M.(1997).”Theorizing Multimedia Economics: An Exploration of a Group-Industry Strategic Competition Model”.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0(1):39-49 Cheung, S.C.(1974,April).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0(1):39-49 Colman, Price. (1998, Nov). “It’s a Small(Cable) World.” Broadcasting & Cable. Creeh. K. (1996). Electronic Media Law & Regulation. 2nded. Boston: Focal press. Defleur, M. L. and S. Ball-Rokeach (1984).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Dimmick, J. and E. Rothenbuhler(1984).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Quant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ndustr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Eastman, Susan and Douglas A. Ferguson (1997). Broadcast/Cable Programming. CA:Wadsworth. Einhorn, M.E.(1991). Price Caps and Incentive Regul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oisie, Geoffrey (1992,Oct). “The New Price of Doing Cable Business.” Broadcasting & Cable. 林水波、張世賢(199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Hanson, W. (2000). Internet Marketing. Ohio:South Western. Hazlett, T.H. and Spitzer, M. S. (1997). “Public Policy Towards Cable Television.” The Economics of Rate Control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and the AEI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Hawkins, R. P. and Pingree, S. (1990). “Diverg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fromm Mass Content”. In N. Signorielli and M. Morgan (eds.) 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Heeter, C. & Bradley S. Greenberg(1988). Cableviewing.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 Howard, H. H. and Ogles, R. M. (1994). Convergence in cable television ownership: 1972-1994. Feedback. Johnson,Leland (1994). Toward Competition in Cable Television. London:MIT Press. Kent W. G. (1983). The Economics of Cable Television. Toronto: C.C. Heath and Company,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Krattenmaker,T.K. (1996,Now). “The Telecommunication Act of 1996”.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Leonard L. Berry and A. Parassuraman (1991). Marketing Services: Competing Through Qu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cAdams, D.M. (1999,Nov). “Rate Hike in the Works.” Broadcasting & Cable. 范建得(1992):不公平競爭。台北:健新出版社。 McCarthy, E. 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Meadows, J. H. (2000). “Pay Television Service.” August E. Grant & Jennifer H. Meadows ed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pdate. Boston: Focal Press. Melody, W.M. (1997). Telecom Reform,Principle, Policies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 Published by Den Private Ingenorfond, Technical University Denmark. Meier,G.M. (1983,March). Pricing Policy fo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London: Published b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eyerson, M.M. (1997,Feb). “Ideas of Marketplace: A Guide to the 1996 Telecommunication Act”.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Michael E. Porter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Micklin, M. (1984).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Social Science: A Comparative Overview”. In M. Micklin & H. M. Choldin (eds) Sociological Human Ecology: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Bouder, CO: Westview Press. Pepall, L., Daniel. Richards, & George Norman (199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N.Y.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Picard, R.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London: sage. Pringle, P.K., M.F. Starr & W. E. McCavitt(1995).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3nd. Ed.Boston: Focal Press. 范建得(1992):消費者,向前行--談消費者保護之內涵。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Scherer, F.M. (1980).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Boston: Houghton Miffin. Schonborn, F. (1990). “Cable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Development Survey”. Telecommunication Journal. Severin, W. J. and Tankard, Jr. J. W. (1997).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N.Y., Longman.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 Broadcasting/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McGraw-Hill, Inc. Stanley, M. Davis. (1987) “Future Perfect”. Reading. MA:Addison Wesley. Stern W. L. and A. El-Ansary. (1992).Marketing Channel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ime Warner Cable, 2000, 4. Wirth, M. & Harry, B. (1995).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edia Industry Analysi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8(2). 范建得、莊春發(1992):公平交易法Q&A範例100。台北:商周文化發行,台北縣新店市:農學社總經銷。 范建得•莊春發(1994):不實廣告。台北:建興書局有限公司。 孫森焱(1979)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涂瑞華譯,Straubhaar J. & R. LaRose著(1996):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1997):「廣電媒體的非常管理」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三民書局。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陳櫻琴(2000.10):公平交易法與經濟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櫻琴(2000.9):經濟法理論與新趨勢。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彭芸等(1997):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 馮建三譯,Picard R. G.著(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馮震宇、姜志俊、謝穎青、姜炳俊等四人合著(1994):消費者保護法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復華等譯,Hallberg G.著(1998):差異化行銷。台北:滾石文化。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等三人合著(1995):認識消費者保護法。台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幼琍、陳清河(1998):有線電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得寬(1982):民法總則(理論與實務),修訂新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念中編譯(1998):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 重要問題與解答。台北:亞太圖書。 鄭玉波(1988):民法債篇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謝奇任、唐維敏與甘尚平譯,Baldwin T. F., McVoy D. S. & Steinfield C.著(1997):大匯流-整合媒體、資訊與傳播。台北:亞太圖書。 謝哲勝(1999):財產法專題研究(二)。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鍾蔚文(1993):「有線電視」,鄭瑞城等人著,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羅明宏(1995):不實廣告案例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譚天譯,Frank Koelsch著(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出版社。 (二)政府出版刊物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1990):「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研究報告書」,收於行政院新聞局有線電視系統專案小組編印,有線電視立法參考文獻(上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3):「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3):「有線廣播電視法暨其相關法規」。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百齡摘譯(1990)。「英國有線電視擴充及廣播政策調查報告書」,有線電視立法參考文獻(上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法務部(1989.6):「鄉鎮市區調解業務手冊」。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7.5.31):「公平交易法對有線電視市場之規範研究」,八十六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1.14):「有線電視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相關議題之探討」座談會會議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1.21):「審理事業涉及銷售電視頻道節目交易資訊明化案件原則」,第三二六次委員會議決議通過之書面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3):「公平交易法對有線電視相關產業之規範說明」。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8.26):「有線電視頻道節目供應業者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垂直結合申請案審理原則」,第三五五次委員會議通過之書面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9.23):「處理事業涉及共同購買有線電視頻道節目案件原則」,第三五九次委員會議通過之書面資料。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8.12):「消費者保護法判決函釋彙編(一)」。台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9.10):「有線電視產業規範說明、審理原則暨案例彙編」。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0.11):「消費者保護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2.12):「消費者手冊」。台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三)論文、期刊、研究報告 Michael Curtin(1998):「跨國電視之意象顛覆」。當代,第125期。 尹章華(1995.11.15):「從消費者權益論郵購買賣」,司法週刊第七五0期第二版。 曾世雄(1991):「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損害賠償」,政大法學評論,第四十四期。 王甲乙(1994):「在我國有關當事人適格團體擴張之研修方向」。法學叢刊,一五九期。 王至誠(1993):「企業併購法律規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芳(1994):「我國有線電視法草案評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其虎(1995):「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頻道購買決策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沈慧聲(2000):「我國加入WTO後有線電視相關產業面臨之挑戰及因應之道」。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官智卿(1999):「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宜(1996):「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聯恭(1996):「民事訴訟之目的—以消費者保護訴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二四卷一期。 柯慧貞(1998):「台北市有線電視市場集中化的趨勢分析」。1988傳播管理研討會:傳播管理新思潮會議實錄。高雄: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洪瓊娟(2000):「邁向合法之路」。第一屆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胡玉純(1997):「我國有線電視實施分級付費制度之研究」。世新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凱聲(2000):「有線電視業者經營固定通信業務之商機與願景」。第一屆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張憲杉(1999):「從中美兩國有線電視制度之制訂-探討對成人節目之管理與規範。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莊春發(1998):「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可行性分析」。有線電視發展協進會。 陳百齡(1986):「線纜事業法律之研究-英美德法四國線纜法律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玉(1979):「論引人錯誤廣告與廣告主之法律責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弘、關尚仁、莫季雍(1996):「台灣省有線電視閱聽人行為基本調查」。台中:台灣省新聞處委託研究。 楊建華(1994):「消保團體為消費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訴訟實務上運作之研究」。華岡法粹二十二卷,1-19頁。 溫永睿(1994.7):「有線電視的廣告發展遠景-從美國經驗探討我國未來成長途徑與發展策略」。廣播與電視。 管中祥(1997):「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洛普(2000.6):「北區、中區、南區有線電視業者服務品質及收視滿意度調查」。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劉幼琍、王國樑、陳清河(2000):「有線電視分級付費之策略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劉幼琍、陳清河(2000.8):「有線電視訂戶滿意度之調查」。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劉靜怡(1993):「有線電視系統分區獨占原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鄭自隆(1993):「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1993)」。國科會專題報告。 蔡念中(2000):「多元媒體下有線電視經營的趨勢與策略」。第一屆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蔡淑瑜(2001):「有線電視產業因應分級付費制度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銘鴻(1994),「從不公平競爭之觀點論我國公平交易法對不當表示之規制---以表示人之民事責任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穎青(2000):「分級付費為有線電視頻道、系統業者與消費者共創三贏」。第一屆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鍾明非(1998):有線電視系統業的形成:「法制化」與「集中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起惠(1996):「多頻道環境觀眾頻道收視與節目類型偏好之研究」。第三屆廣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簡陳中(1998):「我國有線電視與電信產業跨業經營之前景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羅明宏(1993):「不實廣告之規範及相關執行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明宏(1994.4):「論不實廣告之判別準則-從消費者角度觀察」,公平交易季刊,第二期。 (四)報紙及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