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5195      Online Users : 9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2974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44


    Title: 台灣BL衍生「迷」探索
    Authors: 楊曉菁
    Contributors: 孫秀蕙
    楊曉菁
    Keywords: 
    BL衍生
    同人誌
    迷文本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1 16:13:2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兩種研究方法,以後現代及迷研究的相關理論為出發點,試圖分析:
    (一) BL衍生迷文本創作者及讀者的形成原因及條件為何?
    (二) 藉由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描述(describe)並辨識(identify)BL衍生迷文本創作者/讀者的本質,探討其迷的現象?(what?)、如何迷?(how?)、為什麼迷?(why?)
    (三) 進一步分析BL衍生迷文本作/讀者從事迷文本的意義,及從事迷文本創作/閱讀時的愉悅為何,是逃避性/生產性的愉悅、或是其他未被提及的愉悅?
    以外顯而言,BL衍生迷並沒有統一、絕對能區辨的特徵,迷對BL衍生的喜愛以其他行為表現,如創作、購買迷文本及與同好討論,在匿名環境、隱秘性高的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BL衍生迷聚集的空間,而他們會有所謂「一般禁」的自主規制,希望不了解BL衍生的人不要進入及觀看相關內容。因為觸及到性別及道德層面,因此與其他「迷」不同,BL衍生迷對不了解BL衍生文化的人通稱為「外人」或「一般人」,通常不願意讓身邊的家人或好友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公共場合提起相關話題時也相當隱諱,也就是所謂的「一般禁」。
    受訪者則是因喜歡故事中描寫男性角色間之友情或衝突的場面,而開始有閱讀或創作BL衍生的意願。至於BL衍生與原作之間喜愛程度的關聯性,多位受訪者表示她們是否閱讀、創作BL衍生,與是否喜愛原作其實並無一定相關性,甚至對衍生作品的喜愛程度勝於原作。
    BL衍生迷外在行為包括購買、創作及閱讀BL衍生迷文本、參與同好團體與聚會。針對曾有從事創作及出版同人誌經驗的受訪者,深入了解是否曾由商業出版社出版過原創的BL作品或是否曾經考慮過以從事BL創作為職業時,受訪者多對環境不穩定抱持悲觀的態度。目前多數受訪者選擇先透過不需透露自己身份的網際網路如BBS、相關WWW網站認識同好,進一步深入認識後可能會以電話、E-mail或其他方式相約見面。還有些會選擇加入相關的社團,如漫畫社,從社員中找尋同好。內在行為方面,受訪者以「萌」來表達對BL衍生的喜愛程度及興奮情緒。受訪者在接收到原作中的男性角色間表達友情或衝突的場面時,容易產生「萌」的情緒,進而去尋求能更表達出角色之間關係糾葛的BL衍生作品閱讀、或產生創作BL衍生作品的靈感、及與同好討論等上述外在行為。
    部份受訪者對「過度」一詞表示不舒服的態度,研究者本身也開始對「過度」一詞在迷研究使用是否適當表示懷疑。迷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過度行為」,本研究中的受訪者在「區辨」自己是否為迷、或區辨其他迷與自己的不同時,多採用消極地態度隱瞞或否定自己是「迷」、是「腐女子」。
    進一步再探討時可發現:
    (一) 讀者積極的誤讀與玩弄
    本研究中試圖了解的BL衍生迷有多數堅持以「忠於原作」為他們閱讀或創作BL衍生迷文本的選擇標準,他們延續著原創劇情發送人所製造的訊息,而從中創造出愉悅,甚至回過頭來解讀原作的生產者,認為迷文本的一切創作線索,皆奠基於作者提供的所有線索,不認為自己顛覆了文本。也有受訪者認為,原作是有意識地與閱聽人共同玩弄虛構。
    (二) 對「男性情誼」過度想像的愉悅。
    承上,BL衍生文本是此族群在接收原創劇情內容時,對男性角色間關係的過度想像,無論是正面的友情或負面的仇恨衝突,BL衍生迷都將原作中欲表達男性情誼的劇情認為是愛情關係的「曖昧」,而從訪談中可發現,BL衍生迷了解這些純屬非現實的想像,也認定這種從曖昧關係想像延伸出的BL衍生文本,與同志文學不同,而不斷在不同原創作品中尋找、分析、創作及閱讀曖昧關係,正是此族群迷行為的實踐。
    BL作品是女性對「理想男性情誼」的想像出發的作品。創作及閱讀BL及BL衍生作品不涉及性向認同,創作者也多為喜愛異性的女性,多因為欣賞及喜歡男性,希望能與男性擁有平等地位,才能對男男產生想像。
    Reference: 一、 中文部份
    Fiske, John陳正國譯(1993)。《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
    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著,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Micha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出版。
    毛佩琦(2004年2月27日)。(魔戒 3票房 破10億美元),《聯合晚報》,8版。
    古孟釗(2003)。《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休閒與文化產業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智(1998年4月7日)。(同性漫畫抒發少女對男體的慾望),《中央日報》,23版。
    吳翠松(1997)。《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文化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李衣雲(1996)。《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汪勝(2004年10月30日)。(大溪人偶節 150名同人誌走上街頭),《TVBS》。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
    林羿妏(2003)。《漫畫同人誌團體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邱莉雲(2004)。《名牌服飾「迷」探索》。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茂呂美耶(2003)。《江戶日本》。台北:遠流。
    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曹明正(2003年03月10日)。(動漫同人誌》萌角色有意思),《星報》。
    陳仲偉(2003)。《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畫產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陳怡樺(2003)。《『聖石傳說』現象的後現代文化邏輯》。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6)。《9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浩譯(1997)。《同性戀》,台北:遠流。
    章忠信(2001)。《著作權大哉問》。台北:書泉。
    曾維瑜(2000)《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一平(2003年1月4日)。(魔戒玻璃至尊網路黑暗魔君動手腳),《星報》,2版。
    傻呼嚕同盟(2003),《後少女魔鏡中的世界》。台北:大塊文化。
    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劉稼禹譯(2002)。《啥利波特BARRY TROTTER》。台北:奇幻基地。(原書麥可葛伯,Barry Trotter and the Unauthorized Parody.)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瑞香(2003)。《歌迷社群的愉悅與反抗 : 以偶像歌手之歌迷俱樂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稻增龍夫(1999)。媒體文化與新消費者。詹宏志主編,黃恆正譯,星野克美等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蕭湘文(2000)。(漫畫的消費行為與意義:漫畫迷與非漫畫迷的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13: 55-89。
    蕭湘文(2000)。(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 89-1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謝佳凌(2000)。《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本文刊載於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鐘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文化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份
    Bielby, K. D., Harrington, C. L & Bielby, W. T. (1999). Whose stories are they?fans’ engement with soap opera narratives in three sites of fan activ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Collins, J (1992).“Postmodernism and Television”. In R. C. Allen (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Chapel hill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Fiske, J.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 Allen & Unwin Pty., Limited (Australia); (January 1989)
    Fiske, J. (1991). “Television: Polysemy and Popularity. ” In R. K. Avery, D. Eason (ed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society. New York and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Fiske, J. (1992).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In Lewis, L. A.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
    Fiske, J (1997),”Postmodernism and Television”. In J. Curran,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New York and London : Arnold
    Fiske, J (1998),” The Jeaning America” ,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Hall, S. (ed.)(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Jenkins, H. (1992). “Layers of Meaning: Fan Music Video and the Poetics of Poaching”.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Jenkins, H. (1992). “Strangers No More, We Sing: Filking and The Science Fiction Fan Community”. In L.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cQuail, D.(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London:Sage.
    Turner, G. (1993).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三、 日文部份
    山根千尋(1998)。《やおい少女の來し方行く末》。日本富山大學人文學部人文學科畢業論文。
    氏家幹人(1995)。《武士道とエロス》。東京:講談社。
    石崎正浩、濱野頌子(1998)。《その男でいいの?——愛と性にとまどうあなたへ》。日本:なあぷる刊。
    中島梓(1998)《タナトスの子供たち―過剰適応の生態学》。東京:筑摩書房
    東浩紀(2001)。《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
    榊原史保美(1998)。《やおい幻論―「やおい」から見えたもの》。東京:夏目書房。
    藤本由香里 (1991)。《ニュー・フェミニズム・レビューVOL.2:女と表現──フェミ ニズム批評の現在》。東京:白泉社。
    藤本由香里、白藤花夜子(1999)。《快樂電流―女の、欲望の、かたち》。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藤本由香里(2000)。《少女まんが魂現在を映す少女まんが完全ガイド&インタビュー集》。東京:白泉社。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1452015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2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