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297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1/144292 (79%)
造訪人次 : 50940045      線上人數 : 9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16


    題名: 政治人物在報紙的形象轉變研究: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有關連戰報導的內容分析(1998-2004)
    A study of the press image change of political figures : a contentanalysis of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The Liberty Times of Lien Chan(1998-2004)
    作者: 陳文浩
    Chen, Wen Hao
    貢獻者: 王石番
    陳文浩
    Chen, Wen Hao
    關鍵詞: 內容分析
    形象
    形象轉變
    媒體形象建構
    訊息設計
    content analysis
    image
    image change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image
    message design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09-09-11 16:10:05 (UTC+8)
    摘要: 從選舉研究或是形象研究皆顯示,形象的塑造有助於政治人物從政之路的推動與發展,形象對於選民投票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在在顯示形象對政治人物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研究探討連戰從準備參選2000年總統選舉,至2004年二度參加總統大選期間在《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的形象轉變,藉以探索政治人物形象之形塑與呈現、選舉形塑形象與媒體建構形象之差距、政治人物扭轉媒體形象建構之訊息設計與表現、以及探索政治人物形象轉變之效果。

    研究發現:政治人物搶佔媒體重要版面,純新聞形式為訊息傳達利基;政治人物選舉失利亦失去政治舞台,媒體曝光率隨之衰退;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不等於選票;連戰在政黨形象上失利;政策政見牛肉可為政治人物形象加分。

    觀察政治人物形象轉變的歷程是有價值的,將有助於政治人物與民眾瞭解形象轉變在政治傳播活動中產生的影響力。本研究希望透過個案研究方式,瞭解研究對象在媒體上形象塑造與呈現,以及形象轉變相關問題,嘗試解析政治人物運用形象轉變的傳播效果,增進對於形象領域的理解,建立可供參考的方案。
    It shows from both the research of election or image, image creation can help political figures enter politics. Image is indeed an influential factor of voting behavior. The designers and constructors perceive time as equal and important elements. Therefore, the media (newspaper) has such a big influence on political figures in forming the image of public figur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age change of Lien Chan during his campaign for presidency from 2000 to 2004 in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The Liberty Tim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political figures image, and the gap between construction of election image and media image, the press image change of political figures in message design construct and present changing political figures’ image as well.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olitical figures’ media image is a long-lasting process which will affect greatly how the voters perceive the candidates. During the period of elections, such a portrait no doubt will affect the voter’s final choice.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figures’ image change can make figure change more understandable by both politicians and the public.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we can understand some issues about image specifically in the field of image change for political figure thus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孔誠志等合著(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Corporate image & public relations》。台北:科技圖書。
    王大同(2000)。《報紙報導候選人新聞之形象設定效果: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鼎銘(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期刊》,10(1): 171-206。
    王鼎銘(2004)。〈選民為什麼會支持黑金?一個理性交易的解釋〉《選舉研究期刊》,11(1): 99-126。
    田文輝(1992)。〈中央日報塑造郝柏村院長形象之個案分析〉《復興崗學報》,48:249-260。
    行政院新聞局(1997)。《連戰大事紀》。
    何聖飛(2002)。《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1998)。〈台灣1996年總統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期刊》,5(2):161-184。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期刊》,7(2): 109-141。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期刊》,9(2): 65-84。
    陳惠美(1987)。〈票源分布與候選人形象之關係:台北市增額立委選舉之統計分析〉《東海學報》,28:601-612。
    陳義彥(1986)。〈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6):557-585。
    陳鳳馨(1999)。《遇見百分百的連戰》。台北:天下遠見。
    彭芸(1984)。〈候選人的形象與政見孰重?〉《聯合月刊》,29:32-33。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
    彭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彭芸(2000)。〈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與選舉參與〉《選舉研究期刊》,7(2): 21-52。
    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1998。)
    彭芸(2002)。〈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期刊》,9(2): 1-36。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市:風雲論壇。
    游恆山譯(1994),Bruce Brendan原著。《權力形象:如何塑造領袖魅力》。台北:月旦。
    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期刊》,9(2): 85-115。
    鈕則勳(2001)。《總統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以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
    黃秀(1999)。《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期刊》,3(1): 47-85。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期刊》,3(1):53-73。
    黃韋仁(2002)。《形象策略、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力宇、馬西屏(2004)。《力挽狂瀾》。台北:正中。
    Benoit, W. L., & Brinson, S. l. ( 1999 ). Queen Elizabeth’s image repair discourse: insensitive royal or compassionate queen? Public relation review, 25(2),  45-156.
    詹宏志(1988)。《趨勢報告》。台北:遠流。
    廖益興(1996)。〈影響選民投票支持李登輝與否的因素〉《選舉研究期刊》,3(2):187-210。
    廖唯超(2001)。《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劉念夏(1996)。〈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選舉預測:民意調查中未表態選民投票行為規則假設的提出與驗證〉《選舉研究期刊》,3(2):131-156。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期刊》,1:53-73。
    潘國華(1998)。《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泓(2001)。〈解析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選舉研究期刊》,8(2): 125-154。
    蔡甄萍(2002)。《政治人物之社會行銷與其個人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立法委員洪秀柱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鄭夙芬(2004)。〈台灣民眾眼中的政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用實例之初探〉《選舉研究期刊》,11(2): 185-206。
    Benoit, W. L., & McHale, J. P. ( 1999 ). Kenneth Starr`s image repair discourse viewed in 20:20.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7(3), 265-280.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台北:正中。
    鄭自隆(1996)。〈1995年三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報紙競選廣告訊息與媒體策略分析〉《選舉研究期刊》,3(2):1-32。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簡麗婉(1991)。《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國時報」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黃葳威(2000)。〈公民營報紙總統選舉新聞之公正性研究〉《選舉研究期刊》,7(1): 1-20。
    蘇蘅(1996)。《台灣主要報紙內容之轉變:民國36年至82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英文部分>
    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中譯本為《社會科學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Boulding, K. (1956). The ima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owes, J. E. & Strentz, H. (1978). Candidate images : stereotyping and the 1976 debates. In B. Rube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II. N. J.: Transaction Books.
    Choi, H. C. & Becker, S. L. ( 1987 ). Media use, issue, image, 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3), 267-291.
    Corrigan, M. (2000).The transformation of going public: President Clinton, the first lady, and health care reform.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149-168.
    Dichter, E. (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37(4).
    Entman, R.M. (1993).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51-58.
    何臺明(1989)。《報紙內容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Frankfort-Nachmias, C. & Nachmias, D. (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中譯本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明宏譯。台北:韋伯文化。1998。)
    Gerhards, J. & Rucht, D. (1992). Mesomobilization: organizing and framing in two protest campaigns in West Germa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3):555-595.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cker, K. L.(1995).Candidates image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Praeger.
    Hahn, D. F. & Gonchar, R. M. (1972). Political myth: The image and the issue, Today’s speech, 20: 57-69.
    Hellweg, A. S.(1995).Campaign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Hacker(Ed).Candidate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Hyman, H. & Sheatsley, P. (1947).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pmpaigns fail.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Ⅱ: 412-423.
    Just, M. & Crigler, A. (2000). Leadership image-building after Clinton and Watergate. Political Psychology, 21 (1): 79-198.
    Keller, K, L. (2000).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中譯本為《品牌管理》,吳克振譯。台北:華泰。2001。)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吳統雄(1994a)。〈「形象投票」預測模式在台北市施行的效果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9:41-66。
    Klapper, J. ( 1960 ).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Krans, S. & Daves, D. ( 1976 ).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al Behavior.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ouden, A.(1994). Voter rationality and media excess: imag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Robert E. Denton, Jr.(ed.).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
    McGrath, J. E. & McGrath, M. F. (1962). Effects of partisanship on perceptions political figur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6:236-248.
    McLuhan, D.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4th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ller, A. H., Martin P. W., & Oksana M. (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Dec.): 1055-1070.
    Nimmo, D. & Savage, R. L. ( 1976 ).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 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tterson, T. E. (1989) The Pres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 l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2):123-135.
    Weber, R. P. (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吳統雄(1994b)。〈形象投票模式:選情預測資訊系統應用的實證研究〉,《資訊管理學報》,2(1):68-81。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中譯本為《大眾媒體研究》,李天任、藍莘譯。台北:亞太。1995。)
    <報章雜誌>
    聯合報本報訊(1964年02月05日)。〈方瑀名花有主 連戰近水得月〉,《聯合報》(第三版),3版。
    聯合報台北訊(1988年06月24日)。〈連戰打太太?方瑀斥流言!〉,《聯合報》(國內要聞),2版。
    高凌雲(1994年11月11日)。〈連戰:身為中國人與台灣人同樣驕傲〉,《聯合晚報》(要聞),1版。
    呂玲玲(1997年05月10日)。〈蔣孝勇`真實的聲音`出書〉,《聯合晚報》(話題新聞),4版。
    林宜慈(1999年09月06日)。〈連戰訪溪湖 自喻台灣牛〉,《聯合報》(政治),4版。
    包希勝(2003年04月01日)。〈連戰牽牛車 自比台灣牛〉,《聯合報》(高雄縣新聞),18版。
    王時齊(2003年10月23日)。〈大選電視文宣民進黨砸億元〉,《聯合晚報》(話題新聞),2版。
    李濠仲(2004年02月08日)。〈綠營「鬆」10億跑不掉〉,《聯合晚報》(話題新聞),2版。
    吳蕙芬(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璧如(2004)。《總統形象塑造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之媒體呈現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利國(2002)。〈民意的槓桿:英美大選中政治行銷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刊》,3:263-292。
    李建榮(1998)。《連戰風雲》。台北:時報。
    李建榮(2003)。《轉變》。台北:中廣。
    李建榮(2004)。《藍天再現:連戰與國民黨重新出發》。台北:天下遠見。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郁青、金溥聰(1996)。〈報紙對候選人之形象設定效果:以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民意研究季刊》,197:141-174。
    李振昌譯(2000),Dick Morris原著。《新君王論》。台北:聯經。
    李新富(1999)。〈企業形象策略的意涵、價值與影響因素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31:315-338。
    李錦河、溫敏杰(1998)。〈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建構「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年台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期刊》,5(2):1-33。
    邢縱仁(2001)。《台北市政府公關新聞稿塑造首長形象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五南。
    林慧斐(2000)。《台灣N世代選民認知總統候選人形象之研究:公元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溥聰(1996)。〈一九九六總統大選候選人形象分析〉,《1996年總統選舉研討會:選情及新聞報導分析》。台北:木柵。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55:203-223。
    金溥聰編(1998)。《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洪永泰(1999)。〈傳統與現代:八十六年桃園縣長選舉的選後評估〉《選舉研究期刊》,6(2):1 -21。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5)。〈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 83 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期刊》,2(1): 99-118。
    孫秀蕙(1996)。〈選民的傳播形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期刊》,3(2):71-105。
    徐瑛君(2003)。《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孫秀蕙(1994)。〈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兼論台灣媒體壟斷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究期刊》,1(2):1-25。
    高菁黛(2001)。《政治人物的辯解類型:以宋楚瑜在興票案的辯解策略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卿卿(2002)。〈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期刊》,9(1): 171-206。
    張寧民(1993)。《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在報紙形象呈現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心喬(2003)。《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世武(1994)。〈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期刊》,1(2):97-130。
    盛杏湲(1998)。〈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期刊》,5(2):73-102。
    盛杏湲(1999)。〈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 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期刊》,6(2):89-120。
    盛杏湲(2000)。〈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期刊》,7(2): 37-73。
    盛治仁(1999)。〈影響美國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的因素:政策、政黨及候選人之相對重要性〉《選舉研究期刊》,6(1): 73-98。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期刊》,10(1): 115-169。
    盛治仁(2004)。〈媒體、民調和議題-談競選過程中民意的變動性和穩定性〉《選舉研究期刊》,11(1): 73-98。
    許安祺(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書局。
    連珊惠(1998)。《從報紙呈現之候選人形象看編輯之守門人行為: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戰(1999)。《相約新世紀:連戰的願景與承諾》。台北:正中。
    連戰(2000)。《連戰的主張》。台北:天下遠見。
    連戰(2000)。《新藍圖、新動力:連戰的主張》。台北:天下遠見。
    連戰(2004)。《改變才有希望》。台北:天下遠見。
    郭于中(2001)。《2000年總統選舉三組候選人競選文宣策略與電視廣告表現之相關性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及天、王嵩音(2001)。〈總統參選人夫人媒介形象呈現之初探-以連方瑀,吳淑珍,陳萬水為例〉《選舉研究期刊》,8(2):65-94。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46:149-168。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0941015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41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60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