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91/149328 (79%)
Visitors : 77748239      Online Users : 4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29


    Title: 返鄉新農人的短視頻平臺生產與鄉村空間重構
    The media production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of returning new farm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paces
    Authors: 高宇東
    Yudong, Gao
    Contributors: 馮建三
    Fang, Chien-San
    高宇東
    Gao Yudong
    Keywords: 返鄉青年
    短視頻平臺
    數字勞動
    空間重構
    Returning Youth
    Short Video Platforms
    Digital Labour
    Space Reconstruction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7:01:33 (UTC+8)
    Abstract: 隨著中國大陸數字鄉村政策推廣,數位化鄉村建設也成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方向,農民通過自媒體製作短視頻內容或進行農產品直播帶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農村經濟形式,大量城市中的鄉村青年「乘風而返」,被捲入短視頻平臺數字勞動,重塑象徵著權力和資源的分配的實體與虛擬新鄉村空間。
    本文運用傳播政治經濟學數字勞動的視角,選取中國大陸西部陝西省下轄的鄠邑區、武功縣、眉縣為調研地點,利用質的研究方法,探究如下問題:首先,返鄉新農人在國家和平臺的雙重規訓下,如何達成勞動認同的。其次,返鄉新農人能否真正組織起來農民?再次,返鄉新農人的數字勞動呈現出了哪些特徵以及如何重構虛擬和實體鄉村空間。最後,返鄉新農人使用短視頻平臺進行媒介內容生產,是否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生產關係變革。
    研究表明:一方面,國家與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政策和宣傳舉措樹立「返鄉新農人」典型,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嵌入鄉土肌理,返鄉新農人在此過程中被國家與平臺進行雙重數位化規訓,他們的數字勞動作用於實體的鄉土空間的塑造也有明顯的商品化趨勢,筆者分析發現,本文所涉及的陝西省三區縣農產品網路零售額、第一產業增長率等皆高於全國與東部平均水準,說明三農短視頻可一定程度上助力地區經濟的提升,但新農人在進行媒介生產時所呈現出明顯的情感、業緣、知識、異化的數字勞動特徵,隨之而來的是地方文化空間的可複製性、差序格局進一步被消解、公共空間被休閒、娛樂空間所置換、公共議題被遮蔽,應進一步討論數字平臺嵌入下的鄉村如何保護農民及在地文化的主體性,以求鄉村永續發展等議題進行反思與探討。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key direction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digital rural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Farmers producing short video content or live-stream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self-media plays vital role in rural economy. Many younger generations from rural areas who have moved to cities are “returning home with the wind” and being involved in digital labour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This process is resha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sources in both physical and virtual new rural spac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political economy and digital labour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s in three counti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uayin District, Wugong County, and Meixian County in the western province of Shaanxi, China.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xplored: Firstly, under the dual discipline of the state and the platform, how do returning new farmers establish labour identity? Secondly, can returning new farmers truly organize other farmers? Thirdly, what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digital labour of returning new farmers display, and how does it reconstruct virtual and physical rural spaces? Finally, does the production of media content by returning new farmers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tate and mainstream media establish “returning new farmers” as role models through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publicity measures. On the other hand, short video platforms embed rural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local context through various supportive measures for “three rural issue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rocess is one of dual digital discipline by the state and the platform on returning new farmers. The digital labour of returning new farmers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also has an obvious commercial trend in shaping the physical rural space. The author’s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online retail sale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the three coun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a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national and eastern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ree rural” short videos can, to some extent, boos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hen new farmers produce media content, they exhibit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labour, occupational ties, knowledge, and alienation. The replicability of local cultural space, the dismantling of hierarchical social patterns, the replacement of public spaces with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spaces, and the concealment of public issues are all evident would come with these issues. Therefore, further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are needed on how to safeguard the can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and local culture under rural areas embedded within digital platforms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Reference: 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9日)。〈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同比增長19%〉,《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19/content_5643590.html
    于海龍、胡淩嘯、林曉莉(2022)。〈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何種媒介〉,《經濟學家》,(09),108-118。
    牛耀紅(2018)。〈建構鄉村內生秩序的數字「社區公共領域」 ———一個西部鄉村的移動互聯網實踐〉,《新聞與傳播研究》,(4),39-56。
    牛耀紅(2017)。〈在場與互訓:微信群與鄉村秩序維繫 ——基於一個西部農村的考察〉,《新聞界》,(8),2-9。
    牛耀紅(2022)。〈網路公共空間與鄉土公共性重建 ———以西部農莊馮村為例〉,《政治人類學評論》,(12),186-283。
    牛耀紅(2022)。〈社區再造:微信群與鄉村秩序建構 ——基於公共傳播分析框架〉,《新聞大學》,151(5),84-93。
    毛澤東(1991)。〈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4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618頁
    毛澤東(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500
    王甲鑄(2024年7月30日)。〈鄉村振興的鄠邑實踐:既留住了鄉愁 又讓鄉村像莊稼一樣生長〉,《央視網》。https://local.cctv.com/2024/07/30/ARTIc8PibNm9zadgOYRbpw6N240730.shtml
    王海娜、陳旭、楊印生、於延良(2020)。〈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東西部差異研究〉,《統計與決策》,542(2),93-96
    王仕勇、賈浩偉(2023)。〈作為方法的“鄉村”:中國共產黨新聞政策研究立場及其空間轉向〉,《傳媒觀察》,第474(6),5-12。
    王銘銘(2015)。〈民族志:一種廣義人文關係學的界定〉,《學術月刊》,47(03),129-139。
    王志標譯(2017)。《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9-25(原書: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王敏(2022)。〈「空蕩蕩的編輯室」: 互聯網時代新聞民族志的重思與改造 ——基於對一家省級黨報的田野研究〉,《新聞記者》,427(6),30-40。
    王敏,潘志超、鐘秋怡、郭大豪、勞家榮、林曉煬(2023)。〈個體化數字鄉村實踐與空間重構:以廣州桂峰村為例〉,《人文地理》,193(5),126-134。
    王仕勇、賈浩偉(2023)。〈作為方法的「鄉村」:中國共產黨新聞政策研究立場及其空間轉向〉,《傳媒觀察》,474(6),5-12。
    王潔鋼(2001)。<農村、鄉村概念比較的社會學意義>,《學術論壇》,24(6), 126-129
    王斌(2011)。〈從技術邏輯到實踐邏輯: 媒介演化的空間歷程與媒介研究的空間轉向〉,《新聞與傳播研究》,第3期。
    王心明、徐明(2020)。〈錯誤的想像:快手鄉村短視頻中農民形象的汙名化《青年記者》,2(下),41-43
    王常雄 (2016)。〈新加坡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上海農村經濟》,第8期,39-41。
    王鑫、夏英 (2012)。〈日本新農人計畫的政策背景、 經驗借鑒以及對中國的啟示〉,《世界農業》,511(11),66-73。
    王曙光(2018)。《中國農村改革:歷史邏輯與制度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祎萍(2023年3月12日)。〈武功縣:以電商「五抓」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澎湃新聞》。https://www.sohu.com/a/652921866_362042
    萬海遠、孟凡強 (2020年6月6日)。〈6億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元〉,《觀察者網》。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3561
    方楠(2020)。〈互聯網時代的「新差序格局」:微信圈層場域中 、社會結構與關係格局的變遷與重組〉,《社會科學論壇》,(3),84-92。
    尹曉楠、方雪琴(2023)。〈資訊減貧語境下農村地區媒介素養提升路徑〉,《新聞愛好者》,(11),95-97。
    孔令瑤(2023年1月31日)。〈西安鄠邑: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 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2013)。《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0-50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9年9月16日)。〈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s://www.gov.cn/jrzg/2009-09/16/content_1418909.htm
    中國資訊經濟學會、中山大學互聯網創新與服務管理研究中心、廣州市大灣區現代產業發展研究院(2023年5月22)。〈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新聞稿】。http://www.cies.org.cn/nd.jsp?id=661
    中國商務部電子商務和資訊化司 (2021)。〈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中國商務出版社。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2024年3月22日)。〈第5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新聞稿】。https://www3.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中國政府網(2020年5月29日)。〈李克強細數今年民生這本「大賬」〉,《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29/content_5516003.html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2022年2月)。〈「短視頻」為新農人搭建平台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https://iaed.caas.cn/docs/2022-03/7f913eae1ec3405787f98c004b1a736f.pdf
    中國政府采購報(2020年1月2日)。〈「扶貧832」平臺使用攻略來了!〉,《中國政府采購網》。https://www.ccgp.gov.cn/llsw/202001/t20200102_13690726.html
    中國網(2019年9月20日)。〈數字經濟衝破「胡煥庸線」東西部多項指標差距縮小近三成〉,《新浪網》。https://k.sina.com.cn/article_3164957712_bca56c1002000wsjt.html
    中華合作時報(2024年9月3日)。〈數字經濟啟動鄉村振興「新引擎」
    陝西眉縣供銷合作社電商賦能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國供銷合作社》。http://gxhz.gansu.gov.cn/gxhz/c118381/202409/173980510.shtml
    中國鄉村振興(2022年4月21日)。〈「武」动就业潮 「功」筑致富桥〉,《網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I5FQAH0514BL38.html
    武功電商公共服務(2024年4月29日)。〈农产品搭上了「数字快车」武功县电商高质量发展扫描〉,《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119881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2023年3月15日)。〈2023 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取自:https://13115299.s21i.faiusr.com/61/1/ABUIABA9GAAgpfzPoQYowenb6AE.pdf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2022年9月)。〈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2021-2022) 〉。取自:https://cif.mofcom.gov.cn/cif/html/upload/20221026141940687
    互聯網那些事兒(2022年6月10日)。〈連鎖咖啡下沉,小鎮青年更需要參差多態的咖啡館〉,《砍柴網》。https://www.sohu.com/a/556054049_104421
    艾媒產業升級研究院(2024年2月29日)。<2024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艾媒網》。取自:https://www.iimedia.cn/c400/99120.html
    <2019年中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情况及县域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智研咨询網》。取自: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10/898610.html)
    <2022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發現報告》。取自:https://www.fxbaogao.com/view?id=4182839)
    <2020年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百强揭晓>,《中國經濟網》。取自:http://tuopin.ce.cn/zg/202109/13/t20210913_36908129.shtml)
    世界银行集团(2024年9月20日)。〈GDP 增长率(年百分比)China
    〉,《世界银行网》。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ZG?end=2023&locations=CN&start=2014&view=chart
    本村正一:《清代社會に於ける紳士の存在》,《史淵》24,1940年;天野元之助:《支那農業經濟論》上,改造社1940年版,第307頁。
    艾媒產業升級研究院(2024年2月29日)。〈艾媒諮詢|2024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艾媒網》。取自:https://www.iimedia.cn/c400/99120.html
    市場資訊(2022年7月11日)。〈韓國年輕人興起一波「歸農歸村潮」〉,《新浪財經》。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7-11/doc-imizirav2790304.shtml?cref=cj
    史建雲、徐秀麗譯(1998)。《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Skinner, G. W. [1964-1965].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3).
    田禾譯(2011)。《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9-25(原書: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甘穎(2020年11月20日)。〈電商如何改變農村社會:以田村獼猴桃產業為例〉《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07407
    龍花樓、屠爽爽(2018)。〈鄉村重構的理論認識〉,《地理科學進展》,37(5),581-590。
    列寧(2012)。《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709
    牟昊琨、王增強、滕昭宇 (2023年7月19)。〈「雞司令」為啥要當「雞司令」〉,《中國青年網》。http://news.youth.cn/sh/202307/t20230719_14658041.htm
    行研資本(2023年1月1日)。〈最新!中國31省份2022年GDP排行榜〉,《新浪財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252013226775724#:~:text=
    江振昌(1980)。〈從「下放」政策看大陸青年的升學與就業〉,《幼獅月刊》, (3)。
    江珊(2020年7月15日)。〈直播基地暴增,到底靠什麼賺錢?〉,《介面新聞》。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676572.html
    西安晚報(2024年2月21日)。〈「西安好人」崔凱敏: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西部網》。http://xa.wenming.cn/daodemofan/202402/t20240221_8432948.html
    李向前、曠昕、韓鋼、張樹軍等譯(1992)。《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Fairbank, J. K., & MacFarquhar, R. (Eds.). [197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4: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仙娥、王春艷(2004)。〈國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比較〉,《中國農村經濟》,5,69-75。
    李仙娥、駱晨(2017年4月7日)。〈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勞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網》。https://www.infoobs.com/article/20170407/1757.html
    李東曉 (2019)。<鄉村空間的媒介化:從生產到表演>,《國際新聞界》, 41(10), 6-25.
    李紅豔(2001)。<鄉村傳播學概念解析——兼論鄉村傳播學與發展傳播學之異同>,《新聞與傳播研究》,15(3), 56-63。
    李紅艷、謝詠才、譚英(2005)。<構建中國鄉村傳播學的基本思路——傳播學本土化的一種探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2)
    李紅波、胡曉亮、張小林、李智、袁源(2018)。〈鄉村空間辨析〉,《地理科學進展》,37(5)。
    李慶良(2022)。《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理論實踐與創新、發展研究》。雲南大學碩士論文。
    佟瑛(2016)。〈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媒介素養的提升〉,《勞動保障世界》,23-24。
    知為知之(2023年3月14)。〈中國電商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13767792
    沙垚(2015)。<鄉村傳播研究的範式探索>,《新聞春秋》,2015(4)。
    沙垚(2014)。<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鄉村轉向>,《現代傳播》,2014(12),221。
    沙垚(2019)。<鄉村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轉向>,《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
    沙垚、張思宇(2019)。〈公共性視角下的媒介與鄉村文化生活〉,《新聞與寫作》,9。
    谷更有(2006)。《宋代國家權力與鄉村控制》。雲南大學出版社。
    吳書光、馬欣然、賈雲鵬(2023年5月31日)。〈青春身影活躍在中國鄉村振興舞臺上〉,《中國經濟網》。http://tuopin.ce.cn/news/202305/31/t20230531_38569353.shtml
    吳圓圓(2019)。《我國電視對農服務節目發展研究》。上海大學博士論文。
    趙才(2020)。《涉農類電視欄目融媒體化轉型研究》。天津工業大學
    吳小燕(2020年6月23日)。〈一文帶你瞭解我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現狀及2020年政策要點〉,《前瞻經濟學人》。
    吳理財(2020)。《當代中國農民文化生活調查》。上知識產權出版社。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0622-cad1e18c.html
    吳重慶(2023)。《超越空心化》。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79-196,108-113頁。
    季中揚、伍潔(2014)。〈當代影視作品中的鄉村形象與文化認同〉,《學習與實踐》,12,116-122
    佐野學(1947)。《清朝社會史(第二部第三輯)》。東京: 文求堂。2-3頁
    快易理財網(2023年2月23日)。〈新加坡歷年農業用地占土地面積比重〉,《快易理財網》。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area_agriculture_land_perc/sgp.html
    沈貞偉(2005)。〈五四新村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影響及破產原因探析〉,《黨史研究與教學》,186(5), 35-39。
    孟凡行、色音(2016)。〈立體結構和行動實踐——費孝通「差序格局」理論新解《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01),29-36。
    林紅(2018)。〈李大釗農村改造思想考察——基於《青年與農村》的解讀〉,《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第11期。
    阿裏研究院(2020年10月21日)。〈2020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原創力文文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021/7055115144003010.shtm
    阿裏研究院(2021年6月25日)。〈阿裏2021年農產品電商「百強縣」名單出爐〉《環球網》。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BIJPTS0514CN7E.html
    苗月新(2023)。〈電商平臺在「下沉市場」中的作用與管道管理〉,《數字經濟》,1017(8),183-184。
    武功縣統計局(2021年11月24日)。〈2019年武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紅黑統計公報庫網站》 。http://www.xahy.gov.cn/zwgk/tjsj/tjgb/1782600719263178754.html
    武功縣統計局(2022年8月29日)。〈2021年武功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紅黑統計公報庫網站》。https://tjgb.hongheiku.com/xjtjgb/xj2020/32832.html
    武功縣統計局(2024年7月21日)。〈2023年武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紅黑統計公報庫網站》。https://tjgb.hongheiku.com/xjtjgb/xj2020/53997.html
    邵佔鵬(2022年)。〈網絡零售平台經濟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開放時代》,第2期。
    施昱年、廖彬超(2017年2月14日)。〈台湾农地政策的变迁:从「耕者有其田」到「农地农用」〉,《澎湃新聞網》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18031
     赵灵敏、单玉丽(2006年9月12日)。〈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
      ——专访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单玉丽〉,《新浪新聞》。https://news.sina.com.cn/c/2006-09-12/102810987749.shtml
    周孟傑、盧金婷、劉子瑨(2022)。〈返鄉創業短視頻的傳播語境與賦權機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 期,147-155。
    周孟傑(2024)。〈鄉村數字公共領域再生產研究———基於騰訊“為村”平臺治理的實踐考察〉,《新聞與傳播評論》,第77 卷第2 期,71-80。
    周孟傑、徐生權、吳瑋. (2022)。〈媒介邏輯何以嵌入行動——返鄉青年短視頻研究〉,《當代青年研究,》,376(1), 66-73
    周孟傑(2023)。〈返鄉青年短視頻實踐的邏輯機制與數字內生性建構〉,《中國青年研究》,第3期,67-74。
    周孟傑、譚舒婷(2022)。〈數字鄉村的可見性:“三農”短視頻的文化賦權與媒介展演〉,《視聽》,第7期,3-7。
    周曄(2021年10月27日)。<談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紅旗文稿》。上網日期:2022年 5月1日,取自: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1-10/27/c_1127999586.htm
    林筠茹、王海卉、李文豔(2021)。〈資本邏輯下的鄉村空間閒置現象辨析1 ——基於大衛哈維空間理論視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資助》。
    竺乾威譯(1999)。《人的條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Arendt, H.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思雨(2023)。〈國外農人對我國的啟示〉,《西部大開發》,43-45。
    郝立(2022年11月8日)。〈咖啡館也許比你想像的更重要:咖啡館的前世今生〉,《澎湃新聞·澎湃號》。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41982
    祝建華(1984)。〈上海郊區農村傳播網路的調查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70-76。
    南方農村報(2021年9月14日)。〈廣東縣域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全國第一,12縣入選全國百強!〉。《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網》。取自:https://dara.gd.gov.cn/ywdt/nstt/content/post_4541357.html
    風吹雨打潤禾田(2021年9月18日)。〈中國古代民族志的誕生——從異域史到民族史的跨越〉,百家號。上網日期:2023年6月15,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252013226775724#:~:text
    侯桂芳 (2009)。〈抗戰時期的知識份子“下鄉”運動〉,《上海黨史與黨建》,(12), 001。
    胡曉亮、李紅波、張小林、袁源(2022年2月)。〈鄉村概念再認知〉,《地理學報》,75(2),398-409。
    政府公報(2022年11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陝西省人民政府網》。https://www.shaanxi.gov.cn/zfxxgk/zfgb/2022/d19q/202211/t20221110_2263736.html
    郝秉鍵(2004)。〈日本史學界的明清「紳士論」〉,《清史研究》,(4),94-111。
    段鵬、李嘉琪、明蔚(2019)。〈情境建構和資本收編 :中國短視頻平臺的景觀社會形塑——以對鄉村用戶的研究為例〉,《新聞與傳播評論》,(4),18-27。
    徐勇(2010)。〈「宣傳下鄉」: 中國共產黨對鄉土社會的動員與整合〉,《中共黨史研究》,10,15-22。
    閆雨昕(2023年11月24日)。〈鄉行記·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陝西鄠邑:當藝術點亮鄉村〉,《新華網》。https://www.news.cn/fortune/2023-11/24/c_1129991367.html
    眉縣統計局(2025年1月15日)。〈2023年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寶雞市統計網站》。http://tjj.baoji.gov.cn/col1925/col1947/col1960/202501/t20250115_912701.html
    眉縣統計局(2024年5月9日)。〈2022年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寶雞市統計網站》。http://tjj.baoji.gov.cn/col1925/col1947/col1960/202304/t20230426_842099.html
    眉縣統計局(2022年7月4日)。〈眉縣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寶雞市統計網站》。http://tjj.baoji.gov.cn/col1925/col1947/col1960/202207/t20220704_840710.html
    眉縣統計局(2021年9月14日)。〈眉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寶雞市統計網站》。http://tjj.baoji.gov.cn/col1925/col1947/col1960/202109/t20210914_840652.html
    眉縣統計局(2021年5月6日)。〈眉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眉縣人民政府網》。https://baike.sogou.com/appeal/snapshot?link=2_l2e0DDCFDJiZyU1CKTBWzW5SjYH1cHzTMcmmQoBm6AHQcYzpMydpUz5L5YSrShSzE6HKxY88iWwKr6h5zIS52HgrWihzMxz6tVrZ&originRef=http%3A%2F%2Fwww.meixian.gov.cn%2Fart%2F2021%2F5%2F6%2Fart_8594_1376199.html&lid=184748&title=%5Bobject%20HTMLHeadingElement%5D
    眉縣供銷聯社(2022年11月7日)。〈電商進田園產品銷全國〉,《眉縣供銷聯社》。https://www.meixian.gov.cn/art/2022/11/7/art_16110_1565455.html
    貞觀(2019年8月30日)。〈周至or眉縣,陝西獼猴桃哪家強?〉,《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80473680
    孫立平(1996)。〈「關係」、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社會學研究》,(05),20-30。
    陝西鄉村振興融媒體平臺(2020年9月6日)。〈眉縣:電商占比超20% 獼猴桃產業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顯成效〉,《網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FLS1SGSG0514DVQS.html
    時代財經(2022年11月1日)。〈球價值鏈的秘密,藏在拆開的蘋果手機裏〉,《澎湃新聞·澎湃號》,《虎嗅新聞網》。 https://www.huxiu.com/article/701638.html
    徐正光《重返美濃:臺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 》序言)
    宣朝慶、韓慶齡(2016)。〈公共文化建設的鄉村本位〉,《學海》,3,65-71
    高丙中(2006)。〈民族志發展的三個時代〉,《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3),58-63。
    高丙中(2006)。《人類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根岸佶(1947)。《中國社會に於ける指導層——耆老紳士の研究》。平和書房。
    曾一果、陳爽(2023)。〈戀地情結: 傳播媒介與地方感重塑 ———數字時代人與地的情感生成〉,《東南學術》,5,216-248。
    馬芳、陳子帥(2023年2月23日)。〈鼓勵「返鄉入鄉」,日本德國有什麼好對策〉,《環球時報》。https://news.qq.com/rain/a/20230223A00T4W00
    夏建中譯,拉德克利夫-布朗著(2002)。《社會人類學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
    孫迪亮(2015)。〈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合作理論初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4),49-54。
    徐婧、汪甜甜. (2021)。〈「快手」中的鄉土中國:鄉村青年的媒介呈現與生活展演〉,《新聞與傳播憑空》,74(2),106-117
    晏陽初(2014)。《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北京: 商務印書館。502-515
    奚路陽、王管(2021)。〈鄉村青年數字勞動中的社會認同建構與鄉村文化空間重塑——基於浙江省 L 村青年群體的田野調查〉,《中國青年研究》,(04),73-80。
    孫萍(2021)。〈「鄉村性」的概念重構* ———數字時代的淘寶村建構〉,《社會發展研究》,(1),96-110。
    孫萍(2022)。〈數字勞動的雙重價值:參與和剝削〉,《青年記者》,6(下),18-21。
    徐澤鑫(2023)。《鄉村振興背景下「三農」短視頻的內容分析與用戶評論研究——以抖音「新農人計畫 2022」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梁光嚴譯(2010)。《勞動的空間分工:社會結構與生產地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原書:Massey, D. B. [1984].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張小林(1998)。〈鄉村概念辨析〉,《地理學報》,53(4),366-371。
    張洛民、王軼眾(2008)。〈陝西省基尼係數的實證研究〉,《豆丁網》。https://www.docin.com/p-247739107.html
    張洪豔、逄增玉(2022)。〈「情動機制」 : 21 世紀文學中的「返鄉」書寫〉《當代作家評論》,(5),4-10。
    張淑華、何秋瑤(2001)。<媒介化社會與鄉村振興中的新媒體賦權>,《新聞與傳播研究》,27(5), 5-22
    張國良(2005)。<中國傳播學的興起、發展與趨勢>,《理論月刊》,11
    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the renewal.
    張誠、劉祖雲(2019)。〈鄉村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0(5),1-7。
    陳向明(1998)。《質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Sage Publications. p. 121.
    崔保國、李琨譯(2006)。《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McQuail, D. [2005].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5th ed.). SAGE Publications.)
    曹瑾、 堀口正、焦必方、唐志強(2017)。〈日本過疏化地區的新動向: 特徵、治理措施及啟示〉,《中國農村經濟》,7,85-96。
    曹晉、莫斯可· V (2018)。《傳播政治經濟學與中國案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允侯等(1979)。《五四時期的社團》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85
    張泉、王暉、陳浩東等(2006)。《城鄉統籌下的鄉村重構》。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韓海浪(2007)。〈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及其文化存在 〉,《學海》,6,121-124。
    張偉 、劉心悅(2022年7月25日)。〈西安鄠邑區蔡家坡村:探索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騰訊網》。https://news.qq.com/rain/a/20200828A0DN7800
    張繼焦、吳玥(2022)。〈西方民族志的發展階段及中國實踐反思〉,《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59(2),95-105。
    張誠、劉祖雲(2019)。〈鄉村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0(2),1-7。
    張劍、朱會清(2024)。〈解構與重塑:短視頻對鄉村差序格局傳播結構的影響〉,《視聽》,第5期,130-133。
    張園林、劉玉亭、馬丁·菲利普斯(2021)。〈鄉村空間轉型研究的中西比較〉,《城市發展研究》,第11期。
    張璿(2023)。《再造家園:空間視域下返鄉青年短視頻媒介實踐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章北海底撈(2021年8月25日)。<梁啟超人物述評 ——多變的一生,不變的初心>,知乎。上網日期:2022年 3 月 6 日,取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3368538
    豹變(2020年12月30日)。〈一个陕西县的致富样本:3000人回乡创业,10亿颗猕猴桃上网 〉,《搜狐網》 。https://www.sohu.com/a/441350262_120816185
    絲路文明(2022年11月21日)。〈武功缘何成为「西北电商第一县」〉,《中國網》 。http://sl.china.com.cn/2022/1121/157196.shtml
    郭建斌(2003)。<傳媒與鄉村社會:中國大陸20年研究的回顧、評價與思考>,《現代傳播》,122(3), 10-15.
    郭建斌(2018)。〈民族志傳播:一幅不十分完備的研究地圖 ——基於中文文獻的考察〉,《新聞大學》,148(2),1-17。
    郭建斌(2008)。〈在場:民族志視角下的電視觀看活動——獨鄉田野資料的再闡釋〉,《傳播與社會學刊》,6,193-217。
    第一財經(2024年9月20日)。〈東部地區GDP占比連續31年超50%,四區域人均GDP差距逐步縮小〉,《觀察者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119881
    陳銘,、儲著琴(2022)。〈數字鄉村視角下公共文化空間重構研究〉,《小城鎮建設》, 40(8), 27-34 。
    陳光興(2006)。《去帝國:文化理論與亞洲實踐》。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陳志萍(2018)。 〈身體的在場:網路民族志的性別反思性〉,《民族研究》,(5),45-58。
    陳志華(2016)。〈博採眾長: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跨學科取向〉,《國際新聞界》,18-35。
    陳志賢(2005)。〈商業電視是樁既剝削又歧視的生意?--電視商品閱聽人的生產與家庭論述〉,《新聞學研究》,83: 167-210。
    陳志賢(2017)。〈新盲點辯論與賽伯人商品生產:數位使用者的勞動、剝削與抵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3,65-129。
    陳柏峰(2019)。《半熟人社會: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深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銘,、儲著琴(2022)。〈數字鄉村視角下公共文化空間重構研究〉,《小城鎮建設》, 40(8), 27-34 。
    陳洪友(2020)。〈從差序格局到新媒介框架:我國鄉村傳播結構轉型的考察〉,《編輯之友》,9:43-48。
    陳瑞華(2021)。〈大眾媒介下鄉與農村青年私人生活意識變遷〉,《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7-104
    陳瑞華、尹怡(2024)。〈在鄉望城: 短視頻交往與農村社會空間的延伸〉,《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4),72-80。
    梁漱溟(1934)。《鄉村建設論文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36
    梁漱溟(2011)。《鄉村建設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4,199
    章興鳴(2007)。〈民間精英與鄉村治理* ——20世紀前期中國鄉村政治傳播機制〉,《東方論壇》,5,113-118。
    曾一果、陳 爽(2022)。〈戀地情結: 傳播媒介與地方感重塑———數字時代人與地的情感生成〉,《東南學術》,(05),216-226。
    費孝通(2008)。《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2018)。《江村經濟》。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費正清(2000)。《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32頁
    費孝通(2022)。《鄉土重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鄔家峰(2022)。〈網路技術結構性賦能與鄉村治理數位化轉型 ———基於江西省贛州市村務微信群的考察〉,《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56-64。
    賀雪峰(2013)。《新鄉土中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6-10頁。
    搜狐(2024年5月19日)。〈從貧困村變身藝術村,一場「藝術下鄉」讓這個村年收入增加1400多萬!〉,《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779998819_121124401
    黃志輝(2023)。〈馬克思主義工業民族志的經典發凡與現實關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7期(50卷),39-47。
    黃志輝(2022)。〈無相之相的自我鉤沉:一份底層勞動研究的民族志反思報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166期(4),76-84。
    黃建宏譯(2013)。《關係美學》。金城出版社。(原書:Bourriaud, N.[2002]. Relational aesthetics. Dijon, France: Les presses du réel.)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
    馮健(2012)。《鄉村重構: 模式與創新》。北京: 商務印書館。
    馮建三譯(1992a)。〈傳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盲點〉,《島嶼邊緣:廣告•閱聽人•商品》,第四期。台北:唐山。(原文 Smythe D. (1977).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1(3), 1-27.)
    馮建三譯(1992b)。《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原書 Jhally, S. [1987]. 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London, UK: Routledge.)
    馮建三譯(1995)。《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遠流。(原書 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Fontana.
    喻國明、馬慧(2016)。〈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範式「關係賦權」 — 「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係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國際新聞界》,(10),6-27。
    喻國明、耿曉夢(2020)。〈演算法即媒介:演算法範式對媒介邏輯的重構〉,《編輯之友》,7(5),46-51。
    葉韋明譯(2016)。《如何研究網絡人群和社區: 網絡民族志方法實踐指導》。重慶大學出版社。(原書Kozinets, R. V. [2010].Netnography: Do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line.SAGE Publications Ltd)
    費爾南多·富內斯,黃小莉譯 (2010)。〈古巴的有機農業運動〉,《開放時代,》,(4),5-21。
    國家資訊中心(2021年10月12日)。〈「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特徵及趨勢展望〉,《國家發改委網站》。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110/t20211012_1299485.html
    智聯諮詢產業研究(2024年12月10日)。〈農村電商產業現狀:國家政策持續利好,農村電商市場進入平穩增長期〉。《新浪網》。取自:https://k.sina.com.cn/article_7829375716_1d2aacae400101c03c.html
    畫鄉之窗(2022年8月10日)。〈西西安市鄠邑區胡家莊村:村企共融聚合力 共贏共富促建設〉,《搜狐網》。 https://www.sohu.com/a/575770288_121124614
    彭蘭(2020)。〈視頻化生存:移動時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中國編輯》, (4), 34-40 。
    遊資幫主(2020年5月15日)。〈位元組跳動2020年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盤點它的8年融資〉,《知乎》。https://www.huxiu.com/article/701638.html
    壹釐米(2023年12月15日)。〈抖音發佈「新農人計畫2024」,將持續打造農技視頻知識庫〉,《騰訊》。https://news.qq.com/rain/a/20231225A02RX900
    項飆(2018)。《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農世界(2017年2月14日)。〈走進美國農業,農民占人口不到1% 門檻高收益高〉,《農世界網》。https://www.sohu.com/a/126198138_189731#:~:text=%E3%80%82
    楊大春(2003)。〈反思的現代性與技術理性的解構———海德格爾和福柯論現代技術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2),48-53。
    楊光(2021年11月28日)。〈複製薇婭,李佳琦沒那麼容易〉,《騰訊網》。https://new.qq.com/rain/a/20211128A08NA600
    新華社(2022年2月27日)。〈陝西所有貧困縣(區)實現“摘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0-02/27/content_5484093.htm
    新華網(2022年7月27)。〈流量扶持農技創造者,抖音簽約中央農廣校共建農技視頻知識庫〉,《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20727/0a95159d704940f79c055a618dfbdee4/c.html
    新華社(2012年2月1日)。〈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https://www.lswz.gov.cn/html/zmhd/wmfw/2018-06/14/content_234952.shtml
    葉齊茂等譯(2018)。《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 從現代性到現代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652頁(原書:Lefebvre, H. (2005).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II: From modernity to modernism (G. Elliott, Trans.). Verso.)
    經濟日報(2021年6月23日)。<抖音發佈首份三農數據報告,返鄉青年成短視頻創業主力軍>, 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23年 2 月 5 日,取自 http://www.ce.cn/xwzx/gnsz/2008/202106/22/t20210622_36659120.shtml
    管其平(2022)。〈空間社會學視域中網絡空間的生產及其正義〉,《中國青年研究》,273(08),52-59。
    網易陝西(2023年4月26日)。〈鄠邑區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電商發展〉,《網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I38OVJQ9051495SS.html
    趙月枝(2017年7月7日)。〈「鄉村作為方法」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意義〉,《湖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網》。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00751.html
    趙月枝(2021)。《傳播政治經濟學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4-5
    趙月枝, 沙垚(2018)。〈被爭議的與被遮蔽的: 重新發現鄉村振興的主體〉,《江淮論壇》,(6),34-40。
    趙月枝、俞雅芸、陳佳逸(2024)。〈數字勞動的社會主義解釋可能——基於筧川村「電商一條街」的擴展個案研究〉,《開放時代》,(04),160-182。
    趙月枝(2011)。《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趙軍陽、丁疆輝、王新宇(2017)。〈不同尺度下中國「淘寶村」時空分佈及演變特徵〉,《世界地理研究》,26(6),73-82。
    蔣旭鋒(2011)。《抗爭與合作:鄉村治理中的傳播模式》。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趙興正(2022)。《精英下沉、權威構建與鄉土社會整合 ——基於魯西 Y 村第一書記的實證分析》。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可(2021)。〈“三農”短視頻中鄉村形象的媒介呈現 ——基於快手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分析〉,《新媒體研究》,14: 73。
    鄧燕華譯(2013)。《連線力——中國線民在行動》。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書:Yang, G. [2009].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劉文傑(2011)。〈知青運動性質與動機的歷史考察〉,《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 (2),57-61。
    劉荒、張典標(2021年10月27日)。〈陝西武功:「教稼聖地」練成「新武功」,打造「西北電商第一縣」〉,《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1/10-27/9595882.shtml
    蔡昉、都陽、王美豔(2020)。《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晏霖(2016)。〈農作為方法: 「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文化研究》,18,217-226。
    劉楠(2022年3月10日)。〈「新農人」媒介實踐的功用〉,《中國社會科學文科》。https://www.sklib.cn/c/2022-03-10/634596.shtml
    劉楠、周小普(2022)。〈自我、異化與行動者網路: 農民自媒體視覺生產的文化主體性〉,《現代傳播》,276(7),105-111。
    劉海龍(2005)。《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復旦大學出版社。
    劉運來(2023)。〈致富不忘桑梓: 媒體中返鄉青年創業的 「榜樣話語」與主體建構〉,《未來傳播》,30(6),19-28。
    潘家恩(2019)。〈城鄉中國的情感結構※——返鄉書寫的興起、衍變與張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7),170-185。
    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第22期,23-47。
    谷祎璠、丁疆輝、馮軒、丁媛媛(2020)。〈陝西武功農村電商空間格局及空間聯繫特徵〉,《地域研究與開發》,39(6),57-61。
    談應琪(2017年4月4日)。〈農村電商尋路人|讓物流進村,我們費盡了周折〉,《搜狐》。https://www.sohu.com/a/131954622_162281
    澎湃新聞(2022年7月8日)。〈從「電子商務」到「數商興農」,電商進農村有了哪些新變化?〉,《澎湃號·政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29791
    澎湃新聞(2022年4月25日)。〈【政策解讀】「數商興農」首現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四層含義〉,《澎湃新聞·澎湃號》。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29791
    澎湃新聞(2022年7月8日)。〈從「電子商務」到「數商興農」,電商進農村有了哪些新變化?〉,《澎湃新聞網》。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29791
    澎湃新闻(2021年7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百年变迁〉,《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33954
    閻雲翔(2006)。〈差序格局與中國文化的等級觀〉,《社會學研究》,(04),201-213、245-246。
    閻雲翔(2006)。《私人生活的變革: 一個中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 ( 1949-1999)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60頁。
    輿論場(2022年7月30)。〈網信部門重拳整治網路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B站等平臺被約談〉,《澎湃新聞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49090
    藍江(2022)。〈數字勞動、數字生產方式與流眾無產階級 ———對當代西方數字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蠡探〉,《理論與改革》,244(2),60-72。
    韓海燕(2014)。〈陝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研究:1992-2012 ———基於基尼係數的分解〉,《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3),129-135。
    瞭望智庫(2020年9月21日)。〈「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模式創新+人才培育是拼多多農產品上行核心戰略〉,《新浪》。https://www.mob.com/mobdata/report/178
    聶陽(2023)。〈空間資本化: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空間生產邏輯批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5),90-97。
    羅大蒙、 徐曉宗(2016)。〈從 「身份」 到 「契約」 : 當代中國農民公民身份的缺失與重構〉,《黨政研究》,(1),93-100。
    蘇瑞福(1980)。《轉變中的東盟經濟》。新加坡大學運用研究公司出版社,367頁。
    施堅雅. (1998)。 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 (葉光庭等,譯)。台北:中華書局.(原書:Skinner, G. W. (Ed.). (1977).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關琮嚴(2020年5月22日)。〈新中國成立後的鄉村媒介啟蒙〉,《安順學院新聞網》。http://xww.asu.edu.cn/info/1014/40716.htm
    藝術觀察(2017年4月4日)。〈藝術村產業化是陷阱?!失去了真正的藝術家,藝術村自然名存實亡了〉,《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131921041_301394
    寶雞市統計局(2021年7月5日)。〈陝西省寶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紅黑統計公報庫》。https://tjgb.hongheiku.com/13992.html
    龔偉亮(2020)。〈認識鄉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從全球到村莊:以鄉村作為方法”〉,《鄉村研究期刊》,15(3),45-67。
    騰訊網(2020年8月28日)。〈「直播基地」是短期噱頭還是長期趨勢?〉,《騰訊網》。https://news.qq.com/rain/a/20200828A0DN7800
    羅志恒(2024年1月31日)。〈2023年中國區域經濟版圖:東西領跑、中部掉隊〉,《騰訊網》。https://news.qq.com/rain/a/20240131A03PNR00
    欒軼玫、蘇悅(2019)。〈「熱呈現」與「冷遮蔽」——短視頻中的中國新時代「三農」形象〉,《編輯之友》,10,38-48
    孫雪銘(2022年1月1日)。〈眉縣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合作經濟與科技網站》。http://tjj.baoji.gov.cn/col1925/col1947/col1960/202501/t20250115_912701.html
    我國農產品網路零售額變化情況(2016~2022年)_皮書資料庫
    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multimedia/ImageDetail?type=Picture&SiteID=14&ID=15643920&ContentType=MultimediaImageContentType
    陝西日報(2021年2月18日)。〈2020年陝西省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增長41.7%〉, 《陝西政務線上》 。http://gov.cnwest.com/zwyw/a/2021/02/18/19506860.html
    鄭佳梅(2024年12月30日)。〈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安市鄠邑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對策〉,《南方農業》 。https://m.fx361.cc/news/2024/1230/25410946.html
    鄠邑區統計局(2024年4月23日)。〈鄠邑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鄠邑區人民政府網站》 。http://www.xahy.gov.cn/zwgk/tjsj/tjgb/1782600719263178754.html
    鄠邑區統計局(2023年4月19日)。〈鄠邑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鄠邑區人民政府網站》 。http://www.xahy.gov.cn/zwgk/tjsj/tjgb/1782600719263178754.html
    鄠邑區統計局(2022年4月21日)。〈鄠邑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鄠邑區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xahy.gov.cn/zwgk/tjsj/tjgb/1782600719263178754.html
    中國鄉村振興(2022年4月21日)。〈「武」动就业潮 「功」筑致富桥〉,《網易》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I5FQAH0514BL38.html
    武功電商公共服務(2024年4月29日)。〈農產品搭上了「數字快車」武功縣電商高質量發展掃描〉,《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119881
    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2023年3月15日)。〈2023 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 〉。取自:https://13115299.s21i.faiusr.com/61/1/ABUIABA9GAAgpfzPoQYowenb6AE.pdf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2022年9月)。〈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2021-2022) 〉。取自:https://cif.mofcom.gov.cn/cif/html/upload/20221026141940687
    Adams, P. C., & Jansson, A. (2012). Communication geography: A bridge between disciplines. Communication Theory, 22(3), 299-318.
    Braverman, H.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nthly Review Press.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Chen, K.-H. (2006). 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en, P., & Zhang, M. (2015). From beautiful village to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space: Actor-network theory and the soc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Dashiao Village.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8), 1435-1446.
    Christaller, W. (1933).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Prentice Hall.
    David Harvey(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Blackwell Publishers.
    Dustmann, C.(2003). Return migr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 Springer.
    Fonte, M. (2008). Knowledge, food and place: A way of producing, a way of knowing. Sociologia Ruralis, *48*(3), 200-222.
    Habermas, J. (1991).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enri Lefebvre.(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lackwell. pp.36 -59
    Hine, C. (2015)。Ethnography for the Internet: Embedded, Embodied and Everyday. Bloomsbury Academic.
    Hine, C. (2000). Virtual ethnography. SAGE Publications.
    Lazzarato, M. (1996). Immaterial labor. In P. Virno & M. Hardt (Eds.), 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p. 133).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32
    Henri Lefebvre.(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lackwell. pp.36 -59
    Lerner, D. (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Free Press.
    Lévi-Strauss, C. (1955). Tristes Tropiques. Plon.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MacFarquhar, R., & Fairbank, J. K. (Eds.). [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linowski, B. (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nzerolle, V. (2010). Mobilizing the audience commodity: Digital labour in a wireless world. Ephemera: Theory & Politics in Organization, 10(3/4), 455-469
    Marx, K., & Engels, F. (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Vol. 31). 人民出版社,412-413
    Massey, D. (1991).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Rethinking Marxism, 4(2), 166-186.
    Maxwell,R.(1991).The Image of Gold:Value,the Audience Commodity,and Fetishism,in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43(1-2):29-54.
    Meehan, E. R. (2007). Understanding how the popular becomes popular: The rol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study of popular communication. Popular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5(3), 161-170.
    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the renewal. Sage Publications. p. 121.
    Morin, E. (1986). La Connaissance de la connaissance. Tome 3 de La Méthode.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Moulier-Boutang, Y. (2012). Cognitiv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obTech研究院 (2023年6月30日)。〈2023年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新聞稿】。https://www.mob.com/mobdata/report/178
    Murdock, G. (1978). Blindspots about Western Marxism: A reply to Dallas Smy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2(2), 109-119.
    Sandoval, M. (2012). Foxconned labour as the dark sid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Working conditions at Apple’s contract manufacturers in China. TripleC: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 Critique, 10(2), 318-347.
    Shenton, A. K. (2004). Strategies for ensuring trustworthines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22(2), 63-75.
    Srnicek, N. (2018). Platform capitalism. Polity Press.
    Terranova, T. (2000). Free labor: 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cial Text, 18(2), 63.
    Weber, F. (2004). Handicap et société.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人類學簡史)
    Williams, R. (1973)。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pp. 5-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 Y. (1996). The gift in China: Reciprocity and power in a changing socie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an, Y. (1996).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hao, Y. (2007). "After Mobile Phones, What? Re-embedding the Social in China's 'Digital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 92-12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1054635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35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博士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