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658/149719 (79%)
Visitors : 80574520      Online Users : 3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02


    Title: 板橋媚聖天后宮研究
    A Study of Mei Sheng Tian Hou Temple in Banqiao
    Authors: 盧微雅
    Lu, Wei-Ya
    Contributors: 高振宏
    盧微雅
    Lu, Wei-Ya
    Keywords: 當代民間信仰
    都市神壇
    新興宮廟
    靈力建構
    香火網絡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54:32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新北市板橋區的媚聖天后宮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此都市神壇的創建歷程、聖尊來由、靈力建構脈絡以及香火網絡的運作方式。研究重點包括都市新興宮廟所展現的自我調適力、香火概念的轉變與「人」在宮廟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研究採用民族誌方法,結合田野調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並透過多位報導者的口述歷史進行比較與辯證,分析媚聖天后宮由私人神壇轉變為公共廟宇的過程,以及其在當代民間信仰網絡中的意義與獨特性。
    本論文亦比較媚聖天后宮與其他歷史悠久宮廟在儀式與組織上的差異,並針對乩童與桌頭在神明與信徒互動中所發揮的核心功能加以探析,藉此釐清小型都市宮廟在當代台灣社會中的運作模式與文化意涵。在香火網絡上,媚聖天后宮透過南巡、北巡及與交陪宮廟的往來互動,積極擴展信仰圈,使進香不僅是傳統民間信仰中的宗教儀式,更成為情感累積與資源連結的重要途徑。
    研究發現,媚聖天后宮的發展歷程打破了傳統祭祀圈以地緣或族群為主的組織框架,其雖然規模不大,但藉由靈驗事蹟與緊密的人際網絡凝聚信徒,展現都市神壇兼具靈活性與創造性的特質,反映都市神壇在建構過程中高度個人性與彈性的調適能力。信徒與神明之間的互動及儀式的變化,不僅呈現社會變遷對民間信仰的影響,也推動「香火」於文化意義上的深層轉變,體現出台灣民間信仰脈絡在現代社會下的適應與創新。其中,人際關係在都市宮廟運作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宗教推動力所建構出的張力與困境,值得持續深入研究。
    Reference: 一、古籍
    (唐)唐臨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清)不著撰者:《天妃顯聖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3月。

    二、專書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Samuel R. Sommers著,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譯:《社會心理學》。新北:揚智文化,2021年7月。
    Meir Shahar, Crazy Ji: Chinese relig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8。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2009年12月。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2013年6月。
    小靈醫:《童乩桌頭之研究》。臺南:人光出版社,1977年6月。
    凡夫子:《源:媽祖的由來》。臺北:漢揚,1999年5月。
    王健旺:《護鄉佑民 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桃縣文化,1998年6月。
    朱存明:《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月。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8月。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2000年1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再版。
    李亦園:《師徒・神話及其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3月。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2010年3月。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新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9月。
    李獻璋著,鄭彭年譯:《媽祖信仰研究》。澳門:澳門海事博館,1995年4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臺北縣:博揚文化,2006年3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1月。
    林富士主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2月。
    林進源主編:《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2005年1月。
    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
    (美)武雅士(Arthur Wolf)編:《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與儀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孟祥榮:《武聖關公》。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2000年3月。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9月。
    (美)桑高仁(S. Steven Sangren)著,丁仁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在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12年12月。
    張珣:《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2月。
    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4月。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8月。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11月。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臺北:臺元出版社,1992年8月。
    黃志賢總策劃:《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臺北: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道觀出版社,1985年。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1994年2月。
    (美)焦大衛(David Jordan)著,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2012年10月。
    詹沛總編輯:《神話:社頭鄉寺宮廟與教會文史》。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社頭鄉公所,2020年12月。
    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12月。
    (美)楊慶堃(C. K. Yang)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6月。
    齊偉先:《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24年4月。
    蔡佩如:《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7月。
    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06年10月。
    蔡相煇:《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獨立作家,2018年11月。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臺北:曉園出版社,1993年7月。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臺北:臺原出版,1994年2月。
    劉還月:《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常民文化,2000年9月。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7月。
    盧俊清:《祭祀與送煞神:台北市地區宮廟祭解儀式及其思想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3月。
    (美)韓明士(Robert Hymes)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法)Fiorella Allio:〈遶境與地方身份認同:地方歷史的儀式上演〉,《法國漢學》第七輯,2002年12月,頁376-396。
    (加)Hillary Kaell:〈Seeing the Invisible: Ambient Catholicism on the Side of the Road〉,收錄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年),頁1-34。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72年9月,頁1-38。
    宋龍飛:〈臺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期,1971年11月,頁65-133。
    呂玫鍰:〈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第6卷第1期。2008年6月,頁31-76。
    余光弘:〈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頁91-105。
    李豐楙:〈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第一三二期,1999年1月,頁36-41。
    李豐楙:〈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九卷第二期,2009年6月,頁35-37。
    林文哲:〈台灣媽祖信仰的本土化現象〉,《神學與教會》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頁171-188。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年12月,頁53-114。
    林美容:〈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頁1-26。
    林富士:〈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的文化史詮釋——童乩儀式裝扮的新探〉,《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4期,2013年9月,頁10-14。
    (日)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九卷第四期,1960年12月,頁14-29。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1975年2月出版),頁191-208。
    施晶琳:〈臺南市興泉府祭改法事之研究〉,《台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二期,2005年1月,頁229-273。
    張珣:〈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二十二期,1986年6月,頁46-54。
    張珣:〈大甲鎮鎮瀾宮進香團內部的神明會團體〉,《民俗曲藝》第53期,1988年5月,頁47-64。
    張珣:〈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的整合〉,《思與言》第33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83-106。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37-73。
    張珣:〈無形文化資產:民間信仰的香火觀念與進香儀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六期,2011年6月,頁37-46。
    張珣:〈從天妃的朝封與道封思考國家與道教對於地方宗教一陽一陰的雙重治理〉,《華人宗教研究》第十四期,2019年7月,頁1-22。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1973年(1975年2月出版),頁165-190。
    許嘉明:〈祭祀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六期,1978年6月,頁59-68。
    許麗玲:〈台灣民間信仰中的補春運儀式——以北部正一派道士所行的法事儀式為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3期,2013年5月,頁95-129。
    梁麗玲:〈歷代僧傳「感通夢」的書寫與特色〉,《臺大佛學研究》第三十期,2015年12月,頁65-104。
    陳杏枝:〈台北市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臺灣社會學刊》第31期,2003年12月,頁193-152。
    陳維新:〈信仰、懼怕與權利:以大甲進香為例〉,《民俗曲藝》第53期,1988年5月,頁65-81。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九期,2008年3月,頁57-105。
    盛翠穎:〈頭城外澳接天宮玄天上帝信仰之發展與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2018年9月,頁83-122。
    黃美英:〈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第25期,1983年7月,頁1-22。
    辜神徹、林美容:〈女乩、義女與誦經女:女性在「公寓廟」的活動和地位〉,《民俗曲藝》第168期,2010年6月,頁21-51。
    楊佳蓉:〈媽祖之傳說故事與形象美學探析〉,《育達科大學報》第44期,2017年4月,頁27-54。
    齊偉先、郭飛鷹、戚常卉、林世強、詹竣翔:〈雲嘉地區媽祖廟參香網絡的時空因素分析:參香群的圈域研究〉,《地理學報》第九十八期,2021年4月,頁45-82。
    蔡相煇:〈媽祖信仰的宗教本質〉,《空大人文學報》第19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2010年12月),頁133-155。
    劉枝萬:〈臺灣之Shamanism〉,《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二期(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6月),頁1-32。
    齊偉先:〈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台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灣社會學刊》第64期,2011年6月,頁57-114。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第一六卷第10期總號190,1991年4月,頁2-11。
    賴素玫:〈兆示與應驗:論夢兆類故事的敘事模式與應驗心理——以《太平廣記》「夢」類故事為主〉,《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34期第一卷,2020年06月,頁45-67。
    謝貴文:〈論神明與地方關係的建立與發展——以高雄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為例〉,《高雄文獻》第3卷第2期(2013年5月),頁35-66。

    四、專書論文
    (美)Robert P. Weller:〈Bandits, Beggars, and Ghosts: The Failure of State Control over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收於Morton Klass、Maxine Weisgrau編:《Across the boundaries of belief: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9年),頁271-290。
    吳永猛:〈法教玄帝符令與祭解科儀之探討〉,《武當山玄天上帝來臺巡遊籌備座談會暨第二屆玄天上帝信仰與武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10月,頁29-36。
    吳永猛:〈法教的童乩〉,《2012、2013、2014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頁139-148。
    呂玫鍰:〈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收錄於謝國興主編:《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2019年8月,頁135-174。
    林富士:〈臺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2年7月,頁1-29。
    林葉連:〈「關公」的影響層面探析〉,收於彰化市公所編:《「2013年關公文化節・人文藝術教育展」彰化展:關公文化學術論壇論文專輯》(彰化市:彰化市公所,2013年),頁29-59。
    卓麗珍:〈臺灣民間廟宇的祝壽儀式——以宜蘭冬山鹿安宮為例〉,《「臺灣道教儀式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北: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宗教學系,2015年)。
    張珣:〈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年12月,頁265-302。
    張家麟:〈論華人民間宗教神祇的神格轉化〉,收於蕭登福、林翠鳳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雨河文化,2013年),頁113-154。
    張家麟:〈多元與跨宗教:比較「宮廟祭解」儀式〉,《2017台灣宗教學會年會論文集》上冊,2017年6月,頁15-46。
    裴光雄:〈淺談台灣乩童〉,陳益源主編:《2011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7月,頁353-361。
    葉春榮:〈神明與廟宇的來源——一個台灣南部同村的例子〉,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2001年10月。
    蔡州隆:〈從乩童現象看巫覡信仰在臺灣的發展〉,《2012、2013、2014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頁219-249。
    謝國興:〈南瀛地區廟會的繞境模式——兼論祭祀圈、信仰圈與交陪境〉,《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頁105-121。
    蕭登福:〈哪吒溯源〉,收於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主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03年3月),頁1-65。

    五、學位論文
    安財福:《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之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6月》
    吳美杏:《台南市光明燈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吳柏尚:《動機與效果:淡水福佑宮祭解儀式之研究》,新北: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1月。
    何文榮:《民間宗教與地方認同建構——以新港奉天宮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史地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林雨璇:《五營兵將——台灣民間宗教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9月。
    陳藝勻:《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楊淙棋:《北勢寮保安宮安營頭與繞境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3月。
    廖有仁:《臺北崁頂永義宮的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5月。
    鄭明承:《港口宮媽祖信仰及其分靈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7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9912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12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901.pdf27201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