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24/149574 (79%)
Visitors : 79057694      Online Users : 3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47


    Title: 雙島辨位:二十世紀下半葉台灣與新加坡華文小說比較研究
    Positioning Taiwan and Singapo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phone Fiction (1950s–1990s)
    Authors: 張韡忻
    Chang, Wei-Hsin
    Contributors: 范銘如
    Fan, Ming-Ju
    張韡忻
    Chang, Wei-Hsin
    Keywords: 台灣華文小說
    新加坡華文小說
    台灣與新加坡比較
    身分
    空間想像
    Sinophone fiction in Taiwan
    Sinophone fiction in Singapore
    Taiwan–Singapore comparison
    Identity
    Spatial imagination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40:1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嘗試建立台灣與新加坡華文小說系統性比較架構,研究文學中關於個人、族群、城鄉、家國等身分的「辨位」(positioning)過程,呈現兩種具比較意義的認同轉向模式。二戰後兩地主權領土尚未穩定,五、六〇年代的文學家國想像與現實落差甚大,但冷戰背景下屬於民主陣營的空間治理,如選舉、土地改革、國防等,形塑了民眾的空間經驗與地方意識,文學敘事想像亦開始由「彼時彼地」轉向「此時此地」。七〇年代,政治危機與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並存,新、台鄉土小說或揭示或批判跨國資本與國家威權主義聯手控制地方的現實,進而使「鄉/國」的認同輪廓逐漸清晰。小說再現國家與資本如何支配空間,在此空間經驗下凝聚出地方認同,對支配空間的權力發出質疑。八〇年代台、新都市化已臻成熟,本研究發現了國際都市台北和新加坡的本土/國家特色,挑戰都市文化趨同的刻板印象。台、新都市小說透過再現類似的空間形式,亦即垂直層疊集合住居,反而表現出迥異的敘事結構和感覺結構。八、九〇年代國家轉型影響戰後嬰兒潮世代,華校生與眷村子弟雖面對不同創傷,皆需重整身分與空間的關係、梳理認同。其文學建構的記憶體系的目標非關離散政治,是建構以在地為中心的族群認同。華校與眷村今日已成為文學裡的象徵空間,別無他處只能在新加坡和台灣看到。台灣和新加坡都是華人移民占大多數的二十世紀下半葉新興現代化國家,本研究顯示了他們日漸形成的國家文學的兩種模式,都展現出明顯的獨特性與主體性。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for Sinophone fiction from Taiwan and Singapore, examining how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narrative represent shifting identities—individual, ethnic, urban–rural, and national—through spatial positioning. After World War II,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in both Taiwan and Singapore remained unresolv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literary imaginings of the nation often diverged sharply from political realities. Nevertheless, both regions belonged to the Cold War’s democratic bloc. Spatial governance—including elections, land reforms, and national defense measures—shaped people’s spatial experiences and local consciousness. Consequently, literary narratives began to shift from envisioning “another time and place” to emphasizing the “here and now.” In the 1970s, political crises and the economic rise of the Four Asian Tigers introduced new tensions. Regional fiction (xiāngtǔ xiǎoshuō) in both contexts revealed or critiqued how authoritarian regimes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 jointly exerted control over space. Through such reflection, the contours of identity—between home/country (jiā/xiāng) and state—became more clearly defined. Fiction portrayed how the state and capital shaped spatial experience, fostered local identities, and elicited resistance or dissatisfaction with spatial control. By the 1980s, Taiwan and Singapore had reached ful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decline and rural decay contrasted wit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vitality of their urban centers.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distinctive loc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cities such as Taipei and Singapore, challenging the stereotype of homogenized urban culture. Though both depict vertically layered housing in fiction, their narrative forms and structures of feeling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national transformations affected the post-war baby boom generation. Students of Chinese vernacular schools (huáxiào shēng) in Singapore and second-generation resident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juàncūn zǐdì) in Taiwan experienced different forms of trauma but shared a common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ties between identity, memory, and place. Their literary works construct memory systems not grounded in diasporic politics, but rooted in place-based ethnic identity. Chinese vernacular schools and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have become symbolic literary spaces uniquely tied to Singapore and Taiwan. This study shows how Taiwan and Singapore—late-twentieth-century states with majority Chinese immigrant populations—constructed two distinct models of national literature, both exhibiting clear uniqueness and subjectivity.
    Reference: 一、小說
    (一)單行本
    方然,《大都會小插曲》(新加坡:赤道風,1990年)。
    王幼華,《王幼華作品集》(一)(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
    王拓,《金水嬸》(台北:香草山,1976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印刻,2002年)。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新北:印刻,2002年)。
    朱天文,《朱天文作品集3 炎夏之都》(台北縣:印刻,2008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2011年)。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1984年)。
    呈向風,《暗流》(新加坡:群島文化社,1980年)。
    宋澤萊,《打牛湳村》(台北:前衛,2013年)。
    希尼爾,《生命裡難以承受的重》(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1992年)。
    亞非言(Alfian Sa’at)著,盧明譯,《走廊》(新加坡:城市書房,2022年)。
    依汎倫(謝裕民),《最悶族》(新加坡:富豪仕,1989年)。
    岳典,《樓上樓下》(新加坡:而今,1978年)。
    林康,《長哭當歌》(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1985年)。
    泡蒂,《第三個希望》(新加坡:海天,1967年)。
    泡蒂,《擱淺》(新加坡:易如女士,1971年)。
    姚紫,《秀子姑娘》(新加坡:南洋商報,1949年)。
    姚紫,《閻王溝》(新加坡:南洋商報,1952年)。
    苗秀,《火浪》(新加坡:青年書局,2004年)。
    苗秀,《新加坡屋頂下》(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51年)。
    英培安,《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二版)(台北:唐山,2004年)。
    英培安,《不存在的情人》(台北:唐山,2007年)。
    英培安,《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二版)(新加坡:城市書房,2015年)。
    英培安,《孤寂的臉》(新加坡:草根書室,1989年)。
    英培安,《畫室》(台北:唐山,2011年)。
    英培安,《戲服》(台北:唐山,2015年)。
    英培安,《騷動》(台北:爾雅,2002年)。
    英培安《寄錯的郵件》(新加坡:草根書室,1985年)。
    孫瑋芒,《卡門在台灣》(台北:九歌,1995年)。
    浩然,《金光大道》(一)、(二)(北京:人民文學,1972、1974年)。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年)。
    崇漢,《在風雨中》(新加坡:人民文藝,1975年)。
    崇漢,《金光道上》(新加坡:人民文藝,1974年)。
    崇漢,《怒火漁鄉》(新加坡:群山,1972年)。
    崇漢,《翠園》(新加坡:大路,1981年)。
    崇漢,《戀念德港情》(新加坡:長屋,1992年)。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1980年)。
    張啟疆,《消失的□□》(台北:九歌,1996年)。
    張揮,《45.45會議機密》(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1990年)。
    張揮,《十夢錄》(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1992年)。
    張揮,《烟事裊裊》(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寫協會,2017年)。
    張揮,《雙口鼎一村那些年那些事》(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
    張曦娜,《張曦娜小說選》(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年)。
    郭嗣汾,《寒夜曲》(台北:海洋生活月刊社,1955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1988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5萬商帝君》(台北:人間,1988年)。
    彭飛,《門外》(新加坡:阿裕尼文藝創作與翻譯協會,1982年)。
    程異(Jerrmy Tiang)著、林琬緋、陳思安譯,《緊急狀態》(新加坡:城市書房,2023年)。
    賀巾,《巨浪》(新加坡:朝花企業,2004年)。
    賀巾,《流亡——六十年代新加坡青年學生流亡印尼的故事》(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10年)。
    賀巾,《賀巾小說選》(新加坡:新華文化,1999年)。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合文學,1987年)。
    黃凡,《都市生活》(台北:聯經,1987年)。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1984年)。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01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0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楊念慈,《陋巷之春》(高雄:大業書局,1955年)。
    楊念慈,《犁牛之子》(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7年)。
    楊明,《南方有嘉木》(台北:聯合文學,2024年)。
    楊青矗,《工廠人》(高雄:文皇,1975年)。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高雄:敦理,1978年)。
    楊青矗,《廠煙下》(高雄:敦理,1978年)。
    廖青,《新加坡人》(新加坡:泛太平洋書業,1980年)。
    廖清秀,《恩仇血淚記》(台北:廖清秀自費出版,1957年)。
    趙戎,《在馬六甲海峽》(新加坡:青年書局,2004年)。
    趙戎,《海戀》(新加坡:青年書局,2006年)。
    潘人木,《哀樂小天地》(台北:純文學,1981年)。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爾雅,2001年)。
    蕭颯,《霞飛之家》(台北:聯合報,1981年)。
    謝裕民,《建國》(新加坡:富豪仕,2018年)。
    謝裕民,《重構南洋圖像》(新加坡:富豪仕,2005年)。

    (二)期刊文章
    郭嗣汾,〈海闊天空(上)〉,《文藝創作》第8期(1951年12月),頁15-36。
    郭嗣汾,〈海闊天空(下)〉,《文藝創作》第9期(1952年1月),頁90-113。
    楊青矗,〈工等五等〉,《新文藝》第166期(1970年1月),頁86-95。

    (三)報紙文章
    張曦娜,〈奎因街〉(上),《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9月25日,第2版。
    張曦娜,〈奎因街〉(下),《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9月27日,第2版。
    張曦娜,〈索美塞地鐵站〉(上),《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3月6日,第2版。
    張曦娜,〈索美塞地鐵站〉(下),《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3月8日,第2版。
    張曦娜,〈雲氏海鮮館〉(上),《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6月7日,第2版。
    張曦娜,〈雲氏海鮮館〉(下),《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6月14日,第2版。
    張曦娜,〈雲氏海鮮館〉(中),《聯合早報.文藝城》,2024年6月12日,第2版。

    二、專書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等譯,《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議》(台北:群學,2010年)。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2006年)。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〇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二版)(台北,正中書局,1976)。
    方修,《馬華新文學大系》(十冊)(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70-1972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史稿》(上、中、下)(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1962年、1963年、1965年)。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總會,1987年)。
    王幼華編著,《王幼華研究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
    王如明主編,《南洋大學文獻》(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2015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1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8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2007年)。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15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王潤華等主編,《新加坡華文文學五十年》(新加坡:八方文化,2015年)。
    王賡武著、天津編譯中心譯,《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古遠清,《從陸臺港到世界華文文學》(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策劃、林秀澧、高名孝主編,《計劃城市:戰後台北都市發展的歷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15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年)。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邱德亮譯,《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台北:麥田,2023年)。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陳逸淳譯,《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台北:麥田,2012年)。
    弗雷德里克.德約(Frederic C. Deyo)主編,李嘉哲譯,《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板橋:駱駝,1990年)。
    伍木主編,《新華文學大系短篇小說集》(新加坡:世華文學創研會,2013年)。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1994年)。
    朱浤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年)。
    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2004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增訂新版)(台北:九歌,2025年)。
    余昭玟,《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
    吳佩珍等主編,《台日韓女性文學:一場創作與發展的旅程》(台北:秀威經典,2016年)。
    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3年)。
    李元瑾主編,《南大圖像:歷史河流中的省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7年)。
    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2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2003年)。
    周兆呈,《語言、政治與國家化:南洋大學與新加坡政府的關係1953-196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2年)。
    拓樸產業研究所,《亞洲重要國家產業政策面面觀》(台北:拓樸科技,2006年)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
    邱貴芬,《台灣文學的世界之路》(台北:政大,2023年)。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馮亦達譯,《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台北:衛城,2018年)。
    南洋商報、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編,《吾土吾民創作選 小說》(上、下)(新加坡:南洋商報,1982年)。
    施仁喬(Cherian George)、劉浩典(Donald Low)合著,鄺健民譯,《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台北:季風帶,2021年)。
    柄谷行人著,林暉鈞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心靈工坊,2021年)。
    柏楊主編,《新加坡共和國華文文學選集》(五冊)(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15年)。
    柯思仁、許維賢主編,《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2016年)。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約翰.厄里(John Urry)著,江千綺譯,《消費場所》(台北:書林,2013年)。
    約翰.培瑞(John Perry)著,林添貴譯,《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20年)。
    苗秀,《馬華文學史話》(簡體字版)(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年)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二版)(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
    英培安,《手術台上》(新加坡:五月,196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二版)(台北:唐山,2009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
    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睿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新版)》(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索雅(Edward Soja)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縣:桂冠,2004年)。
    馬克思(Karl Ma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台北:聯經,2017年)。
    馬克思(Karl Ma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著,中央編譯局譯,《共產黨宣言》(二版)(台北:五南圖書,2022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年)。
    康淑惠,《新加坡華文小說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1994年)。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 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台北:華僑協會總會,2004年)。
    張青,《新加坡:創造經濟奇蹟》(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4年)。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翰璧主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台北:群學,2011年)。
    梁文福,《半日閒情》(新加坡:SNP Publishing,1997年)。
    梁文福,《其實我是在和時光談戀愛》(新加坡:心情工作室,1989年)。
    梁文福,《最後的牛車水》(新加坡:冠和製作,1988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國家?五〇與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年)。
    章英華,《洞見都市:台灣的都市發展和都市意象》(高雄:巨流,2015年)。
    莊致穎、黃惠齡主編,《新加坡華文文學編年書目》(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2011年)。
    許雲樵,《南洋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61年)。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郭振羽、羅福騰著,《多元和統一: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新加坡:八方文化,2022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陳仁貴等人編,《情繫五一三:一九五〇年代新加坡華文中學學生運動與政治變革》(吉隆坡: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2011年)。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
    陳彥,《木屋區的故事》(新加坡:佳的,1972年)。
    陳思賢(Kenneth Paul Tan)著,鄺建銘譯,《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台北:季風帶,2020年)。
    陳師孟等著,《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 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澄社,1991年)。
    陳黎,《家庭之旅》(台北:麥田,1993年)。
    陳鴻瑜,《新加坡史》(增訂本)(新北:台灣商務,2017年)。
    陳鴻瑜主編,《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台北:華僑協會總會,2014年)。
    麥留芳(Mak Lau Fong),《方言羣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認同法則(二刷)》(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7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台北市:桂冠,1992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中國南京:譯林,2001年)。
    喬治.雷瑟(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2002年)。
    彭瑞金主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7楊青矗》(台南:台灣文學館,2017年)。
    黃孟文、徐迺翔主編,《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2002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年)。
    黃庭康(Ting-Hong Wong)著、李宗義譯,《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台北:群學,2008年)。
    黃憲彥、阿部幸男著,張完珠整理,《便利商店入門》(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1997年)。
    新加坡作家協會編,《新華作家略傳》(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1994年)。
    新社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新馬華文文學大系》(八冊)(新加坡:教育,1971年)。
    楊佳嫻,《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
    楊孟軒(Dominic Meng-Hsuan Yang)著,蔡耀緯譯,《逃離中國:現代台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3年)。
    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2001年)。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87年)。
    葉添博等著、李慧玲等譯,《白衣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史》(上、下)(台北:季風帶,2022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2008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倪偉譯,《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2013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韓子滿、劉戈、徐珊珊譯,《鄉村與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廖建裕,《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年)。
    劉碧娟,《新華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八方文化,2017年)。
    歐清池,《新華當代文學史論稿》(新加坡:斯雅舍,2010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二版)(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年)。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年)。
    霍爾(D. G. E. Hall)著、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東南亞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北:群學,2019年)。
    瞿宛文,《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新北:聯經,2020年)。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緣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新北:聯經,2017年)。
    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唐山,2003年)。
    瞿宛文,《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台北:聯經,2022年)。
    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Annual report 2001/2002. Singapore: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2002.
    Christophers, Brett, Rebecca Lave, Jamie Peck, and Marion Werner, eds. The Doreen Massey Reader. Newcastle upon Tyne: Agenda Publishing, 2018.
    Chua, Beng-Huat, Communitarian Ideology and Democracy in Singapore. London: Routledge, 1995.
    Foley, Joseph, ed. English in New Cultural Context: Reflections from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998.
    Friedman, Susan Stanford. Mapping: Feminism and the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Encount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Goh, Keng Swee, and the Education Study Team. Report 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Printers, 1979.
    Hall, Stuart, and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6.
    Kong, Lily and Brenda S. A. Yeoh.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in Singapore: Constructions of “Nation.”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atif, Asad-ul Iqbal. Lim Kim San: A Builder of Singapor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9.
    Lau, Joseph S. M., ed. The Unbroken Chain: An Anthology of Taiwan Fiction since 192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Lee, Kuan Yew.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World: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Singapore: Times Media Private Limited, 2000.
    Lind, Andrew W. Nanyang Perspective, Chinese Student in Multiracial Singapore.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4.
    Lingle, Christopher. Singapore’s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 Asian Values, Free Market Illusions, and Political Dependency. Barcelona: Edicions Sirocco, 1996.
    Loh, Kah Seng. Squatters into Citizens: The 1961 Bukit Ho Swee Fir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Singapore. Singapore: NUS Press, 2013.
    Marcus, Sharon. Apartment Stories: City and Home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Report of the All-Party Committee of the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on Chinese Education.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6.
    Report of the Nanyang University Commission.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9.
    Report of the Nanya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view Committee. Singapore: Nanyang University, 1965.
    Report of the Nanyang University Review Committee.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er, 1960.
    Richardson, John G, ed. Handbook of Theory of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Rutherford, Jonathan,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0.
    Sa’at, Alfian. Corridor: 12 short stories. Singapore: Raffles, 1999.
    Savage, Mike, and Alan Ward. 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London: Macmillan, 1993.
    Schmidt-Kallert, Einhard, ed. Squatters' struggles and housing policies in Asia: Experiences from five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Dortmund: IRPUD, 1989.
    Tiang, Jerrmy. State of Emergency. Singapore: Epigram Books, 2017.

    三、期刊論文
    王文隆,〈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的祖國想像(1949-1999)〉,《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7期(2008年9月),頁201-251。
    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1992年11月),頁1-29。
    古遠清,〈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生成及其特徵〉,《華文文學》第155期(2020年6月),頁5-14。
    安田敏朗著,呂美親譯,〈日本「國語」的近代〉,《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年12月),頁71-177。
    吳忻怡,〈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刊》第41期(2008年12月),頁1-58。
    呂焜霖,〈島田謹二文學史書寫的暗面〉,《台灣文學學報》第20期(2012年6月),頁127-161。
    李金生,〈一個南洋,各自界說:「南洋概念」的歷史演變〉,《亞洲文化》第30期(2006年6月),頁113-123。
    李桂芳,〈意識的偵防與歷史的夢魘——從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論爭說起,並兼論晚近「台灣文學史」的問題〉,《中外文學》32卷11期(2004年9月),頁13-35。
    周寧,〈走向一體化的世界華文文學〉,《東南學術》第2期(2004年6月),頁155-156。
    林巾力,〈戰後「臺灣文學史」的建構及其內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第78期(2022年9月),頁185-218。
    林少陽,〈世紀之交章太炎的「文學」觀:西力東漸中明治日本言文一致運動及清末的語境〉,《思與言》58卷1期(2020年3月),頁167-211。
    林正義,〈「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國史館館刊》第47期(2016年3月),頁119-166。
    林正慧,〈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第6期(2005年9月),頁1-60。
    邱貴芬,〈「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台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台灣文學學報》第35期(2019年12月),頁127-158。
    袁鶴翔,〈從國家文學到世界文學——兼談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一些問題〉,《中外文學》11卷2期(1982年7月),頁4-22。
    張韡忻,〈重劃文學「本土」的邊界:一九七〇年代新加坡、台灣小說中的工業區與鄉村〉,《台灣文學學報》第45期(2024年12月),頁97-128。
    梁廷毓,〈對「島嶼」的追問:臺灣當代人文研究與藝術的認識—感知之地緣性條件〉,《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第3卷2期(2024年11月),頁69-76。
    陳昌宏、楊媛甯,〈華裔離群認識中國的兩種可能途徑:以黃朝翰(John Wong)和廖建裕(Leo Suryadinata)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6卷2期(2009年10月),頁135-176。
    陳春燕,〈意義遲後:文學的當代位置〉,《英美文學評論》第28期(2016年6月),頁101-129。
    陳榮彬,〈英譯台灣小說選集的編選史研究——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英語文暨口筆譯學集刊》14卷1期(2016年1月),頁75-88。
    陳穎,〈後殖民書寫的融合與回應——析台灣文學與新華文學的共通性(1949-1990)〉,《亞洲文化》第30期(2006年6月),頁153-164。
    單德興,〈台灣的比較文學——一位在地學者的觀察〉,《中外文學》42卷2期(2013年6月),頁199-209。
    游俊豪,〈淵源、場域、系統:新華文學史的結構性寫作〉,《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13年3月),頁97-112。
    湯志傑,〈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一九七〇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第12期(2006年12月),頁141-190。
    黃自進,〈抗戰結束前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以德報怨」真相的探討〉,《近代史研究集刊》45期(2004年9月),頁143-194。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台灣學誌》第1期(2010年4月),頁75-97。
    黃國華,〈流動與變異:論二十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流變為魚的想像〉,《中外文學》50卷3期(2021年9月),頁153-192。
    黃錦樹,〈南方華文文學共和國:一個芻議〉,《中山人文學報》第45期(2018年7月),頁1-20。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34卷8期(2016年1月),頁175-192。
    黑快明,〈中國銳實力對澳洲的滲透與澳洲政府的回應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21卷3期(2020年7月),頁41-109。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文化與交流活動(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歐美研究》31卷1期(2001年3月),頁79-127。
    劉登翰、劉小新,〈華人文化詩學:華文文學研究的範式轉移〉,《東南學術》第6期(2004年7月),頁70-79。
    歐清池,〈新馬「黍離之傷」文學作品對比研究〉,《文訊》第362期(2015年12月),頁140-144。
    蕭新煌、楊昊,〈孔子學院在中國-東南亞關係政治中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15卷3期(2014年7月),頁1-56。
    謝征達,〈論謝裕民小說中的歷史實驗書寫〉,《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7期(2020年3月),頁265-290。
    魏月萍,〈青春、革命與歷史:賀巾小說與新加坡左翼華文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第23期(2013年6月),頁29-48。
    Cheng, Chi-Ying, and Sheila X. R. Wee. “Kiasu (Fear of Losing Out): An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in Singapore and Its Impac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Practice, Consultation 12, no. 2 (2023): 65–74.
    Tu, Wei-Ming.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Daedalus 120, no. 2 (1991): 1–32.
    Yeung, Yue-man, and D. W. Drakakis-Smith.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sian Survey 14, no. 8 (1974): 763–775.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
    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建築生產歷程——現代與風土的互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胡月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新華女性小說作者的世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02年)。
    曹淑瑤,《戰後馬來西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之研究(1945-200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〇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雅惠,〈台灣稻米產業補貼政策調整之經濟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劉欣蓉,〈公寓的誕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二)碩士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沈美辰,〈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之關係——新加坡和台灣之比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侯如綺,〈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康淑惠,〈新加坡華文小說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5)。
    梁雅慧,〈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珮君,〈論七〇年代臺灣的兩場青年文學運動:三三與神州〉(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游喬安,〈台灣文學建制化〉(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20年)。
    黃怡婷,〈八〇年代以降台灣公寓書寫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苔菱,〈美國大學與各界對孔子學院評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黃國華,〈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台北: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19年)。
    黃敏新,〈發展型國家的持續與變遷:台灣及新加坡產業轉型策略的比較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玉慧,〈新加坡華文作家黃孟文作品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春馨,〈八〇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五、報刊文章
    (一)報紙
    一礁(姚寄鴻),〈關於馬來亞文學諸問題〉(一),《星洲日報.晨星》,1936年9月22日,第23版。
    一礁(姚寄鴻),〈關於馬來亞文學諸問題〉(二),《星洲日報.晨星》,1936年9月23日,第23版。
    一礁(姚寄鴻),〈關於馬來亞文學諸問題〉(三),《星洲日報.晨星》,1936年9月24日,第23版。
    一礁(姚寄鴻),〈關於馬來亞文學諸問題〉(四),《星洲日報.晨星》,1936年9月25日,第23版。
    不著撰者,〈餘聲〉,《新國民日報.荒島》,1927年4月22日,第15版。
    曾艾狄,〈馬來亞文藝界漫畫〉(上),《星洲日報(晚版).出版界》,1936年9月2日,第5版。
    曾艾狄,〈馬來亞文藝界漫畫〉(下),《星洲日報(晚版).出版界》,1936年9月9日,第5版。
    黃僧,〈學術文化與南洋華僑〉(一),《叻報.椰林》,1929年7月22日,第12版。
    黃僧,〈學術文化與南洋華僑〉(二),《叻報.椰林》,1929年7月23日,第12版。
    聖提(曾聖提),〈醒醒罷,星城的藝人〉,《南洋商報.文藝周刊》,1929年1月18日,第21版。
    肇秋,〈最低限度的要求——致南洋一般從事文藝的朋友〉,《叻報.椰林》,1930年2月25日,第22版。
    廢名(丘士珍),〈地方作家談〉,《南洋商報.獅聲》,1934年3月1日,15版。
    撕獅(張金燕),〈浪漫南洋一年的荒島〉,《新國民日報.荒島》,1928年2月2日,第14版。
    燕(張金燕),〈南洋與文藝〉,《新國民日報.荒島》,1927年4月1日,第15版。
    鍊(陳鍊青),〈地方色彩與文藝〉,《叻報.椰林》,1929年9月23日,第21版。
    鍊青(陳鍊青),〈南洋的文藝批評〉(一),《叻報.椰林》,1930年9月15日,第21版。
    鍊青(陳鍊青),〈編者第二次的獻辭〉,《叻報.椰林》,1929年7月24日,第12版。
    癡鳩(張叔耐),〈例言〉,《新國民日報》,1919年10月6日,第2版。
    “Lee’s Plea: Use Mandarin,” The Straits Times, 8 September 1979, p. 1.

    (二)期刊
    吳明珠,〈啃著麵包的小男孩:懷念英培安〉,《文訊》第425期(2021年3月),頁140-143。
    周維介,〈中學生點燃的一把火 反黃運動一甲子〉,《怡和世紀》第23期(2014年9月),頁42-49。
    謝裕民,〈「寄錯」人生:記英培安二三事〉,《文訊》第425期(2021年3月),頁144-145。

    六、網路資源
    不著撰者,〈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來源:https://www.eld.gov.sg/legislation.html,2025年7月10日)。
    不著撰者,〈HDB history and floor plans 1960s〉,(來源:https://www.housingmap.sg/hdb-1960/,2025年7月10日)。
    不著撰者,〈HDB history and floor plans 1970s〉,(來源:https://www.housingmap.sg/hdb-1970/,2025年7月10日)。
    不著撰者,〈HDB history and floor plans 1980s〉,(來源:https://www.housingmap.sg/hdb-1980/,2025年7月10日)。
    不著撰者,〈英國前首相強生訪台〉,(來源: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919057,2025年8月5日)。
    不著撰者,〈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坡底〉,(來源:https://www.languagecouncils.sg/mandarin/ch/learning-resources/singaporean-mandarin-database/terms/downtown,2025年7月10日)。
    不著撰者,〈總統府公報: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辦法〉,(來源: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8426,2025年7月10日)。
    吳明珠,〈印度情緣:側寫甘地的華裔弟子曾聖提及其後裔〉,(來源:https://sfcca.sg/2022/10/30/%E5%8D%B0%E5%BA%A6%E6%83%85%E7%BC%98-%E4%BE%A7%E5%86%99%E7%94%98%E5%9C%B0%E7%9A%84%E5%8D%8E%E8%A3%94%E5%BC%9F%E5%AD%90%E6%9B%BE%E5%9C%A3%E6%8F%90%E5%8F%8A%E5%85%B6%E5%90%8E%E8%A3%94/,2025年7月10日)。
    陳志銳,〈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新加坡華文文學概述〉,(來源:https://culturepaedia.singaporeccc.org.sg/zh/literature/overview-of-singapore-chinese-literature/,2025年1月10日)。
    黃錦樹,〈這樣的「華語語系」可以休矣!——史書美的「反離散」到底在反什麼?〉,(來源:https://groups.google.com/g/yotu/c/1k6GM8rSYbo,2025年7月10日)。
    趙剛,〈西奴風與落花生:評史書美的「華語語系」概念〉,(來源:http://ben.chinatide.net/?p=13272,2025年7月10日)。
    Legislative Council Secretariat (Hong Kong),〈Hawker policy in Singapore〉,(來源: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english/1314fs10-hawker-policy-in-singapore-20140526-e.pdf,2025年7月10日)。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51595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95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50201.pdf3712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