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6
|
| Title: | 清代淡水河流域西岸平原發展史(1684-1895)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iverside Plain of Tamsui River Basin under Qing rule, 1684-1895 |
| Authors: | 江育瑩 Chiang, Yu-Ying |
| Contributors: | 李明仁 江育瑩 Chiang, Yu-Ying |
| Keywords: | 淡水河流域西岸平原 新莊 艋舺 大稻埕 八里坌 滬尾 地域社會 The Western Riverside Plain of Tamsui River Basin Xinzhuang Bongka Dadaocheng Balifun Hobe Local Community |
| Date: | 2025 |
| Issue Date: | 2025-09-01 15:42:19 (UTC+8) |
| Abstract: | 淡水河流域西岸平原,此一地理範圍,涵蓋今五股、泰山、新莊、樹林區的平原地帶,以及今三重、蘆洲區全境,於清治時期已形成一個地域社會,並作為新莊港的腹地,促使位處其中的新莊成為北臺政經重心。
此外,清代北臺灣出現北臺政治經濟重心從淡水河西岸轉移到淡水河東岸的現象——即北臺政經重心是從八里坌、新莊,到艋舺、大稻埕、滬尾。此一變遷過程涉及北臺灣各地農業與河運發展、各地族群關係、清廷對臺政策、國際政經局勢(如開港通商)、新產業(如茶和樟腦)等面向,值得探討。
本文使用清代地方志書、土地契約文書、寺廟碑誌、奏摺、清代文人詩文集、日治時期調查資料、日治和戰後地方志書等,進行以下論述:從淡水河流域西岸平原出發,首先探討此一地理範圍內於清初至清中葉的內部發展,以拓墾與水利開發為主,形成一個地域社會,同時也奠定成為北臺政經重心的基礎,接著探討整個北臺灣的時空環境之變遷,論述清治時期北臺政經重心是如何從淡水河西岸河口的八里坌,轉移到淡水河西岸平原上的新莊,再轉移到淡水河東岸平原上的艋舺、大稻埕,而八里坌之關防角色也由淡水河東岸河口的滬尾所取代。 The Western Riverside Plain of Tamsui River Basin (淡水河流域西岸平原), the geographical scope contains Wugu (五股), Taishan (泰山), Xinzhuang (新莊), Shulin (樹林), Luzhou (蘆洲), and Sanchong (三重). It became local community (地域社会(ちいきしゃかい)) in the era of Taiwan under Qing rule. It was also as the hinterland of Xinzhuang Harbor to support Xinzhuang to becom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Taiwan.
Besides, It could be observed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Taiwan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western riverside to the eastern riverside of Tamsui River (淡水河) in the era of Taiwan under Qing rule. It was that the center area was transferred from Balifun(八里坌) and Xinzhuang to Bongka(艋舺), Dadaocheng(大稻埕) and Hobe(滬尾).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 included the cultivation and river transport development, the inner ethnic interaction, the policy toward Taiwan under Qing rul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new industries and so on.
This thesis is on the basis of Qing Dynasty local gazetteers, land contracts, temple steles, the memorial to the Qing emperors, Qing literators’ collection of writings, the investiga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so on. It started from the Western Riverside Plain of Tamsui River Basin. It discussed how the geographical scope becam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n, within the whole change of the northern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Xinzhuang, as the center area of the Western Riverside Plain of Tamsui River Basin, becam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Taiwan, and later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position. |
| Reference: | 一、史料
(清)伍煒修,《(乾隆)永定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乾隆21年(1756)刊行。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 (清)余文儀修,《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清)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 (清)周鍾瑄修,《諸羅縣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清)周璽修,《彰化縣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清)姚瑩,《東槎紀略》,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 (清)姚瑩,《東溟奏稿》,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49種。 (清)姚瑩,《中復堂選集目錄》,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 (清)范咸、六十七修,《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清)高拱乾修,《臺灣府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清)陳培桂修,《淡水廳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清)陳淑均修,《噶瑪蘭廳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 (清)劉良璧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 (清)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 (清)藍鼎元,《東征集》,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張廣福文書(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典藏號:T0054。 王連茂、葉恩典整理,《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吳幅員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 吳幅員編,《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 邱秀堂編著,《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夏德儀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 夏德儀編,《臺灣教育碑記》,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54種。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陳雲林總主編,《明清宮藏台灣檔案彙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原著,陳政三譯著,《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2014。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盛清沂編,《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二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 第參輯 第五十一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 第肆輯 第七十七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8。 鄭喜夫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明治38年(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 「第十號淡水港及大稻埕二於ケル外國人居住地ノ邑域及其員數國籍所有地曲調書(二十八年十二月二日)」(1895.12.02),〈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八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0-00019。
二、專書
山田伸吾,《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明治32年(1899)。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臺北: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役場,昭和9年(1934)。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縣新莊市:新莊市公所,1980。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尹章義總編纂,《五股志》,臺北縣五股鄉:五股鄉公所,1997。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王明義總編纂,《三峽鎮鎮誌》,臺北縣三峽鎮,三峽鎮公所,1993。 王鑫、許玲玉、濮方正,《台北縣的特殊地形景觀》,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1991。 永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永定縣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明治37年(1904)。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明治42年(190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出版社,昭和3年(1928)。 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編輯室編,《泰山志》,臺北縣泰山鄉:泰山鄉公所,1994。 李文良,《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李乾朗研究主持,《臺北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8。 李進億,《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70)》,臺北:國史館,2015。 李進億、楊蓮福,《臺灣環境發展歷史與蘆洲》,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林一宏,《八里坌全覽手冊》,臺北縣八里鄉: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2001。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1996。 林再生,《基隆市煤礦史》,基隆:基隆市政府,1999。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6。 翁佳音,《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2。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張仁甫,《泰山明志書院全志》,新北:明志書院,2023。 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張福壽編修,《樹林鄉土誌》,臺北:樹林信利購販組合,昭和13年(193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二版。 盛清沂總編纂,《臺北縣志》卷二疆域志、卷五開闢志,臺北縣: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盛清沂、吳基瑞總編纂,《板橋市志》,臺北縣:板橋市公所,1988。 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郭薰風主修,《桃園縣志》,桃園縣: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8。 陳文石,〈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1(臺北,1965.12),頁375-418。 陳木城編,《1510八里走讀》,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2010。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 陳志豪、黃宥惟,《「客家」業主:清代臺北新莊地區的潮州、汀州籍移民及其移墾事業》,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北:客家委員會,2023。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8。 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客家事務局,2008。 陳慈玉,《臺北縣茶業發展史》,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4。 温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黃宇元監修,王國璠主修,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一)》,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楊蓮福,《戀戀蘆洲情——鄧麗君在蘆洲的歲月》,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嘉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原著,舒瑞國編譯、改寫,《清法戰爭:福爾摩沙戰場(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基隆:雞籠文史協進會,2024。 臺北廳總務課編,《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大正8年(1919)排印本。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昭和3年(192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上)》,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明治43-44年(1910-1911)。 劉澤民主編,《契文解字:解碼臺灣古文書》,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 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樹林鎮志編纂委員會,《樹林鎮志》,臺北縣樹林鎮:樹林鎮志編纂委員會,1967。 蕭又誠編,《看見泰五林:泰山五股林口文史生態區域課程》,新北:新北市教育局,2019。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政府,2010。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主講,曹永和譯,〈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臺北〉,《臺灣風物》41:3(臺北,1990.10),頁118-132。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三峽及樹林鎮〉,《臺北文獻(直字)》37(臺北,1976.09),頁49-131。 王業鍵著,陳春聲譯,〈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廈門,1987),頁69-100。 全漢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臺北,1961.07),頁139-180。 吳文星,〈艋舺與八里坌港口〉,《臺灣學通訊》75(新北,2013.05),頁30。 吳槐等,〈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2:3(臺北,1953.11),頁2-12。 吳佩瑾、倪孟安、劉威志整理報導,〈專訪施添福教授〉,《明清研究通訊》9(臺北,2010.07.15),無頁碼。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臺北,1993.04),頁291-336。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臺灣風物》41:4(臺北,1991.12),頁197-214。 李盛沐,〈劉銘傳鐵道路線之今昔〉,《臺灣學通訊》107(新北,2018.09),頁12-13。 李進億,〈漳泉械鬥與國姓醮〉,《臺灣學通訊》68(新北,2012.08),頁14-15。 杜武志,〈談「一府二鹿三新莊」之所由來〈一〉——新莊古今談〉,《臺北文獻(直字)》170(臺北,2009.12),頁217-251。 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29:1(南投,1978.03),頁188-192。 周守真,〈淡江昔日巨船泊 古厝漸稀高樓興〉,《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9(臺北,1996.06),頁19-28。 周明德,〈地名「淡水」「滬尾」之興替〉,《臺灣風物》45:1(臺北,1995.03),頁9-11。 林文凱,〈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臺北,2011.06),頁215-252。 林玉茹,〈政治、族群與貿易: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在臺灣的出現〉,《國史館館刊》62(臺北,2019.12),頁1-54。 林麗月,〈晚明福建的食米不足〉,《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5(臺北,1987.06),頁161-190。 姚鶴年,〈臺灣樟腦事業始末(上)〉,《臺灣林業》14:11(臺北,1988.11),頁1-7。 姜道章,〈淡水之今昔〉,《臺灣文獻》12:3(南投,1961.09),頁111-141。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39:4(臺北,1989.12),頁33-69。 唐羽,〈溪尾庄古契彙編(上)〉,《臺北文獻(直字)》79(臺北,1987.03),頁207-257。 唐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壹,《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8(臺北,1996.05),頁4-14。 張建隆,〈四月十八敗滬尾〉,《金色淡水》4(臺北,1993.06),無頁碼。 張勝彥,〈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臺灣史研究》5:1(臺北,1998.06),頁1-46。 盛清沂,〈說上淡水之內外港〉,《臺北文獻(直字)》61/62(臺北,1983.03),頁135-152。 許世融、程俊源、韋煙灶、林煒舒,〈析論臺灣地名中「坡作陂解」的現象〉,《地理研究》78(臺北,2023.11),頁27-53。 陳文石,〈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1(臺北,1965.12),頁375-418。 陳右人,〈臺灣茶文化探源—茶的引進與北臺灣早期茶路徑〉,《臺灣工藝》80(南投,2021.03),頁8-13。 陳正祥,〈台北盆地之構造與成因〉,《學術季刊》2:1(臺北,1953.09),頁88-92。 陳宗仁,〈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臺北,2000.06/2001.04),頁1-26。 森正夫,〈地域社會論的核心、背景、理解和課題〉,《人文研究期刊》12(嘉義,2014.12),頁27-32。 温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臺北,1978.06),頁245-270。 温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88(臺北,1989.06),頁1-42。 温振華,〈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臺北,1996.10),頁4-9。 温振華,〈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臺北,2005.09),頁15-41。 温振華,〈龜崙社研究〉,《臺灣風物》60:4(臺北,2010.12),頁55-76。 黃啟瑞等,〈艋舺耆老座談會〉,《臺北文物》2:1(臺北,1953.04),頁1-11。 黃雯娟,〈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49:3(南投,1998.09),頁147-170。 劉澤民,〈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談臺灣最早種茶的年代與地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14(南投,2008.08),無頁碼。 鄭至翔,〈以地理變遷視角解讀歷史傳說:以新北市樹林區清代五大聚落的形成為例〉,《臺北文獻(直字)》211(臺北,2020.03),頁211-227。 盧雪燕,〈《臺澎圖》、《沿海岸長圖》為黃叔璥所繪考:附故宮現藏北平圖書館新購輿圖比較一覽表〉,《故宮學術季刊》31:3(臺北,2014.03),頁155-198。 謝英宗,〈康熙.臺北.湖,信之有乎?〉,《臺灣博物》35:4=132(臺北,2016.12),頁66-71。 瞿海源,〈萬華地區社會態度的變遷〉,《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臺北,1975春),頁57-83。 簡宏逸,〈臺北圭母子社和大浪泵社研究〉,《臺北文獻(直字)》208(臺北,2019.06),頁41-68。 簡宏逸,〈從蟒甲到社船:1650年代至1750年代臺灣北迴沿海航路的商業活動〉,《臺灣史研究》27:4(臺北,2020.12),頁1-34。
四、論文集論文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收入於于宗先、王業鍵、吳永猛、侯家駒、侯繼明、劉翠溶編,《中國經濟發展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頁137-151。 林文凱,〈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收入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99-133。 林明聖、蕭謙麗、夏黎明、陳宏仁、朱子豪,〈康熙台北大湖考釋〉,收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9),頁125-143。 陳支平,〈從民間契約文書看李氏家族與蘆洲的土地關係〉,收入於氏著,《陳支平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16),頁204-260。 森正夫,〈中国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会の特点——中国史シンポジウム「地域社会の視点——地域社会とりーダー」基調報告〉,收入於氏著,《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三卷-地域社会.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2006),頁5-44。 温振華,〈清代武朥灣社社史〉,收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23-41。 温振華、江蔥,〈清代淡水地區平埔族分佈與漢人移墾〉,收入於周宗賢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9),頁27-47。 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收入於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二冊——社會經濟》(臺北:正中書局,1958),頁16-87。
五、學位論文
于淑蓉,〈清領時期桃園龜山地區的拓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3。 毛玉華,〈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李明道,〈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李進億,〈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4。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林炯任,〈三峽藍染業的發展與蛻變〉,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台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翁淑娟,〈八里坌地名意涵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張蕙羽,〈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以新店溪流域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莊琇琦,〈八里坌的聚落與族群之變遷(1945年以前)〉,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08。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温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黃頌文,〈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50-1870)〉,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蔡承豪,〈從染料至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閻萬清,〈台北盆地邊緣鄉鎮發展之研究——以泰山鄉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藍志玟,〈台北大龍峒聚落之研究(1802-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理論組,2002。
六、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擷取日期:2025.05.3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s://tcss.ith.sinica.edu.tw(擷取日期:2025.06.2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https://taicool.ith.sinica.edu.tw(擷取日期:2025.06.23)。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檢索系統」: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index.php?act=Archive(擷取時間:2025.08.05)。 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index.html(擷取日期:2025.05.31)。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index(擷取日期:2025.05.31)。 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擷取日期:2025.05.31)。
七、網路資料
侯明亮整理,〈台灣劉姓的分佈〉,「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https://www.tlcra.org.tw/storage/upload/other_genealogy/1.FA01-台灣劉姓的分布.pdf(擷取日期:2025.07.30)。 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保障人權,紓解民怨】案件性質歷史最悠久之調查案—台北縣土城市媽祖田的故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sms=8912&s=4807(擷取日期:2025.04.27)。 蔡錦堂,〈後村圳〉,中華民國農業部「臺灣農業故事館」,網址:https://theme.moa.gov.tw/upload/files/storyboard/236/51.pdf(擷取時間:2024.04.14)。 〈敗滬尾〉,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林信成研究團隊「淡水滬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敗滬尾(擷取日期:2025.08.04)。 〈清朝臺北火車站票房舊址〉,「時空旅行社 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https://curation.culture.tw/curation/CollectionItem?ListId=67&Id=55118&A=68&Q=%25E9%2599%25B8%25E8%25B7%25AF&QF=&Type=&Source=&PageSize=12&P=6&ListMode=gridMode-30-50&HQ=0(擷取日期:2025.08.10)。 〈第八章 地形(二) 河流地形 – 圖8-7曲流地形示意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鄭勝華教授及建網小組「歡迎光臨社會科教室」:http://etextbook.ntnugeog.org/lesson/geo/8/(擷取時間:2025.06.24)。 〈陳賴章墾號契約〉,「張方大慈善基金會」:https://fangda.org.tw/portfolio/(擷取日期:2024.10.16)。 |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08 |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08 |
| Data Type: | thesis |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800801.pdf | | 36565Kb | Adobe PDF | 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