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414/149451 (79%)
Visitors : 78494562      Online Users : 3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3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36


    Title: 七○年代台灣的學院現代詩學──以顏元叔、張漢良、葉維廉、楊牧為中心
    Academic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in the 1970s: Centered on Yuan-shu Yen, Han Liang Zhang, Yip Wai-Lim, and Yang Mu
    Authors: 扈嘉仁
    Hu, Chia-Jen
    Contributors: 鄭文惠
    楊佳嫻

    Wen, Huei-Cheng
    Yang, Chia-Hsien

    扈嘉仁
    Hu, Chia-Jen
    Keywords: 學院
    現代詩
    一九七○年代
    文學場域
    文學批評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16:58 (UTC+8)
    Abstract: 一九七○年代,現代主義失去六○年代時具有的先鋒性優勢,台灣現代詩的場域更在民族化/西化,大眾/菁英的多元辯證下,重新分配詩人在場域內的位置。「學院批評家」的登場,不同以往詩評家兼有詩人的身分,臺大外文系的顏元叔(1933-2012)、張漢良(1945-)當時未有詩作發表,借助比較文學的知識與學院的發話位置,介入原先由詩人主導的論述空間。「學院批評家」的文學介入,在文化空間與教育空間,發揮其影響力,當時成為現代詩與學院、與大眾溝通的中介,在此之前,是詩人身兼現代詩鑑賞、教育的任務,適逢詩人結社的風氣,批評與創作於是經常是結盟、互證的關係。七○年代的學院批評家,提供現代詩位居「外部」而「客觀」的視角,同時,葉維廉(1937-)、楊牧(1940-2020)等身兼學者身分的詩人,也在詩與學的不同取法路線下,完成個人的詩學體系,以回應現代詩所面臨的時代問題。
    當時學院批評家與學院詩人,皆掌握外國文學的理論資源與中國文學知識,而對台灣現代詩的觀念展開修正。本研究,會針對當時具有學院代表性的個案,探討現代詩在七○年代的詩學建設,以及在世變牽連文變的時空現場,採取什麼策略「介入」場域,在場域佔據有效的發話位置。研究共分四個章節,前兩章探討學院批評家顏元叔與張漢良,後兩章則探討學院詩人葉維廉、楊牧。從四人的主張,分析個人詩學的內部形構,同時以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將四人放回到七○年代理念競逐的時空現場,為現代詩的「學院」完成具體定位,探究在七○年代,台灣現代詩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進入學院之眼,學院又如何可能,影響現代詩的審美機制與審美典範。
    Reference: 外文專書
    Wai-lim Yip,Ezra Pound’s Catha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專書
    〔加〕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譯:《批評的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法〕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陳宗文譯:《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台北:群學出版社,2022)。
    〔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浣洳、陳羚芝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6)。
    〔法〕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美〕約翰‧克羅‧蘭色姆(J.C Ransom)著;王臘寶、張哲譯:《新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4)。
    〔英〕Charles Chadwick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
    〔英〕G.S. Fraser著;張漢良、徐麗琴譯:《格律、音韻與自由詩》(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
    〔英〕艾略特(T.S.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
    〔英〕艾略特(T.S.Eliot)著;李賦寧、楊自伍等譯:《批評批評家:艾略特文集‧論文》(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德〕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著;姚小平譯:《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台北:聯經出版社,2021)。
    王德威:《抒情傳統四論》(台北:臺大出版社,2011)。
    史亮編選:《新批評》(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文庫,1995)。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文庫,1995)。
    李英豪:《批評的視覺》(台北:文星書店,1966)。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三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
    林以亮編;張愛玲等譯:《美國文學批評選》(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
    洛夫、張默、瘂弦主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出版社,1969)。
    洛夫:《詩人之鏡》(高雄:大業書店出版社,1969)。
    洛夫:《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張健:《借鏡西方與本來面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23)。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批評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一)》(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二)》(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三)》(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出版社,1985)。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藝出版社,1979)。
    張漢良編:《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7)。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從戒嚴律到市場律》(台北:臺大出版社,2022)。
    梅家玲:《從世變到文變:文學的海峽中線》(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23)。
    陳大為、鍾怡雯編選:《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Ⅰ: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15)。
    陳世驤著;楊牧譯:《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
    陳俊榮(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台北:聯經,2019)。
    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台北:允晨出版社,2017)。
    陳瀅州:《70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台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8)。
    傅延修:《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須文蔚編選:《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葉維廉》(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2)。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2)。
    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出版社,1979)。
    楊牧:《北斗行》(台北:洪範出版社,1978)。
    楊牧:《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
    楊牧:《海岸七疊》(台北:洪範出版社,1980)。
    楊牧:《瓶中稿》(台北:洪範,1975)。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出版社,1974)。
    楊牧:《楊牧詩集III》(台北:洪範出版社,2010)。
    楊牧:《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出版社,1980)。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葉珊:《傳說》(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3)。
    葉維廉:《花開的聲音》(台北:四季出版社,1977)。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葉維廉:《從現象道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台北:志文出版出版社,1994)。
    葉維廉:《野花的故事》(台北:中外文學,1975)。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出版社,1978)。
    葉維廉:《愁渡》(台北:晨鐘出版社,1969)。
    葉維廉:《葉維廉自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葉維廉:《醒之邊緣》(台北:環宇出版社,1971)。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詩宗社編:《雪之臉》(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70)。
    廖棟樑、周志煌編:《人文風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丁集〕》(上海:上海書店,1948)。
    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07)。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趙毅衡:《重訪新批評》(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台北:秀威出版社,2013)。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鄭毓瑜、郭哲佑主編:《楊牧與詩:心是宇宙的倒影》(台北:時報文化,2023)。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北京:三聯書店,2017)。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
    顏元叔:《文學經驗》(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顏元叔:《何謂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76)。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78)。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75)。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
    蘇雪林:《文壇話舊》(台北:文星書店,1967)。
    顧頡剛編著:《民國叢書第四編‧古史辨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局,1967)。

    學位論文
    朱天:《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侯嘉星:《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政治意涵》(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胡仲權:《新批評與台灣詩歌批評理論及方法關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孫偉迪:《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徐巧玲:《陳世驤「抒情傳統論述」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張曉琪:《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2)。
    陳瀅州:《七○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黃郁婷:《現代詩論中「詩語言」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95)。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轉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2)。
    解昆樺:《傳統、國族、公眾領域──臺灣一九七○年代新興詩社研究》(台北: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8)。
    靳瑋:《搜索/搜索者:論「學院詩人」楊牧》(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廖棟樑:《六朝詩評中的形象批評》(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91)》(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蔡欣倫:《1970年代前期新世代詩人群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盧瑋雯:《顏元叔與其文學批評年代》(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藍念初:《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單篇論文
    〔日〕友枝龍太郎著,呂祥竹譯:〈評松本雅明著《關於《詩經》諸篇成立的研究》〉,《國際漢學論叢》4輯(2014.01)頁51-54。
    仇小屏:〈論「由久而暫」時間結構的現象與美感──以新詩為考察對象〉,《成大中文學報》11期(2003.11),頁247-264。
    佘佳燕:〈論楊牧譯洛爾伽的動機及意義〉,《台灣文學學報》37期(2020.12),頁103-122。
    呂怡菁:〈「興」的基本輪廓與其在作品中的整體意義〉,《清華中文學報》14期(2015.12),頁231-276。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12),頁43-66。
    李章斌:〈有名無實的「音步」與並非格律的韻律〉,《清華學報》42卷2期(2012.06),頁301-343。
    李豐楙:〈民國六十年〔1971〕前後新詩社的興起及其意義──兼論相關的一些現代詩評論〉陳大為、鍾怡雯編選,《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Ⅰ: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頁223-241。
    林巾力:〈「自我」與「大眾」的辯證:以現代詩論戰為觀察中心〉,《台灣學誌》6期(2012.10),頁27-52。
    林遠澤:〈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漢學研究》33卷2期(2015.06),頁7-48。
    林遠澤:〈語言哲學的不同聲音:論洪堡特語言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對話性〉,《歐美研究》40卷4期(2010.12),頁985-1062。
    胡旻:〈意象與音律:論葉維廉、陳世驤對龐德「表意文字法」之回應和發展〉,《雲漢學刊》38期(2019.10),頁1-29。
    胡錦媛:〈翻譯他者:中國古典詩,龐德─費諾羅沙,臺灣現代圖象詩〉,《中山評論:文學與文化》2卷2期(2009.06),頁173-210。
    奚密:〈楊牧:台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臺灣文學學報〉17期(2010.12),頁1-26。
    翁文嫻:〈「出神」與「凝注」:詩人的心怎麼會去得這樣遠──葉維廉詩學專訪〉,《台灣文學研究》8期(2015.06),頁191-219。
    翁文嫻:〈葉維廉詩學對東西語言材質特性之開發〉,《東華漢學》19期(2014.06),頁431-448。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注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5期(1999.01),頁57-76。
    張寶云:〈楊牧序跋文中的現代詩批評〉,《當代詩學》15期(2001.06),頁99-133。
    陳世驤著,張万民譯:〈文學作為抵抗黑暗之光〉,《政大中文學報》35期(2021.06),5-44。
    陳俊榮:〈張漢良的新批評〉,《臺灣文學學報》27期(2015.12),頁1-27。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25期(2011.12)頁173-198。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06),頁225-251。
    陳國球:〈異域文學之光:陳世驤與魯迅及波蘭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15期(2018.12)頁269-280。
    陳國球:〈陳世驤論中國文學──通往「抒情傳統」之路〉,《漢學研究》29卷2期(2011.06)頁225-244。
    陳國球:〈陳世驤論中國文學與文化〉,《東亞觀念史集刊》10期(2016.06)頁321-325。
    陳惠英:〈現代詩「景」的符號──經驗、記憶、時間、空間〉,《師大學報:人文社會類》47卷2期(2002.10),頁105-120。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01),頁161-191。
    須文蔚:〈【學苑春秋】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東華漢學》26期(2017.12),209-230頁。
    須文蔚:〈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東華漢學》15期(2012.06),頁249-273。
    楊婕:〈抒情的兩種政治──陳世驤與保釣運動〉,《漢學研究》42卷1期(2024.03)頁145-187。
    葉維廉:〈翻譯:神思的機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期(2010.02),頁1-26。
    翟月琴:〈靜佇、永在與浮升──楊牧詩中聲音與意象的三種關係〉,《清華學報》新44卷4期(2014.12),頁661-688。
    劉正忠:〈余光中的抒情議題〉,《臺大中文學報》54期(2016.09),頁223-264。
    劉正忠:〈漢字詩學與當代漢詩:從葉維廉到夏宇〉,《中山人文學報》46期(2019.01),頁31-58。
    鄭毓瑜:〈「直覺」與中國文藝美學──由宗白華讀柏格森《創化論》說起〉,《文與哲》37期(2020.12),頁63-94。
    鄭毓瑜:〈二十世紀的悲傷:陳世驤與楊牧的「時代」〉,《文與哲學》42期(2023.06),頁1-36。
    鄭慧如:〈洛夫詩的偶發因素〉,《當代詩學》2期(2006),頁11-30。
    鄭慧如:〈韻律在新詩中的示意作用〉,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卷2期(2006.07),頁263-278。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10期(2008.12)頁39-51。

    會議論文
    柯慶明:〈學院的堅持與局限──試論與臺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11),頁8-9。
    張志國:〈臺灣現代主義「學院詩」的興發:《文學雜誌》之於臺灣現代詩場域的建構意義〉,《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當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頁495-512。
    張俐璇:〈前衛高歌:《中外文學》與台灣文學批評現象觀察〉,《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當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頁463-486。
    謝昆樺:〈現代詩文體典律的再編成:臺灣1976-1984年間出版之詩選對現代詩語言型遞換的反映〉,《青年文學會議倫文集.2007:台灣現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頁225-252。

    報刊文章
    〔英〕艾略特(T.S.Eliot)著;余光中譯:〈「難懂」的詩〉,《藍星週刊》175期,《公論報》第六版(1957.11)。
    〔英〕艾略特(T.S.Eliot)著;余光中譯:〈論自由詩〉,《文學雜誌》1卷6期(1957.02),頁12-16。
    〔英〕艾略特(T.S.Eliot)著;朱南度譯:〈傳統與個人才具〉,《文學雜誌》8卷3期(1960.05),頁22-29。
    〔英〕歐立德(T.S.Eliot)著;翁廷樞譯:〈傳統與個人才具〉,《中外文學》2卷9期 (1974.02),頁146-154。
    〈作品合評:羅門「麥堅利堡」〉,《笠》39期(1970.10),頁22-26。
    〈第一屆笠詩獎〉,《笠》31期(1969.06),頁1-6。
    邢光祖:〈譯詩理論的探討〉,《現代文學》36期(1969.01)。
    余光中:〈我們需要幾本書〉,《幼獅文藝》29卷4期(1968.10),頁6-11。
    余光中:〈放下這面鏡子〉,《幼獅文藝》28卷6期(1968.06),頁59-63。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2卷6期(1973.11),頁4-7。
    余光中:〈翻譯和創作〉,《現代文學》37期(1969.03)。
    李國偉:〈文學的新生代〉,《中外文學》1卷12期(1973.05),頁84。
    阮德章:〈中外信箱〉,《中外文學》1卷2期(1972.07),頁193-194。
    林亨泰:〈鹹味的詩〉《現代詩》22期,(1958.12),頁4-5。
    洛夫:〈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並自釋「手術臺上的男子」〉,《中外文學》1卷4期(1972.09),頁40-52。
    洛夫:〈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份純淨〉,《創世紀》37期(1974.07),頁4-9。
    胡耀恆:〈中外編讀二十年〉,《中外文學》21卷1期(1992.06),頁12-14。
    胡耀恆:〈比較文學在台灣:回顧與展望──紀念葉慶炳教授逝世一週年〉,《中外文學》23卷4期 (1994.09) 頁65-73。
    胡耀恆:〈開放三十年代文學〉,《中外文學》1卷11期(1973.04),頁4-7。
    衍思:〈《現代詩導讀》讀後〉,《中外文學》8卷9期(1980.2),頁134-137。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2卷3期(1973.08),頁18-20。
    夏濟安:〈白話文與新詩〉,《文學雜誌》1卷6期(1957.02)。
    張漢良:〈分析羅門的一首都市詩〉,《中外文學》7卷12期(1979.07),頁126-134。
    張漢良:〈緬懷商禽,臆想詩學,回顧共同詩學,評估北美中國詩論〉,《創世紀》165期(2010.12),頁29-35。
    張默:〈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46期(1972.03),頁121-122。
    陳芳明:〈剪掉批評的辮子〉,《中外文學》1卷12期(1973.05),頁92-100。
    陳黎:〈有人問楊牧翻譯的問題〉,《聯合報》,1996.09.13,37 版。
    游喚:〈《現代詩導讀》導讀些什麼?〉,《中外文學》3期(1991.1),頁88-99。
    葉維廉:〈詩的再認〉,《創世紀》17期(1962.08),頁1-6。
    劉若愚;陳淑敏:〈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21卷3期(1987.12),頁13-35。
    劉菲:〈讀「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的淺見〉,《中外文學》1卷2期(1972.07),頁124-140。
    顏元叔:〈印象主義的復辟〉,《中國時報》1976.3.1(12)。
    顏元叔:〈颱風季〉,《中外文學》1卷2期(1972.07),頁4-5。
    羅門:〈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中外文學》1卷7期(1972.12),頁32-47。
    蘇雪林:〈為象徵詩體的爭論敬答覃子豪先生〉22卷4期(1959.08),頁8-10。

    網路資料
    臺灣大學歷年課表數位典藏,網址:https://course.lib.ntu.edu.tw/,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0151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1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401.pdf8703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