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82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7578/148609 (79%)
造访人次 : 71292667      在线人数 : 2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26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63


    题名: 成玄英《莊子疏》研究——從篇章架構到思想理路
    Study on The Commentary of Ch’eng Hsuan-Ying: From Text Structure to Philosophical Thoughts
    作者: 羅艷兒
    Lo, Yim-Yi
    贡献者: 車行健
    Che, Hsin-Chien
    羅艷兒
    Lo, Yim-Yi
    关键词: 成玄英
    《莊子疏》
    《莊子》
    郭象
    中觀
    Ch’eng Hsuan-Ying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Zhuangzi
    Kuo Hsiang
    Madhyamaka
    日期: 2025
    上传时间: 2025-08-04 12:47:38 (UTC+8)
    摘要: 成玄英《莊子疏》乃注釋《莊子》的重要著作,本文分為四部分,以見成玄英如何詮釋《莊子》。
    第一部分為分析郭象、成玄英注疏方式,透過分析訓詁、事物注、章節關係、題解等,以見二者之注疏方法如何反映《莊子》思想。如郭象《莊子注》對字義、名物等注解並不重視,只求申述《莊》意便可,成玄英《莊子疏》則疏釋詳細,徵典論證,以明《莊子》之意。
    第二部分考察成玄英《莊子疏》對《莊子》內篇、外篇、雜篇架構之編排,「理本」、「事迹」、「理事」之界定如何說明《莊子》大道、寓言、體用等思想。如內篇「理本」申述大道之理,外篇「事迹」強調事件對「理本」的呈現,雜篇「理事」說明物象世界之體用性質。
    第三部分討論成玄英《莊子疏》對《莊子》於「道德」、「重玄」、「無為」、「獨化」四個方向的界定,分析四者與儒家、佛家、道家、郭象之關係,及四者如何與「理本」、「事迹」、「理事」連結,構建對《莊子》新的解讀方式。
    第四部比較《莊子》、郭象《莊子注》、成玄英《莊子疏》三者思想之相異,從萬物生成義、大道義兩個方面作出討論,以見成玄英《莊子疏》如何調和《莊子》、郭象《莊子注》之差異及其自身創見。透過從外在框架到內在義理的研究進路,全面地對成玄英《莊子疏》作分析,以見其對《莊子》的詮釋及發揮。
    The Commentary of Ch’eng Hsuan-Ying(成玄英《莊子疏》)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Zhuangzi studi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examine how Ch’eng Hsuan-Ying interprets Zhuangzi.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annotation methods of Kuo Hsiang and Ch’eng Hsuan-Ying, exploring their approaches to philological explanations such as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nd thematic elucidation. While The Commentary of Kuo Hsiang(郭象《莊子注》)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overarching meaning of Zhuangzi without emphasizing word definitions, Ch’eng Hsuan-Ying offers detailed interpretations supported by textual evidence to clarify ideas.
    The second section investigates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the Inner(內篇), Outer(外篇),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s(雜篇) in Ch’eng Hsuan-Ying’s “Commentary”. His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s— “Principle as the foundation,” (理本)“The exposition of events,” (事迹)and “Integration of principle and events”(理事)—demonstrates his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Daoist thought, allegorical narrativ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Inner Chapters expound Dao as the ultimate principle, the Outer Chapters emphasize how events illustrate this principle, and the Miscellaneous Chapters describe the functional application of Dao in the phenomenal world.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Ch’eng Hsuan-Ying’s categorization of Zhuangzi into four interpretive dimensions— “Moral,”(道德) “double mystery,” (“Chongxuan”重玄)“Wu wei,”(無為) and “Lone-transformation.”(獨化) These concepts relates to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and Kuo Hsiang’s thought. Additionally, the section explores how these four dimensions connect with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al arrangement (Principle, events, and integration) to offer a fresh interpretive framework for Zhuangzi.
    The fourth section compares the philosophical distinctions among Zhuangzi, The Commentary of Kuo Hsiang,(郭象《莊子注》) and The Commentary of Ch’eng Hsuan-Ying (成玄英《莊子疏》). By examining two thematic aspects—cosmogony and the concept of Dao.This section illustrates how Ch’eng Hsuan-Ying harmonizes disparities between Zhuangzi and Kuo Hsiang’s commentary while introducing his own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from external structural analysis to internal theoretical discourse, this thesis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ommentary of Ch’eng Hsuan-Ying(成玄英《莊子疏》), showcasing his unique interpre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contributions to Zhuangzi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傳統文獻(依經史子集排列)
    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成伯璵:《毛詩指說》,徐乾學等編:《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焦循:《孟子正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班固:《漢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魏徵:《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昫:《舊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欽若,楊億等敕撰:《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韋述:《兩京新記》,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錢曾編:《也是園藏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阮元撰、傅以禮重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成玄英:《老子道德經義疏》,《中華道藏》第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林雲銘:《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二)近人著述(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4年。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魚:《莊子內篇新解、莊子通疏證》,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敍錄》,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王淮:《郭象之莊學——儒釋道之相與訾應》,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古勝隆一:《中國中古之學術社會》,日本:法藏館,2021年。
    甘祥滿:〈論語義疏的體式與結構及其詮釋學意義〉,載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朱祖延:《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李延倉:《道體的失落與重建——從莊子、郭注到成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滙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邱敏捷:《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夏含夷著,周博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時永樂:《古籍整理教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馬敍倫:《莊子義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崔大華:《莊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崔珍皙:《成玄英《莊子疏》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張希峰:《漢語詞族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強昱:《成玄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舜徽:《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廣校讎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張鼎國著,汪文聖、洪世謙編:《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張默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黃開國:《經學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慈怡法師:《佛光大辭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0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伯峻:《論語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廷福:《玄奘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劉笑敢:《詮釋與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戴君仁:〈經疏的衍成〉,載見《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羅中樞:《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嚴靈峰編著:《列子莊子知見書目》,香港:無求備齋印行,1961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龔鵬程:《道教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專書論文
    甘祥滿:〈論語義疏的體式與結構及其詮釋學意義〉,載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剛:〈成玄英論「有無」〉,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167-183。
    李剛:〈論成玄英的心性學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208-250。
    李零:〈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美國達慕思學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感想〉,《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47-52。
    崔珍皙:〈成玄英「道」概念分析〉,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175-198。
    崔珍皙:〈成玄英的「理學」和未明「理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271-286。
    崔珍皙:〈重玄學的心性論──以成玄英的莊學為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184-207。
    張寶三:〈唐代儒者解經之一側面——五經正義解經方式析論〉,《經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24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467-533。
    強昱:〈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199-210。
    強昱:〈成玄英李榮著述行年考〉,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318-330。
    強昱:〈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251-270。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頁1-22。
    蒙文通:〈校理《老子成玄英疏》敍錄〉,蒙文通:《古學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一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頁343-360。
    潘銘基:〈《群書治要》引《莊子》研究〉,安平秋主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二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頁25-48。
    三、期刊論文
    中嶋隆藏:〈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時期道教的中道觀〉,《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王志忠:〈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宗教學研究》1989年第1期。
    江淑君:〈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中的心性論述〉,《中國學術年刊》第36期,2014年9月。
    江淑君:〈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學中「玄聖」內在義路〉,《當代儒學研究》第32期,2022年6月。
    牟潤孫:〈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新亞學報》第4卷第2期,1960年2月。
    李剛:〈成玄英對儒學的價值評判〉,《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2期。
    車行健:〈從情志批評至原志詮釋學〉,《思與言》第4期,2015年12月。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2002年6月。
    林俊宏:〈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政治論述——以《南華真經注疏》為核心〉,《政治科學論叢》第32期,2007年6月。
    林慶彰:〈中國經學發展的幾種規律〉,《經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9年11月。
    姚彥淇:〈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0期,2014年5月。
    姜龍翔:〈《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
    洪嘉琳:〈道教重玄學與佛教中觀學間的對比與交談:以成玄英與吉藏之方法論為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3期,2020年1月。
    曹仕邦:〈譯場——中國古代翻譯佛經之嚴謹方式〉,《南洋佛教》第54期1973年10月。
    黃國清:〈成玄英《莊子注疏》的中道觀〉,《鵝湖月刊》第314期,2001年8月。
    趙中偉:〈道契重玄,智境雙絕——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創造詮釋〉,《輔仁國文學報》第31期,2010年10月。
    蔣門馬:〈王孝魚整理本《莊子集釋》缺陷舉隅〉,《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鄭燦山:〈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為討論核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2006年7月。
    鄭燦山:〈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
    謝明:〈論高山寺《莊子》鈔本的價值〉,《敦煌學輯刊》2019年第4期。
    羅中樞:〈論成玄英重玄方法的「三絕兼忘」思想〉,《社會科學研究》2010 年第6期。
    龔鵬程:〈成玄英「莊子疏」探論〉,《鵝湖月刊》第193期,1991年7月。
    四、研討會論文
    鄭燦山:〈初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道佛融通——以其《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為核心之探討〉,《華梵大學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9月,頁193-207。
    五、學位論文
    王博玄:《唐代以前經籍注解體裁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何澤恒指導,2013年。
    呂文英:《成玄英莊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邦雄指導,2000年。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趙伯雄指導,2010年。
    莊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黎惟東指導,2001年。
    陳金墻:《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探析——以修道成聖為主軸》,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林文彬指導,2013年。
    陳殷宜:〈博士、學官與儒生官僚——漢代經學體制化的歷程〉,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車行健指導,2010年。
    劉衛寧:《兩晉南北朝儒經義疏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王彥坤指導,2008年。
    蕭麗芬:《成玄英《莊子疏》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凱指導,2002年。
    蕭麗芬:《成玄英道佛思想會通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趙中偉指導,2017年。
    戴榮冠:《南朝儒經義疏之時代特色》,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宋鼎宗指導,2005年。
    顏銘俊:《玄學、重玄學思想演變之研究——以王弼、郭象、成玄英思想為核心之考察》,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碩士班論文,邱敏捷指導,2008年。
    羅翌倫:《從郭象成玄英思想探究玄學重玄學思想的轉折與演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姜允明指導,2006年。
    羅艷兒:《論成玄英以佛釋《莊》——從語用思辯方式到哲理套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專題研究」論文,何志華指導,2020年。
    Shiyi Yu, Reading the Chuang-tzu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commentary of Ch'eng Hsüan-ying (Ph.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umanit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sis directed by Professor Paul W. Kroll), 1990.
    六、資料庫
    《中論》,CBETA 2022.Q4, T30, no. 1564.
    《法苑珠林》,CBETA, T53, no. 2122.
    《集古今佛道論衡》,CBETA, T52, no. 2104.
    《續高僧傳》,CBETA, T50, no. 20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01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1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901.pdf5593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