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578/148609 (79%)
Visitors : 70766808      Online Users : 3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25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59


    Title: 從「相人偶」到「完全社會」:晚清劉師培的「倫理」思想建構
    From ";Xiang Ren Ou";to ";Complete Society";: Liu Shih-p'ei's Configuration of Moral Philosoph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uthors: 蘇子齊
    Su, Zi-Qi
    Contributors: 吳冠宏
    蘇子齊
    Su, Zi-Qi
    Keywords: 劉師培
    《理學字義通釋》
    《倫理教科書》
    戴震
    相人偶
    Liu Ship’ei
    Lixue Ziyi Tongshi(General Explanations of Neo-Confucian Terminology)
    Lunli Jiaokeshu(Textbook on Ethics)
    Dai Zhen
    Xiang Ren Ou (Antithesis Theory)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2:46:50 (UTC+8)
    Abstract: 劉師培,字申叔,晚清民初之際的著名學者,享年不過三十六歲,卻留下篇幅豐厚的學術作品為世人所推崇,但也因為政治立場上的激進多變而聲名狼藉,如此甚有張力的兩種形象曾被朱維錚譬喻為「雙重軌跡的腳印」,刻劃其學術上的「不變」與政治上的「多變」。不過事實上,劉師培的學術論述不乏與政治立場有相互對應的豐富變化,非「不變」一語所能概括。
    在過往的劉師培研究中,多半關注劉師培在1907年與妻子何震在日本東京創辦《天義》報之時,對於西方「無政府主義」(Anarchism)的接引與宣揚;以及晚年1917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執教時期對於六朝文學的專研與傳授,劉師培即被後世學人視為晚清民初「六朝文學」重要的代表學者。然而,前一種研究較為忽略劉師培對於中國傳統學術的繼承與發揮,後一種研究則使劉師培的形象得以遠離「政治」,順勢彰顯一代國學大師在學術殿堂中的「乾淨純粹」。但是本文認為,我們應當注意錢玄同在《劉申叔先生遺書》的序言所做的評價:劉師培在所有著作中「對于學術思想,最能縱貫群書,推十合一,故精義極多」。可惜在前兩種劉師培研究的交織協力之下,形構了劉師培在後世學術研究中的刻板印象,其「精義極多」的學術思想受到的注意嚴重不足。
    本文遂以劉師培在1907年轉向無政府主義之前(即錢玄同所稱的「前期」:1903-1908)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並選擇《理學字義通釋》與《倫理教科書》兩部作品作為討論的核心材料,向外擴及劉師培同時期其他相關著作,比如《中國民約精義》或是〈兩漢倫理學發微論〉,意在對於撰寫較多學術思想著作的「劉師培撰作前期」,有更為清楚而細緻的掌握。乃因這段時期劉師培以發揚戴震的義理學自期,他的《理學字義通釋》即為模仿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所作,因此在此段撰作時期極具代表性;《倫理教科書》則部份繼承或是改寫了《理學字義通釋》的內容進行擴充與推演。細言之,《理學字義通釋》試圖透過重新定義傳統思想的諸多概念,對於「宋明理學」提出批判與革新,延續了許多「乾嘉(乾隆、嘉慶)義理學」的論述,如戴震的「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以及阮元著名的「相人偶」仁論;《倫理教科書》則著重強調西方「權利」、「義務」、「自由」、「平等」等等觀念,及其對於人類從「人與人」(他認為的中國倫理學議題)向「人與群」(他認為的西方倫理學議題)關係的建成,並試圖向過度偏重「家族倫理」的中國人力揭「社會倫理」的重要性,進而提出「完全社會」作為造就「完全之人格」的根本前提,因此和中國往昔強調個人「修身」為第一義的「宋明理學」成德進路頗為不同。而這些特色皆乃或顯或隱地透過「乾嘉義理學」給予的養分進行接引與建構。
    更進一步言,考察此兩部作品可得到的意義在於:其一,就推進對劉師培的研究而言,透過劉師培從傳統「漢宋之爭」脈絡下的「字義體」著作,轉向教育青年學子、配合西方學科建制的現代「教科書體」的過程,可鮮明得見1907年以前劉師培對傳統學術的揀擇去取,與他敏銳的調整和建構。除了延續中國傳統學術在晚清的生命力,也可具體展現他思想與才學的特色所在,而非永遠僅限於1907年後的「無政府主義的介紹者」或是「六朝文學研究的代表學者」而已;其二,就中國本土學術思想與西方學科的對話而論,此二作之間的關係,乃是考察中國道德思想從傳統「理學」(雖然劉師培理解的「理學」與宋明理學大有不同)轉向受西方影響而建構的「倫理學」的經典案例(無論其對於歐洲Ethics的理解是否完全吻合)。黃進興在《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一書已做了很清晰的開拓工作,並揭示《倫理教科書》的代表性地位,可惜完全未留意到劉師培的《理學字義通釋》,及其對於《倫理教科書》的重要性;其三,就中國學術思想史本身的開展而論,本研究可具體呈現劉師培學術思想蘊含的學術血脈、用以和西方「倫理」學相接引的憑藉──戴震領軍的乾嘉義理學──的理論價值,以及被劉師培用以建構「倫理」思想時所開展的新面向,藉此重估劉師培對「戴震學」的貢獻與地位,而不再僅限於梁啟超、章太炎、胡適諸人而已。
    總之,本文認為,直接透過對於劉師培此二作的考察,除了可補強過往劉師培研究的未盡之處、具體彰顯劉師培「精義極多」的「學術思想」之勝義所在;再則可見得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遇上「西方倫理學」時的,省思自身、建構本土倫理學的初步嘗試;三則得以實際考察在西學衝擊之下,「乾嘉義理學」(尤其是戴震思想)在晚清民初之際開出的鮮美果實,成為另一種有別於「宋明理學」進路的救世方案──從「相人偶」走向「完全社會」。除了嘗試驅散「以人廢言」的研究迷霧,亦試圖補綴晚清民初之際多元的思想史圖像,為「相偶論」(楊儒賓語,與「體用論」相對)思維再添一個值得留意的思想典範。
    Liu Shi-p’ei, courtesy name Shenshu, was a renowned scholar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Though he passed away at the young age of thirty-six, he left behind a rich body of scholarly work that has long been esteemed. However, due to his radical and shifting political stances, he has also been regarded with infamy. This highly tensioned duality in his image was famously described by Zhu Weizheng as “the footprints of dual trajectories,” that captures Liu’s “constancy” in academic thought versus his “instability” in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reality, however, Liu’s academic discourse frequently reflected corresponding shifts in his political position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his thought as “unchanging”.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Liu Shi-p’ei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wo periods: his promotion of Western anarchism around 1907, when he and his wife He Zhen founded the newspaper Tianyi in Tokyo; and his later years beginning in 1917, during which he taught and conducted research on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Liu has thus been regarded as a key figure in the study of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early Republic. However, the first line of research tends to overlook Liu’s inheritance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hip, while the second detaches him from political concerns, which portrays him instead as a “purely academic master of national learning.”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calls attention to Qian Xuantong’s assessment in the preface to “Liushenshu Xiansheng Yi shu” (Liu Shenshu’s Posthumous Works), where he praised Liu as being uniquely able “to synthesize ideas across the entire canon, extracting the ten into one, and thereby producing a great wealth of subtle insight.” Unfortunatel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two dominant strands of Liu Shipei scholarship has produced a somewhat stereotyped academic image of Liu, one that fails to fully acknowledge the richness of his intellectual thought.
    This article thus turns to Liu Shipei’s writings prior to his turn toward anarchism in 1907—the period Qian Xuantong refers to as Liu’s “early phase” (1903–1908)—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wo core texts: Lixue Ziyi Tongshi (General Explanations of Neo-Confucian Terminology) and Lunli Jiaokeshu (Textbook on Ethic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uch as The Essentials of the Chinese Social Contract and the essay “On the Subtleties of Han Dynasty Ethical Thought” are also discussed.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clearer and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Liu’s early period, when he wrote extensively on academic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During this time, Liu aspired to revive and develop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Dai Zhen, and Lixue Ziyi Tongshi was written in explicit imitation of Dai’s Mengzi Ziyi Shuzheng (Annotation of Mencius’ Terminology), making it highly representative of this phase. Lunli Jiaokeshu partially inherits and expands upon the content of Lixue Ziyi Tongshi, offering further development. More specifically, Lixue Ziyi Tongshi seeks to redefine many key concep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offering a critical and reformative stance toward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The work continues the tradition of Qi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 era) moral philosophy, particularly the ideas of Dai Zhen—such as “To pursue one’s own life is also to help others pursue theirs: this is benevolence”—and Ruan Yuan’s well-known Antithesis Theory. In contrast, Lunli Jiaokeshu emphasizes Western concepts such as “rights,” “duties,”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explores how these contribute to a shift in ethical focus from “person-to-person” (which he associates with Chinese ethics) to “person-to-society” (which he sees as the domain of Western ethics). In doing so, Liu critiques the Chinese overemphasis on familial ethics and urges recognition of social ethics, proposing the ideal of a “Complete Society” a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cultivating a “Complete Person.” This framework stands in clear contrast to the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focus on individual moral self-cultivation (xiushen), and it is nourished—explicitly or implicitly—by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of Qian-Jia moral philosophy.
    Furthermore, examining these two works yields insights on three levels: First, in advancing Liu Shipei research,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how Liu shifted from producing traditional “term-definition” (ziyi) tex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Han–Song intellectual debate to writing modern “textbook-form” works aimed at educating youth within a Western disciplinary structure. This transformation vividly illustrates Liu’s selective engagement with Chinese traditions and his acute responsiveness to new intellectual needs prior to 1907.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his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go far beyond his later reputation as either a promoter of anarchism or a scholar of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Second, in the context of dialogue between indigenous Chinese thought and Western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exts provides a classic case of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philosophy (even as Liu’s understanding of lixue diverges from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was restructur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ics. While Huang Chin-shing’s From Lixue to Eth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has already opened this line of inquiry and recognized the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Lunli Jiaokeshu, it unfortunately neglects the foundational role of Lixue Ziyi Tongshi in that development. Third, in the broader unfolding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is study offers a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lineage embedded in Liu’s thought—his use of Qian-Jia moral philosophy, led by Dai Zhen, as a bridge to Western ethics—and the new directions that emerged from this synthesis. It calls for a reassessment of Liu’s contributions to “Dai Zhen Studies,” expanding the canon beyond the familiar figures of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 and Hu Shi.
    In conclusion,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se two works not only addresses gaps in previous scholarship and showcases the richness of Liu Ship’ei’s “subtle and abundant” academic thought; it also illuminates the ways in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hip, when confronted with Western ethics, began a process of self-reflection and indigenous ethical reconstruction. Moreover, it reveals how Qian-Jia moral philosophy—especially the ideas of Dai Zhen—bore fruitful results amid the impact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 offering a redemptive alternative to the path laid out by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namely, a journey from the Antithesis Theory of Xiang Ren Ou to the vision of a “Complete Society.” Beyond challenging ad hominem dismissal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richer, more pluralistic map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the period and offers a compelling case of Antithesis Theory thinking, as articulated by Yang Rur-bin, as a noteworthy complement to the Substance-Function Theory tradition.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

    (一)中國
    戰國‧韓非子,清‧王先謙(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
    西漢‧董仲舒,清‧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2月)。
    西漢‧司馬遷,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東漢‧班固,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東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6月)。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東漢‧劉熙,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3月)。
    魏‧劉卲,王曉毅(譯注):《人物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9月)。
    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孔穎達(疏),于天寶(點校):《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10月)。
    西晉‧杜預(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浦衛忠(整理):《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南朝梁‧皇侃,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北宋‧晁說之,晁子健(編):《景迂生集》卷1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118。
    南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
    南宋‧朱熹,陳俊民(校編),余英時(策畫):《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
    南宋‧朱熹(編),方旭東、盧一、王海巖、胡泉雨(注):《延平答問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南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南宋‧陳淳,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南宋‧陳淳:《北溪先生全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11月)。
    南宋‧黎靖德,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南宋‧王應麟,清‧翁元圻(輯注):《困學紀聞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
    明‧王陽明,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
    明‧王畿,吳震(校):《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顧憲成,李可心(點校):《小心齋劄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9月)。
    明‧呂坤,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明‧黃宗羲,黃百家(纂輯),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收入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冊7。
    清‧李顒,陳俊民(點校):《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清‧顏元,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張潮,王峰(評注):《幽夢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清‧戴震,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清‧戴震,趙玉新(點校):《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段玉裁,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韵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章學誠,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
    清‧孔廣森,王樹柟(校正),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淩廷堪,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0月)。
    清‧焦循,劉建臻(整理):《論語通釋》,收入《焦循全集》(揚州:廣陵書社,2016年9月),冊5。
    清‧焦循,劉建臻(整理):《雕菰集》,收入《焦循全集》(揚州:廣陵書社,2016年9月),冊12。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阮元,萬仕國(點校):《曾子注釋》(與《三家詩補遺》、《儀禮石經校刊記》合刊,揚州:廣陵書社,2021年7月)。
    清‧阮元(編):《學海堂集》,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冊13,頁1-282。
    清‧方東樹,漆永祥(點校):《漢學商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6月)。
    清‧黃式三,葉永錫、閔澤平(點校):《儆居集(一)》,收入程繼紅、張涅(主編):《黃式三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冊5。
    清‧阮福:《文筆考》(與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合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
    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清‧陳澧,鍾旭元、魏達純(點校):《東塾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清‧陳澧:《東塾集》,收入《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冊1。
    清‧黃以周,魯林華、閔澤平(點校):《經訓比義》,收入詹亞園、韓偉表(主編):《黃以周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冊6。
    清‧張之洞,馮天瑜、姜海龍(譯注):《勸學篇》(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2月)。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與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合刊,2016年4月)。
    清‧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2月)。
    清‧王先謙,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清‧朱一新,呂鴻儒、張長法(點校):《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清‧嚴復,王慶成、葉文心、林載爵(編):《天演論匯刊三種》,收入《嚴復合集》(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年9月),冊7。
    清‧康有為,樓宇烈(整理):《孟子微》(與《中庸注》、《禮運注》合刊,2012年7月)。
    清‧何啟、胡禮垣,鄭大華(點校):《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清‧譚嗣同,張維欣(導讀),張玉亮(匯校):《仁學(匯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3月)。
    清‧曹元弼,周洪(校點):《禮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清‧章太炎(講演),諸祖耿、王謇、王乘六等(紀錄):《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9月)。
    清‧章太炎,徐復(點校):《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清‧梁啟超(編),翟奎鳳(校注):《德育鑒》(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年5月)。
    清‧梁啟超,朱維錚(導讀):《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清‧梁啟超,俞國林(校):《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3月)。
    清‧梁啟超,黃克武(導讀):《新民說》(臺北:文景書局,2011年10月)。
    清‧梁啟超:《中國之武士道》(臺北:中華書局,2019年7月)。
    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清‧梁啟超:《戴東原》(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11月)。
    清‧王國維:《王國維哲學論著集》(武漢:崇文書局,2020年8月)。
    清‧王國維:《靜安文集》,收入謝維揚、房馨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卷1。
    清‧劉師培,萬仕國(輯校):《劉申叔遺書補遺》(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12月)。
    清‧劉師培,萬仕國(點校):《儀徵劉申叔遺書》(揚州:廣陵書社,2014年2月)。
    清‧劉師培、程千帆等(導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與《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
    民國‧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與《中學修身教科書》合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月)
    民國‧蔡元培:《蔡元培文集》(臺北縣:錦繡出版公司,1995年5月)。
    民國‧劉成禺,寧志榮(點校):《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民國‧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民國‧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9月)。
    民國‧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2021年5月)。
    民國‧錢基博,傅宏星(主編、校訂):《國學文選類纂》(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民國‧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年7月)。
    民國‧胡適:《戴東原的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民國‧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民國‧巴金(李堯棠):《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

    (二)日本
    日‧伊藤仁齋:《語孟字義》,收入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京都:臨川書店,1970年),冊5。
    日‧荻生徂徠,張蒙蒙(整理):《論語徵》(與伊藤仁齋《論語古義》合刊,2023年10月)。
    日‧荻生徂徠:《辨名》,收入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京都:臨川書店,1970年),冊6。
    日‧荻生徂徠:《辨道》,收入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京都:臨川書店,1970年),冊6。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1、中文書籍
    《思想史》編輯委員會(編):《思想史3:「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專號》(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11月)。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新北:蜃樓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
    干春松、美‧安樂哲(編):《重思天下:儒家的方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
    方光華:《劉師培評傳》(桃園:昌明文化,2018年1月)。
    方朝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中國現代學術史(修訂增補版)》(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2年3月)。
    方維規:《歷史的概念向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2月)。
    王中江:《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國的世界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
    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王汎森,王曉冰(譯):《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5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5月)。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8月)。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2020年3月)。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12月)。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增訂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24年12月)。
    王東杰:《鄉里的聖人:顏元與明清思想轉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
    王風:《世運推移與文章興替:中國近代文學論集(增訂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6月)。
    王晴佳:《融匯與互動:比較史學的新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7月)。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8月)。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0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7月)。
    甘懷真:《天下的誕生:巫教、上帝與儒教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24年9月)。
    田富美:《乾嘉經學史論──以漢宋之爭為核心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3月)。
    田曉菲:《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
    皮國立:《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臺北:東大出版社,2023年7月)。
    皮國立:《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11月)。
    伍曉明:《「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朱維錚:《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版)》(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8月)。
    朱維錚:《章太炎與近代學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5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7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新北:正中書局,2012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10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9月)。
    何益鑫:《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8月)。
    何益鑫:《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0月)。
    何澤恆:《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0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5月)。
    余英時:《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8月)。
    余英時:《自由與平等之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8月)。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1月)。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0年3月)。
    吳雁南:《陽明學與近世中國》(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吳震:《朱子學與陽明學:宋明理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5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重修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吳震:《陽明學再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年5月)。
    宋曉煜:《清末進化論翻譯的政治思想:西方與日本路徑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4年8月)。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修訂版)》(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2月)。
    李帆:《劉師培與中西學術》(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李妙根(編),朱維錚(校):《劉師培辛亥前文選》(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6月)。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12月)。
    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天下文化,2001年6月)。
    李培林:《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
    李貴生:《傳統的終結:清代揚州學派文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李澤厚:《波齋新說》(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0年11月)。
    李澤厚:《回應桑德爾及其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24年6月)。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3月)。
    沈松僑:《紛紜萬端: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
    沈潔:《民國的「失傳」──清末民初中國革命再闡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5月)。
    狄霞晨:《博學於文:中外學術學術思想交匯下的劉師培文論》(揚州:廣陵書社,2021年9月)。
    周志煌:《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3月)。
    周濂:《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1年12月)。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增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年5月)。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
    承紅磊:《「社會」的發現:晚清民初「社會」概念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18年4月)。
    林秀幸:《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兼論「民主人」的養成》(臺北:台灣經濟民主連合,2024年1月)。
    林毓生(主編):《公民社會基本觀念》(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年6月)。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1月)。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0月)。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6月)。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2月)。
    邱偉雲:《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年9月)。
    邱培超:《自「文以載道」至「沈思瀚藻」──學術史視域下阮元學圈的文統觀及其意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年8月)。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施秋香:《劉師培文學思想及其文化語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1月)。
    洪業:《洪業論學集》(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7月)。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臺北:水牛出版公司,1991年9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6月)。
    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臺北:水牛出版社,1990年8月)。
    唐文明:《近憂:文化政治與中國的未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唐德剛:《袁氏當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8月)。
    夏曉虹(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金天翮、呂碧城、秋瑾、何震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孫中興:《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臺北:群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孫向晨:《論家:個體與親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孫震:《人生在世──善心、公義與制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12月)。
    徐國榮:《現代學術視野下的六朝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11月)。
    桑兵、關曉虹(編):《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5月)。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
    桑兵:《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桑兵:《歷史的原聲:清季民元的「共和」與「漢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
    祝總斌:《君臣之際:中國古代的政權與學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及其變革(增訂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張加才:《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張立文(編):《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張仲民:《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張崑將:《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2月)。
    張崑將:《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9月)。
    張循:《道術將為天下裂:清中葉「漢宋之爭」的一個思想史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張循:《從此殊途:儒學社會性格的明清嬗蛻》(四川:巴蜀書社,2022年6月)。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與《顧亭林學記》合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1月)。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7月)。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0月)。
    張麗珠:《清代學術思想史(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21年3月)。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2月)。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梅鶴孫,梅英超(整理):《青谿舊屋儀徵劉氏五世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章永樂:《鑄典宣化:「文明等級論」之下的「舊邦新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9月)。
    章清:《什麼是學科知識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4月)。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3月)。
    郭院林:《清代儀徵劉氏《左傳》家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郭院林:《徬徨與迷途──劉師培思想與學術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5月)。
    陳平原:《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陳平原:《當年遊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3月)。
    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11月)。
    陳正國:《什麼是思想史》(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年6月)。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8月)。
    陳立勝:《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聖學」的開顯與轉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3月)。
    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0年8月)。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6月)。
    陳志強:《晚明王學原惡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10月)。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4月)。
    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6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
    陳來:《儒學美德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5月)。
    陳來:《宋明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
    陳弱水:《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11月)。
    陳弱水:《人文與民主的省思》(臺北:允晨文化,2023年11月)。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10月)。
    陳喬見:《義的譜系:中國古代的正義與公共傳統》(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8月)。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9年10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重慶:重慶出版社,2022年3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21年10月)。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
    陳燕:《劉師培及其文學理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9月)。
    陶菊隱:《北洋文流:六君子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年8月)。
    陸胤:《變風變雅──清季民初的詩文、學術與政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
    彭國翔:《身心修煉:儒家傳統的功夫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2年8月)。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曾聖益《考據斠讎與應世──儀徵劉氏經學與文獻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4月)。
    曾聖益:《中晚清經說疏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23年1月)。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
    程樂松:《身體、不死與神祕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華喆:《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3月)。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合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1月)。
    賀根民:《民國文人的魏晉情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
    賀麟:《文化與人生》(與楊明齋《評中西文化觀》、張東蓀《知識與文化》合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第43冊。
    馮天瑜:《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馮天瑜:《文化困知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馮永敏:《劉師培及其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2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4月)。
    黃俊傑、安藤隆穗(編):《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22年1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2月)。
    黃俊傑:《東亞儒家仁學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2月)。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1月)。
    慈波:《文話流變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慈繼偉:《正義的兩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楊玉榮:《中國近代倫理學核心術語的生成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楊治宜:《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年7月)。
    楊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學生活》(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5月)。
    楊國榮:《道德與政治之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12月)。
    楊儒賓、日‧馬淵昌也、挪威‧艾皓德(Halvor Eifring)(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5月)。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2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9月)。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11月)。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4月)。
    楊儒賓:《中國現代性的黎明》(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5年1月)。
    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萬仕國:《劉師培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8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五):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鄔國義(編校):《《民約論》早期譯本合編與資料彙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4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
    翟學偉:《中國人的關係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流變及其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翟學偉:《人倫、恥感與關係向度──儒家的社會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硏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劉光勝:《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
    劉東:《德教釋疑:圍繞《德育鑒》的解釋與發揮》(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年5月)。
    劉紀蕙:《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年3月)。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1年8月)。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5月)。
    劉瑩:《氣象與風俗:荻生徂徠儒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潘光旦,潘乃穆、潘乃和(編):《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8月)。
    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鄭吉雄(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2月)。
    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9月)。
    鄭吉雄:《近三百年歷史、人物與思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11月)。
    鄭吉雄:《浙東學術研究──近代中國思想史中的知識、道德與現世關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6月)。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月)。
    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
    蕭高彥(編),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政治價值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8月)。
    蕭高彥:《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12 月)。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1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4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
    錢穆:《中國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4月)。
    錢穆:《晚學盲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8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鮑國順:《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9月)。
    繆鉞,繆元朗(編):《讀史存稿(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韓東育:《從「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來「化道為術」之格致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10月)。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7月)。
    羅雅純:《戴震道德情理倫理新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8年9月)。
    羅新慧:《曾子研究(附《大戴禮記》「曾子」十篇注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
    龐樸:《龐樸文集(第一卷:六家淺說)》(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龐樸:《龐樸文集(第二卷:古墓新知)》(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龔群:《現代倫理學(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
    龔鵬程:《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3月)。

    2、外文書籍與翻譯
    Chang, Hao(張灝),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1890-1911(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日‧丸山真男,王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修訂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10月)。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陳力衛(譯):《翻譯與近代日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年6月)。
    日‧土田健次郎,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2月)。
    日‧子安宣邦,趙京華(譯):《近代知識考古學:國家、戰爭與知識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1月)。
    日‧子安宣邦,顧春(譯):《漢字論:不可迴避的他者》(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10月)。
    日‧小野川秀美,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
    日‧山井涌,陳威瑨(譯):《明清思想史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日‧川勝義雄,李天蛟(譯):《中國人的歷史意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日‧井上哲次郎,王起(譯):《日本古學派之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9月)。
    日‧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11月)。
    日‧安田二郎,符方霞(譯):《中國近世思想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日‧辻本雅史,張崑將、田世民(譯):《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日‧沈國威:《新語往還:中日近代語言交涉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
    日‧原島春雄,謝躍(譯),張憲生(審校):《近代中國斷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日‧島田虔次,蔣國保(譯):《朱子學與陽明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日‧島田虔次,鄧紅(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日‧狹間直樹,高瑩瑩(譯):《梁啟超:東亞文明史的轉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
    日‧荒木見悟,焦堃、陳曉杰、廖明飛、申緒璐(譯):《陽明學的位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日‧高瀨武次郎,張亮(譯),鄧紅(校注):《日本之陽明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日‧渡邊信一郎,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
    日‧蛭田圭,孟凡禮(譯):《漢娜‧阿倫特與以賽亞‧伯林:自由、政治與人性》(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
    日‧須藤瑞代,日‧須藤瑞代、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2月)。
    日‧溝口雄三,孫軍悅、李曉東(譯):《兩種陽明學》(與《李卓吾》合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4月)。
    日‧溝口雄三,鄭靜(譯),孫歌(校):《中國的公與私》(與《公私》合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7月)。
    日‧溝口雄三,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7月)。
    日‧溝口雄三,龔穎、趙士林等(譯):《中國思想史──宋代至近代》(《儒教史──宋代至近代》與《中國的思想》合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5月)。
    法‧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歐明俊、李曉紅(整理):《中國文化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
    法‧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渠敬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8月)。
    法‧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祝克懿、黃蓓(編譯):《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2月)。
    法‧程艾藍(Anne Cheng),冬一、戎恒穎(譯):《中國思想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法‧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3月)。
    美‧A‧約翰‧西蒙斯(Alan John Simmons),郭維桂、李艷麗(譯):《道德原則與政治義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美‧加里‧B‧赫伯特(Gary B. Herbert),黃濤、王濤(譯):《權利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美‧布爾克(Vernon J. Bourke),黃慰愿(譯),張湛(校):《西方倫理學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
    美‧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美‧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彭剛(譯):《自然權利與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11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美‧安靖如(Stephen C. Angle),黃金榮、黃斌(譯):《人權與中國思想:一種跨文化的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美‧孟巍隆(譯),田辰山等(校譯):《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溫海明(編):《安樂哲比較哲學著作選》(貴陽:孔學堂書局,2018年8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歐陽霄(譯):《成人之道:儒家角色倫理學論「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李文娟:《文明互鑒境域中的夏威夷儒學:安樂哲教授訪談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11月)。
    美‧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馮克利(譯):《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上海:格致出版社,2022年11月)。
    美‧艾愷(Guy S. Alitto):《持續焦慮: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3月)。
    美‧艾蘭(Sarah Allan),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美‧呂坤維,謝中垚(譯):《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心理學闡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美‧周啟榮(Kai-wing Chow),毛立坤(譯):《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家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美‧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宋文里(譯):《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臺北:心靈工坊,2016年11月)。
    美‧柯愛蓮(Erin M. Cline),劉旭(譯):《家庭美德:儒家與西方關於兒童成長的觀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1月)。
    美‧倪德衛(David S. Nivison),楊立華(譯):《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
    美‧郝大維(David T. Hall)、美‧安樂哲(Roger T. Ames),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美‧張灝,高力克、王躍、許殿才、蔣重躍(譯),毛小林(校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尋求秩序與意義,1890-191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6月)。
    美‧張灝,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美‧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10月)。
    美‧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李繼宏(譯):《再會,公共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年12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張寶貴(譯):《通過身體來思考:身體美學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
    美‧普鳴(Michael Puett),胡洋(譯):《知道:哈佛中國哲學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5月)。
    美‧黃百銳(David B. Wong),王尚、向富緯(譯),王華、馬愷之(主編):《中國古典思想中的譬喻與類比:個人、國家與社會的治理》(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年12月)。
    美‧葛艾儒(Ira E. Kasoff),羅立剛(譯):《張載的思想》(重慶:重慶出版社,2023年1月)。
    美‧雷秋爾(James Rachels),林逢祺(譯):《道德哲學要義》(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2023年5月)。
    美‧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等,葉品岑(譯):《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新北:八旗文化,2023年1月)。
    美‧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7月)。
    美‧羅芙芸(Ruth Rogaski),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健康與疾病的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
    美‧羅思文(Henry Rosemont Jr.),章曉英、張振(譯):《反對個人主義:儒家視角下對道德、政治、家庭等基礎的再思考》(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4月)。
    美‧羅思文(Henry Rosemont Jr.)、安樂哲(Roger T. Ames),呂偉(譯),王秋(校):《儒家角色倫理:21世紀道德視野》(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
    美‧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李霞(譯):《發現社會:西方社會學思想述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5月)。
    英‧伊安‧漢普歇爾─蒙克(Iain Hampsher-Monk),周保巍 等(譯):《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英‧伊恩‧伯基特(Ian Burkitt),李康(譯):《社會性自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7月)。
    英‧安德魯‧海伍德(Andrew Heywood),吳勇(譯):《政治學核心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
    英‧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黎思復、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
    英‧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李強、張新剛(編):《國家與自由:斯金納訪華講演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英‧約翰‧基恩(John Keane),翁尚均(譯):《民主簡史》(新北:野人文化,2022年10月)。
    英‧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 Huxley),李學勇(譯):《進化論與倫理的關係》(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
    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0月)。
    英‧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個體與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12月)。
    荷‧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蕭聿(譯):《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惡行,公眾的利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12月)。
    義‧諾伯特‧博比奧(Norberto Bobbio),何俊毅、璩軼亞(譯):《霍布斯與自然法傳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
    澳‧安東籬(Antonia Finnane),李霞、李恭忠(譯):《說揚州:明清商業之都的沉浮》(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5月)。
    澳‧陳慧、廖名春、李銳:《天、人、性:讀郭店楚簡與上博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

    (二)期刊論文
    干春松:〈王國維對中國哲學核心範疇的解釋嘗試〉,《文史哲》2021年第1期(總第382期),頁16-32。
    日‧子安宣邦,藍弘岳(譯):〈現今,詢問倫理的意涵〉,《文化研究》第10期(2010年3月),頁187-193。
    日‧子安宣邦、陳徵宗(譯):〈近代日本與兩種倫理學〉,《文化研究》第10期(2010年3月),頁175-186。
    王昱峰:〈李國鼎先生的未竟志業──談「第六倫運動」〉,《歷史月刊》162期(2001年7月),頁67-73。
    白奚:〈「仁」與「相人偶」──對「仁」字的構形及其原初意義的再考察〉,《哲學研究》(2003年第七期),頁50-54。
    伍振勳:〈從「聲訓」到「字義」:東亞儒學發展中的「仁說」典範〉,《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0期(2013年12月),頁187-219。
    吳銘輝:〈論焦循「以訓詁明義理」之解經方法及其漢宋學之抉擇──以《孟子正義》為觀察對象〉,《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2018年12月),頁305-340。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2016年8月),頁97-144。
    林素娟:〈致物與應感的美學──先秦音樂教化中的身、物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76期(2022年3月),頁1-48。
    邱培超:〈章太炎及劉師培論「文章」與「彣彰」的學術史意義──自《說文》段《注》談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8期(2020年12月),頁49-84。
    段世磊:〈日本「倫理學」概念構建中的儒學傳統──從早期「倫理學」教科書看日本國民道德之建構〉,《思想與文化》2017年第1期,頁277-288。
    張寧:〈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頁1-40。
    許家星:〈理學範疇詮釋之演變:以「字義」為中心〉,《哲學於文化》第44卷第2期(2017年2月),頁133-147。
    許滸:〈劉師培人性論之淵源及其現代轉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2014年6月),頁1-50。
    許滸:〈朱子體用思維之淵源、性質與理路〉,《漢學研究》第35卷第3期(2017年9月),頁137-172。
    郭寶文:〈由戴震論《中庸》之道看其思想歷程〉,《成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101-130。
    陳少明:〈由訓詁通義理:以戴震、章太炎等人為線索論清代漢學的哲學方法〉,《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頁41-58。
    陳來:〈「仁者人也」新解〉,《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1期,頁5-9。
    陳政揚:〈《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當代儒學研究》第28期(2020年6月),頁75-107。
    陳瑋芬:〈「哲學」之創譯與演繹──兼論「哲學」與「理學」之辨〉,《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2期(2012年12月),頁1-43。
    喬輝:〈《儀禮》鄭注「相人偶」新詁〉,《西部學刊》(2015年10月),頁37-38。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期(2012年6月),頁55-78。
    黃興濤、曾建立:〈清末新式學堂的倫理教育與倫理教科書探論──兼論現代倫理學學科在中國的興起〉,《文化教育》第一期(2008年2月),頁51-72。
    黃興濤:〈清末民初的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兼論「思想現代性」與現代性「社會」概念的中國認同〉,《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128-136。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12月),頁139-179。
    楊儒賓:〈論「觀喜怒愛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33-74。
    楊儒賓:〈相偶論與一體論〉,《清華學報》新52卷第2期(2022年6月),頁249-302。
    雷祥麟:〈衛生爲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頁17-59。
    趙炎才:〈世紀更替與「公德」、「私德」的近代重構──以梁啟超和劉師培為中心〉,《重慶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頁66-71。
    趙清文:〈清末倫理學教科書的編纂及其對學科發展的意義〉,《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11期,頁101-104。
    劉滄龍:〈荻生徂徠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9卷第1期(2014年3月),頁25-42。
    劉躍進:〈劉師培及其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6期(總期第153期),頁11-21。
    蕭高彥:〈五○年代臺灣自由觀念的系譜:張佛泉、《自由中國》與新儒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6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87-425。
    羅新慧:〈周代威儀辨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總第264期),頁86-94。
    蘇子齊:〈「最古之義」的代價:阮元「相人偶」仁論的得失〉,《孔孟學報》第96期(2018年9月),頁211-240。
    蘇基朗:〈有法無天?嚴復譯《天演論》對20世紀初中國法律的影響〉,《清華法學》2012年第5期,頁128-142。

    (三)論文集論文
    日‧木村直惠,顧長江(譯):〈「社會」概念翻譯始末──明治日本的社會概念與社會想像〉,收入孫江、陳力衛(主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2月),頁138-153。
    林永勝:〈作為思想方法的字義解釋〉,收入劉滄龍(主編):《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臺北:政大出版社,2024年7月),頁49-83。
    陳瑋芬:〈「倫理」、「道德」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轉化與再生──與近代中國的比較〉,收入李明輝、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4月),頁231-272。
    萬仕國:〈何震年表〉,馮明珠(主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恭賀陳捷先教授八秩華誕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9月),頁491-539。
    德‧馮凱(Kai Vogelsang),朱聯璧(譯):〈中國「社會」:一個擾人概念的歷史〉,收入孫江、陳力衛(主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2月),頁99-137。

    (四)學位論文
    Yang, Fang-yen(楊芳燕), “Nation, People, Anarchy: Liu Shih-p’ei and the Crisis of Order in Moder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1999.
    田信蓉:《劉師培義理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鮑國順先生指導)。
    武優:《劉師培對中國傳統家族倫理的反思研究──以《倫理教科書》為中心》(開封: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6月,趙清文先生指導)。
    胡岩:《追尋「完全社會」與「完全人格」──劉師培前期倫理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高瑞泉先生指導)。
    莊祐端:《清代中晚期儒者的荀子式思維:以戴震、焦循、劉師培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5年1月,林啓屏先生指導)。
    黃宇彤:《劉師培《理學字義通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1月,陳政揚先生指導)。
    黃雅琦:《劉師培之倫理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周虎林先生指導)。
    賴彥妤:《禮法過渡──以荻生徂徠「習熟論」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張崑將先生指導)。
    韓承樺:《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黃克武先生指導)。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5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5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201.pdf8289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