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629/148660 (79%)
Visitors : 71630098      Online Users : 3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25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58


    Title: 南唐文學之史料學研究
    A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uthors: 劉躍輝
    Liu, Yue-Hui
    Contributors: 許東海
    Xu, Dong-Hai
    劉躍輝
    Liu, Yue-Hui
    Keywords: 南唐
    史料
    文學
    文化
    考據
    The Southern Tang
    Historical materials
    Literature
    Culture
    Research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2:46:37 (UTC+8)
    Abstract: 史料學是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與古代史學科的基礎與核心,史料的準確詳實與否,不僅影響到文學作品斷代與考證、創作背景的理解、作者生平,還影響到文學人物評價、文學批評與鑑賞、文學思想的理解,更決定著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的構建,可以說,史料學研究是文史研究能否得出科學結論的基石。南唐文史研究,重在史料。這是因為宋建立後,對十國史料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毀滅性破壞,使得南唐存世史料極為稀少,在有限的史料中,菁蕪雜陳,真偽交揉,史料考辨因而成為第一要務。同時,宋統治者與宋儒在政治與文化層面對五代歷史文化進行了長期構建,加之一元化的文化專制政策,使得文藝興盛的南唐在文史研究中呈現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情狀。
    在南唐史料考證中,一方面要考察政治干預下當朝史料的作偽與建構,一方面要考察政治干預下對前代史料的作偽與建構,盡力摒除政治在文學中的影響,以追求「為文學的文學」,要努力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路徑就是拓寬史料來源,以文入史,把駢文、散文、詩歌,特別是反映廟堂文學的辭賦納入史料,通過以文證史、文史互證的研究方法來實現。辭賦與駢文以其鋪陳敘事的方式,頌德與政論兼備的題材,華美壯闊的語言藝術,當之無愧的成為廟堂文學的代表文體。對南唐文學與歷史的考察,離不開對南唐駢文與辭賦的考察。
    本文在考據學方法指引下,以文史結合的方法,對南唐三朝進行史實再考。五代江南穩定繁榮的環境,使得南唐統治者得以較中原王朝早一步,開啟了守內虛外的文官化改革的進程,反思解決唐末五代以來的問題的途徑,並做出了探索與嘗試。但也正因如此,南唐基層政權與軍隊率先受到影響,在對外戰爭中幾無不敗,最終為宋所亡。
    南唐繼承了李唐王朝尊崇道教的政治風尚,並試圖以「道」治國,借助道家力量挽救社會危局,道家政治勢力在漢初、魏晉之後再次登上政治舞臺。雖然事敗,但道家思想與文化對南唐社會與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南唐士人貴己重生、自我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烈,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不拘禮法、縱情任性,成為獨特的南唐風貌。以李煜為代表的南唐文人,文學作品率性純真,縱情任性,跳脫了晚唐五代以來「托物言志」的「代言體」風貌,真實的抒寫自我,抒寫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社會,閃出了耀眼的人性光輝。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lassical philology, and ancient history. The accurac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not only affect the dating and verif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but also shap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reative contexts and the authors' lives. Furthermore, they influence the evaluation of literary figur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our comprehension of literary thought. Moreover,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theory. It is reasonable to assert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an yield scientifically valid conclusions. Research on Southern Ta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it conducted a large-scale, systematic, and destructive eradi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he Ten Kingdoms period, thereby rendering the ex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Southern Tang exceedingly scarce. Among the limi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 exists a blend of complexity and authenticity, making the verification of these sources a paramount concern. Concurrently, the rulers and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Song Dynasty enforced long-term cultural autocratic policies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of the Five Dynasties. This approach resulted in a convoluted and perplexing landscape for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during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When exam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it is essential to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potential fabrication of contemporary documents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possible alterations of records from preceding dynasties. Meanwhile, it is essential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factors i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ursue pure literary express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one must broaden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y integrating literature into history and including parallel prose, essays, poetry, particularly Ci-Fu that reflect political themes within historical contexts. This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a research methodology that employs mutual verific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ith their narrative style characterized by elaboration and a subject matter that intertwines eulogy with political commentary, alongside their magnificent and grand linguistic artistry, Ci-Fu and parallel prose undoubtedly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genre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The examination of both the literary 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an analysis of its Ci-Fu and parallel prose. The literary forms represented by Ci-Fu serve as instruments for showcasing a nation's distinctive featur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xtu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the historical facts pertaining to the three reigns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by integrat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stable and prosperous environment in the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allowed the rulers of Southern Tang to initiate civilizational reforms earli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y reflected on strategies to address issues that arose following the end of both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engaging in explorations and attempts at resolution. However, it was primari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within its military that Southern Tang fac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hey suffered defeats in foreign wars, which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their decline alongside that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inherited political trends from Taoism as established during Li's Tang Dynasty, seeking to leverage Taoist principles as a means to alleviate social crises.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aoism resurfaced on China's political stage after its prominence during early Han and Wei-Jin periods. Although these efforts did not succeed fully, Taoist thought and culture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both society and literature throughout Southern Tang. Scholars from this era exhibited flamboyant personaliti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self-awareness; they embraced life with vigor while rejecting constraints imposed by etiquette or law-resulting in a unique cultural style emblematic of Southern Tang. The literati of Southern Tang, exemplified by figures such as Li Yu, produced literary works marked by freedom and innocence. These creations diverged from previous "representative styles" that expressed aspirations through objects-a trend prevalent since late Tang times into Five Dynasties-and instead offered authentic depict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lives lived.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uring this tumultuous period known as Five Dynasties, these scholars radiated remarkable humanistic brilliance.
    Reference: 一、 基本文獻(以朝代先後為序)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馬令:《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墨海金壺》本。
    宋.陸游:《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楊仲良:《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據《宛委別藏》本影印。
    宋.程俱:《麟台故事校證》,中華書局,2000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校補》,中華書局,2012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史溫撰:《釣磯立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鄭文寶:《江表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龍袞:《江南野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文寶著;佚名編:《江南餘載》,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佚名撰,張劍光校點:《五國故事》卷上,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6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陶嶽:《五代史補》,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路振:《九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王溥:《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馬永卿:《嬾眞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陸游:《避暑漫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曾鞏:《隆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徐鉉:《徐騎省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據涵芬樓舊版影印。)
    宋.王安石著;王水照編:《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銍:《樂府紀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銍:《四六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劉斧:《翰府名談》《古體小說抄 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何士信輯:《草堂詩餘》,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東坡題跋》《蘇軾文集》六卷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姚寬:《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曾慥:《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袁文:《甕牗閑評》,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高晦叟:《珍席放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據《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王欽若 楊億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佚名:《宣和畫譜》,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趙溍:《養屙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陳暘:《樂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若虛,明.毛晉訂:《圖畫見聞志》,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
    宋.陳善:《捫虱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陳鵠:《耆舊續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董更:《書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宋元方志叢刊》本。)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佚名:《京口耆舊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陳鬱:《藏一話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朱晞顏:《瓢泉吟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賾藏主編 蕭萐父等點校:《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佚名輯;王仲聞校:《南唐二主詞校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王應麟:《玉海》(合璧本),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宋.司馬光著;王根林點校:《司馬光奏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宋.陳均著,許沛藻等點校:《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蘇頌著;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佚名:《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曹勳:《北狩見聞錄》一卷本,清嘉慶照曠閣本。
    宋.陳舜俞撰,吳宗慈校注:《廬山記》,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宋.江少虞:《新雕皇朝類苑》《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元.白樸:《天籟閣詞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據《全金元詞》本。
    元.劉塤:《隱居通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元.陸友仁:《研北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明.陶宗儀:《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說郛三種》本。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黃淳耀:《陶庵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明.朱謀:《畫史會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明.王昌曾:《詩話類編》,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本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陸楫輯:《古今說海》說纂九,明嘉靖刻本
    明.萬斯同:《南唐將相大臣年表》(《隋唐五代五史補編 參》),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顧懷三:《補五代史藝文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清.畢沅著,楊家駱主編:《新校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清.黃以周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徐軌:《詞苑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士禛:《五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田文鏡:《河南通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董誥 阮元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陸心源輯:《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淥水亭雜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余懷:《玉琴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王又華:《古今詞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
    清.王時翔:《小山詩文全稿.文稿》,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雜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毛先舒:《南唐拾遺記》,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清.譚獻:《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清.陳廷焯編:《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況周頤:《惠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
    清.況周頤:《歷代詞人考略》,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清.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劉毓盤:《詞史》(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
    清.王國維著,陳永正注評:《人間詞話》,收入《國學典藏》《人間詞話.王國維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吳梅:《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陳孟雷原輯:《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曹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全五代詩》,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清.嵇璜、劉墉、紀昀:《續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陳鱣:《續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清.永瑢、紀昀等:《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汪之昌:《補南唐藝文志》,影印光緒二十五年長洲章鈺算鶴量鯨室抄本。
    清.湯運泰:《南唐書注》十八卷(附《唐年世總釋》一卷、《州軍總音釋》一卷),影印道光二年綠簽山房刻本
    清.周在浚:《南唐書注》影印嘉業堂十八卷本
    清.劉承幹:《南唐書補注》影印嘉業堂十八卷本
    清.李清:《南唐書合訂》(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 第八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二、 今人著述(依出版年份排序)
    管效先:《南唐二主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0年。
    衣虹:《南唐後主李煜年譜》(《新文化》創刊號),大連:新文化雜誌社,1931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文學史簡編》,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
    章崇義:《李後主詩詞年譜》,上海:南京書店,1933年。
    唐圭璋:《南唐二主詞彙箋》,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
    龍榆生:《南唐二主詞敘論》(《詞學季刊》三卷二號),上海:民智書局,1936年。
    胡雲翼:《李後主詞》,上海:文力出版社,1946年。
    李灝:《李後主著作考》,上海:民治出版社,1947 年。
    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
    蔣勵材:《詞王李後主》,香港:光華書店, 1957 年。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李煜詞討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詹安泰:《李璟李煜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二卷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余冠英:《中國文學史》(三卷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62年。
    唐文德:《李後主詞的創作與風格》,台中:光啟出版社,1975 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劉維崇:《李後主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8 年。
    郭武雄:《五代史輯本證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
    範純甫:《帝王詞人李後主》,臺北:莊嚴出版社,1979 年。
    夏承燾: 《五代南唐馮延巳先生正中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裡仁書局,1981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黃裳:《南唐二陵》,著《金陵五記》,南京:金陵書畫社,1982年。
    傅璇琮、張枕石、許逸民:《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1982 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高蘭、孟祥魯:《李後主評傳》,濟南:齊魯書社,1985 年。
    陶懋炳:《五代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朱傳譽主編:《李煜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高蘭、孟祥魯:《李後主年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張璋、黃佘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圭璋:《南唐二主年表》(《詞學論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謹勝:《南唐二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盧興基:《建國以來古代文學問題討論舉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詞析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年譜簡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1.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 ,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 年。
    謝重光:《李後主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0 年。
    田居儉:《李後主新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各收藏單位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田居儉:《李後主新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楊抱樸:《南唐後主李煜》,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
    詹幼馨:《南唐二主詞研究》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年。
    詹幼馨:《南唐二主年譜》,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謝世涯:《南唐李後主詞研究》,北京:學林出版社,1994 年。
    史雙元:《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田居儉:《李煜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年。
    任爽:《南唐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蔡厚示:《李璟、李煜簡明年表》(《李璟李煜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羅根澤:《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 年。
    潘運告:《中晚唐五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年。
    李玉、熊秋良:《羅衾哀怨──李後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
    劉孝嚴:《南唐二主詞詩文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朱玉龍編著:《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鄭滋斌:《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年。
    陳登原:《中國文化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文化學大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五代時之書院》,《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讀史隨劄》,聯經,1998年。
    傅璇琮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四卷本),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蔡厚示、黃拔荊:《南唐二主暨馮延巳詞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鄒勁風:《南唐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鄒勁風:《南唐歷史與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
    辜鴻銘:《辜鴻銘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中華書局 2001年。
    杜文玉:《南唐史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興武:《五代十國文學編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兆鵬:《南唐二主馮延巳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四卷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吳穎、吳二持、李來濤:《輯校匯箋集傳李璟李煜全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武建國:《五代十國土地所有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夏承燾:《唐宋詞賞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興武:《五代藝文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任爽:《十國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台靜農:《中國文學史》,下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王曉楓:《李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兆鵬主編:《唐宋詞彙評》(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 年。
    傅璇琮等:《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年。
    徐蜀:《隋唐五代正史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年。
    二十五史補編委員會:《隋唐五代五史補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5 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易:《詞曲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的還原與構建》,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鄒勁風:《南唐文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唐宋間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崔海正編、高峰著:《唐五代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楊軍:《南唐後主李煜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富祥:《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團,2006年。
    何劍明:《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國史論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任爽:《五代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謝學欽:《南唐二主新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
    任崇嶽:《李後主:帝業興衰話南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安秀玲:《洗盡鉛華看南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章培垣、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三卷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霍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劉揚中:《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仲聞: 《南唐二主詞校訂》,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年。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四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杜文玉:《夜宴圖: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臺北:聯經,2007年。
    王國維:《王國維考古學文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尊明、甘松:《唐宋詞與唐宋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王小蘭:《晚唐五代江浙隱逸詩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蔣方:《李璟李煜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9 年。
    林大椿等:《全唐五代詞彙編》,世界書局, 2009 年。
    曾嚴奭:《南唐先主李昪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年。
    嚴耕望:《五代十國人文地理》(《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周維林、夏仁琴:《南唐二陵史話》,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9 年。
    張澤鹹:《五代十國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2 年。
    王德忠:《中國歷史統一趨勢研究──從唐末五代分裂到元朝大一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
    周阿根:《五代墓誌匯考》,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于景祥:《駢文小史》,瀋陽:遼海出版社,2012年。
    高峰:《亂世中的優雅──南唐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
    南京博物院編:《南唐二陵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林鵠:《南望:遼前期政治史》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年。
    孫華娟:《南唐詩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劉偉生:《隋唐五代辭賦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22年。
    杜文玉:《南唐春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23年。
    三、 國外學者專著(按出版時間排序)
    【日】村上哲見:《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東京:創文社,1976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陳順智、徐少舟譯:《中國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保苅佳昭、王水照:《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日】青山宏《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日】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英】Kurz, Johannes L., China''s Southern Tang Dynasty (937—976), London: Routledge, 2011.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梅維恒主編;馬小悟、張治、劉文楠譯:《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上卷),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
    【日】宮崎市定著,礪波護編,張學鋒、陸帥、張紫豪譯《東洋的近世》,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四、 學位論文
    樓培:《宋初南北兩大文學群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李海潔:《北宋「四六」藝術的傳承與創變》 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2016年。
    畢琳琳:《鄭文寶及所著南唐二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2012 年。
    蔡淑卿:《譚峭《化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蔡子林:《李煜的詞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本源:《李煜詞研究》,香港香港能仁書院碩士論文,1990 年。
    陳長征:《唐宋之際地方政治體制轉型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陳磊:《唐後期到五代(755—978)江淮地區的商業和商人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 年。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修的學術思想》,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陳芊梅:《李後主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2 年。
    陳鏘澤:《南唐基本國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陳偉強:《中國近世政治正當性思想的形成初探──以唐中葉至北宋士人的政治思維為 中心》,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曉瑩:《兩宋時期關於五代十國史的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
    陳秀宏:《十國科舉制度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程豔:《唐宋之際農業稅收貨幣化對江南農村經濟的影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年。
    胡耀飛:《南唐兩都制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黃靜:《「五鬼」辨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黃玫茵:《唐宋間長江中下游新興官僚研究( 755—960A.D.)》,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2006 年。
    黃啟江:《五代時期南方諸國之經營》,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6 年。
    胡濱:《五代時期南方九國「善和鄰好」政策與史家評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胡浩:《李煜及其詞的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胡小麗:《試析〈十國春秋〉南唐部分的史料價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胡雅雯:《李煜詞篇章意象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戴文婧:《馮延巳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丁曉雷:《五代十國的墓葬》,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丁貞權:《五代時期的楊吳政權》,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杜滋曼:《五代南唐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鄂姵如:《李煜詞對兩宋詞人之影響》,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高靜:《徐鉉年譜》,上海: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高學欽:《五代時期十國與中原王朝的政治關係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高新生:《十國法律制度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耿元驪:《五代禮制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2001 年。
    郭格婷:《徐鉉詩歌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郭倩:《南唐詩歌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何嬋娟:《南唐文學及其文化思考》,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惠冬:《勢在中原: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之地位與宋初統一戰略》,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江勝兵:《南唐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江瑋平:《唐末五代初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2006 年。
    姜海軍:《新舊〈五代史〉比較研究》,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曠娟:《李昪及其時代》,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賴坤維:《五代主政人物出身之分析》,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 年。
    黎啟中:《南唐經濟初探》,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 年。
    李芬芬:《南唐詩歌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李金芳:《李後主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李錦青:《南唐詞人馮延巳及其詞初探》,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李平: 《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
    李全德:《十國學校制度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李全德:《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中樞體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李蜀蕾:《十國墓葬初步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李曉飛:《論馮延巳詞「悲喜綜錯、盤旋鬱結」的藝術風格及成因》,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李豔婷:《南唐詩歌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李振中:《徐鉉及其文學考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 年。
    林立平:《唐宋之際中國城市結構的演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8 年。
    林麗雅:《南唐、西蜀文士生活心態與詩詞創作比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林文寶:《馮延巳研究》,新北:臺灣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70 年。
    淩友詩:《馮延巳詞論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87 年。
    劉春玉:《李後主詞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 2007 年。
    劉吉美:《李煜及其詞作再探》,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8 年。
    劉萍:《南唐文化政策探析》,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陸貝林:《徐鉉散(駢)文研究》,無錫: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羅立剛:《五代十國文編年》,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7 年。
    羅倩儀:《馮延巳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羅婉薇:《五代詩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歐陽俊傑:《論馮延巳詞的士大夫化》,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潘秀英:《唐.五代書院興起的原因》,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彭飛:《南唐文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彭朋:《李煜的悖論──政治的悲劇與文學的輝煌》,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喬建業:《五代兩宋山水畫的空間構架研究》,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 年。
    沈鯤:《李煜及其詞創作的心理分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盛險峰:《五代典章制度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3 年。
    施建中:《南唐畫家地籍分異及其畫風流變》,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史立群:《試論李煜詞所體現的情感特徵》,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水原渭江:《南唐後主詞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77 年。
    宋靖:《十國地方行政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譚釩:《南唐詩歌隱逸情懷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童穗雯:《南唐二主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王安春:《宋齊丘評傳》,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王聯台:《南唐的外交關係》,台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王祿雄:《五代後周世宗的戰略構想與戰略作為》,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9 年。
    王美華:《十國禮儀制度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翁志丹:《南唐江南畫的形成及其筆墨特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 年。
    吳德明:《吳、南唐文職幕府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吳鵬: 《馮延巳接受史研究》,湘潭:湘潭大學,2009 年。
    吳樹國:《賦役制度與十國經濟》,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2 年。
    伍伯常:《中唐迄五代之軍事傳統與北宋統一戰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86 年。
    肖剛:《〈江南野史〉研究》,廣州:廣州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年。
    謝世涯:《南唐後主李煜詞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2 年。
    謝昭南:《五代時期各國關涉契丹史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1 年。
    薛乃文:《馮延巳詞接受史》,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嚴雷:《尋聲律以定墨,窺意象而運斤──馮延巳詞意象特質及組合方式》,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楊超:《五代著述研究述評》,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楊亮:《淺論南唐伐閩之役》,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士論文,2007 年。
    楊秋珊:《南唐後主李煜之研究》,香港:香港能仁書院碩士論文, 1995 年。
    楊蕊菁:《南唐詞的審美觀照》,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楊燁琨:《五代時期實錄纂修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姚萍:《陳彭年及其〈江南別錄〉》,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袁愈雄:《江山一統:試論宋初前代君臣的命運》,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曾嚴奭:《南唐先主李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曾育榮:《五季宋初政治變革及其演進趨勢論析》,武漢:湖北大學碩士論文, 2002 年。
    張彩攏:《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會歷史觀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 2010年。
    張剛:《宋人南唐史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張繼沛:《馮延巳及其詞研究》,香港: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80 年。
    張曉蕾:《馮延巳與南唐詞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張揚:《徐鉉詩論》,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鄭俊蕊:《李煜詞與南唐文化關係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鐘祥:《論南唐詩》,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周玉雯:《馮延巳詞之境界探析》,台南:台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朱逸寧:《晚唐五代江南詩性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莊淑如:《李煜詞的鑑賞與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3 年。
    莊燕琳:《南唐內府書畫鑑藏綜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 2010 年。
    鄒勁風:《南唐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 年。
    五、 期刊論文
    張興武:〈唐宋「四六」漸變轉型的藝術軌跡〉,《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2月,頁131—166。
    張興武:〈北宋「四六」研究的三重思考〉,《文學遺產》,2015年第3期,頁82—94。
    李海潔〈南唐「四六」藝術的傳承與新變〉,《浙江學刊》,2015年第6期,頁107—112。
    胡如雷〈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頁25—32。
    戴顯群、高學欽〈五代十國割據形態的特徵及其對統一進程的影響〉,《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頁93—99。
    周流溪〈五代十國紀年與史書〉《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67—72。
    楊超、張固也〈五代藝文補志述評〉,《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第23期,頁131—134。
    趙維平〈薛居正、歐陽修論史之比較〉《薛居正、歐陽修論史之比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68—70。
    張金銑〈趙翼論新、《舊五代史》的文獻價值與史學價值〉《趙翼論新、舊〈五代史〉的文獻價值與史學價值》,《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頁16—21。
    單遠慕〈薛居正和他的《舊五代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頁42—46。
    吳業國〈歐陽修《新五代史》與北宋忠節禮義的重建〉,《河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頁119—124。
    謝保成〈談五代十國的史學發展〉,《河南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頁83—91。
    曹家齊〈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新論〉,《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頁1—7。
    杜文玉、羅勇〈《新五代史》與歐陽修的史學思想〉,《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頁53—59。
    彭小平〈路振史學著作述略〉,《湘潭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頁49—51。
    李紹平:〈路振與《九國志》〉,《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3期,頁28—32。
    羅威:〈《九國志》的版本及學術價值〉,《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158—159。
    張友臣:〈《十國紀年》存亡略考〉,《齊魯學刊》,1987年第5期,頁83—85。
    陳光崇:〈第一部〈南唐書〉的作者胡恢其人〉,《史學史研究》,1986年第3期,頁15—19。
    蔡曉初〈五代十國刻書述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頁54—58。
    陳秀宏〈唐宋之際士階層對專制政治的疏離與背叛〉,《遼寧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頁43—47。
    鄧洪波〈五代十國時期書院述略〉,《湖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9—11。
    賀中複〈五代十國的溫李、姚賈詩風〉,《陰山學刊》1996年第1期,頁7—15。
    賀中複〈論五代十國的宗白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頁140—152。
    胡予琪〈五代十國在編輯出版事業上的突出貢獻〉,《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26—28。
    李珺平:〈武夫跋扈與儒士投機分析:五代十國文學思想背景研究之一〉,《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72—75。
    許總:〈論五代詩〉,《學術論壇》,1994年第6期,頁69—74。
    鄭學檬:〈五代時期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歷史研究》,1985年第4期,頁32—44。
    莊華峰:〈五代時期東南諸國的政策與經濟開發〉,《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4期,頁96—106。
    吳樹國:〈賦役制度與十國財政〉,《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頁80—82。
    吳松弟:〈唐後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期,頁102—121。
    陳秀宏:〈十國科舉制度考略〉,《文史》,2002年第4輯,頁153—168。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十國士階層〉,《求是學刊》,2003年第4期,頁111—115。
    戴顯群:〈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遷及其對南方士風的影響〉,《福建論壇》,2009年第11期,頁95—100。
    高學欽:〈五代時期十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特徵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頁93—95。
    何燦浩:〈試論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宗室內爭的發生原因〉,《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32—36。
    白笑天:〈李煜新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56—63。
    曹開華:〈試論南唐江西經濟文化的初步發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頁34—38。
    陳雙印、張鬱萍:〈廬州張崇事蹟考〉,《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3期,頁8—13。
    陳劍峰:〈從山水之變考〈韓熙載夜宴圖〉年代〉,《藝術探索》,2008年第4期,頁45—46。
    陳毓文:〈略論李建勳的仕宦心態及其詩歌〉,《閩江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72—75。
    陳毓文:〈從李建勳、馮道看五代儒學的新變〉,《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54—57。
    丁貞權:〈五代時期江淮經濟發展論要〉,《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第2期,頁114—116。
    丁貞權:〈楊吳與中原王朝及週邊割據政權關係述略〉,《合肥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29—32。
    杜文玉:〈唐五代時期江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頁103—108。
    杜文玉:〈論後周與南唐的淮南戰爭〉,《渭南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頁64—70。
    杜文玉:〈南唐黨爭評述──與任爽同志商榷〉,《渭南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頁54—61。
    杜文玉:〈南唐六軍與侍衛諸軍考略〉,《學術界》1997年第4期,頁29—35。
    杜文玉、羅勇:〈論宋齊丘〉,《贛南師院學報》1988年第3期,頁63—69。
    範學輝:〈皖口之戰與宋太祖朝軍事裝備的革新〉,《史學集刊》,2011年第1期,頁39—48。
    方積六:〈論周世宗三征南唐之戰〉,《軍事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頁134—138。
    傅玉蘭:〈南唐飲宴文化繁榮原因淺探〉,《東南文化》,2008年第5期,頁38—42。
    高峰:〈南唐党爭與文人心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頁15—18。
    關立勳:〈論李煜其人〉,《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35—39。
    郭健:〈譚峭《化書》研究〉,《華僑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頁103—108。
    何燦浩:〈安定戰略與南唐方鎮體制的崩解〉《安定戰略與南唐方鎮體制的崩解》,《史學月刊》,2007年第2期,頁33—41。
    何劍明:〈南唐經濟發展原因及其相對性探要〉《南唐經濟發展原因及其相對性探要》,《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55—59。
    何劍明:〈論南唐與吳越的戰爭及對南唐失國的影響〉《論南唐與吳越的戰爭及對南唐失國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68—71。
    何劍明:〈南唐崇儒之風與江南社會的文化變遷〉《,《歷史教學》,2003年第10期,頁31—35。
    何劍明:〈南唐國伐楚之戰及其敗因探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3期,頁97—100。
    何劍明:〈南唐時期江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論要〉,《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124—129
    何劍明:〈論佛教法眼禪宗的興盛與南唐國的衰亡〉,《學海》,2004年第5期,頁102—107。
    何劍明:〈南唐時期安徽區域經濟發展論要〉,《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93—96。
    何劍明:〈南唐國党爭與唐宋之交的社會轉型〉,《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100—104。
    何劍明:〈論南唐國與中原政權之間的戰爭〉,《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頁81—85。
    何劍明:〈南唐國道術與唐宋之交的道教衍變〉,《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72—76。
    何劍明:〈李璟政考〉,《蘇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頁164—168。
    胡青:〈唐與南唐時期江西教育概論〉,《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40—43。
    胡小麗:〈《十國春秋.南唐》徵引書目考〉,《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第19期,頁137—141。
    黃北祥、高學欽:〈南唐的統一構想與實踐〉,《甯德師專學報》,2008年第3期,頁41—45。
    季續:〈關於馮延巳的考證〉,《寧波師專學報》,1981年第2期,頁71—72。
    薑澄清:〈論孟昶、李煜、趙佶〉,《貴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頁83—88。
    蔣偉:〈宗教神鬼觀念對《稽神錄》創作影響淺談〉,《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95—97。
    金傳道:〈徐鉉三次貶官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頁99—103。
    金傳道:〈徐鉉家世考〉,《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39—42。
    雷近芳、郭建淮:〈今存南唐史著論略〉,《佛山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80—84。
    李偉:〈〈韓熙載夜宴圖〉繪製年代研究綜述〉,《藝術探索》,2012年第3期,頁25—27。
    李成富:〈也談〈韓熙載夜宴圖〉的斷代問題〉,《唐山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63—65。
    李華山:〈李煜與富陽〉,《觀察與思考》,2000年第3期,頁24—25。
    李瀾:〈論南唐畫院〉,《東南文化》,1993年第5期,頁183—191。
    李明:〈後周與南唐淮南之戰述評〉,《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頁56—59。
    李全德:〈廬山國學師生考〉,《文獻》,2003年第2期,頁79—90。
    李紹唐:〈李煜囚汴述略〉,《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頁31—35。
    李文澤:〈〈徐鉉行狀〉撰人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年第2期,頁16—17。
    李耀:〈譚峭《化書》的社會政治批判思想〉,《科教文匯》,2013年第3期,頁77—79。
    李裕民:〈南唐畫院新考〉,《藝術探索》,2006年第3期,頁13—14。
    李之龍:〈南唐姚嗣駢墓誌初考〉,《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頁69—75。
    李良玉:〈史料學的內容與研究史料的方法〉,《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1期,頁42─48。
    梁勵:〈南唐建國史略〉,《歷史教學》,1997年第9期,頁46—48。
    梁勵:〈李昪與南唐政局述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78—81。
    劉光亮:〈試論宋齊丘〉,《吉安師專學報》,1989年第8期,頁62—65。
    劉曉明:〈龍袞與〈江南野史〉〉,《文史》,2002年第2輯,頁169—180。
    劉心:〈論韓熙載的形象演繹〉,《常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84—88。
    盧葦菁:〈《新修南唐書》作者考辨〉,《史學月刊》,1982年第4期,頁41—45。
    盧燕新:〈《群書麗藻》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1期,頁102—106。
    陸貝林:〈由〈質論〉淺析徐鉉的政治思想〉,《文教資料》,2011年第1期,頁96—97。
    潘學忠:〈李昪「息兵安民」政策探微〉,《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頁93—96。
    潘耀:〈淺識南唐〈泰州重展築子城記〉〉,《江蘇地方誌》,2010年第6期,頁48—50。
    彭豔芬:〈契丹遼朝與南唐交聘中的關鍵節點〉,《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72—74。
    彭豔芬:〈契丹遼朝對南唐的交結和利用探析〉,《北方文物》,2007年第3期,頁85—91。
    齊治平:〈南唐王齊翰〈羅漢渡海圖〉尋獲紀略〉,《今日中國》,1991年第4期,頁40—45。
    任爽:〈南唐黨爭試探〉,《求是學刊》,1985年第5期,頁79—85。
    任爽:〈吳唐禪代發微〉,《求是學刊》,1986年第4期,頁107—111。
    任爽:〈南唐時期江西的經濟與文化〉,《求是學刊》1987年第2期,頁87—91。
    任爽:〈唐宋之際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地域特徵〉,《歷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87—95。
    任爽:〈五代分合與南唐的軍事外交〉,《東師史學》第1輯,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頁29—35。
    邵曉峰:〈〈韓熙載夜宴圖〉斷代新解〉,《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0—16。
    施建中:〈南唐「畫院」考辨〉,《當代中國畫》,2007年第1期,頁81—86。
    施建中:〈近百年來南唐繪畫研究狀況述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41—44。
    施建中:〈南唐繪畫的文人化傾向〉,《東南文化》,2011年第4期,頁123—126。
    施沁:〈李煜與南唐文獻〉,《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5期,頁47—50。
    蘇勇強:〈五代時期南唐校勘人才及其印刷傳統〉,《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頁139—148。
    田玉英:〈南唐由盛轉衰原因探析〉,《學術探索》,2008年第1期,頁85—89。
    田玉英:〈南唐樞密使考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23—28。
    王斌:〈南唐中第士人的地域分佈及其特點〉,《今日南國》,2009年第9期,頁174—176。
    王定璋:〈南唐三主的人品及政治〉,《天府新論》,2001年第5期,頁72—78。
    王福梅:〈元代《徐仙翰藻》考析〉,《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18—22。
    王秀林、劉尊明:〈李煜與佛教〉,《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頁105—112。
    王永平:〈略論南唐烈祖李昪〉,《揚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頁149—154。
    王永平:〈關於南唐的統一方略及流產〉,《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124—129。
    魏良弢:〈南唐士人〉,《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85—89。
    魏良弢:〈南唐先主李昪評說〉,《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105—114。
    吳楓、任爽:〈五代分合與南唐的歷史地位〉,《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31—37。
    吳樹國:〈五代十國時期吳、南唐田稅考辨〉,《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48—151。
    霞光:〈南唐畫院及繪畫成就〉,《江蘇地方誌》,2002年第5期,頁43—44。
    蕭高洪:〈唐五代北人遷贛及其社會效果〉,《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頁125—129。
    邢東升:〈宋初淮南之戰地理新解〉,《歷史教學》,2009年第2期,頁23—27。
    徐紅:〈李煜家族與開封〉,《開封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37—39。
    徐小兵、溫建嬌:〈〈韓熙載夜宴圖〉中衣冠服飾考〉,《美苑》,2009年第1期,頁80—82。
    許懷林:〈唐末五代時期江右豪傑的沉浮與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93—98。
    薛翹:〈唐百勝軍節度使江王乳母尚書杏氏墓銘〉,《江西文物》,1991年第2期,頁87—88。
    薛政超:〈五代金陵宗教發展研究〉,《長沙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53—56。
    燕永成:〈龍袞和他的《江南野史》〉,《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77—79。
    楊恒平:〈三家〈南唐書〉傳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6期,頁57—61。
    楊娟娟:〈南唐党爭中的文人心態轉變論略〉,《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51—56。
    楊文娟:〈馮延巳研究述評〉,《廣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1期,頁74—78。
    余輝:〈〈韓熙載夜宴圖〉卷年代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頁37—56。
    張剛、孫萬潔:〈馬令〈南唐書〉述評〉,《今日南國》,2009年第4期。頁135—136。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及其歷史地位〉,《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74—78。
    張曆憑:〈《四庫全書》所收南唐史著比較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46—48。
    張興武:〈南唐黨爭:唐宋黨爭史發展的仲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68—74。
    張一雄:〈南唐狀元張確籍貫仕曆考〉,《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62—63。
    趙夢昭:〈李後主新評〉,《湖南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頁54—59。
    趙榮蔚:〈南唐登科記考〉,《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91—97。
    周安慶:〈承前啟後的南唐繪畫風格〉,《收藏界》,2009年第2期,頁87—90。
    周華鋒:〈南唐政治和「文人集團」的興起〉,《文學界》,2010年第12期,頁215—216。
    周軍:〈徐鉉其人與宋初「貳臣」〉,《歷史研究》,1989年第4期,頁120—132。
    周臘生:〈南唐貢舉考〉,《孝感教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35—37。
    周臘生:〈南唐貢舉考略〉,《文獻》,2001年第2期,頁15—24。
    周臘生:〈新發現的南唐狀元──郎粲〉,《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20—21。
    周臘生:〈狀元資料輯考二題〉,《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47—51。
    周臘生:〈關於樂史狀元地位的確認〉,《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48—51。
    周兆望:〈評宋齊丘的歷史功過〉,《南昌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80—85。
    朱寅:〈後周南唐壽州之戰及其歷史地位〉,《皖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84—86。
    鄒勁風:〈1945年以後國內南唐史研究狀況及考古發現〉,《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5期,頁12—16。
    鄒勁風:〈現存有關南唐的文字史籍研究〉,《江海學刊》,1998年第2期,頁136—140。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行事述略〉,《學術月刊》,1983年第12期,頁55—62。
    田志光、王柚程:〈兩宋史家的修史觀及其時代特徵〉,《史學史研究》,2019年第4期,頁20—30。
    景旭:〈論後晉、南唐對後唐政治遺產的繼承〉,《文物鑑定與鑑賞》,2019年第13期,頁64—65。
    陳曉瑩:〈《江南錄》:先天不足的「千古信書」〉,《史學集刊》,2014年第2期,頁51—57。
    丁俊屏:〈北宋時期「南人」與「北人」地位的轉化〉,《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64—66。
    李兵:〈九種五代藝文補志述略〉,《大眾文藝》,2017年第15期,頁270—271。
    燕永成:〈龍袞和他的《江南野史》〉,《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77—79。
    林煌達:〈宋初政權與南方諸國臣子的互動關係〉,《東吳歷史學報》第12期,頁95—128。
    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頁245—260。
    【日】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頁22—27。
    【美】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中國學術》,2002年第7期,頁63—87。
    【日】西川正夫:〈吳、南唐兩王朝の國家權力の性格──宋代國制史研究序說のさぬに、其の一〉,《法制史研究》第九卷,1958年,頁95—171
    【日】清木場東:〈吳.南唐の地方行政の変遷と特徴〉,《東洋學報》56。1975,東京,頁176—21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5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5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501.pdf7654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