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7760
|
Title: | 對價平衡之去魅—以保險價格理論體系為基礎 The Disenchantment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Based on the Insurance Price Theory |
Authors: | 江浩 Jiang, Hao |
Contributors: | 林建智 江浩 Jiang, Hao |
Keywords: | 對價平衡 危險共同團體 對價關係 保險價格理論 告知義務 通知義務 契約解釋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Gefahrengemeinschaft Consideration Insurance Price Theory Duty to Disclose Duty to Notify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7-01 14:46:24 (UTC+8) |
Abstract: | 去魅,或稱「祛魅」(disenchantment; Entzauberung),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提出,旨在描述對某事或某種觀念褪去神秘光環,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盲目崇拜,而是以更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在保險法學領域,亦有一神秘概念值得以去魅之視角加以剖析。對價平衡概念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歷經30餘年之發展,已然成為兩岸保險法學界普遍認可之重要原則,但其理論基礎與實際運用仍存有諸多疑慮。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保險法學中對價平衡概念之本質、理論問題及其在司法實踐中引發之爭議,以保險費之本質與形成構建保險價格理論,並以此為基礎檢討對價平衡理念,並於否定此概念後,提出保險法制應有之框架與相關條文修正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梳理對價平衡之學說源流,釐清其作為保險學概念、保險經營原則以及費率監理要求之定位,並分析其在告知義務、危險增加通知義務及契約解釋等實務適用上所引發之問題與副作用。其次,本文從保險價格之「質」(保險制度下保險費的本質與定位)與「量」(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形成與影響因素)兩個維度構建保險價格理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從保險制度、保險契約、保險經營、理論價格、市場價格、保險監理及未來發展等多個層面,全面檢討對價平衡概念之必要性與妥適性。
本文認為,對價平衡概念係源於特定歷史背景與經濟視角下對保險制度的理解,其理論基礎(如危險共同團體)在現代保險實踐中已顯薄弱,且其強調之客觀平衡在複雜的價格形成過程中難以實現,亦與契約自由等私法基本原則有所衝突。此概念不僅未能有效解決實務爭議,反而導致理論割裂與適用困境。在以保險價格理論進行進一步檢驗後,本文主張應否定對價平衡作為調整保險契約關係之核心原則。在否定後,本文提出,保險契約法層面之對價關係應回歸當事人主觀合意,並著重資訊權保障與程序正義之維護;保險監理法則應在償付能力監管基礎上,對費率監理進行更具彈性與整體性的動態調整,而非僵化追求客觀平衡。在具體條文之修正建議上:就「告知義務」,應以保障保險人締約資訊基礎為核心,依被保險人主觀歸責程度區分法律效果,並廢除因果關係限制與保險費不返還規定;就「危險增加通知義務」,應將其定位為資訊權於契約成立後之延伸,簡化通知範圍與義務類型,依被保險人主觀歸責程度設計不同的契約調整或終止機制;就「契約解釋」,則應以程序正義之維護為核心,回歸疑義利益解釋原則之本質,並建議引入合理期待原則,以真正衡平當事人利益。 Disenchantment (Entzauberung), a concept introduced by sociologist Max Web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stripping a subject or idea of its mystical aura, replacing unrealistic illusions or blind worship with a rational, objective perspective. This lens is applicable to certain concepts within insurance law, notably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Introduced in the 1990s, this principle has become widely recognized over three decades, yet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ill harbor many doub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in insurance law, exploring its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controversies. It constructs an insurance price theory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formation of insurance premiums, which serves as a basis for re-evaluating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and proposing a revised framework and amendments for insurance law reform. Methodologically, this paper first traces the doctrinal origins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clarifies its multifaceted role as an insurance science concept, an operational principle for insurers, and a criterion for rate supervision. It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ide effects arising from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reas such as the duty of disclosure, the duty to notify, and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develops an insurance price theory from two dimensions: the 'quality' of insurance price and its 'quantity'. Based on this, it further reviews the necess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insurance system, insurance contracts, insurance operations, theoretical and market pricing, insurance regul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is rooted 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urance system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uch as the insured community; Gefahrengemeinschaft) have weakened in modern insurance practice. Moreover, the objective equivalence it emphasize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within complex pricing processes and creates tension with fundamental legal principles like freedom of contract. This concept has not only failed to resolve practical disputes effectively but has also engendered theoretical frag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difficulties.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advocates for the abandonment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as a core principle in insurance contract law.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hat, the consideration of insurance contract should return to the subjectiv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with the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right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surance supervisory law, in turn, should shift towards more flexible, holistic, and dynamic rate regulation, rather than rigidly pursuing an elusive objective balance. Regarding future legislative reforms, the paper suggests: for the "duty of disclosure", the focus should be to protect the insurer's information basis for contracting, differentiating legal effects based on the insured's degree of subjective culpability, and abolishing causation limitations and provisions for non-refund of premiums; for the "duty to notify", it should be conceptualized as an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rights post-contract formation, simplifying the scope of notification and types of obligations, and designing different contract adjustment or termin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insured's degree of subjective culpability; for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the priority should be the maintena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is involves returning to the core of the contra proferentem rule and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to genuinely balance the parties' interests. |
Reference: | 書籍 中文 中國保險史編審委員會,中國保險史,1998年6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王利民,民法(上),2020年10月,8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澤鑑,民法總則,2020年9月,修訂新版,自版。 王澤鑑,英美法導論,2010年7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王澤鑑,債法原理,2022年4月,2版20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靜,保險案件裁判精要,2019年9月,北京:法律出版社。 史尚寬,債法總論,2000年1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江朝國,保險法理論基礎,2009年4月,5版,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一卷總則,2012年1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2006年9月,初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2015年10月,3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2022年11月,修订5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林群弼,保險法論,2008年9月,修訂3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2010年9月,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姚志明,契約法總論,2014年9月,修訂2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施啟揚,民法總則,2014年8月,8版5刷,自版。 凌氤寶,康裕民,陳森松,保險學:理論與實務,2017年9月,9版,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秀清,保險學,2011年3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孫祁祥,保險學,2017年5月,6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2020年4月,修訂版,自版。 孫蓉,蘭虹,保險學原理,2021年6月,5版,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徐愛榮,李鵬,保險學原理,2017年7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桂裕,保險法,1992年12月,增訂新5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袁宗蔚,保險學,1969年8月,12版,臺北:合作經濟月刊社。 袁宗蔚,保險學:危險與保險,2000年2月,增訂34版,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庹國柱,保險學,2020年1月,9版,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張有㨗,保險費返還相關問題之研究,2007年8月,臺北:幸福提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洪濤,保險經濟學,2006年8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洪濤,張俊岩,保險學,2014年1月,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曹興權,保險締約信息義務制度研究,2004年9月,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梁宇賢,劉興善,柯澤東,林勳發,商事法精論,2007年11月,修訂5版,臺北:今日書局有限公司。 梁慧星,民法總論,2021年10月,6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許文彥,保險學:風險管理與保險,2017年9月,6版,臺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彥,保險學:風險管理與保險,2023年9月,8版,臺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2018年9月,4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018年10月,4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自強,契約違反與履行請求,2015年9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彩稚,保險學,2012年,增訂3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雲中,保險學,1985年10月,修訂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雲中,保險學要義:理論與實務,2011年8月,修訂9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聰富,民法總則,2019年9月,3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2013年6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理解適用與實務指導,2016年1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葉啟洲,保險法,2023年9月,8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廖世昌,郭姿君,洪佩君,保險監理實務,2014年4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廖述源,保險學:理論與實務,2018年2月,1版修訂版,臺北:新陸書局。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2021年1月,修訂5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上),2021年2月,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茂山,保險經濟學,2000年7月,2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1981年3月,7版,自版。 鄭玉波,劉宗榮,保險法論,2015年9月,修訂10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冠宇,民法債編總論,2019年8月,3版,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濟世,保險經營與監管,2017年2月,臺北: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鄭濟世,保險學:經營與管理,2019年2月,臺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鎮樑,保險學原理,2021年3月,5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華林,朱銘來,田玲,保險經濟學,2011年6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譚英平,風險管理與保險,2021年2月,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英文 Bryan A. Garner. (2004).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 Thomson Reuters. Dorfman, M. S., & Cather, D. A. (2015). Introduction to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10th ed.). Pearson India Education Services. Ivamy, E. R. H. (1993).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Law (6th ed.). Butterworths. Keeton, R. E., Alan I. Widiss, & Fischer, J. M. (2017). Insurance Law: A Guide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Commercial Practices (2nd ed.). West Academic. Mehr, R. I., & Cammack, E. (1980).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7th ed.). Richard D. Irwin, Inc. Pfeffer, I. (1956). Insurance and Economic Theory. Richard D. Irwin, Inc. Pfeffer, I., & Klock, D. R. (1974). Perspectives on Insurance. Prentice-Hall, Inc. Posner, R. A. (2014).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9th ed.).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Rejda, G. E., McNamara, M. J., & Rabel, W. H. (2022).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14th ed.). Pearson Education. Schwarcz, D., & Siegelman, P. (2015).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Insurance Law.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Trenerry, C. F. (1926). The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of Insurance. P. S. King & Son, Ltd. Vance, W. R. (1904). Handbook of the Law of Insurance. West Publishing Co. Vance, W. R. (1951). Handbook of the Law of Insurance (3rd ed.). West Publishing Co. Willett, A. H. (1901).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isk and Insura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C. A., Smith, M. L., & Young, P. C. (1995).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7th ed.). McGraw-Hill. 德文 Bruns, A. (2015).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C. H. Beck. Langheid, T., & Wandt, M. (2022). Münchener Kommentar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VVG (3rd ed.). C. H. Beck. Prölss, E. R., & Martin, A. (2024).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VVG (32nd ed.). C. H. Beck. Rapp, J. P. (2019). Das Äquivalenzprinzip Im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Mohr siebeck. 專書文章 中文 劉學生,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初探,載:保險法前沿(第3輯),2015年11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頁33-40。 張冠群,臺灣保險契約法重要條文之解構—以保險法三大基礎原則及保險契約解釋方法為中心,載:臺灣法制導論,2018年7月,4版1刷,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359–444。 江朝國,論我國危險增加之規定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載:保險法論文集(二),1997年3月,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79–225。 德文 Lexis, W. (1909). Begriff b) wirtschaftlich. In Versicherungs-Lexikon (1st ed.). J.C.B. Mohr (P. Siebeck). 期刊文章 中文 牛曰正,2021 年公平交易法執法之回顧及展望,東海大學法學研究,64期,2022年10月,頁117–154。 王延川,英國對價制度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價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卷4期,2011年,頁67–74。 王怡蘋,姜世明,訴訟外民事紛爭解決程序中公平合理原則之適用—以金融消費評議事件之運用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58期,2019年9月,頁1–86。 王家駿,我國保險法告知義務“全有全無模式”之批判與制度改革選擇,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36卷1期,2018年,頁140-149。 王雅婷,保險業週期性波動風險及逆週期監管文獻述評,保險研究,9期,2012年,頁120-127。 王德明,交強險打通分項限額判決評析—兼論交強險的立法目的和對價平衡原則,保險研究,6期,2014年,頁86–95。 王遷,保險中「基因歧視」的立法對策,法學,12期,2003年,頁103–109。 王靜,保險合同中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人民司法,15期,2015年,頁87–91。 朱朝暉,潛伏於雙務合同中的等價性,中外法學,32卷1期,2020年,頁128–156。 江浩,對價平衡學說的溯源與省思—從德國Lexis原則與日本二大原則談起,保險研究,3期,2025年,頁116–127。 江朝國,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在福利社會中的角色—以健康安全及老年經濟安全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79期,2010年4月,頁76–98。 江朝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告知義務之探討─以第六十四條第三項二年除斥期間之適用為中心,法令月刊,51卷10期,2000年10月,頁431–446。 江朝國,新世紀保險法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00期,2003年9月,頁174–183。 江朝國,對價平衡原則介入契約自由之界線—善意複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台灣法學雜誌,165期,2010年12月,頁213–216。 江朝國,說明義務免除與對價平衡之個案判斷,月旦法學教室,115期,2012年5月,頁27–29。 江朝國,論我國危險增加之規定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保險專刊,38輯,1994年12月,頁49-76。 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定—以對價平衡之概念為論點,保險專刊,22輯,1990年12月,頁82–104。 何啟豪,陳俊元,中國大陸保險法告知義務之實證研究-以消費者保護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2期,2024年1月,頁1–69。 吳從周,從工程承攬契約的兩個實務案型再思考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要件-以【物價漲跌型】及【工期展延型】之相關判決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53期,2018年6月,頁1–80。 吳涵昱,論基因信息在保險核保中的使用及限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3卷12期,2023年,頁87–105。 李之彥,論壟斷協議規制對車險保費自律行為的影響,保險研究,11期,2008年,頁86–94。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9期,2023年4月,頁119–182。 李志峰,基因資訊於人身保險核保使用的妥當性,政大法學評論,116期,2010年8月,頁173–238。 李志強,對價平衡原則的證成—從保險合同到保險業監管的考察,法學,9期,2017年,頁89–98。 李飛,被保險人重大過失致損與比例酌減原則,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4期,2021年,頁84–90。 李逵,試論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和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對一例保險合同糾紛的分析,法制與社會,1期,2007年,頁395–396。 李瀟洋,論民法典中的顯失公平制度—基於功能主義的分析,山東社會科學,5期,2021年,頁187–192。 汪信君,公平待客原則與保險監理─以金融弱勢之保護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335期,2023年4月,頁24–38。 汪信君,告知義務不實說明與保險事故間之因果關係─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844號,裁判時報,48期,2016年6月,頁142–150。 汪信君,保險法告知義務之義務性質與不真正義務,臺大法學論叢,36卷1期,2007年3月,頁1–54。 汪信君,保險法第六四條告知義務解除權行使與除斥期間─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四二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33期,2011年9月,頁154–170。 沈宗倫,由對價平衡觀點論智慧財產權耗盡原則之適用—以平行輸入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3期,2007年11月,頁161–207。 卓俊雄,論類似保險之意涵─臺灣高等法院一百年度金上訴字第二八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1期,2012年2月,頁208–224。 周伯峰,「歧視禁止」作為私法自治的限制?─簡評德國《一般平等對待法》中的民事上歧視禁止規定及其爭議,月旦法學雜誌,224期,2014年1月,頁127–150。 周海珍,陳秉正,風險分類對保險市場效率的影響分析,保險研究,4期,2011年,頁43–51。 周學峰,保險業適用反壟斷法問題研究,比較法研究,5期,2016年,頁14–30。 周學峰,論保險法上的風險分類: 合理區分 V. 歧視,比較法研究,2014卷2期,2014年,頁93–108。 岳衛,利他型人壽保險中投保人與受益人的對價關係,法學研究,39卷6期,2017年,頁115–128。 易福金,楊柳,張岳,婁偉平,多層次農業保險目標下理論與實踐協同的挑戰——以天氣指數保險創新為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6期,2024年,頁13–27。 林建智,保險監理基礎理論之探討,保險專刊,49輯,1997年9月,頁173–183。 林建智,論合理期待原則,保險專刊,33輯,1993年9月,頁157–166。 林建智,論保險監理之目標,保險專刊,50輯,1997年12月,頁180–192。 林建智,論保險監理之基本架構—兼論我國保險監理制度之改進,保險專刊,18卷2期,2002年,頁215–232。 林誠二,情事變更原則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2期,2000年7月,頁57–76。 林勳發,保險法上告知義務相關法律問題之分析,政大法學評論,53期,1995年6月,頁265–292。 武亦文,保險法上約定行為義務違反的法律後果—以保險人免責和解除保險合同為中心,南大法學,3期,2022年,頁70–92。 武亦文,保險法上道德風險控制機制省思,中外法學,34卷6期,2022年,頁1405–1424。 武亦文,基因信息在保險核保中的應用及其限度,北方法學,14卷1期,2020年,頁102–117。 武亦文,楊勇,保險法對價平衡原則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1卷2期,2018年,頁146–158。 金天星,論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的民事活動原則,安徽大學學報,1期,1988年,頁66–69。 姜宇,UBI車險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上海保險,3期,2020年,頁31–37。 姜長志,為「類似保險」卸妝-從「安建計程車案」見證最高法院翻轉的新思維,全國律師,23卷4期,2019年4月,頁5–23。 姜南,誠信與衡平—法哲學視域下的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河北法學,31卷6期,2013年,頁66–71。 姜南,論保險法上的危險通知義務,河北法學,8期,2007年,頁126–129, 133。 施文森,探究類似保險之意涵及對策(上),壽險季刊,175期,2015年3月,頁1–34。 施文森,探究類似保險之意涵及對策(下),壽險季刊,176期,2015年6月,頁1–25。 施文森,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外之求償,月旦法學雜誌,182期,2010年7月,頁95–116。 范慶榮,從對價平衡原則看重復保險的保費返還法律規定的適用,政治與法律,6期,2015年6月,頁130–138。 唐世銀,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的司法運用,法律適用,12期,2015年,頁44–49。 徐婷婷,孫蓉,崔微微,經濟作物收入保險及其定價研究——以陝西蘋果為例,保險研究,11期,2017年,頁33–43。 徐衛東,高宇,論我國保險法上危險增加的類型化與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期,2002年,頁69–75。 馬香一,我國相互保險的實踐探索與發展,中國保險,6期,2019年,頁8–11。 馬寧,保險合同法的體系化表達,南大法學,3期,2021年,頁1-21。 常鑫,UBI車險的法理基礎與中國規制方案,政治與法律,4期,2023年,頁97–112。 張力毅,重大突發風險應對之保險法審思—系統性檢視我國保險業應對新冠疫情舉措,財經法學,2期,2022年,頁69–81。 張力毅,被保險人危險增加通知義務司法適用之檢討—基於277個案例的裁判文書之分析,政治與法律,6期,2019年,頁105–118。 張仲源,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析義及運作之我見,保險專刊,21輯,1990年9月,頁130–158。 張冠群,互助契約是否為保險或類似保險─評臺灣高等法院一百年度金上訴字第二八號刑事判決,裁判時報,13期,2012年2月,頁43–56。 張冠群,台灣保險法關於違反告知或通知義務不退還保險費規定之檢討,法學新論,26期,2010年10月,頁51–80。 張冠群,汪信君,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條「公平合理原則」於保險爭議案件之適用,全國律師,19卷8期,2015年8月,頁18–44。 張冠群,基因資訊作為保險人核保與保險費訂定基礎之妥當性辯證—美國法之經驗與析論,科技法學評論,6卷1期,2009年,頁113–167。 張冠群,臺灣保險法關於危險增加通知義務之解構與檢討,政大法學評論,131期,2013年2月,頁89–168。 張峭,王克,李越,王月琴,我國農業保險風險保障:現狀、問題和建議,保險研究,10期,2019年,頁3–18。 張瑞萍,等價有償原則質疑,當代法學,1期,1992年,頁30–32。 梁慧星,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中國法學,4期,1987年,頁3–10。 莊加園,教義學視角下私法領域的德國通說,北大法律評論,12卷2期,2011年,頁319–333。 郭姿君,保險、類似保險?什麼是保險?,月旦法學教室,190期,2018年8月,頁143–144。 陳明哲,基因資訊在保險核保應用上之監理規定與法理論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3期,2010年12月,頁215–277。 陳俊元,朱勗華,廖晨旭,賴彥傑,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中公平合理原則之法律實證研究,東吳法律學報,32卷4期,2021年,頁81–146。 陳俊元,金融消費者保護之再進化─英國新消費者義務之介紹與啟示,月旦法學雜誌,339期,2023年8月,頁6–18。 陳俊元,保險法告知義務之法律實證研究:以歸責要件與消費者保護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8卷2期,2019年6月,頁599–682。 陳冠志,台灣產險業績效與市場競爭力之動態追蹤資料分析,中山管理評論,30卷,2022年6月,頁555–592。 陳燕,林樂芬,糧食安全戰略下農業收入風險測度、區劃與收入保險定價研究,保險研究,1期,2025年,頁43–56。 陳靜慧,私人保險保費之前男女平等?從德國法觀點評析歐洲法院Test-Achats ASBL案判決,歐美研究,45卷4期,2015年12月,頁571–618。 陳麗洪,我國保險期間危險增加通知義務的法律問題探析,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8年,頁45–50。 彭鳳至,情事變更原則在德國與我國民法上的近期發展(下),月旦法學雜誌,337卷,2023年6月,頁30–50。 賀劍,法教義學的巔峰—德國法律評註文化及其中國前景考察,中外法學,29卷2期,2017年,頁376–401。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125期,2005年10月,頁5–22。 黃敏佳,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緩釋機制—基於對價平衡的商業邏輯視角,福建金融,9期,2021年,頁48–55。 葉力旗,林建智,論保險受益人制度之重新建構-以「三位一體」當事人理論為基礎,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3期,2024年4月,頁163–230。 葉啟洲,二○一五年保險契約法修正條文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243期,2015年8月,頁107–125。 葉啟洲,民事交易關係上之反歧視原則—德國一般平等待遇法之借鏡,東吳法律學報,26卷3期,2015年1月,頁143–200。 葉啟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臺大法學論叢,49卷1期,2020年3月,頁225–279。 葉啟洲,要保人告知義務法制之改革:消費者保護、對價平衡與最大善意原則之交錯與位移,政大法學評論,136期,2014年3月,頁129–207。 葉啟洲,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制之改革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40期,2015年3月,頁223–286。 葉啟洲,肇事逃逸之免責條款、隱藏性義務與保險人之說明義務,臺灣法學雜誌,229期,2013年8月,頁165–169。 葉啟洲,德國保險契約法之百年改革:要保人告知義務新制及其檢討,臺大法學論叢,41卷1期,2012年3月,頁245–327。 葉啟洲,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月旦法學雜誌,27期,1997年8月,頁83–93。 葉啟洲,論健康保險之保前疾病、追溯保險與被保險人之善意—相關實務見解綜合評析,科技法學評論,6卷2期,2009年10月,頁139–171。 雷文玫,歧視有理?美國管制商業健康保險使用基因資訊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5卷,2000年,頁433–465。 廖義男,國家對價格之管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5卷2期,1976年4月,頁225–254。 劉承韙,英美法對價原則與中國大陸法—一個比較法視角下的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14期,2006年,頁162–181。 樊啟榮,康雷閃,保險價值之法本質及功能解釋,法學,4期,2013年,頁104–111。 潘紅艷,《保險法》中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條文的結構性解讀及完善,法學雜誌,41卷2期,2020年,頁88–96。 蔡大順,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完善:情勢變更原則的介入與補強,保險研究,3期,2023年,頁117–127。 韓長印,鄭潔文,駕駛行為保險與車險規範重構,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5期,2020年,頁32–46。 羅俊瑋,互助契約與類似保險之辨別─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1年度金上訴字第 406 號刑事判決為中心,檢察新論,15期,2014年1月,頁190–204。 羅俊瑋,保險法之據實說明義務與基因科技之發展(上),法令月刊,57卷9期,2006年9月,頁82–91。 羅俊瑋,保險法之據實說明義務與基因科技之發展(下),法令月刊,57卷10期,2006年10月,頁77-90。 羅俊瑋,保險監理之開端─何謂類似保險?,法令月刊,56卷1期,2005年1月,頁23–37。 羅俊瑋,撲朔迷離,安能辨別是保險─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一○一年度金上重訴字第八五一號刑事判決,全國律師,19卷1期,2015年1月,頁60–76。 譚英平,龔環,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的定價方法及應用——基於對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探索,價格理論與實踐,4期,2018年,頁110–113。 饒瑞正,保險法最大善意原則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89期,2002年10月,頁153–174。 英文 Abraham, K. S. (2013). Four Conceptions of Insura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61(3), 653–698. Arrow, K. J. (1965).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5(1/2), 941–973. Avraham, R. (2019). Discrimination and Insurance. University of Texas Law, Law and Econ Research Paper No. E574. https://doi.org/10.2139/ssrn.3089946. Barry, L. (2020). Insurance, Big Data and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Fair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1(2), 159–184. Blake, V. K. (2020). Ensuring an Underclass: Stigma in Insurance. Cardozo Law Review, 41(4), 1441–1498. Cather, D. (2021). Insurance Pricing Discrimination and Aristotelian Equality: An Application to Minority Annuity Pricing.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40(9), 1–26. Crane, F. G. (1972). Insurance Rate Regulation: The Reasons Why.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39(4), 511–534. De Bandt, O., & Overton, G. (2022). Why Do Insurers Fail? A Comparison of Life and Non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from an International Databas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89(4), 871–905. Dionne, G., & Rothschild, C. (2014). Economic Effects of Risk Classification Bans. 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 39(2), 184–221. Frees, E. W., & Huang, F. (2023). The Discriminating (Pricing) Actuary.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7(1), 2–24. Huggenberger, M., & Albrecht, P. (2022). Risk Pooling and Solvency Regulation: A Policyhold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89(4), 907–950. Kanner, A. (2000). The Filed Rate Doctrine and Insurance Fraud Litigation. North Dakota Law Review, 76, 1–32. Kimball, S. L. (1960). The Purpose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 the Theory of Insurance Law. Minnesota Law Review, 45(4), 471–524. Kimball, S. L., & Pfennigstorf, W. (1963).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Control of the Terms of Insurance Contra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Practice. Indiana Law Journal, 39(4), 675–731. Klein, R. W. (2012). Principles for Insurance Regulation: An Evalu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s and Potential Reform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 Issues and Practice, 37(1), 175–199 Koenderman, J. (2020). Discrimination and Privacy Concer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ealthcare and Big Data. Cardozo Law Review, 41(5), 2117–2160. Landes, X. (2015). How Fair Is Actuarial Fair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8(3), 519–533. Laughlin, V. M. (2011). The Filed Rate Doctrine and the Insurance Arena. Connecticut Insurance Law Journal, 18(2), 373–450. Meyers, G., & Van Hoyweghen, I. (2018). Enacting Actuarial Fairness in Insurance: From Fair Discrimination to Behaviour-based Fairness. Science as Culture, 27(4), 413–438. Molot, J. T. (2013). Fee Shifting and the Free Market. Vanderbilt Law Review, 66(6), 1807–1830. Morris, A. (2005). Conditional Fee Agreements in Northern Ireland: Gimmick or Godsend? Northern Ireland Legal Quarterly, 56(1), 38–62. Peters, U. (2022). Algorithmic Political Bia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Philosophy & Technology, 35(2), 25-47. Prince, A. E. R. (2017). Insurance Risk Classification in an Era of Genomics: Is a Rational Discrimination Policy Rational. Nebraska Law Review, 96(3), 624–687. Prince, A. E. R., & Schwarcz, D. (2020). Proxy Discrimin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Iowa Law Review, 105(3), 1257–1318. Rego, M. L. (2015). Statistics as a Basis for Discrimination in the Insurance Business. Law, Probability and Risk, 14(2), 119–134. Ryles, T. (1988). The Filed Rate Doctrine: A Trojan Horse for Insurers? The RHA Review, 5(1). https://roberthughes.com/articles/1998-1999/1844874-filed-rate-doctrine.html. Sauce, M., Chancel, A., & Ly, A. (2023). AI and Ethics in Insurance: A New Solution to Mitigate Proxy Discrimination in Risk Modeling.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307.13616. Schmeiser, H., Störmer, T., & Wagner, J. (2014). Unisex Insurance Pricing: Consumers’ Perception and Market Implication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 Issues and Practice, 39(2), 322–350. Simon, J. (1988). The Ideological Effects of Actuarial Practices. Law & Society Review, 22(4), 771–800. Swedloff, R. (2020). The New Regulatory Imperative for Insurance.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61(6), 2031–2084. Thiery, Y., & Van Schoubroeck, C. (2006). Fairness and Equality in Insurance Classification.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 Issues and Practice, 31(2), 190–211. Veljanovski, C. (2011). Third 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in Europ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Policy, 8(3), 405–450. Weinkle, J. (2020). Experts, Regulatory Capture, and the “Governor’s Dilemma”: The Politics of Hurricane Risk Science and Insurance. Regulation & Governance, 14(4), 637–652. Woodcock, R. A. (2017). Big Data,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Antitrust. Hastings Law Journal, 68(6), 1371–1420. Wortham, L. (1985). Insurance Classification: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Actuar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 19(2), 349–424. Xin, X., & Huang, F. (2023). Antidiscrimination Insurance Pricing: Regulations, Fairness Criteria, and Models.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8(2), 285–319. Zander, M. (2002). Where Are We Now on Conditional Fees—Or Why This Emperor Is Wearing Few, If any, Clothes Case. Modern Law Review, 65(6), 919–930. 日文 小川浩昭,保険原理論―レクシスの原理と二大原則,西南学院大学商学論集,56卷1期,2009年6月,頁29–60。 中出哲,リスクから見た二つの保険制度:保険の基本原則を手掛かりとした問題提起,生命保険論集,221期,2022 年12月,頁1–33。 印南博吉,レクシスの保険理論,明大商學論叢,30卷4–5期,1941年8月,頁1–36。 學位論文 初泓陞,以法律經濟分析觀點探討保險市場逆選擇之相關問題與規範—以據實說明義務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林秉賢,論保險法上特約條款與危險限制之區辨─以對價平衡原則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趙學斌,論保險契約上客觀危險篩選法律效果之研究─以對價平衡原則之退讓與法律行為基礎理論之引進為中心,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7月。 劉宇哲,論類似保險之法律問題與案例研析,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0月。 歐千慈,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研究,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鄭子薇,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陳仕儒,保險法上危險變動與通知義務之研究─以對價平衡原則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7月。 黃立漢,論保險法上危險增加通知義務之改革─以最大善意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蔡讚美,複保險各保險人分攤金額之研究—以台日法制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4月。 陳怡安,從我國實務判決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6月。 張永昌,臺灣人壽保險業市場競爭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1年9月。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10835850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35850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850301.pdf | 4085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