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6473
|
Title: | 台語樂團本土論述與樂迷政治認同脫節現象 —以「小草樂迷」為例 Dissonance Between Local Discourse and Political Identity: A Study of Post-Sunflower Generation Fans of Taiwanese-Language Independent Bands |
Authors: | 許紹榆 Hsu, Shao-Yu |
Contributors: | 劉慧雯 Liu, Hui-Wen 許紹榆 Hsu, Shao-Yu |
Keywords: | 台語獨立音樂 樂迷研究 政治認同 本土論述 後太陽花世代 Taiwanese independent music Fan studies Political identity Local discourse Post- Sunflower Generation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4-01 11:50:36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探討台語獨立音樂樂迷的政治認同變化,過去研究普遍認為,支持特定樂 團的樂迷往往認同樂團的政治立場,並在選舉中展現相應的政治傾向。然而,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出現部分樂迷支持柯文哲,而非其支持的樂團提倡的政黨及候選 人,這一現象打破既有假設,本研究試圖揭示這些「小草樂迷」的行為模式與政治態度,並探討其政治認同與音樂文化之間的變動關係。
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為主,訪談對象為1995至2004年 出生、曾參與台語獨立音樂祭並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投票給台灣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的樂迷,總共招募12位受訪者,理解「小草樂迷」在面對樂團強烈的政治表態時,如何詮釋自己的支持行為,是否認為音樂應該獨立於政治,或是在不同脈絡中調整自身的立場。透過分析受訪者的敘述,釐清這一世代如何在數位媒體環境下重新建構自身的政治立場與音樂歸屬。
研究發現,小草樂迷普遍採取「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的立場來淡化音樂對政治的影響,多數受訪者會強調自己不會過份關心政治,但在媒體選擇上依然敏感,並傾向以「民主」與「多元」等論述合理化自身選擇。在樂團歌曲的解讀上,這些樂迷並非全然接受或反對,而是基於個人經驗、價值觀與社會脈絡,重新建構歌曲的意義,導致原本旨在激發特定政治情感或行動的歌曲,在不同個體間產生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共鳴。這種音樂支持與政治實踐之間的彈性調適,反映出後太陽花世代政治參與的特徵,個人化、碎片化與情境化,顯示其政治行動模式已不同於過去的集體運動世代。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 intriguing phenomenon in Taiwan's music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the evolving political identities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fans.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usic fans tend to align their political views with those of their favorite bands. However, the 2024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challenged this assumption when a notable segment of fans supported Ko Wen-je, despite their favorite bands endorsing different candidates and part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se "supporters of Ko," exploring how they navigate their musical preferences and political choice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welve participants born between 1995 and 2004, the study focuses on fans who both attend Taiwanese indie music festivals and voted for the Taiwan People's Party's Ko Wen-je in 2024. The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se fans reconcile their musical taste with political choices that diverge from their favorite artists' stances, and examines whether they view music and politics as separate spheres or adjust their positions based on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ir narratives, we gain insight into how this generation shapes their political views and musical identity in today's digital media environment.
The finding reveals that these fans typically maintain a deliberate separation between music and politics, often expressing the view that " separation of music and politics." While claiming limited interest in politics, they demonstrate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their media consumption and justify their choices through appeals to democratic values and pluralism.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ly charged lyrics prove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 rather than wholesale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they reinterpret songs through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alues, leading to varied and sometimes oppos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politically motivated lyrics. This flexible negotiation between musical appreciation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haracterizes the post-Sunflower Generation's approach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is more individualized, fragmented, and context-dependent than the collective movement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1966夏21期年省政府公報》。(1966)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s://gaz.ncl.edu.tw/browseVolume.jsp?p=L79002356,055 《1971秋8期年省政府公報》。(1971)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s://gaz.ncl.edu.tw/browseV olume.jsp?p=L79002356,060 《1973春53期年省政府公報》。(1973)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s://gaz.ncl.edu.tw/browseV olume.jsp?p=L79002356,062 《1973秋24期年省政府公報》。(1973)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s://gaz.ncl.edu.tw/browseV olume.jsp?p=L79002356,062 《1973夏75期年省政府公報》。(1973)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s://gaz.ncl.edu.tw/browseV olume.jsp?p=L79002356,062 https://linmiou.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htm https://reurl.cc/E6Z7on Shock Lin (2017年12月1日)。〈把高雄的海煮成一碗湯:淺堤〉,《吹專訪》。 https://blow.streetvoice.com/37457/ 丁肇九(2024年3月17日)。〈「太陽花不是我的政治啟蒙」:318 十週年,「二字 頭」Z 世代對這件事有什麼印象?〉,《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18-movement-10yrs/200201 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 (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牛津大學。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零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王唯瑾(2022)。《獨立樂團拓展台語歌風潮》。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 王寧等譯(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大學。(原書 Dirlik, A. [1994].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Westview Press.) 台灣浪潮(2020年7月2日)。〈台灣獨立音樂背後的困境〉,《台灣浪潮》。https://medium.com/%E5%8F%B0%E7%81%A3%E6%B5%AA%E6%BD%AE/%E5% 8F%B0%E7%81%A3%E7%8D%A8%E7%AB%8B%E9%9F%B3%E6%A8%82%E8% 83%8C%E5%BE%8C%E7%9A%84%E5%9B%B0%E5%A2%83-61cad90e46c7 史弘平(2018)。《語言政策對語言能力與國家認同之影響:以戰後台灣為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介英 (2011)。《戰後台語歌曲的殖民想像與文化書寫 1950-1970》。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宥勳(2021年12月17日)。〈鄉土文學:「認識你自己」的願望〉,《小說•評論•台灣文學》。 https://chuckchu.com.tw/ 江佳蓉 (2015年7月16日)。〈新台語歌運動〉,《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 http://www.tpmw.org.tw/index.php/%E6%96%B0%E5%8F%B0%E8%AA%9E%E6%AD%8C%E9%81%8B%E5%8B%95 自由時報(2014年3月31日)。〈「島嶼天光」MV 2 天逾 40 萬次點閱〉,《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979064 何明修 (2024年3月19日)。〈從野百合看太陽花:第一個眾聲喧嘩的十年〉,《思想坦克》。 https://voicettank.org/20240319-2/ 何明修(2019)。〈蔡英文時期的政黨與社會運動〉。《新社會政策》,5(4),47- 57。 何萬順(2009)。〈九年一貫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語言與語言學》,10(2),375-419。 何榮幸(2001)。《眾聲喧嘩的十年》。時報文化。 何榮幸(2014)。《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時報文化。 吳乃德、紀萬生、張富忠、范雲、吳介民、黃長玲、吳叡人、李丁讚、林國明、徐斯 儉、陳明祺、郭宏治、陶儀芬、黃洛斐、簡錫堦(2006 年 7 月 15 日)。〈民主 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udn 城 市》。 https://city.udn.com/52723/1759362 吳妍(2021 年 11 月 15 日)。〈苗議員曾玟學「雙滿分」通過初級客語認證 網讚:有心融入土地〉,《雅虎新聞》。 https://reurl.cc/Or0WvX 吳俊葵(2019)。《在串流時代聆聽:日常生活中的流行音樂消費實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吳國禎(2004)。《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顏如(2012)。《解嚴前後十年台灣流行歌曲變遷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宜璟(2014)。《台灣通俗音樂中的國族與族群認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佳穎(2024 年 5 月 28 日)。〈曾入圍金曲最佳新人裝咖人樂團為青鳥行動寫新歌在立院外首發〉,《雅虎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6%9B%BE%E5%85%A5%E5%9C%8D%E9%87% 91%E6%9B%B2%E6%9C%80%E4%BD%B3%E6%96%B0%E4%BA%BA- %E8%A3%9D%E5%92%96%E4%BA%BA%E6%A8%82%E5%9C%98%E7%82%B A%E9%9D%92%E9%B3%A5%E8%A1%8C%E5%8B%95%E5%AF%AB%E6%96% B0%E6%AD%8C%E5%9C%A8%E7%AB%8B%E9%99%A2%E5%A4%96%E9%A6 %96%E7%99%BC-141530907.html 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教育研究》,107,132-147。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聯經。(原書 Gellner, E.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李宥臻(2024年3月19日)。〈太陽花學運十年後,後太陽花世代怎麼看?〉,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5056884?mode=whole 李振群(2019)。《成名在望:獨立搖滾樂團「原真性」的建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李猛、李康譯;(2009)。《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 》。麥田城邦文化。(原書 Bourdieu, P., & Wacquant, L.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李福鐘(2021 年 2 月 6 日)。〈1990年,台北胡士托〉,《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1990%e5%b9%b4%e5%8f%b0%e5%8c%97%e8%83%a1%e5%a3%ab%e6%89%98/ 周冠廷(2017)。《布迪厄的移地研究:遊戲場域的資本與階級》。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艾德(2024年1月22日)。〈四年前60歲以上的韓粉,四年後30歲以下的柯粉,演出了相同的荒謬劇碼〉,《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7871 林佑軒(2019)。《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席捲全球》。時報。(原書 Giuliano da, E. [2019]. Les ingénieurs du chaos. JC Lattès.)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雙葉。(原書 Earl, B. [197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林恕暉(2016年8月24日)。〈為何「台語」不是原住民族語或客語?來自一個福佬人的反思:小英道歉,台灣族群矛盾解了嗎 ?〉,《METATAIWAN》。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08/24/apology-to-indigenous-from-chinesehokkien/ 林勝韋(2016)。〈衝突、建制到崩毀──「政治」與「噪音」的台灣獨立音樂小史〉。《台灣狂躁之聲》。 林瑞榮(2012)。〈我國鄉土教育沿革與發展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105,161-184。 林肇豊(2015)。《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顥宗(2014年4月2日)。〈服貿/藝文界響應學運 募集「100 人的太陽花」救台灣〉,《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8636 邱燕玲、王寓中 (2007年7月13日)。〈不敢面對歷史扁批馬反解嚴才沒出息〉,《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1159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4年2月22日)。〈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 分佈(1992年06月~2023年12月)〉,《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紐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郝明義(2023)。《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 英屬蓋曼群島 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新經典文化。 馬世芳(2024 年 3 月 18 日)。【Tweet】。X (原 twitter)。 https://x.com/honeypie/status/1769563585532088820 高淑清(201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4),109-129。 張茂桂(1996)。《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業強。 張哲修(2009)。《新台語歌運動的政治想像》。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釗維(1994)。〈我有權利嗎?——民歌政治策略中的正當性、原真性與社群〉,《島嶼邊緣》,11,59-69。 張學謙(201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台東大學人文報》,3(1),45-82。 梁譯允(2022)。《我國國家認同影響國家安全政策之研究-以蔡英文政府第一任期 (2016-2020)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巨流。 章凱閎、許伯崧(2024年3月27日)。〈走入體制後,學運領袖林飛帆:後太陽花 世代「想要一個新的政治認同」〉,《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0327-taiwan-lin-fei-fan-interview 莊承憲(2021)。《歹勢好勢都是凡勢:台語獨立樂團拍謝少年音樂真誠性的實踐》。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美 (2021年9月28日)。〈陳柏惟堅持「台語質詢」惹議 網起底過往曾遭馮世寬狠打臉〉,《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28000984-260407?chdtv 陳妙鈴(1999)。〈第三屆立委拍板──廢止出版法,通過廣電法案〉。《台灣光華雜誌》。 陳依玲(2008)。〈語言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教育研究發展期刊》,4(3),223-249。 陳怡君(2013)。《台灣解嚴以後福佬語社運歌曲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昇澤(2016)。《台灣「獨立音樂」的「反叛」形象與社會屬性初探》。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亨(2017 年 12 月 5 日)。〈現在正是在台灣參加音樂節的好時機〉,《Taiwan Beats》。 https://zh.taiwan-%20beats.tw/archives/%20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 陳啟仁、張正能(1987)。〈批評國民黨政府在台實施的語言政策〉。《台灣時代》,4(81),028-034。 陳培豐(2020)。《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遠足文化。 陳婉琪、黃樹仁(2015)。〈立法院外的春吶:太陽花運動靜坐者之人口及參與圖象〉,《台灣社會學研究》,30,141-179。 陳逸淳、黃敏源(2019)。〈論布赫迪厄的「象徵暴力」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9,51-106。 陳暉淵(2019)。〈政府治理的創新或扭曲?政治網紅現象分析〉。《理論與政策》,107,119-124。 陳儒修(1996)。〈台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25(4),134-142。 陳靜君、陶振超 (2018)。〈偏見同化效果:網路新聞不文明留言對態度極化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33,137-179。 傅筱婷(2014)。《在地發聲:台灣當代獨立音樂地方意識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 彭倩文譯 (1993)。《搖滾樂社會學》。萬象。(原書 Frith, S.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Constable.) 曾盈瑜(2023年11月16日)。〈文化圈串連表態了! 楊雅喆聶永真等肯定蔡8年執政籲美好不中斷〉,《鏡新聞》。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31116inv002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桂冠。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 街頭有派對(2023年11月26日)。〈究竟聽獨立音樂的人比較支持哪位總統候選人? 浪人祭特別篇!! 侯友宜 vs 柯文哲 vs 郭台銘 vs 賴清德【民調大對決 2024 EP63】〉【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5-jEQRqsA 雅虎新聞(2019年3月10日)。〈Hip-Hop 衝組樂團/拷秋勤《金光閃閃》唱給詐騙集團中國國民黨〉,《雅虎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5%BD%B1%E9%9F%B3-hip- hop%E8%A1%9D%E7%B5%84%E6%A8%82%E5%9C%98- %E6%8B%B7%E7%A7%8B%E5%8B%A4- %E9%87%91%E5%85%89%E9%96%83%E9%96%83-064931582.html 黃俊銘 (2022)。〈年輕人如何使用音樂?朝向愛好者的中介社會學〉,《新聞學研究》,153,93-139。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復文圖書。 黃昭堂(1998)。《台灣那想那利斯文》。前衛。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 1947)》。麥田出版。 黃哲斌(2024年4月19日)。〈網紅轉發新聞、政客在 TikTok 政治宣傳—— 台灣媒體的問題,八成是經濟問題〉,《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6220 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1930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克隆(1998)。《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琇雯(2024年3月19日)。〈網紅真的有政治或公共事務的影響力嗎?探討網紅的粉絲政黨偏好〉,《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epaper/%E7%AC%AC317%E6%9C%9F20240319.htm 楊燦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碩士論文。 葉志清(2005)。《台語本土化教育論述的意識形態分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依澄(2024)。《搖滾文化的在地體現:台灣音樂祭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管婺媛(2018)。〈韓流、柯 P 網紅政治操盤內幕〉,《商業週刊1620期》。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StrId=6838 劉官維(2015)。《獨立音樂是什麼: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生產與游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芳 (2007)。《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台灣新音樂生產的第三世界╱亞洲轉向》。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令妍(2020年11月30日)。〈臉書都是老人在用?淺談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的世代差異〉,《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117 鄭仁欽 (1983)。〈臺灣史研究與歷史意識之檢討〉,《臺灣文藝》,84,7-17。 鄭明德(2013)。〈民進黨「學運世代」的形成與發展〉。《中華行政學報》,12,25-35。 鄭閔文(2018)。《21世紀的音樂與社會運動:從樂生到太陽花》。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鄭鴻生(2000年4月23日)。〈臺灣的民族想像之可能及其障礙——回應班‧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國際邊緣》。 https://reurl.cc/vvqNEA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聯經出版。 蕭歆諺 (2020年11月18日)。〈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ese-popular-trend-possibility 瞿海源(2015)。《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8第三期第四次:政治文化組(限 制版)》。 https://doi.org/10.6141/TW-SRDA-R090020-1 簡妙如(2013)。〈台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101-121。 顏廷憲(2018年8月17日)。〈從音樂祭角度淺談台灣音樂創作場景〉,《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120 關鍵評論(2024年4月14日)。〈「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可能嗎?至少台灣能有「獨立音樂」的過程就非常政治〉,《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1224
英文部分 Bogdanor, V. (Ed.). (1991).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cience. Blackwell Publishers. Casey, K. L. (2008). Defining political capital: A reconsideration of Bourdieu’s interconvertibility theory. Lab for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Frith, S. (2003). Music and everyday life. In S. Frith. (Ed.), Taking popular music seriously: Selected essays. Ashgate. Hall, S. (1996). Who Needs Identities? In S. Hall & P. DuGu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https://doi.org/10.1108/978-1-80117-936-220221024 Jones, Ben. (2016). “Authenticity in Political Discourse.”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19 (2), 489-504. doi:10.1007/s10677-015-9649-6. Kirsten, E. (2024, April 3). 6 facts about Americans and TikTok.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s://reurl.cc/lyR6zv Luebke, S. M. (2021). “Political Authenticity: Conceptualization of a Popular Ter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6(3), 635-653. https://doi.org/10.1177/1940161220948013 Mannheim, K. (1952).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P. Mannheim (Ed.),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 276-320).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ias, J. (1968). “Generation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6, 88-92. Nowak, R. (2016). Consuming Music in the Digital Age: Technologies, Roles and Everyday Life. Palgrave Macmillan. Parry-Giles, Shawn J. (2001). Political Authenticity, Television News, and Hillary Clinton. In R. P. Hart & B. H. Sparrow (Eds.), Politics, Discourse, and American Society: New Agendas (pp. 211-227). Rowman & Littlefield. Peterson, R. A. (2005). “In search of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2(5), 1083-1098. Rintala, M. (1963). “A generation in politics: A definition.” Review of Politics, 25(4), 509- 522. Sandel, T. L. (2003). “Linguistic capital in Taiwan: The KMT's Mandarin language policy and its perceived impact on language practices of bilingual Mandarin and Taigi speakers.” Language in Society, 32(4), 523-551. Shane, T. (2018). “The Semiotics of Authenticity: Indexicality in Donald Trump’s Tweets.” Social Media & Society, 4 (3), 1-14. doi:10.1177/2056305118800315. Sinclair, G, Tinson, J (2017).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music streaming consump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71, 1-9. Yu, S.-H. and Jian, M. (2022). Exploring ‘the Authentic’ in Taiwanese Politics: An Intergenerational Analysis. In M. Heřmanová, M. Skey, & T. Thurnell-Read (Eds.), Cultures of authenticity (pp. 319–332).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1146404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464048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404801.pdf | 8886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