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5256/146303 (79%)
Visitors : 54510324      Online Users : 9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6451


    Title: 宗派視野下中國西北伊斯蘭教育多元化研究 —以當代臨夏「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為例
    A Study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slamic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a Denominational Perspective: Taking the Contemporary Linxia ";Musli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as an Example
    Authors: 楊慧娟
    Yang, Hui-Chuan
    Contributors: 張中復
    楊慧娟
    Yang, Hui-Chuan
    Keywords: 穆斯林宗派
    伊斯蘭教育
    諸宗派伊斯蘭教育
    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
    多元化
    Muslim denominations
    Islamic education
    Denominational Islamic education
    Musli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Diversification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4-01 11:39:07 (UTC+8)
    Abstract: 中國西北甘寧青地區穆斯林,由於受到蘇菲教團入華、伊斯蘭中土復興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在華處境化等影響,使宗教生活踐行呈現殊異性而裂解形成八個宗教派別,包括格底目、四大門宦、伊赫瓦尼、賽萊非耶與西道堂。西北穆斯林社會實由八個伊斯蘭宗派社群所共同組成,彼此共競共生,共爭共榮。而伊斯蘭教育也裂解為各具特點的八宗派伊斯蘭教育,既存同又存異;諸宗派伊斯蘭教育乃為各宗派維繫其宗派認同以及鞏固其宗派邊界的主要途徑。
    伊斯蘭教入華千餘年來能代代相沿而生生不息,乃因穆斯林以伊斯蘭教育為徑來傳承發揚伊斯蘭宗教文化。每當中國伊斯蘭教受挫或伊斯蘭文化發展停滯不進,穆斯林皆發起文化復興運動,以改良性伊斯蘭教育―臨夏等西北地區即為諸宗派伊斯蘭教育,為管道以振衰起敝來弘揚伊斯蘭宗教文化。史上曾現三波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與伊斯蘭教育高潮,分別是明末清初回回文藝復興與經堂教育、清末民初穆斯林新文化運動與新式回民教育,以及改革開放迄今新時期多元化伊斯蘭教育。
    具「中國小麥加」美名之臨夏,因其為中國伊斯蘭教宗教學術與教育中心、多數伊斯蘭宗派生發地、中國伊斯蘭思潮重要起源地、穆斯林人口眾多且伊斯蘭氛圍濃厚等因素而得名。臨夏為當代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核心,筆者以前後兩階段共八年時間,在當地長期且深入參與式觀察與探究。本論文以臨夏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為窗牖,進行宗派視野下西北伊斯蘭教育多元化研究,論述範圍涵蓋諸宗派伊斯蘭教育發展形成之歷史縱深脈絡以及其處境化歷程與特點,當代現象觀察和分析,則以臨夏為主要實證田野場域,以民族學研究方法將歷史與當代現象交融交織之宗派視野下中國西北伊斯蘭教育多元化議題完整呈現,並提出本議題的研究定位和建構西北穆斯林社會的觀探視閾與諸宗派伊斯蘭教育多元化之研究模式。
    The Muslims in the Gansu, Ningxia, and Qinghai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nfluenc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Sufi orders entering China, the Islamic revival movement in the Sino-Muslim world, 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Islam in China. These factors led to distinct variations in religious practices, resulting in the fragmentation into eight religious denominations, including Gedimu, the four major Menhuan, Ikhwan, Salafiyya, and Xidaotang. The Muslim society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is composed of eight Islamic denominational communities, which coexist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sharing both conflict and prosperity. Islamic education has also fragmented into eight distinct denominational forms, eac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both in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The Islamic education of each denomination serves as the primary means to maintain its denominational identity and reinforce its boundaries.
    Islam has endured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 in China, continuously passing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endlessly thriving, primarily because Muslims have used Islamic education as a means to inherit and advocate Islamic religious culture. Whenever Islam in China faces setbacks or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culture stagnates, Muslims initiat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s. Through reformist Islamic education—such as the denominaional Islamic education in areas like Linxia and other Northwest regions—these efforts serve as channels to revitalize and promote Islamic religious culture. Throughout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three waves of Musli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s and peaks in Islam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 the Hui Renaissance and Jingtang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the Muslim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modern Hui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 and the diversified Islam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present.
    Linxia, known as the "Miniature Mecca in China," earned this title due to its role as a religiously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center of Islam in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most Chinese Islamic denominations, a key origin of Islamic ideological movements in China, and home to a large Muslim population with a strong Islamic atmosphere. Linxia is at the core of the contemporary Musli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long-term and in-dept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area for a total of eight years, across two phase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Linxia Musli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as a window to conduct a study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slamic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a denomi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scope of the discussion covers the historical depth and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various denominational Islamic education systems, as well as their contextualiza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focus on Linxia as the main empirical field. Us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 the dissertation fully presents the issu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subject of Islamic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a denominational perspective wher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henomena are intertwined.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positioning of this issu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perspective of Northwest Muslim society and the research model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slamic education of various denominations.
    Reference: 壹、 中文

    一、史料

    1. (明)吳禎著,黃選平審、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2. (清)趙燦著,楊永昌、馬繼祖標注,《經學系傳譜》,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清)劉智,《天方至聖實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
    4.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出版社,1979。
    5. 《元朝密史三種》,台北:惟新書局,1975。

    二、專書

    1. (安達盧西亞)尕迪.安雅德著,馬效佩譯,《心靈的良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 (美)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著,梁恆豪譯,《人的宗教》,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3. (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 (清)劉智著、馬永剛主編,《《天方至聖實錄》釋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
    5. (清)劉智著、馬永剛主編,《《天方性理》釋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6. (清)劉智著、馬永剛主編,《《天方典禮》釋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
    7.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九十二學年度)中國大陸西北穆斯林社會田野調查隊田野日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04。
    8. 《古蘭經中文譯解》,台北:中國回教協會,1997。
    9. 《穆斯林聖訓實錄(信仰篇)》,黎巴嫩:貝魯特思想出版社,2000。
    10. 《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6。
    11. Marvin Harris著,蕭秀玲等譯,國立編譯館主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12. 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13.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14. 丁宏、張國杰編著,《百年中國穆斯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15. 丁俊,《中國阿拉伯語教育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6. 小林元著,王枝忠、張翼煒譯,《回回》,銀川:《中國回族古籍叢書》編委會刊行,1992。
    17. 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
    1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修訂重印),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
    1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編,《臨夏文史資料選輯》第七輯,內部發行,1992。
    2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八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
    2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一輯(馬鴻賓史料專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
    22. 中國民族史學會編,《中國民族史學會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23. 中國回族學會編,《回族學與21世紀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24.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寧夏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編,《回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北京:內部鉛印,1963。
    25. 王平,《臨夏八坊:一個傳統與現代回族社區的建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6. 王正儒、雷曉靜主編,《回族歷史報刊文選》【教育卷】(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7. 王宏志,《左宗棠平西北回亂糧餉之籌畫與轉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7。
    28. 王岱輿,《正教真詮》,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29. 王柯,《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30. 王懷德、馬希平,《經堂教育―伊斯蘭教育的民族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
    31. 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編,《西北伊斯蘭教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5。
    32. 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編,《伊斯蘭教在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33.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與甘肅省志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甘肅省志.第七十一卷.宗教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34. 汪大海、魏娜、郇建立主編,《社區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35. 江明修主編,《中國大陸第三部門現況與個案》,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36. 玉苗,《中國草根公益組織運行機制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37.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38. 白壽彝、韓道仁、丁毅民編著,《回回民族的歷史和現狀》,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39.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40. 白壽彝,《白壽彝文集 第2卷 伊斯蘭史存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41.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2. 白壽彝主編,馬壽千、李松茂副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上)》,北京:中華書局,2003。
    43. 白壽彝等編,《回族人物志》(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44. 白壽彝編,《回民起義》,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
    45. 回族簡史編寫組,《回族簡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46. 朱英主編,《近代史學刊 第13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7. 米壽江、尤佳著,《中國伊斯蘭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48.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49. 宋志彬與張同基主編,《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50.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1.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6。
    52. 李韋,《吳雷川的基督教處境化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53.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54. 宋蜀華、滿都爾圖主編,《中國民族學五十年1949-199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5. 沈遐熙名譽主編,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萃編 第一輯)《醒回篇 伊斯蘭》,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56. 李維建、馬景,《甘肅臨夏門宦調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7. 李維漢,《統一戰線問題與民族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8. 何克儉、楊萬寶編著,《回族穆斯林常用語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59. 李興華,《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0. 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61. 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下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62.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6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台北:珪庭出版社,1971。
    64.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65. 虎希柏,《父親的最後歲月》,內部資料,2005年3月昆明第一版。
    66. 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小辭典》,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67. 芮逸夫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冊1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68. 林治平編著,《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論文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69. 青海民族學院民究所及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合編,《西道堂史料輯》,內部資料,1987。
    70. 金惠,《西北行》,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
    71. 林幹,《清代回民起義》,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8。
    72. 卓新平,《基督宗教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73. 周傳斌,《薪火相傳的回族教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74. 林耀華主編,金天明、陳克進副主編,《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75. 哈吉.穆罕默德.奴倫丁.敏生光,《歷史上伊斯蘭“烏瑪”對西道堂的影響》(內部資料),1994。
    76. 哈吉.薩利赫.李樹生,《平涼西寺志》,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
    77. 政協蘭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蘭州回族與伊斯蘭教》(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蘭州:甘肅省總工會印刷廠,1988。
    78. 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重慶:新華出版社,1980。
    79. 胡春惠主編,《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5。
    80. 桑原騭藏著,馮攸譯,《中國阿拉伯海上交通史》,台北:世界書局,1985。
    81. 高文遠,《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82. 高文遠編著,《菓園哈智(尊經革俗的倡導者)》,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1989。
    83. 馬平主編,《人類學視野中的回族社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84. 馬以念主編,《西北回族幼兒教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85. 馬世英整理,《中國伊斯蘭教庫布林耶譜系(大灣頭門宦)》,三河: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86. 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
    87 .高占福,《懷晴全真集─伊斯蘭教與中國回族穆斯林社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88. 夏光,《東亞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從文化的角度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89. 納忠等,《傳承與交融:阿拉伯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0. 馬東平,《傳統與嬗變—河州八坊回族人的生活世界》,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0。
    91. 馬長壽主編,(《陝西文史資料》第26輯)《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初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92. 馬明良、丁俊編,《伊斯蘭文化前沿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3.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1999重印)。
    94. 唐昊,《中國式公益:現代性、正義與公民回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95. 馬通,《甘肅回族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96.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97.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修訂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98. 馬通主編,馬承賢、張世海副主編,《回族近現代史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
    99. 馬啟成,《回族歷史與文化暨回族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00. 馬國璸主編,《宣化岡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101. 馬堅譯,KHALIL A. TOTAH著,伊斯蘭文化學會編輯,《伊斯蘭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未註明出版日期)。
    102. 秦惠彬,《伊斯蘭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3. 勉維霖,《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
    104. 勉維霖主編,《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105. 馬霄石,《西北回族革命簡史》,上海:東方書社,1951。
    106. 馬輝芬,《經堂語漢譯《古蘭經》詞彙語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107. 海學旺,《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
    108. 海默匯編,《果園哈智與伊赫瓦尼研究論集》,香港:藍月出版社,2015。
    109. 孫繩武,《回教論叢》,台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3。
    110. 馬蘭,《西部忠魂》,香港:銀河出版社,2004。
    111. 郝蘇民主編,《絲路走廊的報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型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12. 黃文德,《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4。
    113. 黃光學、施聯朱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4. 基辛(R. Keesing)著,陳其南校訂,張恭啟、于嘉雲合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115. 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合編,《改變形象: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8。
    116.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編,《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17. 陳國強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2002。
    118. 黃瑞祺主編,《當代社會學》,台北:東華書局,2011。
    119. 黃錫培,《永不言棄─內地會宣教士服事穆斯林行傳》,香港:海外基督使團、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2018。
    120.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121. 張承志,《心靈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
    122. 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
    123.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124. 張學強,《西北回族教育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125. 楊文炯,《互動 調適與重構―西北城市社區及其文化變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26. 楊文炯,《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人類學視閾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7.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128. 楊杰芳主編、馬敬成編著,《中國伊斯蘭教嘎德林耶門宦道統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129. 趙秋蒂,《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130. 楊啟辰、楊華主編,馮懷信、梁向明副主編,《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和現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131. 楊惠云主編,《中國回族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132. 楊學林、王蕾,《庫布忍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133. 楊學林,《哲赫忍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
    134. 編輯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
    135. 趙錫麟、張中復主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136. 楊懷中、余振貴,《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37. 廖楷陶,《蘭州》,台北:正中書局,1957。
    138. 編委會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139. 劉海英主編,《大扶貧:公益組織的實踐與建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40. 蔡源林,《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141. 劉義棠,《中國邊疆民族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
    142. 臨夏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臨夏市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143. 臨夏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臨夏市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144. 臨夏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臨夏市年鑑(1986-1995)》,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145. 臨夏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臨夏市年鑑(1996-2000)》,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
    146. 《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6。
    147.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148. 擺渡主編,《黃土、眼淚、夢想:大學生回民坊上支教筆記》,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8。
    149. 羅香林,《蒲壽庚研究》,香港:中國學社,1959。

    三、論文

    1. 〈(附雜件)東亞清真教育總會之狀況〉,沈遐熙名譽主編,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萃編 第一輯)《醒回篇 伊斯蘭》,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頁99-102。
    2. 〈中國回教俱進會初創記評〉(上),《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總第28期,頁1-8。
    3. 〈臨夏外國語學校分部招生公告〉,《我們》,2011年7月號,總第三、四期,封面內頁。
    4. 〈修建胡太師祖佳城記〉,收入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明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頁404-407。
    5. (日)松本真澄著,魯忠慧編譯,〈中國西北伊斯蘭女子教育 以臨夏中阿女學和韋州中阿女學為例〉,《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52期,頁111-115。
    6. (日)桑田六郎著,安慕陶譯,〈明末清初之回儒〉,收入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584-588。
    7. 丁士仁,〈二十世紀河州經堂教育的兩次重大突破〉,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頁214-223。
    8. 丁正熙,〈甘肅臨潭回民狀況及十八年損失〉,《月華》第四卷第八期(1932年3月),頁12-14。
    9. 丁宏,〈談回族研究中的性別意識〉,收入馬平主編,《人類學視野中的回族社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頁327-337。
    10. 丁克家、余葶,〈試論蘇非主義與經堂教育的關係及其流變〉,原載《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頁166-169,後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頁81-88。
    11. 丁俊,〈中國穆斯林的經堂教育及其歷史貢獻〉,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頁74-80。
    12. 丁俊,〈論20世紀的中國阿拉伯語教育〉,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博士學位論文,2005。
    13. 孑民,〈甘肅臨潭清真西道堂之史略〉,收入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與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編,《西道堂史料輯》(內部資料),1987,頁125-129。
    14. 王日蔚,〈回教回族辯〉,《禹貢半月刊》第5 卷、第11期(回教與回族專號)(1936年),頁41-48。
    15. 王平,〈試論伊斯蘭經堂教育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經堂教育的田野與思考〉,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頁266-275。
    16. 王永亮,〈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述略〉,《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頁45-52,後收入馬通主編,馬承賢、張世海副主編,《回族近現代史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頁119-131。
    17.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編(下略),《統戰政策文件彙編》,北京:中央統戰部,1958。
    18. 尹伯清,〈王浩然阿衡傳〉,《月華》第七卷第二十四期(總號第二一O期),頁15-16。
    19. 王柯,〈「祖國」的發現與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中國穆斯林的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4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20. 王夢揚,〈北平市回教概況〉,原載《月華》第9卷第12期,收入李興華、逢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1323-1340。
    21. 王銘銘,〈教育空間的現代性與民間觀念―閩台三村初等教育的歷史軌跡〉《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6期,頁103-116。
    22. 古名章,〈中國民族問題與習近平的治理策略〉,《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2卷第4期(2016年冬季號),頁181-208。
    23. 申海平,〈經堂教育的幾大流派及其特點〉,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 (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頁224-130。
    24. 白壽彝,〈西北回教譚〉,原載《經世戰時特刊》第39、40期合刊,收入李興華、馮金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752-758。
    25. 白壽彝,〈回回民族的(底)新生〉,收入氏著《民族宗教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97-168。
    26. 白壽彝,〈關於回族史工作的幾點意見〉(代序),收入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編,《西北伊斯蘭教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5,頁1-14。
    27. 朱剛,〈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信仰述評〉,收入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與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編,《西道堂史料輯》(內部資料),1987,頁97-116。
    28. 沈以藩,〈中國教會在神學思考中〉,《中國與教會》,66期(1988),頁18。
    29. 佚名,〈八坊十三巷—甘肅新地標〉,收入臨夏好故事編委會主編,《臨夏好故事—八坊十三巷 專刊》,臨夏:中共臨夏市委宣傳部,2017。
    30. 李亨,〈臨夏回族自治州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源流及伊斯蘭教派別〉,收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頁38-47。
    31. 沙明,〈百年滄桑傳積學.盛世雄心奔輝煌〉,收入,中國回族學會編,《回族學與21世紀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頁13-14。
    32. 李偉,〈序二〉,馬國璸主編,《宣化岡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頁3。
    33. 邢福增,〈共產中國的宗教問題:以黨國與基督教關係為核心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2期(民國112年12月),頁103-144。
    34. 李維漢,〈關於民族工作中的幾個問題〉(原發表於1961年),收入氏著,《統一戰線問題與民族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頁520-581。
    35. 李燕青,〈抗日戰爭時期甘肅回族教育及其歷史地位〉,收入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頁200-219。
    36. 李興華,〈河州伊斯蘭教研究〉,《回族研究》,2006年第1期,頁109-126。
    37. 李興華,〈蘭州伊斯蘭教研究〉,《回族研究》,2006年第2期,頁88-102。
    38. 李曉曈,〈馬啟西蘇非思想溯源〉,《世界宗教研究》,1期(2012),頁144-151。
    39. 房建昌,〈近代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中的傳教活動及有關文獻概述─兼論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中國穆斯林中的傳教活動及有關文獻〉,《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14期)(1994),頁106-116。
    40. 米壽江,〈金陵學派產生背景、思想淵源及當代意義〉,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頁201-208。
    41. 虎利平,〈伊斯蘭慈善公益探析〉,《昭通學院學報》,第35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40。
    42. 舍庫爾,〈虎嵩山:寧夏伊赫瓦尼傳播者〉,收入海默匯編,《果園哈智與伊赫瓦尼研究論集》,香港:藍月出版社,2015,頁158-177。
    43. 周燮藩,〈歷史上的伊斯蘭教育〉,收入馬明良、丁俊編,《伊斯蘭文化前沿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頁571-582。
    44. 胡其瑞,〈本色化運動下西南少數民族教會的靈恩運動(1920-1960)〉,收入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合編,《改變形象: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8,頁226-252。
    45. 姚儉建,〈慈善倫理現代性的構建與路徑選擇―兼析中國紅十字會的系列困境〉《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15卷第4期,頁11-18。
    46. 馬平、高橋健太郎,〈關於「爾曼里」的社會人類學思考〉,收入馬平主編,《人類學視野中的回族社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頁282-293。
    47. 高占福,〈民國時期的甘肅回族教育〉,收入氏著,《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頁259-279。
    48. 高占福,〈回族伊斯蘭教育的發展歷程〉,《新月華》,2004年第1期,總第1期,頁28-33。
    49. 高占福,〈我國早期伊斯蘭教的研究及其特點〉,《無神論.宗教》,1988年第1期,頁52-60
    50. 高占福,〈論中國伊斯蘭教的門宦〉,收入氏著,《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頁47-81。
    51. 高占福,〈論中國伊斯蘭教的教派〉,收入氏著,《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頁70-81。
    52. 高占福,〈劉智宗教思想對西道堂教派的影響〉,收入氏著,《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頁118-134。
    53. 馬自祥,〈序四〉,楊杰芳主編、馬敬成編著,《中國伊斯蘭教嘎德林耶門宦道統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頁14-15。
    54. 馬汝麟,〈回憶蘭州西北中學〉,收入政協蘭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蘭州回族與伊斯蘭教》(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蘭州:甘肅省總工會印刷廠,1988,頁171-188。
    55. 馬汝麟,〈記蘭州西北中學〉,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八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頁99-104。
    56.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57. 馬廷秀,〈馬福祥事述〉,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一輯(馬鴻賓史料專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
    58. 馬明良,〈伊斯蘭教教育理論及其特點新探〉,《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總第19期,頁31-38。
    59. 馬松亭,〈中國回教與成達師範學校〉,收入李興華、馮金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1033-1054。
    60. 徐炳三,〈晚清新教傳教士對中國穆斯林的傳教活動探析〉,收入朱英主編,《近代史學刊 第13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頁15-29。
    61. 馬茲廓,〈穆斯林在臨夏〉,收入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1395-1405。
    62. 馬啟成,〈與時俱進的百年回族研究—20世紀回族研究述略〉,收入氏著,《回族歷史與文化暨回族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頁73-118。
    63. 馬富春,〈淺談中國伊斯蘭教育的幾個類型〉,收入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慶祝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建院20周年)伊斯蘭文化教育: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學術論文集之一》,蘭州:內部資料,2004,頁30-37。
    64. 哲麻魯、郭廣,〈臨夏早期的伊斯蘭經堂教育〉,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編,《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第七輯》(內部發行,1992),頁94-95。
    65. 馬強,〈二十世紀回族伊斯蘭文化教育歷史反思〉,《閱讀引擎》,2004夏季刊,總第2期,頁68-73。
    66.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伊赫瓦尼教派〉,海默匯編,《果園哈智與伊赫瓦尼研究論集》(香港:蘭月出版社,2015),頁207-219。
    67. 馬通〈甘肅回族教育問題淺析〉,收入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頁187-199。
    68. 馬景,〈傳教士安獻令與中國西北伊斯蘭教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總第101期),頁121-128。
    69. 秦惠彬,〈中國伊斯蘭教歷史簡述〉,《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頁144-153。
    70. 馬馭方,〈社會使命缺失下的阿校教育〉,《閱讀引擎》,2004年夏季刊,總第二期,頁59-63。
    71. 馬富春,〈劉介廉先生的宗教譯著對以後伊斯蘭教派的影響〉,收入青海民族學院民究所及西 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合編,《西道堂史料輯》,內部資料,1987,頁171-186。
    72. 馬硯濤,〈海恩波和《伊斯蘭教在中國─一個被忽視了的問題》〉,《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總第159期(2016),頁436-437。
    73. 唐傳瑚、張登及,〈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2015年第49期,頁53-82。
    74. 高萬桑著,黃郁璇譯,〈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2006年12月),頁169-209。
    75. 高萬選,〈臨夏清真寺「海乙」制的建立及其變遷〉,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修訂重印),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頁197-200。
    76. 馬瑤,〈伊赫瓦尼教派的創建以及在甘肅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收入海默匯編,《果園哈智與伊赫瓦尼研究論集》,香港:藍月出版社,2015,頁276-312。
    77. 勉維霖,〈回族伊斯蘭教蘇菲派學術思想淵源〉,收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頁224-242。
    78. 勉維霖,〈伊斯蘭教西道堂述評〉,收入敏生光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文集》,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頁62-64。
    79. 馬燕,〈回族經堂教育教材的當代變遷―以寧夏西吉、海原、同心為例〉,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頁231-244。
    80. 馬學仁,〈推行西北教育之困難〉,原載《月華》第10卷第3期(1938),頁2-
    3,收入王正儒、雷曉靜主編,《回族歷史報刊文選》【教育卷】(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頁377-379。
    81. 孫繩武,〈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的釋名〉,收入氏著《回教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3,頁141-144。
    82. 陳志明,〈人類學與華人研究視野下的公益慈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110-117。
    83. 陳垣,〈回回教入中國史略〉,收入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存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頁242-255。
    84. 陳秋政,〈兩岸NGO協力之發展趨勢與分析架構初探〉,《中國大陸研究》,第58卷第1期,2015年,頁1-25。
    85. 黃振磐,〈論回民〉,收入沈暇熙名譽主編,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萃編 第一輯)醒回篇 伊斯蘭》,銀川:寧夏人民 出版社,1992,頁 58-60。
    86. 陶飛亞,〈共產國際代表與中國非基督教運動〉,《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頁118-130。
    87. 郭承天,〈大陸《宗教事務條例與「宗教中國化」》〉,《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10期(2017年10月),頁25-31。
    88. 敏敬,〈伊斯蘭教財產觀與新時期西北穆斯林的慈善實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總第86期,頁98。
    89. 陸進賢、陸聚賢,〈淺談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教派〉,收入敏生光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文集》第一卷,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頁20-29。
    90. 黃鎮磐,〈宗教與教育之關繫〉,沈遐熙名譽主編,余振貴、楊懷中主編,(中國伊斯蘭歷史報刊萃編 第一輯)《醒回篇 伊斯蘭》,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頁11-17。
    91. 張中復、趙秋蒂,〈臨夏的聾阿訇現象―當代穆斯林宗派屬性的變遷案例〉,《民族學界》(回族專輯),34期(2014),頁33-64。
    92. 張中復的〈「華夷兼蓄」下的邊緣遊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人類學的比較與詮釋: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2002年4月,收入《政大民族學報》,第二十四卷(2005),頁118-122。
    93. 張中復,〈論元朝在當代回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以民族史建構為中心的探討〉,「海峽兩岸蒙元史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1994年4月,頁1。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下冊,頁833-865。
    94. 張中復,〈論門宦制度形成的歷史本質及其對近代西北穆斯林社會的影響〉,收入胡春惠主編,《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5,頁440-459。
    95. 張中復,〈穆斯林「烏瑪」意識的凝聚與我群認同的強化 以當代甘肅西道堂教派歷史書寫為 例〉,「伊斯蘭的現代性與社會性學術研討會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新書發表會」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9年1月。
    96. 單化普,〈陝甘劫餘錄〉,原載《禹貢》第5卷第11期(1936),收入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726-736。
    97. 張佳,〈再敘彝倫:洪武時期的婚喪禮俗改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一分(102年3月),頁83-148。
    98. 喇海青、李存福,〈二十世紀初回族知識分子的文化覺醒〉,《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 2期,頁60-65。
    99. 曾繁旭,〈國家控制下的NGO議題建構〉,《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年第8期,頁19-53。
    100. 趙子瑩,〈明清中國回民的經堂教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
    101. 楊忠東,〈〈天方性理〉與蘇非神祕主義〉,《新疆大學學報》,3期(2002),頁88。
    102. 楊兆鈞,〈中國伊斯蘭教歷史的分期問題〉,收入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編,《伊斯蘭教在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頁15-23。
    103. 趙秋蒂,〈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
    104. 趙振武,〈三十年來之中國回教文化概況〉,收入李興華、逢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947-965。
    105. 楊侯弟,〈正確對待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收入編輯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頁51-52。
    106. 趙國軍、馬桂芬,〈當代中國穆斯林的自我表述與文化自覺—以《穆斯林通訊》為中心的考察〉,《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6年9月,頁68-72。
    107. 趙國軍,〈當代中國穆斯林的一個話語平台—《穆斯林通訊》現象關注〉,《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53期,頁96-99。
    108. 楊淑麗,〈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新月華》,2004年第一期,總第一期,頁76-79。
    109. 楊敬之,〈日回教政策之全貌(節錄)〉,原載《突崛》第8卷第7-12、63-65期,收入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下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1777-1793。
    110. 萬德禹,〈中共「長征」過程中形成「兩個中央」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11. 楊慧、張莉,〈伊斯蘭教慈善思想與社會工作價值觀〉,《中國穆斯林》,2014年第6期,頁21-22。
    112. 楊慧娟,〈回族伊斯蘭教育的多元變遷與適應:以當代蘭州「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113. 楊懷中,〈中國歷史上伊斯蘭文化的四次高潮〉,《回族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13期,頁4-19。
    114. 劉求實、王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組織的發展及其社會基礎〉,《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3期,頁150-170。
    115. 劉家峰,〈晚清來華傳教士與穆斯林的相遇與對話〉,《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 期(2009),頁108-158。
    116. 蔡家藝,〈試論回回民族對漢文化的吸收和影響〉,收入中國民族史學會編,《中國民族史學會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頁172-187。
    117. 賽生發,〈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的形成、發展及特點〉,收入丁士仁主編,《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頁31-35。
    118. 謝世忠,〈根本賦予認同與族群政治〉,收入陳捷先主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頁199-220。
    119. 謝劍,〈中共對少數民族的宗教政策〉,收入氏著,《民族學論集》(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頁597-614。
    120. 謝劍,〈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政策的困境〉,收入氏著,《民族學論集》(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頁587-596。
    121. 韓永靜,〈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穆斯林中的早期傳教活動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2011),頁129-136。
    122. 龐士謙,〈中國回教寺院教育之嚴格與課本〉,收入白壽彝等編,《回族、回教、民族論集》,香港:中山出版社,1974,頁99-103。
    123. 魏娜,〈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收入汪大海、魏娜、郇建立主編,《社區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頁341-365
    124. 關連吉,〈西道堂歷史概述〉,收入青海民族學院民族學研究所與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編,《西道堂史料輯》(西寧:青海民族學院,1987),頁75-96。
    125. 羅萬壽,〈回族近代文化運動的回顧與思考〉,《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總第4期,頁62-69。
    126. 顧忠華,〈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2000年第11期,頁18。
    127. 顧頡剛,〈回教的文化運動〉,原刊天津上海《大公報》二六年三月七日《星期論文》,收入《禹貢》第7卷第4期,又收入李興華、逢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912-915。
    128. 顧頡剛,〈河州視察記〉,原載《國防月刊》第1、2期合刊(1947年),收入李興華、馮金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870-873。
    129. 蘇慕瑜,〈西北穆斯林民間公益組織的文化分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總第126期,頁41-45。


    貳、英文
    一、專書
    1. Andrew, George Findlay, The Cescent in North-West China, London: China Inland Mission, 1921.
    2. Atwill, David G., The Chinese Sultanate: Islam, Ethnicity and the Panthay Rebellion in Southwest China, 1896-1873,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Boxer, R. ed.,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1953.
    4 .Bradshaw, Malcolm R., Torch for Islam, London: China Inland Mission, 1965.
    5. Cipriani, Roberto,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Laura Ferrarotti trans.,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0.
    6. Dillon, Michael,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Surrey: Curzon Press, 2000.
    7. Erie, Matthew S., China and Islam: The Prophet, the Party, and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16.
    8. Fletcher, Joseph F., Beatrice Forbes Manz ed.,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Asia, Aldershot : Variorum, 1995.
    9. Gillette, Maris Boyd, 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 Moder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London: Hurst and Company, 2004.
    11. Gladney, Dru C., EthnicIdentity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Orlando : Hard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98.
    12.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Guldin, Gregory, and Southall, Aidan, eds., Urban Anthropoly in China, Leidan: E.J. Brill, 1993.
    14. Israeli, Raphael, Muslims in China: 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 London: Curzon Press, 1980.
    15. Kindopp, Jason and Hamrin, Carol Lee, eds., God and Caesar in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urch-State Tension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16. Lipman, Joh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17. Stroup, David R., Pure and True: The Everyday Politics of Ethnicity For China’s Hui Muslims.,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2.

    二、論文

    1. Bays, Daniel H., “A Tradition of State Dominance,” in Jason Kindopp and Carol Lee Hamrin, eds., God and Caesar in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urch-State Tension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pp. 25-39.
    2.Gladney, Dru C., “Hui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in Beijing: State Policy, Ethnoreligious Identity and the Chinese City,” in Gregory Guldin and Aidan Southall eds., Urban Anthropoly in China, Leidan: E.J. Brill, 1993, pp.278-307.
    3. Gladney, Dru C., “The Hui, Islam, and the State: A Sufi Community in China’s North-west Corner.” In Jo-Ann Gross ed., Muslim in Central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22, pp.89-111.
    4.Gladney, Dru C., “The Salafiyya Move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slamic Fundamentalism among the Muslum Chinese?”, Leif Manger, Muslim Diversity: Local Islam in Global Context., Richmond: Curzon Press, 1999, pp.102-149..
    5. Fietcher, Joseph F., “Central Asian Sufism and Ma Ming’s New Teaching”. Beatrice Forbes Manz ed.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Asia, Aldershot: Variorum, 1995, pp.75-96.
    6. Israeli, Raphael, & Gardner-Rush, Adam, “Sectarian Islam and Sino Muslim Identity in China.” The Muslim World, 90(3/4) Fall(2000): 439-457.
    7. Linton, Ralph, “Nativistic Movement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45, No.2(Apr. –Jun. 1943 ), pp.230-240.
    8. Lipman, Jonathan N., “Hyphenated Chinese: Sino-Muslim Identity in Modern China.” In Gail Hershatter etc. ed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97-112.
    9. Lipman, Jonathan N., “The Naqshbandiyya in Northwest China”. Beatrice Forbes Manz ed. Studies on Chinese snd Islamic Asia, Aldershot: Variorum, 1995, pp.1-20.
    10. Wallace, Anthony F. C.,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58, No. 2(Apr. 1956 ), pp.264-281.

    貳、 網站、微信公眾號

    1. 〈【年度檢查】 臨夏市教育局年檢組到市和平小學和木場幼兒園進行年度檢查〉,《臨夏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3zANEV_I97KXzhWJvLaHow(2019年8月20日檢索)。
    2.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官網,
    http://www.chinaislam.net.cn/about/zbyx/about190.html(2019年7月1日檢索)。
    3. 〈介廉書院.2019 周末班招生簡章〉,《介廉書院 回儒醫齋》(劉介廉文化藝術中心另一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UfewpNtbhKI8QP2U3rUqRA(2019年9月21日檢索)。
    4. 〈訪談╱金陵學派思想回顧與展望 米壽江教授訪談〉(原文載《中國穆斯林》2019年第三期),《陝西省伊斯蘭教協會》官 網,
    http://sxyslj.com/news_content.php?id=657(2021年8月25日檢索)。
    5. 〈個人主頁〉,《臨夏州義倉慈善公益服務中心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u/1782438050(20231228檢索)。
    6. 〈第五講《青年時代1》解讀穆聖生平―馬光月阿訇講座〉,《穆斯林在線》,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7/kezuo_0127/30961.html(2023年12月28日檢索)。
    7.〈經堂語〉,《伊斯蘭之光─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官網,http://wap.cmcfa.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962(2021年9月6日檢索)。
    8. 〈學校簡介〉,「臨夏外國語學校」微信公眾號(2024年10月6日檢索)。
    9. 〈臨夏外國語學校2024年秋季招生簡章〉,「中國教育在線 職教網」,https://www.zhijiao.cn/news/detail/186275 (2024年10月6日檢索)。
    10. 〈臨夏州義倉慈善公益服務中心〉,《臨夏州義倉慈善公益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irm0HaMX4MGjydAOS58S7w(2021年7月18日檢索)。
    11. 〈臨夏簡介〉,《臨夏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lxs.gov.cn/mllx/zjlx/lxjj/(2014年8月5日檢索)。
    12. 〈蘭州.介廉書院〉,《介廉後學 回儒醫齋》(劉介廉文化藝術中心另一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iD2iO8Rfkmx1u1xK5AxEPQ(2019年9月21日檢索)。
    13. 〈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官網,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zjjy/xylist/4/jianjie/201207/27-2733.html(2019年7月2日檢索)。
    14. 〈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2011年招生簡章〉,《西安市伊斯蘭教協會》,
    http://xaislamic.com/newsitem/271611582 (2023年12月9日檢索)。
    15. 〈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簡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zjjy/xylist/4/jianjie/201207/27-2733.html (2023年12月9日檢索)。
    16. 《金標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biaowww(2018年9月9日檢索)。
    17. 《馬光月阿訇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9842c950102v4e0.html(2014年10月3日檢索)。
    18. 《開遠阿專》網站,http://www.kyaz.com/(2004年7月26日檢索)。
    19. 《臨夏中阿學校》網站,http://www.gslxza.com/(2004年7月26日檢索)。
    20. 《臨夏外國語學校》微信公眾號,2019年7月1日檢索。
    21. 方琮嬿,〈中共藉「宗教中國化」加大對社會控制〉,《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部智庫)》官網,https://indsr.org.tw/focus?uid=11&pid=241&typeid=22(2024年12月8日檢索)。
    22. 王韻,〈中國大陸「宗教中國化」信仰現狀與衝突〉,《交流雜誌》,117期(2011年6月號),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12915(2024年12月8日檢索)。
    23. 周少青,〈伊斯 蘭教慈善思想的幾個特點〉,《中國法學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主辦之 官網),
    https://www.iolaw.org.cn/showNews.aspx?id=19486(2019年8月30日檢索)。
    24. 金標(西寧南關清真寺阿訇),〈論伊斯蘭的最高主旨 敬主愛人〉,刊載於金標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c41b10100gqsq.html(2019年8
    月30日檢索)。
    25. 高占福,〈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的回顧與評述〉(1935-2002年),資料來源:「橋網社區」http: //www.salamacn.net(2003年8月18日檢索)。
    26. 馬斌,〈西道堂的教育模式及其對穆斯林教育的啟示〉,資料來源:「橋網社區」http: //www.salamacn.net(2003年8月18日檢索)。
    27. 韋德占,〈【改革開放四十年】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城中村」華麗變身文旅新地標〉, 《每日甘肅網》(註:「每日甘肅網」由甘肅日報社主辦,是經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第一家批准的 甘肅第一家重點新聞網站。),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8/12/03/017095144.shtml(2019年7月3日檢索)。
    28. 褚鬆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4/0621/c40531-40261127.html(2024年12月8日檢索)。
    29. 鄭娜,〈臨夏有個八坊十三巷〉,《臨夏州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官方網頁,
    http://wgly.linxia.gov.cn/neiye_more_gslxyNews.asp?lm_typeID=9379(2019年7月2日檢索)。

    肆、其他資料

    1. 〈中國甘肅省臨夏中阿學校(簡介DM)〉(未註明印刷時間),2004年7月18日於臨夏中阿學校取得。
    2.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簡介DM)〉(未註明印刷時間),2004年7月20日於蘭州取得。
    3. 《二十周年院慶——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1984-2004(手冊)》(未註名印製地點與日期),2005年7月於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取得。
    4. 《心蕾「南京劉智學院掛牌紀念」特刊》(2016年7月印製),2017年8月於臨夏取得。
    5. 《心蕾薈萃》(2012年4月號、2013年4月號、2014年4月號),2016年8月於臨夏取得。
    6. 《滿拉》(穆斯林民間自辦刊物)合訂本(第1至25期),2004年8月於臨夏取得。
    7. 《穆斯林婦女》(穆斯林民間自辦刊物)合訂本(總第1至46期),2007年10月於台北取得。
    8. 甘肅興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編,《行動的力量―甘肅興邦的足跡》(機構簡介手冊)(未註明印製時間),2019年8月20日於甘肅興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取得。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22595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95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50101.pdf8653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