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55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399/145431 (79%)
造访人次 : 53070508      在线人数 : 4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511


    题名: 飲食詞語中的數字、顏色與文化研究
    作者: 林宜棻
    Lin, Yi-Fen
    贡献者: 宋韻珊
    林宜棻
    Lin, Yi-Fen
    关键词: 飲食詞語
    飲食文化
    數詞
    顏色詞
    日期: 2025
    上传时间: 2025-02-04 16:09:15 (UTC+8)
    摘要: 本文聚焦於飲食詞語中數字與顏色的文化意涵,探討其在飲食文化中的象徵與影響。飲食詞語作為飲食文化的文字載體,既承載著歷史傳統,又展現出新的風貌。無論是菜餚名稱,還是飲食相關的熟語,都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與追求。其中,數字與顏色的巧妙結合,不僅構築了「色、香、味」的感官圖景,更賦予了詞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出深層次的文化意識。
    本文旨在通過對飲食詞語中數字與顏色的深入分析,追溯其典故來源與文化脈絡,探討數字選擇的依據、顏色運用的方式,並解析這些符號背後的文化象徵意義。進一步挖掘它們與飲食文化之間的聯繫,梳理詞語的語義來源、發展演變及其文化價值,從而揭示中華文化對數字與顏色的獨特詮釋,並促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本研究採用定性研究方法,從觀察入手,透過描述性資料與文本訊息,探索相關文獻與前人觀點,進一步聚焦研究問題並產生假設,挖掘數字與顏色在飲食詞語中的異質性與深層意涵。
    研究結論涵蓋兩大方向:「研究價值與意義」以及「未來研究議題」。在價值層面,本文不僅拓展了語言學與文化研究的範疇,還提升了對飲食文化、數字與顏色象徵性的理解,探討了飲食命名的原則,並促進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實踐層面,本文亦對現代人日常語言的認知、產業應用與文化傳播有所助益。未來研究可聚焦於網絡新興用語、數字在飲食中的創新應用及顏色的心理影響等領域。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崔高維校點:《周禮》,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漢】揚雄撰,韓敬注:《法言注》(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劉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初版,1989年。
    【漢】戴聖編,崔高維校點:《禮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唐】房玄齡著:《晉書》(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
    【宋】朱熹:《詩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王楙撰、王文錦校點:《野客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再版),新北:廣文書局, 2012年。
    【清】朱彝尊著,張可輝編著:《食憲鴻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袁枚:《隨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趙學敏編:《本草綱目拾遺》(初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
    二、專書
    文秋芳、俞洪量、周維杰:《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
    毛子水註釋:《論語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2011年。
    王仁湘:《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飲食之旅》,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秋桂主編:《飲食文化綜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曉澎、孟子敏:《數字裡的中國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王韻雅:《成語的隱喻藝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史次耘註釋:《孟子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刷,2009年。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三版)(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頁63。
    吳榮曾、劉華祝等註釋:《新譯漢書》(五)(初版),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新譯漢書》(四)(初版),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杜莉、姚輝:《中國飲食文化》,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9年。
    沈謙:《語言修辭藝術》,北京:中國友誼出版,1998年。
    季鴻崑:《食在中國—中國人飲食生活大視野》,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林乃燊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 :《中國飲食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92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釋:《周易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2009年。
    姚偉鈞、劉樸兵、鞠明庫:《中國飲食典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姜建設注說:《尚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頁150。
    桂詩春、寧春岩:《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
    馬明博、肖瑤選編:《舌尖上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
    高成鳶:《飲食之道——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
    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初版,2002年。
    張善文注釋:《周易》(出版),廣州:廣東省花城出版社,2001年。
    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頁2。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初版),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傅培梅:《培梅名菜精選(一)》,臺北:三友圖書,1988年。
    ———:《培梅名菜精選(二)》,臺北:三友圖書,1988年。
    黃錦鋐註釋:《新譯莊子讀本》(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
    楚艷芳:《漢語飲食詞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熊公哲註釋:《荀子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2010年。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靜:《文化語言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歷代詩選注》(初版)(臺北:里仁書局, 1998),頁93。
    鄭卓睿:《漢語與漢文化》,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遲嘯川、謝哲夫編著:《古文觀止》(臺北:臺灣實業文化,1997),頁365。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謝松齡:《陰陽五行與中醫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韓陳其:《漢語詞匯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魏連科等註釋:《新譯後漢書》(十)(初版)(臺北:三民書局,2013),頁5817。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蘇新春:《當代中國詞彙學》(初版),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英】Karen Halle著、龔嘉華譯:《色彩之書》,臺北:悅知文化,2009年。
    【美】Juliet M. Corbin、Anselm L. Strauss著、朱光明譯:《質性研究的基礎:形成紮根理論的程式與方法》,重慶:重慶大學出版,1995年。
    【美】Berlin & Paul Kay.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State of California: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 1969.
    三、辭典
    吳新勳、張奇雲:《成語典》,臺北:幼福文化,2001年。
    侯迺慧主編:《成語典》,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小組:《成語典》網路版,臺北:教育部,2004年。
    曹聰孫:《中國俗語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温端正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89年。
    繆天華主編:《成語典》,臺北:復興書局,1971年。
    四、學位論文
    方文羣:《探討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含數詞成語使用與偏誤及教學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2020年。
    朱恕平:《漢德顏色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以黑、白與紅為例》,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呂淑禎:《顏色詞「黑/烏」與「白」在台灣華語、台灣客語以及台灣閩南語語意延伸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素玉:《中泰顏色詞的文化意涵比較及其教學運用》,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5年。
    李賀斐:《漢法顏色詞之對比分析及其教學策略 ──以顏色詞「白」為討論範圍》,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周彣嬨:《數詞一於中西文成語中之角色對比分析》,臺北:私立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志勇:《中西文顏色詞探討:顏色詞之結構與文化內涵之比較》,臺中:私立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胡佩錡:《〈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高瑋伶:《具顏色詞之成語華語教學設計與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3年。
    崔先姬:《韓中顏色詞的結構與衍伸意義研究──以"빨갛다"和"紅"為主之系列比較》,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張瑞玲:《客語顏色詞研究──以東勢大埔腔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曹少馨:《現代漢語黑、白顏色詞概念隱喻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年。
    陳冠吉:《漢語數詞「一」的語法結構及省略規律: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陳婉華:《漢語顏色詞「白」的隱喻性語意探討》,臺北:私立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費寧的:《中英顏色詞語意概念的差異及其對理解顏色詞語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子菁:《《史記》數詞成語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黃立己:《顏色詞的語言符號及其美學意蘊──以〈詩經〉顏色詞為例》,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葉昂:《哈薩克語和漢語顏色詞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2017年。
    詹森:《泰雅語顏色詞探討──以新竹縣五峰鄉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鄭辰希:《〈紅樓夢〉詞彙風格研究──以顏色詞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
    謝佳樺:《從認知角度探究閩南語顏色詞「白」》,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五、期刊論文
    丁秀菊:〈數詞成語的文化闡釋〉,《齊魯學刊》第176 期, 2003年,頁67-70。
    王旭:〈中英基本顏色詞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時代文學》,2015年,頁205-206。
    王秀玲:〈古代數詞「一、三、九」的文化意蘊〉,《文教資料》,2006年上旬刊,頁78。
    王春磊、楊蕾:〈「綠」的義位結構分析〉,《淄博師專學報》第1期,2009年,頁49-56。
    田伏禮:〈顏色詞與文化〉,《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年,頁53-54。
    石旺君:〈中英顏色詞認知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研究〉,《長沙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2020年,頁135-137。
    成良斌:〈中外數字崇拜與禁忌透視〉,《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頁93-97。
    朱德熙:〈數詞和數詞結構),《中國語文》第4 期,1958年,頁185-186。
    何萍:〈淺析與數字相關的飲食文化〉,《僑園論壇》第2期,2020年,頁80。
    吳海英:〈中外數詞文化涵義研究綜述〉,《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7卷第9期,2008年,頁18-25。
    吳麗君、崔瑛論:〈顏色詞及文化聯想意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1999年,頁11-15。
    李夢:〈與性別有關的顏色詞〉,《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第25卷,2011年,頁76-79。
    李慶祥:〈中日顏色詞語及其文化象徵意義〉,《外語研究》第75期,2002年,頁43-47。
    李曉華、劉宗彬:〈中國古代的顏色文化〉,《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頁31-33。
    杜貴晨:〈古代數字「三」的觀念與小說的「三復」情節〉,《文學遺產》第1期,1997年,頁109-111。
    汪如東:〈漢語數詞的語詞意義和修辭意義〉,《修辭學習》,2006年,頁72-74。
    沈建華:〈數詞的形象性及其修辭功能〉,《理論探索》第3卷第2期,2006年,頁67-70。
    林清涼:〈談傳統戲曲京劇舞台色彩文化之特質〉,《台灣戲專刊》第11期,2005年,頁309-357。
    姜嵐、苗藍彬:〈成語中傳統文化內涵探析〉,《人文天下》,2015年10月,頁44-51。
    胡妍:〈古今漢語數詞意義比較〉,《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頁19-23。
    胡亞希、陳千、範旭:〈論中國古代色彩文化的人本內涵〉,《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頁217-219。
    胡建華:〈中西文化數字的性質、涵義之比較〉,《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85-89。
    范莉娣、馬姝:〈英漢顏色詞的象徵意義及其文化內涵〉,《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2004年,頁75-77。
    孫新愛:〈漢語中的數字文化研究〉,《歷史與文化》第365期,2012年,頁148-149。
    聂亞宇:〈從體驗論看漢語「吃」的轉喻和隱喻認知模式及其特點〉,《湖南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2008年,頁113-117。
    高芳:〈論顏色詞彙的文化內涵〉,《河南大學學報》第46卷第6期,2006年,頁169-172。
    張冬梅、姜志敏:〈中國民間數字風俗淵源考〉,《邵陽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21-23。
    張仰媚:〈從中西文化差異看英漢顏色詞的象徵意義〉,《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頁246。
    張清常:〈漢語的15 個數詞),《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 期,1990年,頁54-82。
    張晴陽:〈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文化詞研究──以顏色文化詞為例〉,《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6期,2024年,頁165-169。
    張嘉星:〈從修辭分野理論看漢語數詞的分野〉,《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 卷第2期,1999年,頁58-61。
    張嬌:〈漢語數詞「七」的文化內涵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研究》,2017年,頁138-139。
    張慧蓮:〈中國菜名裡的文化微探〉,《安徽文學》第5期,2009年,頁364-365。
    曹愛成:〈《說文解字》飲食詞彙的特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10年,頁62-77。
    曹成龍:〈漢語數詞「一」的歷史流變及文化解讀〉,《繼續教育研究》第2期,2007年,頁165-167。
    梁海燕:〈漢語中「人生是飲食」概念隱喻分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頁98-100。
    許先文:〈英漢數詞文化意義論略〉,《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1999年,頁105-107。
    郭園園:〈漢語言文學視角下的中國飲食詞匯意義和特點〉,《食品與機械》第39卷第8期,2023年,頁241-242。
    陳家旭、秦蕾:〈漢語基本顏色的範疇化及隱喻化認知〉,《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3年,頁75-77。
    陳紱:〈淺析嵌有數字的成語──兼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2009年,頁106-112。
    陳矞欣、周宇恒:〈中式菜肴名稱的詞匯學淺析〉,《現代語文》第6期,2013年,頁31-32。
    陳嫦娟:〈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說課、觀課、議課」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期,2019年,頁97-100。
    陸忠發:〈淺談數詞的特殊作用),《語文建設通訊》第40 期,1993年,頁45-48。
    彭幼航:〈中國數字隱語試析〉,《廣西社會科學》第77期,2000年,頁124-128。
    曾成龍:〈漢語數詞「一」的歷史流變及文化解讀〉,《繼續教育研究》第2期,2007年,頁167。
    程放明、劉旭寶:〈顏色詞及色彩意識的中日異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頁297-301。
    程國富:〈數字寓意與生活禁忌〉,《漢字文化》第4期,2003年,頁24-27。
    黃岳洲:〈成語中數詞所表現的抽象義),《中國語文》第6期,1980年,頁416-419。
    葉邵寧、吳敏:〈試論中西文化中顏色詞語的象徵意義〉,《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6期,1995年,頁40-44。
    趙英來:〈論中日不同的「數字文化」〉,《高教學刊》第11期,2016年,頁7-8。
    遠征:〈漢民族服色文化淺析〉,《嘉興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頁72-75。
    劉小芹:〈中西文化背景下顏色詞義的異同〉,《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頁64-67。
    劉瑄傳:〈菜餚英譯與中國飲食文化〉,《三峽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4年,頁75-78。
    鄭家芳:〈漢語飲食詞彙的隱喻研究〉,《臨沂大學學報》第35卷第4期,2013年,頁89-91。
    戴昭銘:〈「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功能〉,《學習與探索》第1期,1989年,頁19-29。
    薛坤宇:〈淺析漢語顏色基本詞〉,《遼寧師專學報》第5期,2010年,頁12-13。
    譚汝為:〈中華菜餚命名藝術談〉,《修辭學習》第6期,2002年,頁32-33。
    六、網路資料
    「農業知識入口網」(查詢日期114年1月11日)
    https://kmweb.moa.gov.tw/index.php
    「維基百科」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詢日期114年1月14日)
    https://ctext.org/wiki.pl?if=gb
    中國文化研究院(查詢日期114年1月13日)
    https://chiculture.org.hk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891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912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201.pdf4579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