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549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393/145446 (79%)
造訪人次 : 53037447      線上人數 : 4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496


    題名: 中華民國新海軍的形成 - 閩系的視角
    The Making of New Republic of China Navy: The Perspective of Fujian Faction
    作者: 黃梓旂
    Huang, Tz-Chi
    貢獻者: 劉曉鵬
    Liu, Philip Hsiaopong
    黃梓旂
    Huang, Tz-Chi
    關鍵詞: 歷史制度主義
    閩系海軍
    關鍵節點
    新海軍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Fujian faction
    critical junctures
    New Navy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2-04 15:59:27 (UTC+8)
    摘要: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變遷的時間中某個重要關鍵節點的影響。在此理論框架下,本文以歷史制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聚焦閩系海軍在發展、轉型、矛盾與衝突過程中,如何在推動新舊體制融合中促成制度再平衡的關鍵影響。
    作者認為閩系海軍自清末逐步崛起,並在民國初期的軍閥鬥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國民政府致力於建立新海軍,從海軍組織重整、人事改革到引發海軍白色恐怖事件,閩系海軍經歷了從核心人物、被整肅到逐步融合轉變至新海軍的過程,因此可以發現從閩系發展起伏,反映的並非單純的派系消長,而是中華民國海軍由傳統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且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critical junctures du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Withi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adopt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s a research approach to examine how the Fujian faction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achieving institutional rebalancing 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old and new syst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conflict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ujian faction gradually rose to prominence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held significant influence amid the warlord struggles of the early Republic. A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ought to establish a New Navy, the Fujian faction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process—from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personnel reforms to experiencing the Navy White Terror. This process witnessed a shift of the Fujian faction's core figures, their suppression, and eventual integration into the New Navy. Therefor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ujian faction reflect not merely the growth or decline of a faction but signify the historical progress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Navy from tradition toward modernization, in which the Fujian faction played a pivotal role.
    參考文獻: 專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1962)。福建文史資料第一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1984)。福建文史資料第三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1984)。福建文史資料第八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彙委員會編(1954)。革命文獻第7輯。中央文物供應社。
    仉家彪(2011)。血歷史:從英國海軍到孫運璿的英文顧問之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玉麒(2010年8月)。海癡—細說余振興與老海軍。新北:余寶琦。
    王家儉(1984)。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勝玄(2019年12月)。鎮海檔案誌。左營: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
    包遵彭(1969)。清季海軍教育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包遵彭(1970)。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書叢編審委員會。
    左立平(2015)。中國海軍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左宗棠(1986)。左宗棠全集。上海書店。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吳傑章、蘇小東、程志發(1989)。中國近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李宣鋒等編(1998)。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沈岩(2012)。船政學堂。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尚明軒等編(1984)。孫中山全集第四卷。中華書局。
    金智(2015)。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台北:獨立作家出版:桃園縣龜山鄉:時報文化總經銷。
    姚開陽(2017)。1949大叛艦。臺北: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姚锡光(2010)。東方兵事紀略。文海出版社。
    姜鳴(2005)。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北京:三聯書店。
    徐學海(2011)。1943-1984海軍典故縱橫談-下冊。臺北:自印書。
    桂永清。中國海軍與國民革命。
    桂永清。海軍總司令桂上將紀念冊。
    海軍司令部(1994)。近代中國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
    海軍總司令部(2001)。海軍艦隊發展史(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高曉星,時平(1989)。民國海軍的興衰。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張力(1991)。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紀錄(1998年9月)。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力、曾金蘭訪問/紀錄(1998)。池孟彬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俠、楊志本(1982)。清末海軍史料(上)(下)。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晞海、王翔(1990)。中國海軍之謎。北京:海洋出版社。
    許瑞浩、陳世宏訪問;許瑞浩、周維朋紀錄(2011)。大風將軍-郭宗清先生訪談錄(上)。臺北:國史館。
    陳玉祥(2015)。倒戈與統一:閩系海軍研究(1926~1935)。收入於民國歷史與文化研究初編,第32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陳書麟、陳貞壽(1993)。中華民國海軍通史。北京:海潮出版社。
    陳偉華(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編印。
    陸寶千訪問、官曼莉紀錄(1990)。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湯悅祥(1992)。護法艦隊史。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程玉祥、李有福(2024)。閩系海軍發展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馮青(2008)。中國近代海軍與日本。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楊志本(1986)。中華民國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
    楊治本(2017)。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
    葉至誠(2009)。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赤忠(1983)。海洋與國防。臺北市: 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傳標(2004)。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傳標(2008)。近代中國海軍大事編年(中)。福州:海風出版社。
    劉聖中(2010)。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變遷的比較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蔣中正(2023)。蔣中正日記1949。臺北市: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國史館。
    蔣中正(2023)。蔣中正日記1951。臺北市: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國史館。
    黎玉璽(1988)。永懷國家功臣桂上將。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蘇小東(1999)。中華民國海軍史事日誌。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蘇小東、唐載(1992)。中國近代海軍一百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文期刊:
    于光(2007)。重慶號巡洋艦起義的前前後後。軍事歷史,3,67。
    天鷹(2006)。1911-1949年的民國海軍概況。艦載武器,10,57。
    王仕琪(2011)。伏波號慘案的前前後後。湖北檔案,5,43。
    王家儉(2002)。近百年來中國海軍的一頁滄桑史-閩系海軍的興衰。近代中國,151,175。
    王道(1984)。桂永清將軍與我-紀念桂將軍逝世三十週年。中外雜誌,36(3),65。
    申坤(2011)。制度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制度-論歷史制度主義的歷史觀與制度觀。社科縱橫,26(12),117-118。
    吳佩環(2011)。辛亥革命中的清朝海軍。檔案春秋,10,29-31。
    宋炯(2007)。海軍派系與白色恐怖真相—李能宏「海軍白色恐怖內幕」一文補闕。中外雜誌,81(2),95。
    李有福(2022)。北伐時期閩系海軍易幟談判研究。軍事歷史研究,2,71。
    李能宏(2006)。幸有三身-軍人、商人、報人(5):海軍白色恐怖內幕。中外雜誌,79(6),99。
    周仲超(1989)。桂永清氏之死是贛人的最大不幸-為紀念桂上將九十冥誕而作。江西文獻,135,15。
    周金明(2002)。晚清海軍建設始末。文史春秋,5,46。
    周應驄(1983)。陳紹寬與舊中國海軍。文史資料選輯。85,105。
    岳恒(2017)。福州船政學堂對我國海軍人才培養的啟示。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4),31。
    姚華飛(2009)。策動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起義。檔案春秋,10,34。
    姚開陽(2020)。1949年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叛變原因。國史館刊,64,83-96。
    孫占元(2001)。福州船政前學堂與中國近代海防教育。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44。
    容子(2017)。林遵起義與人民海軍的誕生。檔案春秋,7,12。
    徐學海(2017)。海軍五0年代白色恐怖案始末(上)。傳記文學,110(1),11。
    徐學海(2017)。海軍五0年代白色恐怖案始末(下)。傳記文學,110(2),69-78。
    桂永清、劉雪廣、陳德義(1947)。海軍軍歌。中國海軍,3,45。
    秦緒娜,朱勝男(2022)。關鍵節點、動力機制與環境政策變遷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四川行政學院學報,3,9。
    翁樹杰(2000)。在南京江面上的壯舉-記林遵將軍領導的國民黨海軍防務第二艦隊起義。黨史文匯,10,13。
    馬駿杰(2003)。一二八事變中的中國海軍。抗日戰爭研究,1,53。
    高曉星(1993)。南京政府“統一”全國海軍及其軍事行動。軍事歷史研究,1,81。
    張力(1996)。從「四海」到「一家」:國民政府統一海軍的在嘗試,1937-1948。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6,268-316。
    許菁芸、黃稚然(2007)。台灣文官體系轉變之因素探討-以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立德學報,4(2),8。
    陳小錦(2002)。福州船政學堂與中國海軍教育近代化。經濟與社會發展,1,137-138。
    陳漢廷(2014)。劉廣凱與長治艦-一個海軍戰將的養成與早期作戰紀實(上)。傳記文學,105(4),20。
    陳崇橋(1993)。清末甲午戰後重建海軍述略。遼寧大學學報,2,88。
    賀懷鍇(2021)。蔣介石對國民政府海軍派系的分治與整合(1927-1949)。安徽史學,1,83。
    賀懷鍇、馮巧霞(2017)。海軍易幟與北伐時局。中國海洋大學學報,6,40-41。
    黃山松(2006)。抗戰期間民國海軍的整合。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校學報,6,111。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葉赫那拉、煜麟(2006)。北洋時期的中國海軍。艦載武器,10,53。
    臧濟紅(2015)。我的姥爺與護法艦隊。春秋,3,46。
    劉文強(2013)。使命裡崛起的中國海軍。中學正史地,3,94。
    劉申生(2010)。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重建海軍的努力及其結果。法治與社會,232-233。
    劉宏祥(2005)。從閩系到嫡系-國民政府海軍中領導勢力的變化(1927~1945)。史匯,107。
    劉傳標(1994)。閩系海軍的興衰與功過。福建地方史研究,2,73。
    劉傳標(2021)。海魂-長治灝起義領導者陳仁珊。福建黨史月刊,6,39。
    劉聖中(2009)。時間中的政治——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歷史分析。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108。
    劉曉寧(2000)。民國海軍疑案-歐陽格之死。文史精華,5,28。
    鄭重光(2007)。桂永清與中華民國新海軍。中山學報,28,140。
    黎玉璽(1986)。桂永清將軍海上歷險記。中外雜誌,40(1),13。
    薛芳、洪成文(2023)。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警察教育政策關鍵節點及演變分析。司法警官職業教育研究,4,70。
    謝國興(2013)。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台南文獻,4,107。
    韓真(1992)。民國海軍的派系及其形成。軍事歷史研究,1,65-67。
    韓真(2002)。陳紹寬與國民政府海軍部。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8。
    韓祥麟(1999)。我國近代海軍之創建與演變(1860-1911)。海軍軍官學校學報,9,6。
    蘇小東(1991)。辛亥海軍起義原因簡析。軍事歷史研究,3,107。
    蘇小東、陳美慧(2006)。福州船政學堂在中國近代海軍教育中的地位。軍事歷史研究,4,79-85。
    蘇小東(2008)。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的聲討海軍風波。軍事歷史研究,3,96。
    研討會論文:
    張力(2000)。航向中央-閩系海軍的發展與蛻變。收錄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1559-1594)。臺北:國史館。
    張力(1995)。中國海軍的整合與外援1928-1938。收錄於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443-474)。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學術論文:
    王承中(2013)。近代中國海軍建軍之比較:清末海軍與現代解放軍海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郭啟斌(2010)。桂永清與戰後海軍重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嚴東(2022)。歷史制度主義與早期國家制度變遷-以法蘭克王國和匈奴國家為案例。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碩士論文,武漢市。
    網路相關資源:
    大清宣統政紀實錄,卷44,2024年5月1日,取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73285。
    中華民國海軍蒙冤退役袍澤蒙冤事實陳述書彙編,2024年6月29日,取自: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collectable.jsp?pk=1035。
    林傳凱主筆、張茂桂潤飾、賴奇郁協助。台灣五零年代海軍白色恐怖案件,2024年6月29日,取自: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pdf/navy.pdf。
    桂永清。中國海軍現狀及其展望,2024年11月1日,取自:https://www-cnbksy-com.proxyone.lib.nccu.edu.tw:8443/v2/browser/bookBrowsing?Id=9f265e5074f1ff58f56707a0f1c09aba&LiteratureCategoryPieceTypeId=101。
    曾耀華。曾耀華回憶錄,2024年6月29日,取自: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collectable.jsp?pk=1034。
    薛宏甫。咸寧艦張天福等案,2024年6月26日,取自:https://memory.nhrm.gov.tw/TopicExploration/Event/Detail/32?Year=1940&Type=0。
    檔案史料: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五十八)〉,《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256-129。
    〈一般資料—民國十八年(五)〉,《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045-040。
    〈一般資料—民國十五年(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001-001
    〈一般資料—民國十五年(九)〉,《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009-029。
    〈一般資料—各界上蔣經國文電資料(十三)〉,《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60-013。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547-046。
    〈中央海軍訓練團政治教育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B5018230601=0035=441=5000=0001=virtual001=0081。
    〈任令狀影本〉,《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30800-00021-099。
    〈伏波艦與海閩輪碰撞案〉,《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80700-0018。
    〈事略稿本—民國十七年八至九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013-014。
    〈事略稿本—民國十八年一至三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017-026。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七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26-008。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07-027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四年六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01-030。
    〈直奉戰爭案〉,《閻錫山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16-010101-0017-098。
    〈直奉戰爭案〉,《閻錫山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16-010101-0017-103。
    〈軍事委員會官員任免(十一)〉,《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2107-00038-079。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1。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2。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3。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4。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5。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07。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13。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18。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19。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20。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21。
    〈革命文獻—海軍來歸〉,《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100-00011-022。
    〈海軍公報〉,第82期,1936年,頁248-249。
    〈海軍改制〉,《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42420-00001-015。
    〈海軍改制〉,《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42420-00001-016。
    〈海軍改制〉,《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42420-00001-019。
    〈海軍部官員任免〉,《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2144-00001-002。
    〈海軍部官員任免〉,《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2144-00001-063。
    〈海軍學校統一學資對照表〉。台北:海軍司令部。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手令彙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B5018230601/0037/100.3/3815/2/010。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手令彙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B5018230601/0037/100.3/3815/2/035。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手令彙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B5018230601/0037/100.3/3815/2/036。
    〈國防部組織法令案(六)〉,《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2071-00319-026。
    〈國防部暨所屬官員任免〉,《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2141-00006-038。
    〈張天福等違法案〉,《國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 A305000000C/0038/013.1/1123。
    〈掃除軍閥主持奉安大典(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90101-00002-024。
    〈教育部官員任免(三)〉,《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2310-00003-033。
    〈陳誠任軍政部長及參謀總長任內整軍資料(二)〉,《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10704-00018-010。
    〈陳誠任軍政部長及參謀總長任內整軍資料(二)〉,《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10704-00018-012。
    〈總統府公報〉,第2168號,1970年5月22日。
    〈總統府公報〉,第977號,1958年12月23日。
    〈魏濟民等叛亂案〉,《國防部軍法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號:B3750347701/0041/3132223/223。
    〈籌筆—北伐時期 (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100-00001-045。
    〈籌筆—北伐時期 (十六)〉,《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100-00016-062。
    〈籌筆—抗戰時期 (九)〉,《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9-042。
    〈籌筆—抗戰時期 (五十七)〉,《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57-081。
    〈籌筆—戡亂時期 (二十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400-00022-035。
    〈籌筆—戡亂時期(十九)〉,《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400-00019-023。
    「支那軍事關係雜件」(1929年6月27日),〈支那海軍近況和列國關係〉,《海軍軍令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典藏號:B04010613000。
    「海軍艦艇叛變案」(民國38年4月23日-民國39年5月27日),〈海軍艦艇叛變案〉,《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05050000C/0038/1571.3/ 3815。
    報紙:
    伏波號駛抵香港(1946年10月18日)。中央日報(香港),第2版。
    伏波號艦慘遭沉沒其因主在缺乏經驗(1947年3月22日)。益世報(上海),第2版。
    向重慶艦官兵看齊,海軍快到解放區去,鄧兆祥艦長一篇談話(1949年3月30日)。大公報,第2版。
    朱慶文(2002年11月4日)。整肅海軍閩系折損優秀人才。聯合報。
    何如一(1949年10月26日)。三個士兵脫險歸來報告 治艦叛變紀詳。中央日報,第3版。
    林健華(1995年3月1日)。指桂永清當年迫害海軍官兵 前海官校長盼調查並平反。中央日報,第4版。
    林葆懌等宣布海軍統一電(1920年10月13日)。申報,第6版。
    邱銘輝(1995)。調查報告指控桂永清領導統御出了問題,新新聞,450,34。
    長治號艦被炸沉沒(1949年9月30日)。大公報(重慶),第2版。
    南艦北歸之由來(1923年11月1日)。時事新報(上海),第6版。
    重慶艦出走原因(1949年3月26日)。新錫報,第1版。
    重慶靈甫兩艦 今日可抵吳凇(1948年8月12日)。申報,第2版。
    桂永清的王牌長治艦起義了(1949年9月21日)。大公報(香港),第2版。
    海軍軍人的光榮任務,建設人民中國新海軍(1949年9月29日)。大公報(上海),第2版。
    海軍陸續起義 崑崙艦也失蹤(1949年3月17日)。大公報(香港),第1版。
    國民黨海軍大起義艦艇四十八艘歸於人民(1949年5月13日)。大公報(香港),第1版。
    國府三十二次會議紀要(1928年1月15日)。申報,第5版。
    陳季良之海軍改進談(1929年1月7日)。時事新報(上海),第6版。
    楊樹莊所轄之海軍實力(1926年7月6日)。申報,第14版。
    楊樹莊關於海軍之三提案(1929年1月6日)。申報,第9版。
    粵海軍正式聲明北歸(1923年12月30日)。益世報(天津),第3版。
    粵海軍對於北歸之意見(1922年8月30日)。申報,第11版。
    蔣主席派何應欽挽留二陳 陳紹寬謂辭職係個人問題(1929年1月25日)。民國日報,第1版。
    總統收復海軍之因果(1922年5月4日)。民國日報,第6版。
    英文專書:
    Bayer, M. (2018). The democratizing effect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How nonviolent resistance feature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Benin. Swiss: Swisspeace.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hoads,E.J.M. (2000). Zaifeng and the Manchu ascendency. In 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pp.121-172).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teinmo, S. (2008).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In D. D. Porta & M. Keating(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pp.150-17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inmo,S. (2015). Institutionalism.In:James D.Wright(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Vol 12.)(pp181-185).Oxford: Elsevier.
    英文期刊:
    Bernard D. Cole. (2014).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chinese navy .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67(3), 48.
    Elleman, B. (2002). Review Essa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55(3) ,3.
    Giovanni Kapoch, R. Daniel Kelleman, Haoyang Peng, et al. (2017). Key nodes study: theory, narrative and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Foreig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2, 14-28.
    Hall, P. A., & Taylor,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Lieberman, R.C. (2002b). Ideas,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order: explaining political chang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6(4), 697.
    Thelen, Kathleen.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369-4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129213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292132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32001.pdf2834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