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401/145431 (79%)
Visitors : 53103685      Online Users : 8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98


    Title: 建構台語音樂中的「台灣性」:青年歌迷的解讀
    Constructing “Taiwaneseness” in Taiyu Music: An Interpretation from Youth
    Authors: 葉筱詩
    Yeh, Hsiao-Shih
    Contributors: 林玉鵬
    馮建三

    葉筱詩
    Yeh, Hsiao-Shih
    Keywords: 台灣性
    台語音樂
    青年文化
    構連理論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5:03:4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台語音樂中的「台灣性」作為主題,探討當代台灣青年如何通過對台語音樂的解讀,構建並表達其身份認同。本研究以訪談分析為主要方法,聚焦於2018年以來,台語音樂在台灣獨立音樂圈的崛起以及其在青年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本研究回顧了台灣自1930年代以來的台語音樂發展歷程,並將當前的台語獨立音樂潮流置於台灣政治與社會運動的背景下進行探討。尤其關注到台灣青年在面對國族認同、經濟困境及社會壓力時,如何將台語音樂作為一種表達「台灣性」的文化工具。
    研究發現,台語音樂在當代青年中已不僅僅是文化消費品,更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象徵。透過台語歌曲,青年能夠在全球化的壓力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情感共鳴。本研究進一步運用構連理論(Articulation Theory),分析了青年如何將台語音樂中的「台灣性」與他們的社會經驗、政治立場及情感需求連結起來,形成具有強烈文化認同感的音樂實踐。
    總結來說,台語音樂不僅反映了台灣多元且複雜的社會結構,也在青年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透過對台語音樂的接受和解讀,台灣青年能夠表達其對「台灣性」的理解,並以此應對當前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挑戰。
    Reference: 王美珍(2007)。文化「台」風意味著什麼?-「台客文化」的社會想像與認同形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因奉(2019)。現在的台語歌是一種style:訪何東洪回探新台語歌流變。新活水,2019/10/01。https://www.fountain.org.tw/interview/new-taiwanese-song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期,60~81。
    何明修(2019)。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左岸文化,新北市。
    何東洪(2015)。音樂的社會性媒介 從「民歌40」的爭論談起。共誌,第十期,40~48。
    吳叡人、蔡宏政、吳鴻昌等(2016)。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左岸文化,新北市。
    林預忠(2018)。試探2008年後台灣電影「在地性」的歷史脈絡與「台灣性」的再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邱子珉(2016)。解構幸福: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邱貴芬(2003)。後殖民及其外。麥田,台北市
    邱貴芬(2003)。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45~65
    酒井直樹(2020)。翻譯作為一個過濾器?─一個形象的轉喻。陳佩甄譯
    張哲修(2009)。新台語歌運動的政治想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承憲(2022)。歹勢好勢攏是凡勢:台語獨立樂團拍謝少年音樂真誠性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亮圻(2020)。流行音樂中的「台灣性」——以玖壹壹、陳綺貞與老王樂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冠如(2006)。「台客」——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典文化爭霸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培豐(2020)。歌唱台灣:連續殖民下台語歌曲的變遷。遠足文化,新北市。
    陳婉琪、黃樹仁(2015)。立法院外的春吶:太陽花運動靜坐者之人口及參與圖象。台灣社會學第30期,141~179
    熊一蘋(2020)。我們的搖滾樂。游擊文化,台北市。
    趙剛(2014)。「小確幸」:台灣太陽花一代的政治認同。文化縱橫,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1194
    劉官維(2015)。獨立音樂是什麼: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生產與游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魏揚(2016)。太陽花盛開後回看躁動年代:青年社運行動者社群網絡的生成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蕭阿勤(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第1期,97~129。
    林積慶(2008)。跨國電視,在地消費——論台灣青年觀眾之美國影集收視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廖家慧(2016)。從素人到媒體——後太陽花時期投入新媒體者的主體畫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Bennett, A. (2000). Popular Music and Youth Culture: Music, Identity, and Place. New York, NY: Palgrave.
    Frith, S.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London: Constable.
    Grossberg, L. (Eds.) (1996).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D. Morley & K, H.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pp. 131~150). London: Routledge.
    Hall, S. (1996). Who Needs Identities? In S. Hall & P. DuGu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pp. 1~17). London: Sage.
    Hall, S. (2019). Race, Articulation, and Societies Structured in Dominance. In D. Morley (Eds.), Essential Essays Vol.1 (pp. 172~221). Duke University Press.
    Kvale, S., & Brinkmann, S. (2009). InterViews: Learning the craf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SAGE Publications
    Maxwell, J. A.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
    Rubin, H. J., & Rubin, I. S. (2012).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SAGE Publications
    Slack, J. (1996).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rticula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In D. Morley & K, H.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pp.113~129). London: Routledge.
    Spivak, G. (1988). 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 In G. Spivak, In Other Worlds (pp.197~221). Psychology Press
    Wicke, P. (1990).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946403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46403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3201.pdf1277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