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33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85/144472 (79%)
造访人次 : 51389948      在线人数 : 6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42


    题名: 我國交通建設用地取得及立體利用之法律研究
    A Legal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Use of Land for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 Taiwan
    作者: 蕭佳宏
    Hsiao, Chia-Hung
    贡献者: 顏玉明
    蕭佳宏
    Hsiao, Chia-Hung
    关键词: 空間權
    區分地上權
    土地徵收
    徵收區分地上權
    日本立體道路制度
    公共設施閒置空間利用
    民間參與重大公共建設
    Space Right
    Divided Superficies Right
    Land Expropriation
    Expropriation of Divided Superficies Right
    Japan's Three-Dimensional Road System
    Reusing of Idle Space in Public Infrastructure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for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日期: 2024
    上传时间: 2024-09-04 14:50:42 (UTC+8)
    摘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土地立體化利用成為必然趨勢,從1988年制定之大眾捷運法(第19條)、1994年制定之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第19條),以及2000年制定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19條)與土地徵收條例(第57條)所確立之區分地上權制度,即為此一立法方向之具體化。
    爾後政府於2010年民法增訂區分地上權規定,使土地立體利用之法制日益完整,以符合社會需求。時至今日,雖區分地上權已於民法制定,而徵收區分地上權因其負有達成公益之目的,基於公益目的之考量,在兼顧物權法定原則、公益目的優先及土地立體利用已為社會發展趨勢的取捨之下,如何解釋俾能有利於實務之運用及土地立體利用體系之發展實為一值得討論之課題。
    本文先從空間權觀念及土地利用之演進介紹,繼而比較各國對區分地上權之立法情形,再從民法增訂之區分地上權之定義、取得等效力分別介紹。其次則從公用徵收之效力、目的及我國土地徵收條例對土地徵收程序及區段徵收之規定分別說明並對相關案例進行評析。最後回歸土地立體利用的目的,結合實例探討區分地上權在國道、高速鐵路等公共設施中的具體應用,並與土地立體利用之程度不亞於我國的日本做比較。
    本文認為,應在現有法規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區分地上權相關法律,明確各方之權利義務,確保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以適應未來城市發展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最後並建議有關法令之修正,以使區分地上權制度可更為完善。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tension over land resources, the three-dimens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legislative direction was concretiz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ficies system in various laws, such as the Mass Rapid Transit Act (Article 19) enacted in 1988, th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rticle 19) enacted in 1994, and th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onstruction (Article 19) and the Land Expropriation Act (Article 57) enacted in 2000.

    Subsequently, the government further comprehensively regulated the legal system of three-dimensional land utilization by adding provisions on superficies in the Civil Code in 2010 to meet societal needs. Although superfic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Civil Code today, the expropriation of superficies, which bears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public welfare, presents a worthy topic of discussion. This is especially pertinent when consider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inciples of property rights, the prioritiz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ree-dimensional land utilization, to interpret and apply the system in a manner that benefits practical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 utilization framework.

    This article begins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pace right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 use, then compares the legislative situations regarding divided surface rights in various countries. It furthe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s, acquisition, and effects of divided surface rights as added to the Civil Code. Nex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urposes of public expropriation, as well as the provisions in Taiwan's Land Expropriation Act concerning land expropriation procedures and sectional expropriation, accompanied by analyses of related cases. Finally, it returns to the purpose of three-dimensional land use, exploring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divided surface rights in public infrastructure such as national highways and high-speed rail, and compares the level of three-dimensional land use with that in Japan,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aiw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isting regul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enhance the legal framework surrounding the divided superficies rights. This includes clarifying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ll parties involved and ensuring a fair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s amendments to the relevant laws to make the divided superficies rights system more comprehensiv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第一節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第一項 書籍
    1.王柏崎,民法總則,正中書局,1968年4月。
    2.王澤鑑,民法物權,自版,2009年7月。
    3.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0年4月。
    4.史尚寬,物權法論,自版,1971年11月。
    5.史尚寬,土地法原論,正中書局,臺4版, 1964年。
    6.李鴻毅,土地法論,自版,1994年。
    7.李鴻毅,土地法論,自版,增修訂25版,2001年2月。
    8.翁岳生,行政法(下),元照出版社,2006年10月。
    9.孫憲忠,德國物權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10.許文昌,土地法規體系,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2018年9月。
    11.陳立夫,土地法研究,新學林出版公司,2007年8月。
    12.陳立夫,土地法研究(二),新學林出版公司,2011年6月。
    13.陳立夫,論私人興辦公共事業時可否申請徵收土地,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第3冊,三民書局,1998年。
    14.陳明燦,土地法導論,新學林出版公司,2013年9月。
    15.陳明燦,土地徵收導論,新學林出版公司,2013年9月。
    16.陳明燦,土地徵收導論,三民書局,二版,2018年9月。
    17.陳新民,憲法基本權之基本理論(上),元照出版社,2002年7月。
    18.黃右昌,民法總則詮解,1960年。
    19.葉百修,土地徵收法,三民書局,2016年6月。
    20.楊松齡,實用土地法精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1.溫豐文,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之研究,三民書局,1992年。
    22.鄭冠宇,民法物權,新學林出版公司,2011年9月。
    23.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新學林出版公司,修訂4版,2009年6月。
    24.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新學林出版公司,修訂5版,2010年9月。
    25.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新學林出版公司,修訂5版,2010年9月。
    26.謝哲勝,土地法,蘆翰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9月。
    第二項 學位論文
    1.李文輝,地上權應用與展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1998年6月。
    2.邱萬金,捷運工程穿越私人土地下方部分空間權利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2、117,1988年6月。
    3.陳銘利,區分地上權應用及展望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頁23-25、144、355,2005年。
    4.張嘉紋,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之探討:以行政法裁判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3,2001年
    5.黃至羲,立體道路設施穿越私人土地空間使用權取得有關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0-44,1993年。
    6.曾國修,分層地上權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5-29,1995年6月。
    7.謝欣成,區分地上權制度之研究-以徵收及土地立體利用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2-84,2011年6月。
    8.顏明樟,土地徵收程序研究-以協議價購為研究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2012年7月。
    第三項 期刊文章
    1.王珍玲,從區段徵收本質論抵價地之發還,月旦裁判時報,第53期,頁71-72,2016年11月。
    2.朱柏松,空間法理與區分地上權立法上的幾個問題,法務部民法物權編修正小組會議紀錄彙編,1991年3月。
    3.林良平等編,註解判例民法物權法,頁273-274,1992年。
    4.林明昕,論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訴訟參加之適用範圍與功能,臺大法學論叢,38卷3期,頁90-97,2008年。
    5.林旺根,現行都市土地整體開發法制之檢討-以比較臺、日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法制為中心,全國律師,第17卷12期,頁66,2013年12月。
    6.林明鏘,區段徵收性質與合憲性問題,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4期,頁1-3,2015年2月。
    7.林英彥,空中權之理論與運用,人與地,第41期,頁12,1987年5月。
    8.林清汶,從區分所有權到以使用範圍獨立作為權利客體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頁91-92,2012年12月。
    9.李建良,財產權之存續保障與價值保障、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頁101-102,1999年10月。
    10.吳佩君,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中有關區分地上權之探討-以第八四一條之一及之五為中心,展望新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法學組論文集,頁91,2000年3月。
    11.吳珮君,區分地上權之探討-以物權編修正草案為中心,月旦法學,第69期,頁103,2001年2月。
    12.吳珮君,區分地上權消滅後之效果,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頁24,2001年11月。
    13.吳珮君,論空間權之法理-以大陸物權法有關空間權之立法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5期,頁88、103,2011年6月。
    14.邱萬金,區分地上權制度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4期,頁234,1989年7月。
    15.李謀中,高速公路工程用地以設定地上權取得使用權之探討,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參照:https://www.freeway.gov.tw/UserFiles/File/雪山隧道專區/技術文獻/學術專區-國道5號研討會論文集。
    16.胡博硯,比例原則於土地徵收之適用-評釋字第七三二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63期,頁152,2017年4月。
    17.胡博硯,論土地徵收制度中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2期,頁68,2014年10月。
    18.徐世榮、鍾麗娜,省悟-土地徵收問題之根源所在,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頁30,2011年9月。
    19.許兆慶、楊智傑、林家祺、莊錦秀、李福隆,土地徵收法律與政策,元照出版公司,頁96-97,2016年4月。
    20.張金鴞,實踐土地、居住正義關鍵在價格,地政學訊,第30期,頁1,2011年9月。
    21.張英尉,論區分地上權-以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為中心,頁37,2005年6月。
    22.陳立夫,論核准區域徵收抵價地比例之法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第257期,頁197,2016年9月。
    23.陳立夫,析論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上之爭議問題,臺灣土地研究,第11卷第1期,頁1-35,2007年5月。
    24.陳銘利,我國區分地上權制度之遞嬗,軍法專刊,第47卷第11期,頁43,2001年11月。
    25.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財產權概念之演變,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頁412,1998年。
    26.湯文章,區段徵收該不該廢除?,土地開發方式法律與政策,元照出版公司,頁46,2017年2月。
    27.傅玲靜,大眾捷運系統土地開發徵收公益性之探求-對於釋字第732號解釋的另一種觀察,月旦裁判時報,第50期,頁57,2016年8月。
    28.傅玲靜,土地徵收條例第二二條與訴願之先行程序,月旦法學教室,85期,頁14-15,2010年。
    29.葉百修,行政法院公用徵收裁判之研究,司法院秘書處,頁1067,1995年。
    30.楊松齡,區段徵收之僵局-公益徵收或合作開發,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4期,頁10,2015年2月。
    31.楊松齡,「民營化」下之土地徵收立法-論土地徵收之申請,律師雜誌,第225期,頁33、35,1998年。
    32.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頁260-262,1992年1月。
    33.楊與齡,論分層地上權,法令月刊,第38卷第6期,頁184,1987年6月。
    34.溫豐文,台灣環境土地與法學雜誌,第9期,頁110-117,2014年4月。
    35.溫豐文,空間權法理,法令月刊,第39卷第3期,頁7-11,1988年3月。
    36.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五十二)-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評估及審查,法令月刊,第63卷第5期,頁131,2012年5月。
    37.劉德寬,建物區分所有者之空間所有權-公寓大廈各戶之所有權型態,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頁25,1979年。
    38.賴宗裕,土地徵收公益性必要性之審議問題,地政學訊,第56期,頁11,2016年5月。
    39.戴秀雄,由制度設計面向論抵價地式區段徵收,台灣法學新課題(十),元照出版公司,2014年11月。
    40.蘇志超,捷運系統工程穿越非交通用地之上空或地下及臨時性施工用地補償及使用權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頁3,1988年。
    41.蘇志超,土地立體空間之分層使用與土地「區分所有權之構想」,人與地,第41期,頁7,1987年5月。
    42.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系列研討會之六:區分地上權之探討-以物權編修正草案為中心,月旦法學,第69期,頁113-115,2001年2月。
    第四項 政府機關研究報告
    1.法務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物權編研究修正小組會議資料(五)(地上權及區分地上權)彙編,頁43、387-394、445,1995年6月。
    2.區段徵收作業手冊,內政部,頁1,2021年1月。
    3.路權財產管理維護使用手冊,交通部高速公路局,頁4-5、43-55,2023年4月。
    第五項 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52年盼字第263號判例。
    2.最高法院62年台上字第1525號判例。
    3.最高法院74年度台再字第59號判決。
    4.最高法院74年度台上字第379號判決。
    5.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709號判決。
    6.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判字第383號判決。
    7.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442號判決。
    8.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254號判決。
    9.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635號判決。
    10.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355號判決。
    11.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953號判決。
    12.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371號判決。
    13.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判字第437號判決。
    14.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判字第458號判決。
    15.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訴字第1642號判決。
    16.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00年訴字第203號判決。
    17.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訴更一字第15號判決。
    第六項 行政函釋
    1.司法院釋字第110號解釋。
    2.司法院釋字第425號解釋。
    3.司法院釋字第440號解釋。
    4.司法院釋字第516號解釋。
    5.司法院釋字第732號解釋
    6.司法院釋字第732號解釋李震山大法官之協同意見書。
    7.司法院釋字第732號解釋陳新民大法官提出之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
    8.行政院44年2月11日台內字第873號令。
    9.內政部70年6月4日台內地第11801號函。
    10.內政部79年4月16日台內地字第781939號函。
    11.內政部93年3月25日台內地字第0930060635號函。
    12.內政部99年12月8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90053076號函。
    13.交通部100年2月15日交路字第1000019272號函。

    第二節 外文文獻(依作(譯)者姓名漢字筆畫排列)
    第一項 專書
    1.宇都宮充夫,空間所有權-實現型態,大成出版社,1987年。
    2.F.Baur/R.Stürner著,張雙根譯,德國物權法,2004年2月。
    第二項 期刊
    1.丸山英氣,空間所有權‧空間利用權,法學セミナI,第178號,頁37,1970年12月。
    2.丸山英氣著,江金龍譯,空中權論,人與地,第119期,頁98,1993年11月。
    3.川島武宜編集,注釋民法(7)•物權(2),有斐閣,頁430、431,1978年5月。
    4.立体道路制度の一般道路への適用について,国土交通省-都市和區域發展局、道路局、住宅局,2005年11月。
    5.立体道路制度の運用について,国土交通省,2018年7月。
    6.自由通路の整備及び管理に関する要綱,一般財団法人-日本みち研究所,2010年2月。
    7.香川保一,借地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逐條解說,法曹時報,19卷7號,頁40,1957年7月。
    8.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について,国土交通省,2011年2月。
    9.「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を閣議決定,国土交通省,都市局、住宅局,2018年2月。
    10.道路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について,国土交通省,2014年2月。
    11.遠藤浩等監修,物權法-民法註解第二卷財產法,頁594-595,1997年5月。
    12.篠塚昭次,空中權˙地中權の法理,ジエリスト,476號,頁123。
    13.篠塚昭次,土地法ガら空間法へ,論爭民法學3,成文堂,頁174,1974年6月。
    第三項 法院判決
    1.545 U.S. 469 125 S. Ct. 2655; 162 L. Ed. 2d 439; 2005 U.S. LEXIS 5011; 60 ERC (BNA) 1769;18 Fla. L. Weekly Fed. S 437。
    第三節 網路資源
    1.中目黒高架下https://touyoko--nakamegurokoukashita-jp.translate.goog/?_x_tr_sl=ja&_x_tr_tl=zh-TW&_x_tr_hl=zh-TW,瀏覽日期2024/2/14。
    2.中華民國地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QA/55?qphclass=10&pagenum=1,瀏覽日期2024/6/17。
    3.立体道路制度の概要,国土交通省www.mlit.go.jp › road › ir-council › ppp › kenkyu › pdf04 › 6.pdf,瀏覽日期2024/2/14。
    4.立体道路制度を適用したパターンhttp://www.rirs.or.jp/business/rittai_sodan/A2.php,瀏覽日期2024/6/5。
    5.交通部鐵道局
    https://www.rb.gov.tw/showpage.php?lmenuid=3&smenuid=68&tmenuid=93#gsc.tab=0,瀏覽日期2024/5/14。
    6.徐世榮,自經區特別案例,凸顯政府違憲濫權!https://watchout.tw/reports/jzNqGl2u8qB2mCmzjc5i,瀏覽日期2024/6/17。
    7.徐世榮導讀:廢除區段徵收制度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014216,瀏覽日期2024/6/17。
    8.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が平成28年9月1日に施行されましたhttps://www.mlit.go.jp/toshi/toshi_machi_tk_000059.html,瀏覽日期2024/2/14。
    9.璞玉計畫(現改為台知計畫)的公益性及必要性報告發言摘要http://thomas0126.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24/6/1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6652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65200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601.pdf3758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