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319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66684      線上人數 : 9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195


    題名: 我國產銷履歷制度之政策變遷 —以多元流觀點分析
    Policy Change of Taiwan’s Traceability System —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treams
    作者: 周盈君
    Chou, Ying-Chun
    貢獻者: 黃東益
    Huang, Tong-yi
    周盈君
    Chou, Ying-Chun
    關鍵詞: 產銷履歷制度
    政策變遷
    多元流理論
    食品安全
    Traceability System
    Policy Chang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Food Safety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9-04 14:15:52 (UTC+8)
    摘要: 我國推動「產銷履歷制度」之農產品溯源政策可追溯至民國91年。當時我國農業面對加入WTO的衝擊,改以生產高品質、高經濟價值之農產品因應國際競爭壓力。我國政府於93年進行產銷履歷3年的示範計畫,並於96年制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歷經107年制定《有機農業促進法》與108年吉園圃標章的退場,隨著我國經濟的成長、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及電子化政府等發展,產銷履歷制度之政策變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多元流理論」以次級資料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探討我國產銷履歷制度之政策變遷。研究發現,政策視窗開啟時間分別為96年與108年,關鍵因素是我國成為WTO成員國與《有機農業促進法》的制定,而問題流之「焦點事件」、政治流之「政權移轉」影響政策變遷最為顯著,且關注產銷履歷政策的利益團體較為稀少,另政治流之「國內氣氛」影響行政機關找尋相應的「備選方案」,而問題流之「焦點事件」與政治流之「國內氣氛」息息相關。
    The policy of trace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year 2002. At that time, facing the impacts of joining the WTO,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model shifted towards producing high-quality, economically valu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mee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ressures. The government initiated a 3-year demonstration project for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in 2004 and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ertification Act" in 2007.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included the enactment of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Promotion Act" in 2018 and the phase-out of the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 mark in 2019. The policy evolution of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has been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d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by the public, and advancements in e-governme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licy changes in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through the lens of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using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licy windows opened in 2007 and 2019, with key factors being Taiwan'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Promotion Act," respectively. The "focusing events" within the problem stream and the "administrative or legislative turnover" within the political stream we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influencers of policy changes. Additionally, interest groups concerned with the traceability policy were relatively scarce. Moreover, the "national mood" within the political stream influenced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in seek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with a close relationship observed between the "focusing events" in the problem stream and the "national mood" in the political stream.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Babbie, Earl (2004). 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臺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譯自The Basics Social Research.
    Judd, C. M., Eliot R. Smith, & Louise H. Kidder (2000). 社會科學研究法 社會關係研究取向(下),黃銘惇(譯),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譯自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6 th Ed).
    Stewart, W. D., & Michael A. Kamins (2000). 次級資料研究方法(第二版),董旭英、黃儀娟(譯),臺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譯自Secondary Research :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Method.
    王宏文、宮文祥、陳淳文(2016)。食安風暴下的農產品標章制度:臺灣實證研究。臺灣:Airiti Press。
    王聞靜(2009)。臺灣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之建構與未來展望。農業生技產業季刊,16,17-24。
    王禮福(2005)。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凱弘、梁綰琪(2009)。政策爲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爲例。臺灣民主季刊,6(3),125-167。
    方怡捷(2020)。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以多元流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市:東華。
    尤嘉璋(2020)。青年農民對產銷履歷認知及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技術報告,未出版,嘉義市。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五版)。高雄市:巨流出版社。
    立法院公報(2019年11月4日)。審議「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修正草案」,立法院第108卷第93期院會紀錄,臺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2019年12月3日)。《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修正案完成三讀,立法院第108卷第93期院會紀錄,臺北市:立法院。
    宇野一雄(2002)。日本農業從事策略聯盟的經驗。農政與農情,118,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4103。
    江穎俊(2013)。作物農產品驗證服務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江明修、張浩榕(2020)。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之政策變遷分析:多元流程模型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2(2),1-33。
    朱慧敏、蘇瑞淳、魏禎儀(2023)。從農場到餐桌,產銷履歷為食安做強力助攻。農政與農情,369,13-17,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4023。
    吳宣萱、張雅晶、黃新達(2023)。強化標示規範,提升產銷履歷農產品識別度。農政與農情,369,6-12,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4023。
    吳鑫宏、陳怡瑩、周宜靜(2023)。產品來源透明,畜禽產銷履歷顧健康好安心。農政與農情,369,24-26,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4023。
    吳亭頤(2023年12月16日)。全台12%耕地有產銷履歷 胡忠一:持續朝50%努力。人間福報,2023年12月17日,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70939。
    李長群、陳玫瑾(2017)。農產品生產追溯系統對購買意願之影響。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2),128-138。
    李瓊妮、朱慧敏、黃仲杰、黃崇瑜、范敉晨、彭權翊、黃建嚴、李思茹(2011)。食安五環相串連,溯源蔬果好安心。農政與農情,354,19-24,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2874。
    林書帆、康椒媛(2018)。產銷履歷不只是農產品標章,更是農場管理與集團經營工具—落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為接軌國際驗證做好準備。豐年雜誌,68(11),14-27。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6,1-18。
    林水波、王崇斌(1998)。政策論述與政策變遷的關聯性---批判取向的分析。臺灣政治學刊,3,195-273。
    周子閔(2017)。建構臺灣產銷履歷制度之推動模式。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秀蓉、張佳勳、李翊禎、陳怡均、葉昱琪(2017)。食安風暴下綠色行銷對消費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農產品產銷履歷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8(3),251-276。
    胡忠一(2005)。我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與推動示範計畫辦理現況,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23年10月10日,取自:https://www.hdares.gov.tw/upload/hdares/files/web_structure/6346/P23-66.pdf。
    胡忠一(2006)。建立我國農產品產銷履歷紀錄制度。安全農業生產體系研討會專集,80,13-40。
    姜姿安(2019)。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研究—從政策變遷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洪嘉鎂(2023)。分析影響養殖漁民參與產銷履歷制度之因素。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張硯凱(2011)。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之研究:多元流程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賢(2015)。政策論證。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榕(2023)。提高衛生管理,產銷履歷水產品安全有保障。農政與農情,369,18-23,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4023。
    張雅涵(2023)。農產品認證制度之法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志豪(2020)。我國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政策變遷之演化途徑分析—多元觀點分析法之應用。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公共事務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張浩榕(2019)。從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到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以政策變遷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紹勳(2003)。研究方法(第三版)。臺中市:滄海書局。
    許文富(2014)。台灣農民組織採雙軌制之政經分析。合作社事業報導,84,2-6,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clc-coop.tw/files/news/21_2e4ccb8f.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祈睿(2007)。新農業運動-擴大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農政與農情,179,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12775。
    陳祈睿(2007)。農產品驗證標章正式啟動-安全農業邁入新紀元。農政與農情,181,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12977。
    陳祈睿(2008)。我國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之執行成果。農政與農情,188,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13631。
    陳武雄(2010)。推動與國際接軌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農政與農情,215,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1384。
    陳希嘉、廖唯喆(2020)。畜牧生產好用心,透明來源揪安心。農政與農情,333,24-31,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10692。
    陳佳鈴(2022)。產銷履歷達人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冠球(2012)。跨域電子治理服務:實務評估方案(期末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23年4月30日,取自: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5644/3313/0058995_1.pdf。
    黃國敏、黃茂俊(2013)。我國豬隻產銷履歷政策執行之探討:新竹縣個案研究。中華行政學報,12,7-23。
    黃振德、莊淑芳、廖耀宗(2001)。推動農業策略聯盟 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政與農情,107,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1806。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游昇俯(2024年2月15日)。退休農糧署長胡忠一 由產業大局調理農業體質:救產銷失調保價格 催生履歷制度護食安。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12998。
    葉寶玉(2004)。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農政與農情,139,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5985。
    農業部(2005)。安全農業是國際護照,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
    農業部(2005)。農產品掛保證‧消費者更安心,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
    農業部(2006)。主任委員就職記者會致詞稿,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
    農業部(2006)。蘇嘉全農業革命 迎戰進口農產品,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12717。
    農業部(2006)。「生活e指通」農業休閒好幫手,2024年3月2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2665。
    農業部(2006)。生產履歷衝衝衝 農產品反守為攻,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12722。
    農業部(2007)。新農業運動成果與展望記者會,2023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2。
    農業部(2019)。溯源農產品驗證輔導及安全管理與行銷計畫,2023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coa.gov.tw/redirect_files.php?id=37313&file_name=b8sLKl966w5FgA8jELSYA05lZ2j8X1FTYss9R7WXEcSvuNdBdQ6jL9BQWGEqual0VmQafWGPlus8bEWgqreKd1KZs3p1WGSlash3ykbnEdysVzz7I6z9eUw0OgTUR。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廖俊松(1999)。從理論到政策形成:政策窗模型的推介與適用。社區發展季刊,87,300-311。
    蔡本原(2021)。臺灣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關鍵成功因素之研析。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52,27-38。
    蔡憲唐、蕭宏金、洪嘉聰、陳彥鉛(2012)。我國農產品產銷履歷政策之實證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67-108。
    魯炳炎(2003)。我國工業專用港轉型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之公共政策觀點—政策網絡與政策變遷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19,255-296。
    魯炳炎(2009)。從多元流程觀點談蘇花高興建決策之議程設定與政策選擇。東吳政治學報,27(4),171-240。
    魯炳炎(2016)。公共政策與民主治理:苗栗大埔徵地案的多元流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魯炳炎(2020)。民主的政策科學2.0:政策過程理論的初探。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魯炳炎、張永明(2006)。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公路為例。政治科學論叢,30,131-164。
    鄭惠如(2021)。消費者倫理與豬肉產銷履歷衍生之信任感和知覺品質對消費者意願與願付價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國才(2008)。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之規劃建置及未來方向。農政與農情,196,2024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a.gov.tw/ws.php?id=18357。
    潘若琳、顏良恭、吳德美(2009)。全球治理對台灣基因改造農產品管制政策制定的影響。行政暨政策學報,48,1-62。
    魏于翔、陳祈睿、吳宣萱(2016)。溯源農產品發展趨勢。農業生技產業季刊,48,19-26。
    謝育爭(2020)。臺灣實驗教育政策變遷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顏建賢、莊雅萌、馮祥勇、林如森、張婷媛(2012)。整合行銷傳播對產銷履歷農產品推廣效果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7,23-37。
    貳、英文部分
    Cohen, M. D. , J. G. March, & J. P. Olsen (1972).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1), 1-25.
    Dunn, W. (1994). Public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ogwood, B. W., & B. G. Peters (1983). Policy dynam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Jahn, G., Matthias Schramm, & Achim Spiller (2005). The reliability of certification: Quality labels as a consumer policy tool.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8(1), 53-73.
    Jones, M. D., H. L. Peterson, J. J. Pierce, N. Herweg, A. Bernal, H. Lamberta Raney, & N. Zahariadis (2016).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a multiple streams meta-review. Policy Studies Journal, 44, 13-36.
    Kingdon, John Wells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Boston: Little, Brown.
    Kingdon, John Wells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ingdon, John Wells (2003).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Pub Group.
    Loader, R., & Jill. E. Hobbs (1999). Strategic Responses to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Food Policy, 24(6), 685-706.
    Sabatier, P. A., & Hank C. Jenkins-Smith (1999).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 In Paul A. Sabatier 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pp. 117-166).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Christopher M. Weible (2007).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Innovations and clarifications. In: Sabatier, P.A., 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pp. 189-220). Colorado: West Press.
    Shanahan, Elizabeth A., Mark K. McBeth, Paul L. Hathaway, & Ruth J. Arnell (2008). Conduit or contributor? The role of media in policy change theory. Policy Sciences, 41(2), 115-138.
    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3r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True, J. L., B. D. Jones & F. R. Baumgartner (2007). Punctuated-equilibrium theory: Explainin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ublic policymaking.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stview Press.
    Zahariadis, Nikolas (1999). Ambiguity, time, and multiple streams.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stview Press.
    Zahariadis, Nikolas (2003). Ambiguity and choice in public policy: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odern democracie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Zahariadis, Nikolas (2007). Th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structure, limitations, prospects.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stview Press.
    Zahariadis, Nikolas (2014). The shied of heracles: Multiple streams and the emotional endowment effec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54(3), 466-48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1092103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2103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801.pdf3434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