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十六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金國(2013)。教師進修碩士學位-敘薪?或提昇教學品質。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104-106。 王碩煌(2014)。「教」「學」相長?中學體育代理/代課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慶城(2001)。行政機關建構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全筱曼(2022)。國中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課程之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寶青、陳柏舟(2001)。影響在職人士與碩士課程進修之決策因素。大葉學報,10(2),1-13。 何雅鳳(2010)。在職進修公務人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成就動機之研究-以臺灣中央機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四版)。臺北:五南圖書。 吳孟寧(2007)。公務人員在職進修動機、學習行為表現與職能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大學在職專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淑貞(2009)。公務人員網路在職進修之現況、需求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清基(1995)。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7,2-5。 吳歆嬫、陳桂容(2011)。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之相關研究-以南台灣某科技大學為例。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1),157-170。 李安德(1992)。超個人心理學,若水(譯),臺北:桂冠。譯自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Lefebvre, Andre.1992. 李俊達(2020)。公共服務動機析論:兼論後年改時代提升公共服務動機之策略。文官制度季刊,12(2),57-87。 李雅芬(2016)。地方公務人員訓練進修需求之研究-以某縣政府中階人事人員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雅慧、盧婧宜(2017)。臺灣與香港中高齡者參與學習動機之比較研究。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1),83-117。 汪美伶、李俊賢、李明棋(2018)。重返校園好累?探討職學衝突對在職進修者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8(1),155-192。 林俞君(2021)。終身學習就是教育訓練嗎?從公務人員特質反思公務人力資源發展。公共行政學報,61,79-114。 邱熙堯(2012)。國民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國安民、陳文成、藍俊雄(2015)。職業軍人參與在職進修對生活與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角色衝突為中介變項。管理資訊計算,4(S1),234-248。 張春興(2001)。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許瑛峰(2002)。公務人員在職進修動機取向及其經濟效益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縣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道然、林文燦(2023)。考銓制度(三版)。臺北:五南圖書。 陳美足(2019)。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在職進修意願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重安、許成委(2016)。公共服務動機:回顧、反思與未來方向。公共行政學報,51,69-96。 彭惠玲(2021)。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修法歷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婉琪(2017)。女超人-敘說已婚女性教師在職進修的歷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淑斐(2023)。國中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之幸福感內涵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企業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湯馬斯.佛里曼(2007)。世界是平的,楊振富、潘勛(譯),臺北:雅言文化。譯自The World is Flat.Thomas Friedman.2005. 黃于恬(2020)。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制度的推展與省思。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5),77-93。 黃文柔(2023)。以自我決定理論及訊息處理理論觀點探討線上學習之內在動機與學習投入。台灣教育研究期刊,4(2),343-365。 黃淑娟(2008)。魚在水裡哭-男女性在職進修公務人員多重角色、性別角色及其因應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書局。 愛德華.史密斯等著(2005)。普通心理學,洪光遠(譯),臺北:桂冠圖書。譯自Atkinson and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dward E. Smith& Susan Nolen-Hoeksema& Daryl J. Bem&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Loftus& Stephen Maren. 2003. 葉世凱(2020)。彰化縣公務人員在職進修動機取向、影響因素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南投。 董祥開、陳敦源、王光旭、王婷虹、詹慶恩(2022)。公務人力高齡化現象下的世代差異及其影響。文官制度,14(1),25-63。 樊祖燁、潘博宇(2021)。雙因子理論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學習態度作為中介變數。商管科技季刊,22(2),257-297。 蔡良文(2018)。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七版)。臺北:五南圖書。 鄧雅丹(2018)。公務人員在職公餘進修之意願與影響因素之分析-以臺中市政府為例。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鄭凱元(2011)。激勵因素對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國際連鎖觀光旅館員工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蘋瑄(2022)。探討公務人員在職進修研究所的學習動機之研究:以雙北市行政機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秀玲(2020)。影響公務人員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參與動機障礙因素研究-以高雄市區公所員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富萍(2020)。臺中市政府公務人員在職進修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羅世維(2007)。公務人員在職進修意願之探討—以新竹市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羅譽鑫(2019)。境外專班在職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92-209。
貳、西文部分 Alderfer, C.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142-17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Chen, Ch., & Bozeman, B. (2013). Understanding Public and Nonprofit Managers’ Motiv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5, 584-607. Coon, D. (2004).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y. Wadsworth: Thompson. Deci, E. L., & R. M. Ryan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Frey, B. S., & R. Jegen, (2001). Motivation crowding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15(5), 589-611. Gary R. V. (Ed.), (2009). APA Colleg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enderson, K. A. (1991). Dimensions of Choic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erzberg, F. (1968)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6, 53-62. Maslow, A.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370-396.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aslow, A.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Maslow, A., & Lowery, R. (Ed.). (199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Wiley & Sons.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alysis. 2nd Edition, Longman, Melbourne. Osamwonyi, E. F. (2016).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Overview, Problems and the Way Forward.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7, 83-87. Ryan, R. M., & J. P. Connell (1989).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5), 749-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