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24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23896      線上人數 : 8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461


    題名: 看見障礙了?——季季小說的再評價
    Seeing Disability? —— A Reevaluation of Ji Ji's Novels
    作者: 呂妍瑢
    Lu, Yan-Rong
    貢獻者: 紀大偉
    Chi, Ta-Wei
    呂妍瑢
    Lu, Yan-Rong
    關鍵詞: 季季
    身心障礙
    鄉土文學
    關懷
    殖民情境
    典型/非典型鄉土女性
    1960年代
    1970年代
    Ji Ji
    Disability
    Native Literature
    Care
    Colonial Context
    Typical/Atypical Native Women
    1960s
    1970s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8-05 12:16:45 (UTC+8)
    摘要: 本文關注資深台灣作家季季(1944-)在1960、70年代小說,企圖擴展研究季季其人其作的討論空間。本文從障礙研究領域和性別研究領域借取研究方法,關心其中的身心障礙者、污名身分,試圖讓小說中的邊緣角色「重見天日」。季季是當時少數活躍於文壇的本省籍女作家,作品以寫實主義描寫鄉土的弱勢族群、現代主義掌握人的內在活動,在戰後文學中佔有獨特位置。綜觀察學界既有的前行研究,大多將季季小說放在女性與鄉土、都市與鄉村、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等框架裡討論。身心障礙研究做為一種新興研究路徑,可以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豐富季季和台灣文學的研究。本文欲分析三個面向:身體與障礙、性別與障礙、殖民與障礙——做為季季研究可以被納入身心障礙研究討論的範疇。
    雖然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還未有「身心障礙」一詞的完整概念,然而季季小說中的障礙卻超前「出現」,使得模糊的障礙定義成為研究可議的空間。本文以「身體與障礙」為首,討論身心障礙的過去式,從中發現畸形鄉土的面貌;「性別與障礙」繼續扣連鄉土,關注瘋癲、典型/非典型鄉土女性的敘事,回探女性與土地的關係;「殖民與障礙」則指角色在殖民情境下,如何因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壓迫而無嘴。「身體、性別與殖民」三者又可交互回應不同論者的「關懷說」,校正廉價的關懷或是障礙的關懷,重新評價季季小說的獨特之處。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ovels of seasoned Taiwanese writer Ji Ji (1944-) from the 1960s and 1970s, attempting to expand the discussion space for research on Ji Ji and her works. Drawing from the fields of disability studies and gender studies, the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disabled and stigmatized identities within her works, aiming to bring the marginalized characters in her novels to light. Ji Ji was one of the few native Taiwanese female writers active in the literary scene at the time, and her works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post-war literature with their realistic portrayal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rural areas and modernist grasp of inner human activiti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mostly places Ji Ji's novels within frameworks of women and rural areas, urban and rural,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Disability studies,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path, can enrich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Ji Ji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ree aspects: body and disability, gender and disability, and colonization and disability—demonstrating how Ji Ji's work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discussions in disability studie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was not fully formed in Taiwanese society in the 1960s., the appearance of disabilities in Ji Ji's novels was ahead of its time, making the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disability a space for research.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body and disability," discussing the past tense of disability and uncovering the deformed rural landscape; "gender and disability" continues to connect with rural areas, focusing on the narratives of madness
    and typical/atypical rural women, 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land; "colonization and disability" refers to how characters are oppressed and silenced by the state's ideological machinery in colonial contexts. "Body, gender, and colonization" can respond to different scholars' " care theories" correcting cheap cares or cares about disabiliti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Ji Ji's novel were reevaluated.
    參考文獻: 一、 文學作品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1961年發表),《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
    季季,〈舞臺〉(1964年發表),《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雜誌社,1966年)。
    ——,〈屬於十七歲的〉(1965年發表),《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雜誌社,1966年)。
    ——,〈擁抱我們的草原〉(1965年發表),《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雜誌社,1966年)。
    ——,《我不要哭》(台北:皇冠雜誌社,1968年)。
    ——,〈只有寂寞的心〉(1967年發表)《誰是最後的玫瑰》(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在遠方的戰地上〉(1965年發表),《泥人與狗》(台北:晚蟬,1969年)。
    ——,〈風暴之後〉(1967年發表),《泥人與狗》(台北:晚蟬,1969年)。
    ——,〈杯底的臉〉(1968發表),《季季自選集》(台北:文豪出版社,1976年)。
    ——,〈吠〉(1972年發表),《蝶舞》(台北:皇冠,1976年)。
    ——,〈跨〉(1973年發表),《蝶舞》(台北:皇冠,1976年)。
    ——,〈債〉(1973年發表),《蝶舞》(台北:皇冠,1976年)。
    ——,〈鐘聲〉(1970年發表),《拾玉鐲》(台中:慧龍,1976年)。
    ——,〈拾玉鐲〉(1974年發表),《拾玉鐲》(台中:慧龍,1976年)。
    ——,〈死了的港〉(1966年發表),《異鄉之死》(台北:大地,1978年)。
    季季,〈浪花〉(1968年發表),《異鄉之死》(台北:大地,1978年)。
    ——,〈異鄉之死〉(1969年發表),《異鄉之死》(台北:大地,1978年)。
    ——,〈幸福與噩夢〉(1970年發表),《異鄉之死》(台北:大地,1978年)。
    ——,〈廿十九歲的嬰兒〉(發表年不詳),《異鄉之死》(台北:大地,1978年)。
    ——,〈我無罪〉(1977年發表),《誰開生命的玩笑》(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紫紅蔻丹〉(1977年發表),《誰開生命的玩笑》(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獎券〉(1977年發表),《攝氏20-25度》(台北:爾雅,1987年)。
    ——,〈傷春〉(1979年發表),《澀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秋割〉(1979年發表),《澀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禮物〉(1979年發表),《澀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月亮的背面〉(1970年發表),《月亮的背面》(台北:大地,1990年)。
    ——,《行走的樹:追懷我與「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時代》(台北:印刻,2015年)。
    林瑞明,〈尋找一條可以逆流的河——《季季集》序〉(1993年發表),季季著,林瑞明編,《季季集》(台北:前衛,2007年)。
    吳錦發,〈論季季小說中的男女關係〉(1993年發表),季季著,林瑞明編,《季季集》(台北:前衛,2007年)。
    季季,〈寂寞之冬〉(1970年發表),季季著,林瑞明編,《季季集》(台北:前衛,2007年)。
    ——,〈琴手〉(1972年發表),季季著,林瑞明編,《季季集》(台北:前衛,2007年)。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陳小慰譯,《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985)(台北:天培,2017)。
    坂口䙥子,〈番婦羅婆的故事〉(1961年發表),王德威、黃英哲編,涂翠花、蔡建鑫譯,《華麗島的冒險》(台北:麥田,2010年)。
    張文環,〈父親的要求〉(父の顏,1935年發表),張文環著,陳萬益編,陳千武譯,《張文環全集 第一卷:小說集〈一〉中、短篇》(台中: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2002年)。


    二、 學術專書

    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新北:群學,2010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申昀晏譯,《戰爭的框架》(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2009)(台北:麥田,2022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三版)》(新北:聯經,2016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著,宋治德譯,《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台北:時報,2019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1952)(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年)。
    艾莉斯・楊(Iris M.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2004)(台北:商周,2007年)。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2004年)。
    季季編,《六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77年)。
    桂文亞,〈不停的寫——季季與《我的故事》〉(1975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彭瑞金,〈生命中可以逆流的河——試論季季的生命觀〉(1978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鄭明俐,〈談季季散文的風格〉(1978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葉石濤,〈季季論——台灣婦女生活中的「詩與真實」〉(1978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戴華萱,〈進入鄉土的寫實小說——女性鄉土小說〉(2019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蘇敏逸,〈臺灣文學史上的季季〉(2019年發表)季季、蘇敏逸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9:季季》(台南:台灣文學館,2019年)。
    季季,〈波波,我要去看你了!〉(1966年發表),林燿德編,《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0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北:聯經,201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
    唐毓麗,《通過身體思考——當代文學中的身體敘事》(台北:晨星,2021年)。
    ——,《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新北:花木蘭文化,2014年)。
    孫小玉,《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失能女性之性/別、身體/政治、與詩/美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麥可・奧立佛(Michael Oliver)、柯林・巴恩斯(Colin Barnes)著,紀大偉、張恒豪、邱大昕譯,《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The New Politics of Disablement)(新北:群學,202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新北:聯經,2016年)。
    黑川綠、藤野豐著,黃耀進譯,《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差別の日本近現代史——包摂と排除のはざまで)(台北:游擊文化,2017年)。
    蓋雅翠・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李根芳譯,《在其他世界:史碧瓦克文化政治論文選》(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新北:聯經,2021年)。
    薩伊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 1993)(新北:立緒,2000年)。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台北:春山,2020年)。
    大衛・T・米切爾(David Mitchell)、莎朗・史奈德(Sharon Snyder),〈敘事的義肢與隱喻的物質性〉(Narrative Prosthesis and Materiality of Metaphor),劉人鵬等編,林家瑄等譯《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Lingering Disabilities: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蜃樓,2014年)。
    葛蘭-湯姆森(Rosemarie Garland-Thomson),〈注視〉(Beholding),H—德克森(H-Dirksen)等著,劉人鵬等編,林家瑄等譯《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Lingering Disabilities: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蜃樓,2014年)。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6年)。
    Puar, Jasbir K. The Right to Maim: Debility, Capacity, Disabi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Clare, Eli. Brilliant Imperfection: Grappling with Cur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Eun Jung, Kim. Curative Violence: Rehabilitating Disability,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odern Kore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Bordo, Suasn. “Reading the Male Body” The Male Bod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鈺婷,〈代言、協商與認同——五○年代女性文學中臺籍家務勞動者的文本再現〉,《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245-270。
    沈雕龍,〈冷戰下的音樂記憶和「精神武器」:《今日世界》(1952-1973)作為政治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介中空間」〉,《文化研究》第35期(2022年10月),頁231-278。
    邱大昕,〈為什麼需要女性主義身心障礙研究〉,《婦研縱橫》第96期(2012年4月),頁16-24。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年7月)。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卷4期(2006年3月),頁125-154。
    林昱辰,〈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9-2003〉,《弘光學報》第86期(2020年9月),頁89-106。
    林積萍,〈論臺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371-388。
    紀大偉,〈情感的輔具:弱勢,勵志,身心障礙敘事〉,《文化研究》第15期(2012年9月),頁87-116。
    ——,〈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2013年4月),頁47-83。
    ——,〈洪醒夫——從文學認識歷史中的障礙〉,《臺灣社會學會通訊》第87期(2017年11月),頁70-73。
    ——,〈悲情身體,治療時間:從台語片贖回視覺障礙歷史〉,《中外文學》51卷2期(2022年6月),頁59-96。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徐國章,〈臺灣日治時期之彩票發行制度〉,《臺灣文獻》54卷1期(2003年3月),頁133-182。
    唐毓麗,〈病患的意義——談《天河撩亂》及《丁莊夢》的家族/國族紀事與身體〉,《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9月),頁145-182。
    ——,〈臺北意象與諷刺美學:探索疾病書寫中的人文價值〉,《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6月),頁235-272。
    ——,〈從戒嚴到解嚴:探索王幼華小說《騷動的島》的身體變異〉,《成大中文學報》第73期(2021年6月),頁189-222。
    張恆豪、顏詩耕,〈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33期(2011年3月),頁402-416。
    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 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文化研究》第9期(2009年6月),頁5-44。
    張毓如,〈聽覺寫實:台灣廣播小說敘事美學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85-116。
    許尤娜、吳清海,〈季季的現代主義鄉土小說──〈屬於十七歲的〉析論〉,《雲林文獻》第53輯(2011年12月),頁25-44。
    陳芳明,〈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
    陳佩甄,〈現代「性」與帝國「愛」:台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台灣文學學報》第23期(2013年12月),頁101-135。
    ——,〈「褲兒」生存模式:《誰在找麻煩》和《日常對話》中的酷兒時間與修復轉向〉,《文化研究》第31期(2020年10月),頁7-42。
    ——,〈疲竭之愛:李箱與翁鬧作品中的現代愛,及其不滿〉,《台灣文學學報》第40期(2022年6月),頁35-68。
    海瑟愛(Heather Love)著,張永靖譯,〈污名的比較:殘障與性〉(The Case for Comparison: Stigma betwee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文化研究》第13期(2011年9月),頁282-295。
    葉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2005年3月),頁209-251。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賴香吟解嚴小說中的知識菁英和底層人民〉,《中外文學》39卷4期(2010年12月),頁7-43。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45卷3期(2015年9月),頁457-486。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年1月),頁33-54。
    傅素春,〈談季季永定日月系列散文的記憶與鄉土話語之重組〉,《藝見學刊》第21期(2021年4月),頁1-32。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卷1期(2002年6月)。
    Garland-Thomson, Rosemarie. “Integrating Disability, Transforming Feminist Theory.” NWSA Journal 14.3 (2002): 1-32.
    Hayward, Eva.“More Lessons from a Starfish Prefixial Flesh and Transspeciated Selves.”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36.3/4 (2008):66-85.
    Ahmed, Sara. “Interview with Judith Butler.” Sexualities, 19.4 (2016): 482-492.

    (二) 學位論文

    方莊雅,〈季季小說人物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王譽潤,〈書寫「瘋癲」——台灣小說中的精神障礙〉(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江秀琴,〈女性、家族、地方——季季作品探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李麗敏,〈季季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沈獻程,〈台灣慢性精神醫療設施的歷史變遷研究(1895-2000)〉(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翁繪棻,〈台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高敏軒,〈季季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鍾禎〈世代、性別、家——以季季、周芬伶、鍾怡雯散文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黃淑娟,〈季季及其七○年代小說探論〉(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慧芬,〈七○年代台籍女作家鄉土散文研究——以邱秀芷、劉靜娟、謝霜天、季季、白慈飄、心岱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系碩士論文,2011年)。
    翁智琦,〈反共所繫之處:冷戰前期臺港泰國民黨報紙副刊宣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頁63。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致亨,〈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三) 研討會論文

    張雅涵,〈論季季一九七○年代小說的女性鄉土語境〉,「第二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5月)。
    李雄揮,〈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語言人權語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4年12月)。

    四、 雜誌文章

    花村,〈解剖季季的神話——季季作品討論的記錄〉,《臺灣文藝》第61期(革新第8號)(1978年12月),頁189-211。
    李博信,〈被遺忘的義行——人類的使徒——稻垣藤兵衛〉,《臺灣扶輪》9月號(2019年9月),頁79-81。
    林家慶,〈生命與土地的結合──臺灣女作家的地誌書寫座談紀實〉,《文訊雜誌》第276期(2008年10月)頁101-104。
    夏安,〈季季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書評書目》第35期(1976年3月),頁62-72。
    許德賢,〈季季的創作生活〉,《書評書目》第35期(1974年3月),頁72-75。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年代小說〉,《文訊雜誌》第13期(1984年8月),頁62-63。
    編者,〈編輯室報告〉《臺灣文藝》第54期(革新第2號)(1977年3月),頁6。
    鍾肇政,〈敬致讀者〉,《臺灣文藝》第53期(1976年10月),頁4-5。
    ——,〈回顧與前瞻——有關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的幾點報告〉,《臺灣文藝》第55期(革新第2號)(1977年6月),頁12。
    ——,〈編輯報告〉,《臺灣文藝》第61期(革新第8號)(1978年12月),頁3-5。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季季、廖輝英〉,《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頁70-71。


    五、 報紙文章

    永和訊,〈產後發瘋 被鎖屋中〉,《聯合報》,1959年5月24日,第4版。
    本報訊,〈莫悲容醜 可奪天工〉,《聯合報》,1954年10月14日,第3版。
    本報鳳山廿六日電,〈瘋女出樊籠 未再發神經 住持善意使人懷疑 仁醫同情免費療治〉,《聯合報》,1962年6月27日,第3版。
    本報訊,〈貧家悲慘事 鐵鍊鎖愛子 荒郊矮屋重見光明 老父聞訊感極涕零〉,《聯合報》,1964年4月23日,第3版。
    本報記者・郭淑敏,〈受託收容精神病患者 私立醫院設備太簡陋 主管單位應速設法謀求改善〉,《聯合報》,1974年3月16日,第6版。
    台北訊,〈首批優良書刊 市府推荐閱讀〉,《聯合報》,1979年1月23日,第6版。
    正夫,〈日本特開講座 研究女性〉,《聯合報》,1955年2月11日,第4版。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聯合報》,1989年5月10日,第27版。
    東京,〈大千世界 日女赴美改頭換面〉,《聯合報》,1955年5月5日,第2版。
    宜蘭訊,〈患上精神病 被囚卅三年每日三餐由母供食 陳老嬰獲送院治療〉,《聯合報》,1966年6月4日,第6版。
    季季,〈那個人〉,《聯合報》,1975年2月13日,第3版。
    ——,〈暗影生異彩〉,《聯合報》,1976年6月10日,第12版。
    ——,〈鄉土〉,《聯合報》,1977年3月26日,第12版。
    李瑞,〈未婚媽媽之家 給妳幫忙‧給妳愛護 更給妳再奮鬥的勇氣〉,《聯合報》,1978年11月28日,第9版。
    李瑞騰,〈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聯合報》,1987年10月25日,第15版。
    黃寤蘭,〈女性雜誌一系列報導「未婚媽媽」 女導演李美彌拿它當處女題材〉,《聯合報》,1979年3月19日,第7版。
    琦君,〈猶有最高枝〉,《聯合報》,1976年8月25日,第12版。
    蘆洲訊,〈十七年不見天日 蘆洲鄉有個瘋子此次普查才被發現〉,《聯合報》,1956年9月16日,第3版。
    薇薇夫人,〈再談「無法掩飾的事實」(上)〉,《聯合報》,1972年10月23日,第9版。


    六、 電子媒體

    La Vie,〈閱讀時光放電——專訪王小棣導演(上)〉(來源:https://udesign.udnfunlife.com/mall/cus/gbr/Cc1g03.do?dc_btn_0=Func_Read_Design_Article&dc_xuid_0=458,2015年6月2日)。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第十九屆雲林文化藝術獎頒獎 不同世代藝術家共同見證雲林文化藝術成長茁壯!〉(來源:https://www.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4&s=438562,2023年12月2日)。
    周寅彰,〈「電視文學:書寫七零年代的媒體神經支配」施茗懷專題演講側記〉(來源:https://medium.com/@nccutwliterature/電視文學-書寫七零年代的媒體神經支配-施茗懷專題演講側記-1729b48151b9,2020年12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9159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900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101.pdf2451KbAdobe PDF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