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223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599804      線上人數 : 9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237


    題名: 文如其人:論李長之的「傳記批評」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on Li Changzhi’S Biographical Criticism
    作者: 廖棟樑
    貢獻者: 中文系
    關鍵詞: 李長之;傳記批評;文如其人
    Li Changzhi;Biographical Criticism;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日期: 2018-10
    上傳時間: 2024-07-03 13:22:26 (UTC+8)
    摘要: 曾經是「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的李長之(1910-1978),直到上世紀近九十年代才陸續被人提及、研究。李長之以「傳記批評」蜚聲批評界,所謂「傳記批評」是以傳記之體遂行批評之言說。 「傳記批評」是李長之文學批評的主要方式,因為,不僅他用這種方式寫了好幾部、好幾篇非常 有價值的專著、論文,而且貫穿他的三卷本《中國文學史略稿》中,對眾多人物的批評,也採用 了這種方式。可以這麼說,「傳記批評」構成了他批評實踐的獨特景觀。所以,文學史家將李長 之的文學批評定位為「傳記批評」,說「作為批評家,李長之最善於進行傳記式的批評,他善於將作家的人格和風格互相輝映闡發,感同身受地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吟詠,把創作看作是作家生 命的流露,從而深入把握作家的獨特生命,把生動的人格形象寫下來。」這個闡釋,已不止是作 家、作品的互釋,而且關注人格、風格和生命的問題了。所以,作家「人格」與作品「風格」以 及作家「人格」與作品「風格」的統一才是李長之「傳記批評」的核心論題,藉此表達他對「理 想人格」的期待。 對李長之來說,批評的任務就是抓住作家的特徵,選擇那些足以顯現他性格的真實材料,創 造性地塑造作家,並用作家傳記去印證、闡釋作品,而批評的目的則是描繪出這一關注作品與個 人性情的關係和作品本身的風格的「作家肖像」。李長之這種「傳記批評」所顯露的對個體生命 和人格與作品風格的格外關注,有其內在的意圖,那就是體現出一種「感情的批評主義」,一種 文化的整體觀念,和重整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出版前,帶有文學理論性質的《苦霧集》(1942)、《批評精 神》(1942)、《夢雨集》(1945)與譯著的《德國古典精神》(1943)、《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1943), 還有《迎中國的文藝復興》(1944)和《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1944)等專著就已面世,這說 明李長之已是一邊思考文藝批評的相關論題,另一邊則通過傳記具體實踐其文學批評。任何文學 批評總是依賴於一定的文學理論,依據於所提供的原理、概念和方法來描述、解釋和評價具體作 家作品。因此,本計畫也就通過李長之的文藝理論,嘗試其對「傳記批評」進行深描細論。 本計劃擬以《魯迅批判》(1936)、《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1940)、《韓愈》(1944)、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陶淵明傳論》(1953)以及《孔子的故事》(1956)等系列傳 主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的「傳記批評」專著為討論對象,透過定點上的橫斷(synchronic) 與歷史發展上的縱貫(diachronic)的運用,而清楚說明「傳記批評」的全貌。 就定點上的橫斷言,本計畫先採用個案研究,詳細剖析各部「傳記批評」著作的各自不同個 性以及共同特色。然後,在和近現代的兩位傳記大家梁啟超、朱東潤的比較中,肯認其「傳記批 評」的關鍵在「人格」與「風格」的印證所形成一整體的藝術世界。並且,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發 揮他對於「人格」與「風格」統一的看法,「人格」與「風格」的同構對應性也就被轉化為風格 與語言的關係。 就歷史發展上的縱貫言,本計畫按李長之寫作的時間先後,借用學者三個階段的說法仔細辨 明各個階段的「傳記批評」作品所呈現的形態特徵。其間的分界也許很不明顯,但仍足以說明李 長之「傳記批評」的形成和逐步發展過程,考察「傳記批評」的一些變化線索。 李長之學貫中西,既有深厚的國學底子,又十分熟悉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國文化。他的「傳記批評」有西方批評的明顯影響,又有中國古代批評的根基。「傳記批評」既然是「其人」、「其 文」的互相闡釋,在意識到與古典的關係下,關於作家和作品之關係內涵,「文如其人」是其傳 統表述。那麼,通過李長之「傳記批評」的考察,一方面窺知他如何接受、承繼以至轉化此一關鍵性的古代文學批評觀念,另一方面則澄清「文如其人」的涵義及適用限度,此對文學批評是很有意義的,也可明白古典詩學對於現代文學批評建構的價值與啟發。
    關聯: 科技部, MOST106-2410-H004-168, 106.08-107.07
    資料類型: report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