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013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67867      線上人數 : 9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013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136


    題名: 女性學者程俊英與裴溥言 《詩經》詮釋研究
    The Interpretations of Shi-Jing by Female Scholars Cheng Jun-Ying and Pei Pu-Yan
    作者: 劉安妮
    Liu, An-Ni
    貢獻者: 車行健
    JU, XING-JIAN
    劉安妮
    Liu,An-Ni
    關鍵詞: 程俊英
    裴溥言
    《詩經》
    婦女詩
    女性詩經學
    Cheng Jun-Ying
    Pei Pu-Yan
    Shi-Jing
    women's poems
    Female Shi-Jing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3-01 12:41:22 (UTC+8)
    摘要: 自五四疑古浪潮跳脫《詩序》、詩柄論述框架,不再將「經學」視為牢不可破的地位,或作為儒家教化的意識型態,強調回歸文本。程俊英、裴溥言為女性學者,對於詩篇力求《詩經》本來面目,同時又展現出對於女性議題的關懷與特有視域。
      本論文除首、尾二章外,主要的內容包括三章,分述如下。第二章,論述程俊英生平經歷、《詩經》研究內容概述、女性意識與其《詩經》詮釋。《詩經》中有諸多與女性議題相關的詩篇,其中部分詩篇被歷代學者視為淫詩,程俊英對淫詩進行重省,對於詩中男尊女卑局面,給予嚴峻批判。其次,程俊英對婦女詩篇的詮釋具有「女性關懷」的特色,生動描繪女性行為、心理,彰顯女性自主意識、婚姻自由,強調女性多數情況下是在封建社會體制的「單向受害者」。程俊英的對《詩經》的詮釋,主要受晚清民初婦女解放、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等時代思潮影響,導致程俊英不自覺在解釋詩篇時雜揉「時代縮影」。
      第三章,論述裴溥言生平經歷、《詩經》研究內容概述、女性意識與其《詩經》詮釋。裴溥言重視《詩經》的「文學性」,側重《詩經》形式價值、對傳統《詩經》相關議題,並善用「評賞式解析」,詮釋內容具有「互動性」。裴溥言關注淫詩中女性角色,利用情境想像具體女性心理,裴溥言會「弱化」詩中隱晦處所造成的過當遐想,以「自然」視之,如純粹作為「婚戀詩」、「自由戀愛」、「棄婦詩」等,重省淫詩標籤,具有除標籤的作用。其次,裴溥言的詮釋具有「想像性」,同時提倡女性的「價值性」,重視女性對於社會的貢獻力、生存力、存在價值性。
      第四章,主要論述程俊英與裴溥言兩位詩經女性學者對於《詩經》婦女詩的詮釋差異、差異成因:包含第一、「世代」、「思潮」對程俊英與裴溥言之作用;第二、受二人「政治抉擇」、「地域隔閡」影響;第三、「學問性格」不同。
      其次,由程俊英與裴溥言的《詩經》詮釋,進而論述「女性的詩經學」、「女性詩經學」的形成。「女性詩經學」能更加全面且完善地理解《詩經》中女性形象、婦女處境,雖然詮釋關懷角度是以女性為主體,傾向文本詮釋的內涵、價值,力求恢復《詩經》本來面貌。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cholars emphasize returning Shi-Jing to the text. Cheng Jun-Ying and Pei Pu-Yan are female scholars who retrieve the nature of Shi-Jing, while showing their concern and unique vision for women's issues.
    The frist section focuses on the past studies of Shi-Jing and life experience of Cheng Jun-Ying. Jun-Ying's interpretation of women's poem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care",vividly depicts women's behavior and psychology,demonstrates women's awareness such as autonomy and freedom of marriage, emphasizes women are "one-way victims" of the feudal social system. Jun-Ying's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contemporary ideologies such as women's liberation, Marxism,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Pei Puyan’s life experience,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Shi-J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Pei Pu-Y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iterariness" of Shi-Jing.Pu-Yan would weaken the excessive reverie caused by the obscurity in the poem, and treat it as "natural", such as purely as "marriage poems", "Free Love poems","Poems about abandoned wife",etc.Secondly,Puyan's interpretation is "imaginat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advocates the "value" of women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women'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their viability, and their existence value.
    The third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eng Jun-Ying and Pei Puyan, Cheng Jun-Ying and Pei Puyan. The importance of trends and backgrounds on Jun-Ying and Pu-Yan; Secondly, they were affected by "political choices" and "regional barriers" thirdly, they had different "cultural personalities".
     The fourth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s of women's poems.First, the role of "generation" and "trends of thought" ; Secondly, they were affected by their "political choices" and "regional barriers" thirdly, they had different "cultural personaliti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by Cheng Jun-Ying and Pei Puyan,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Women's Shi-Jing" and "Female Shi-Jing". Al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are perspective bases on women, it tends to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strives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Shi-Jing.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班固:《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崔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朱熹:《詩集傳》,臺北市:中華書局,2019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 近人專書(先依編、著者姓氏首筆劃)
    丁亞傑:《生活世界與經典解釋:方苞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Jeanne Ellis Ormrod,白惠芳、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臺北:洪葉文化,2011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朱傑人、戴從喜主編:《程俊英教授紀念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4年。
    朱傑人:《桑榆匪晚集:朱傑人學術論文自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車行健:《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周振甫注、劉勰著:《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年。
    周策縱著,楊默夫譯:《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1980年。
    〔美〕高彥頤,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夏傳才:《詩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細井徇繪、程俊英譯注:《思無邪:詩經名物圖解》,上海:上海古籍,2017年。
    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程俊英、梁永昌:《應用訓詁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選譯》,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年。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程俊英、蔣見元譯注:《詩經》,臺北市:錦繡,1992年。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裴普賢:《中印文學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臺北:東大出版,1981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裴溥言:《先民的歌唱:詩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二》,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四》,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三》,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
    裴溥言:《溥言雜憶》,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裴普賢:《詩詞曲疊句欣賞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裴普賢:《經學概述》,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14)》,臺北:臺大中文系,2014年。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糜文開:《文開隨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糜文開,裴普賢:《中國文學欣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糜文開:《文開隨筆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三、 單篇論文(先依作者姓氏首筆劃)
    丁亞傑:〈士大夫生命的自我投射──方苞《朱子詩義補正》的女性認知〉,《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201-226。
    王鶴:〈程俊英一生結緣詩經〉,《書屋》第5期(2018年5月),頁62-64。
    王鶴:〈馮沅君:三寸金蓮,一級教授〉,《同舟共進》第4期(2020年4月),頁54-56。
    王永健:〈陳中凡先生與蘇雪林、劉開榮的師生情緣〉,《世紀》,第1期(2019年1月),頁90-92。
    占芳、陳述:〈男性奴役下的女性──《詩經》中被棄婦女的哭訴〉,《南昌高專學報》第4期(1994年12月),頁35-37。
    朱傑人、戴從喜:〈程俊英的學術思想淵源與《詩經》研究〉,《文學遺產》第1期(2007年1月),頁148-155。
    朱孟庭:〈民初《詩經》白話註譯的發展─以疑古思潮解構經典地位的影響為論〉,《華梵人文學報》17期(2012年1月),頁1-35。
    朱傑人、戴從喜:〈程俊英的學術思想淵源與詩經研究〉,《文學遺產》第1期(2007年1月),頁148-155。
    吳若芬:〈直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的聲音〉,《中外文學》第13期(1985年5月),頁140-157。
    祁立峰:〈論宮體詩與抒情傳統之關係──兼論梁陳宮體的三種類型〉,《成大中文學報》40期(2013年3月),頁1-32。
    李麗文:〈程俊英《詩之修辭》評介〉,《詩經研究叢刊論文》第26輯(2015年11月),頁163-184。
    李先耕:〈關於《詩經》若干生物的辨正──讀《詩經注析》札記之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8年9月),頁1-8。
    車行健:〈經典詮釋中的思想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6卷1期(2014年12月),頁129-136。
    車行健:〈情志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專號導言〉,《思與言》第53卷4期(2015年4月),頁1-8。
    車行健:〈從情志批評到原志詮釋學〉,《思與言》第53卷4期,頁49-79。
    車行健:〈論鄭玄對「周公居東」說的詮釋──內在理路與情境解經的分析〉,《經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17年5月),頁37-57。
    車行健:〈戰後臺灣高校《詩經》教學生態的初步觀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卷第4期(2018年6月),頁23-42。
    李澤飛:〈詩經女性意識探析〉,《名作欣賞》第18期(2021年6月),頁63-64。
    周志煌:〈「我」與「非我」的對話──周作人文化思想中的民族想像與世界圖像〉,《民間文學年刊》1期 (2007年7月),頁21-44。
    林文月:〈梁簡文帝與宮體詩〉,《純文學》(1967年1月)。
    林祥征:〈錢鍾書對詩經修辭學的拓展〉,《詩經研究叢刊》第2期(2004年4月),頁54-56。
    林葉連:〈劉向《列女傳》與《詩經》的對應關係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8年12月),頁1-41。
    周小龍:〈淺析幾例《詩經》中的異文《詩經今注》與《詩經注析》異文對比〉,《語言研究》(2011年8月),頁163-164。
    林保淳:〈記裴師溥言當年二三事〉,《國文天地》第36卷第11期(2021年4月),頁4-6。
    姚彥淇:〈《文史通義》〈詩教〉「文學史」觀探微〉,《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6年7月),頁457-469。
    洪國樑:〈是恩師也是慈母──記受裴溥言老師知遇的點點滴滴〉,《文訊》第408期(2009年10月),頁129-134。
    姚霏:〈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2012年12月),頁29-68。
    洪漢鼎:〈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頁1-28。
    柯岳君:〈《詩經》教化在劉向《列女傳.賢明傳》中的運用〉,《高大人文學報》第6期(2021年6月),頁53-78。
    夏傳才:〈現代詩經學的發展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4期,(1996年12月),頁17-30。
    夏傳才:〈詩經學四大公案的現代進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3期,(1997年09月),頁17-34。
    夏傳才:〈詩經學四大公案的現代進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3期(1997年9月),頁17-34。
    高禎臨:〈當代台灣新編京劇的陰性書寫與性別對話〉,《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6月),頁199-234。
    孫琴安:〈聽程俊英講課〉,《世紀》第1期(2017年1月),頁79。
    郭長德、許華斌:〈《海濱故人》群魂系何處──簡論《女生.婦人》〉,《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2月),頁70-73。
    許麗芳:〈詩教典範之詮釋與維護──試析明清詩集序跋中對女性書寫合理化之論述〉,《國文學誌》第6期(2002年12月),頁175-198。
    陳瑞芬:〈詩經國風情詩中的女性生活面貌〉,《藝術欣賞》第4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4-68。
    陳明義:〈程俊英《詩經注析》略論〉,《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8期(2012年3月),頁57-86。
    陳韜:〈傳承師道的力量──華東師大古籍所緬懷創始人徐震堮、程俊英〉,《上海教育》第12期(2013年4月),頁38-39。
    陳三:〈大時代的小愛情:王世瑛與鄭振鐸、張君勱〉,《閩都文化》第2期(2015年4月),頁27-33。
    連文萍:〈《詩經》與明代內廷女教──以女教書為中心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9卷第1期(2015年06月),頁41-71。
    張政偉:〈糜文開、裴溥言《詩經欣賞與研究》之方法研究與價值〉,《興大人文學報》第59期(2017年9月),頁165-190。
    張政偉:〈裴溥言《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之學術價值〉,《當代儒學研究》第26期(2019年6月),頁85-112。
    陳文聯:〈五四時期婦女解放思潮的新趨向〉,《西南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66-170。
    程俊英:〈回憶鄭公二三事〉,《鄭振鐸紀念集》(2008年),頁375-384。原載自《圖書館雜誌》第2期(1985年5月)。
    黃忠慎:〈朱熹「淫詩說」衡論〉,《靜宜中文學報》第六期(2014年12月),頁1-28。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女人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期(2005年12月),頁305-314。
    黃忠慎:〈朱熹「淫詩說」衡論〉,《靜宜中文學報》第6期(2014年12月),頁1-28。
    葉茹雨:〈一寸相思一寸灰──讀程俊英《詩經譯注》〉,《全民閱讀》第292期(2017年5月),頁92-94。
    黃玉順:〈「國權」與「人權」之紐結──「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辨正〉,《鵝湖月刊》第536期(2020年2月),頁3-13。
    楊晉龍:〈錢謙益《初學集》女性碑傳文的書寫及《詩經》運用探論〉,《新亞學報》第35卷(2018年8月),頁105-154。
    裴普賢:〈周漢祓禊演變考〉,《作品》第4期(1963年8月),頁19-22。
    裴普賢:〈詩經「兮」字研究〉,《大陸雜誌》(1964年2月)。
    裴普賢、糜文開:〈國風婚姻篇〉,《東方雜誌》第1期(1968年5月),頁103-105。
    裴普賢:〈荀子與詩經〉,《文史哲學報》第17期(1968年6月),頁151-183。
    裴普賢:〈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東方雜誌》第3期(1970年5月),頁92-93。
    裴普賢:〈從「此」字談到引詩公式「此之謂也」〉,《中央日報》(1970年06月),頁9。
    裴普賢:〈詩經黃鳥倉庚考辨〉,《孔孟學報》第27期(1974年4月),頁99-108。
    裴普賢:〈詩經「河」字研究〉,《大陸雜誌》第48期(1974年5月),頁45-48。
    裴普賢:〈詩經字詞考釋〉,《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年10月),頁1-13。
    裴普賢:〈詩經蝗類四名辨異〉,《東方雜誌》第8期(1974年9月),頁65-67。
    裴普賢:〈有關詩經比較研究的意見〉,《東方雜誌》第9期(1976年6月),頁47-48。
    裴普賢:〈詩經時代嫁娶季節平議〉,《幼獅月刊》第44期(1976年7月),頁4-6。
    裴普賢:〈我們為什麼要讀詩經〉,《孔孟月刊》第15期(1976年9月),頁20-22。
    裴普賢:〈孔子以前詩經學的前奏──詩經學歷史概述第一章〉,《幼獅月刊》第44期(1976年9月),頁27-30。
    裴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孔孟月刊》第15期(1976年12月),頁6-16。
    裴普賢:〈詩經學的開山祖孔子──詩經學歷史概述〉,《幼獅月刊》第45期(1977年3月),頁22-24。
    裴普賢:〈三百篇中倫理詩舉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期(1977年3月),頁2-6。
    裴普賢:〈鄭玄詩譜圖表的綜合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期(1977年12月),頁21-34。
    裴普賢:〈詩經欣賞──從經學到文學〉,《幼獅學誌》第15期(1979年12月),頁46-71。
    趙海菱:〈馮沅君在北京女高師的日子〉,《新文學史料》第2期(2011年5月),頁85-96。
    蔣見元:〈中國第一代女教授──程俊英〉,《古籍整理研究期刊》第4期(1989年8月),頁42-43。
    蕭虹:〈陽性書寫與陰性書寫:《雲謠集》以外之敦煌曲子詞〉,《敦煌學》27期(2008年2月),頁367-380。
    賴昭君:〈論漢樂府〈羽林郎〉、〈陌上桑〉的婦女形象及其對《詩經》的繼承〉,《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1期(2017年12月),頁59-84。
    戴從喜:〈學人風範、道德永存──《程俊英教授紀念文集》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3月),頁119-120。
    嚴蓉仙:〈20年代曇花一現的文壇慧星淦女士〉,《縱橫》第3期(1997年3月),頁58-60。

    四、 學位論文(先依作者姓氏首筆劃)
    王燕:《詩經女性意識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熊良智指導,2006年。
    林秀玲:《詩經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耀潾指導,2011年。
    姜麗靜:《歷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識分子的教育記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丁鋼指導,2008年。
    姚志國:《詩經女性作品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立指導,2007年。
    郝秀榮:《論詩經中的女性意識》,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于衍存指導,2007年。
    郭倩倩:《詩經女性意識研究》,西南政法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應琴指導,2018年。
    彭燕:《詩經女性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誠指導,2005年。
    謝春娟:《詩經女性勞動生產詩歌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曉平指導,2012年。
    蘇芳蓁:《詩經之女性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德超指導,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915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201.pdf3249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