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01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70775      在线人数 : 9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013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134


    题名: 拼貼與連綴——李延壽《南史》、《北史》文學類傳研究
    Coalescing and Interlacing— A Study of Literators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Nan Shi and Bei Shi by Li Yan Sho
    作者: 羅睿芳
    Lo, Ioi-Fong
    贡献者: 曾守正
    Tseng, Shou-Cheng
    羅睿芳
    Lo, Ioi-Fong
    关键词: 李延壽
    《南史》
    《北史》
    文學類傳
    初唐文學思想
    拼貼
    連綴
    日期: 2024
    上传时间: 2024-03-01 12:40:58 (UTC+8)
    摘要: 初唐帝王們詔修前代史、大開史館,開創了中國官方集體修史的先河。《五代史》作為最初的修撰成果,對一統帝國之前的南北朝及隋朝試圖作出定論;針對政績不彰、仕運欠佳但文學成就豐碩的文人而設的文學類傳,並在其中展現了史臣們的文學意識和文學史觀。而以「複寫拼貼」前代史書為主要寫作手法的李延壽《南史》、《北史》,其文學類傳中無論傳文和史論,均秉持「若文之所安,則因而不改」的原則,因此向來為學者們所忽略。然而若視「拼貼」本身為一種史纂手法,即可通過他對文獻材料的取捨、移用來發現隱藏其下的私人意見。
    第一章交代問題意識的形成,提出因文學類傳及以複寫為主要寫作手法寫成之二史造成的碎片性、遮蔽性以致研究困難,而本文將透過史料、史觀和史纂向度,反過來利用其碎片性與遮蔽性,分析李延壽《南史》、《北史》文學類傳的形成與操作,進而廓清二史本身的立場與創造。第二章從歷史背景出發,就唐初設立史館,集體修五代史的時代因素,並李延壽繼承父業,試圖修成縱觀南北的史書的個人因素,拼砌出二史獨特的以「拼貼」、「連綴」為主要書寫策略的背景。第三章從文學傳論的書寫傳統出發,研究文學傳論的典範及流變,分出文學起源、文學發展史、當代文學批評與建議三個部分來討論。同時,體察初唐正史文學傳論的共性,分出唐初史臣們集體修史工作產生文學類傳為大傳統之下的一個小傳統,理清二史文學傳論寫作時,在史論書寫傳統上所受的兩股主要形構力量。第四章分析二史文學傳論的文字來源和章法結構,凸出史論中李氏如何重申、取捨、改造前人的說法,並在初唐史臣集體呈現的公共意見之下,使用剪貼的技巧,透露出個人的意見,如:為南方文學作一定程度的辯護,但整體上依然重北輕南;重視文學在「名不朽」上的功用,並視文學類傳為此種途徑實現的具體範例等。第五章利用統計方法,辨析不同傳主在二史文學類傳中的層級,以及在輯成二史時,李延壽保留、增刪、移出、移入傳主的具體操作。整體而言《南史》中較多地移出梁陳文人,《北史》中較多地移出魏文人,在閱讀效果上一定影響了讀者對南方文學版圖的認識。而影響文學類傳形構最大的因素是家傳體例,為了彰示不同家族在南北朝歷史上的延續性及影響力,許多本屬文學傳的人物遭移出。至於傳文本身,除規律性的對官階、作品內文等的刪削外,其增入的逸事與人物評價,以及針對陳朝廷對文人的賞識與獎勵作刻意模糊,均透現了李延壽在史料和史纂上的操作,尤其後者更表現了他對陳代文學的不滿,以刪削傳文的方式去貼合史論的意見。
    李延壽二史因時代、史料底本和史纂方法所限,本身即有一定的遮蔽性,本文旨在通過檢視時空背景、書寫傳統並運用對讀的方法,迫近其在公共意見之下的個人意見,凸顯二史在「索引」以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王瓊珊編寫:《段注說文解字》,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南朝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南朝齊.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齊.沈約:《宋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4月。
    南朝梁.蕭子顯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北齊.魏收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北齊.魏收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李百藥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令狐德棻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周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魏徵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魏徵撰,中華書局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唐.李延壽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唐.劉知幾,張固也注釋:《史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呂思勉評:《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年6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宋.王溥,楊家駱主編:《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宋.李昉等撰,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宋.范祖禹,宋.呂祖謙註:《唐鑑》,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邵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鄭樵著,明.陳宗夔校,何天馬校:《通志略》,臺北:里仁書局,1936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6月。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正生書局,1973年5月。
    清.牛震運著,李念孔、高文達、張茂華點校:《讀史糾謬》,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景印乾隆丁未洞涇草堂刻本。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永瑢等撰,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趙翼著,曹光甫校點:《陔余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清.章學誠:〈與陳觀民工部論史學〉,收入《新編本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方志略例》,頁514-519。
    清.阮元編:《學海堂集》,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册,道光五年啟秀山房刻本影印。
    清.嚴可均輯,王玉、張雁、吳福祥審訂:《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任雪芳等審訂:《全北齊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 專書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政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田恩銘:《中古史傳與文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5年12月。
    江慶柏:《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20年10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1981年。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胡懷琛:《中國文學史概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徐浩:《廿五史論綱》,上海:世界,1947年。
    敏澤:《中國文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蕭黎、葛增福編:《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陳滿銘:《章法結構論》,臺北:萬卷檈出版社,2021年2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6月。
    喬治忠:《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1991年。
    楊家駱:《二十五史識語》,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
    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1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檀作文譯注:〈文章第九〉,《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謝保成:《中國史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瞿林東、李珍:《范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瞿林東:《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1987年。
    (日)內藤湖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日)內藤湖南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美)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2017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敍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8月。
    (英)杜希德(Denis C. Twitchett)著,黃寶華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英)柯林烏(Robin G. Collingwo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臺北:桂冠圖書,1987年。
    3. 專書論文
    牟潤孫:〈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注史齋叢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頁363-414。
    周作人:〈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9月,上册,頁33-58。
    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卷3,頁217-304。
    耿祥偉:〈中古文學自覺〉,王國健編:《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問題聚焦》,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52-103。
    梁啓超:〈過去之中國史學界〉,《中國歷史研究法》,重慶:中華書局,1944年,頁7-27。
    曾守正:〈南朝正史中的文學思想〉,賴貴三等編:《春風照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315-337。
    楊冬荃:〈六朝家譜研究〉,武新立主編:《譜牒學研究》第4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頁1-41。
    趙國華:〈談《後漢書》的序、論、贊〉,鄧鴻光、李曉明主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10月,頁180-194。
    顏崑陽:〈「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慶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2011年6月,頁917-946。
    顏崑陽:〈洗刷漢代「擬騷」在文學史上的汙名:打開一扇詮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新視窗〉,氏著:《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新北:聯經,2020年4月,頁321-386。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氏著:《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2020年4月,頁271-391。
    顏崑陽:〈論沈約的文學觀念——以《宋書.謝靈運傳論》為主據〉,氏著:《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246-284。
    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氏著:《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53-104。
    (日)小川環樹:〈風流詞義的演變〉,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編,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合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33-48。
    4. 期刊論文
    卜興蕾:〈《南史.文學傳》體例辨正〉,《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頁45-54。
    王盈甫:〈《二十四史》匯刊本述略〉,《文史信箱》第9期(1988年),頁118-124。
    王基倫:〈「《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第39期(2006年),頁1-34。
    江慶柏:〈《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文獻價值初探〉,《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9年7月),頁122-126。
    江慶柏:〈《四庫全書薈要總目》的版本學價值〉,《圖書館雜誌》總第346期(2020年第2期),頁112-116。
    呂貝貝:〈《典論.論文》撰寫年代考〉,《寧夏師範學報》第39卷第12期(2018年12月),頁12-15。
    李小妮:〈論初唐史臣的詩學觀念及詩歌作品:以《周書》、《北齊書》為例〉,《雲漢學刊》第40期,頁120-154。
    李傳印:〈門閥士族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傳的撰修〉,《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2年00期,頁218-230。
    李憑、梁麗紅:〈廣州市所見《北史》版本述略〉,《圖書館論壇》第31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362-368。
    汪榮祖:〈西方史家對所謂「儒家史學」的認識與誤解〉,《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125-149。
    武麗霞:〈論古代家傳之演變〉,《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80-83。
    苗壯:〈《後漢書.文苑傳》的成立〉,《文學遺產》第2期(2018年),頁31-43。
    翁廷云:〈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所隱涵的文學史觀〉,《衍學集》第7期(2015年1月),頁48-57。
    高敏:〈李延壽與《南北史》〉,《學習與探索》總第127期(2000年第2期),頁126-130。
    高敏:〈論李延壽《南、北史》的規律性刪削失當〉,《史學史研究》總106期(2002年第2期),頁45-49。
    張亞軍:〈南朝正史《文苑傳》脞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9期(2017年10月),頁65-69。
    張亞軍:〈梁、陳二史《文學傳》之轉捩及其意義〉,《中州學刊》第5期(2012年9月),頁184-186。
    張金鑑:〈李延壽與南北史〉,《中原文獻》第8卷第5期(1976年),頁1-4。
    張述祖:〈范蔚宗年譜〉,《史學年報》第3卷第2期(北平:燕京大學歷史學會,1940年),頁7-28。
    陳志信:〈論唐初官方文學意識的形成——以史官文論為研究對象〉,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古典文學》第14集(1997年5月),頁275-303。
    陳飛:〈唐代文學概念的確立與實現——以早前史學為中心〉,《文學遺產》2005年第1期,頁86-96。
    曾守正:〈唐修正史文學彙傳的文學史圖像與意識〉,《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7期(2001年5月),頁1-21。
    詹士模:〈《南史》、《北史》與南北朝正史之比較〉,《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58期(1998年6月),頁73-85。
    賈錦福:〈漫議李延壽刪節《梁書.劉勰傳》三題〉,《文心雕龍研究》第11輯(2015年5月),頁36-39。
    雷家驥:〈唐初官修史著的基本觀念與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年6月),頁27-62。
    靳寶:〈備南北:《吳越春秋》與《南史》《北史》的編纂〉,《史學史研究》第189期(2023年第1期),頁12-22。
    鄧武蓉:〈試論《南史》與《北史》的史傳文學成就〉,《船山學刊》總第74期(2009年第4期),頁174-176。
    鄭毓瑜:〈「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頁113-142。
    蕭占鵬、劉偉:〈唐代文論中生命化批評的人文意蘊〉,《文學遺產》第6期(2009年),頁26-33。
    錢得運:〈從唐修「八史」文苑傳看貞觀君臣的文學思想〉,《河西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7年),頁29-31。
    瞿林東:〈評趙翼論《南史》與南朝四史之比較〉,《東南文化》第2期(1989年),頁17-21。
    瞿林東:〈說《南史》、《北史》的史論〉,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新5輯(1994年),頁73-82。
    瞿林東:〈魏晉隋唐間的古今關係論〉,《東吳歷史學報》,第18期,頁1-46。
    顏崑陽:〈論「文類」與「文體」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羅睿芳:〈〈雕蟲論〉重探:以其對《宋書.謝靈運傳論》之回應為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思辯集》第24期,頁90-109。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聯合文學》第8卷第12期(1996年10月),頁158-174。
    (日)林田慎之助:〈《宋書.謝靈運傳論》和文學史的自覺〉,《銅仁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1-18。
    (日)林田慎之助:〈裴子野〈雕蟲論〉考證——關於〈雕蟲論〉的寫作年代及其復古文學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6輯(1982年9月),頁231-250。
    5. 學位論文
    于艷艷:〈漢晉南北朝各史文苑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陳松青教授指導,2012年5月。
    方美美:〈《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閻崇東教授指導,2017年6月。
    王亮軍:〈范曄《後漢書》類傳研究〉,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邱鋒教授指導,2020年5月。
    宋澤立:〈北齊文林館文人群體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曹旭教授指導,2014年。
    周麗杰:〈唐初八史文學觀研究〉,曲阜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張玉璞教授指導,2011年10月。
    屈玲:〈正史《文苑傳》研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俞梓華教授指導,2012年6月。
    林雅真:〈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王文顏教授指導,2008年。
    林綏傑:〈《舊唐書.文苑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曾守正教授指導,2011年。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羅敬之教授指導,2001年6月。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樂成教授指導,1981年。
    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學觀與正統歷史觀的比較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楊明教授指導,2006年。
    麻勇:〈齊梁史評類文獻的文學批評研究〉,山西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郭鵬教授指導,2011年6月。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葉慶炳教授指導,1993年。
    賈晶晶:〈《晉書.文苑傳》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曹書杰教授指導,2011年5月。
    檀二姓:〈《陳書.文學傳》研究〉,閔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林大志教授指導,2017年6月。
    龐依:〈《後漢書.文苑傳》形成探因〉,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鄔國平教授指導,201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001.pdf3824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