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89643      Online Users : 5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258


    Title: 刑事制裁通姦行為之重探—— 從法史學觀點出發
    Re-examining The Crime of Adultery
    Authors: 葉蓁
    Yeh, Chen
    Contributors: 李聖傑
    Lee, Sheng-Chieh
    葉蓁
    Yeh, Chen
    Keywords: 通姦除罪化
    法史學
    宗族制度
    法律與道德
    婚姻與家庭
    Decriminalize Adultery
    Legal History
    Linage System
    Law and Morality
    Marriage and Family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9-01 16:18:38 (UTC+8)
    Abstract: 通姦除罪化爭議由來已久,儘管釋字第554號解釋認為通姦罪合憲,但18年後,此議題再次浮出檯面,釋憲機關復作成釋字第791號解釋,推翻先前的立場,轉而認為通姦罪違憲。但是,釋字第791號解釋仍有不足之處,其未具體論述社會變遷的實際過程,亦未著墨婚姻與家庭內涵的轉變,而是將論述重心置於性自主權與隱私權保障,並在操作比例原則後,得出通姦罪違憲結論。這引發幾個問題,一是保障性自主權與隱私權是否真能作為通姦除罪理由?二是在性自主權與隱私權出現之前,法學界是如何理解通姦罪,這是否影響到通姦除罪或入罪的結論?由於通姦罪是擁有古老歷史的罪名,其與時代背景和社會形態均有緊密關聯,故有必要檢視不同時空下的通姦罪,再論其是否與當代社會法制相符。
    本文認為,通姦除罪爭議核心在於是否徹底揚棄傳統道德禮教觀念,而傳統道德禮教涉及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即宗族制度,這同時也是觀察社會變遷的脈絡之一。故本文試圖透過法史學研究取徑,以歷史性觀點重新檢視通姦罪的正當性基礎,並期望藉由重新爬梳傳統中國通姦罪,釐清人民需求通姦罪存在的原因。除了宗族制度之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也是另一個檢視通姦罪存在正當性的脈絡,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從混同走向分離後,通姦罪以保護婚姻與家庭為依據,但這是否真能作為通姦罪的存在依據,不無疑問。這些都是本文認為可以補充釋字第791號解釋之處,故本文以傳統中國通姦罪法制變遷為主軸,重新探究通姦除罪化議題。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adultery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Although Interpretation No. 554 held that the crime of adultery was constitutional, the issue surfaced again 18 years later when the Interpretation Authority reverted to Interpretation No. 791, which reversed its previous position and instead held that the crime of adultery was unconstitutional. However, Interpretation No. 791 still has its shortcomings. It does not specifically discuss the actual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nor does it focus on the changes in the connota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but instead focuses on sexual autonom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and after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rime of adultery is unconstitutional. This raises several questions. First, can the protection of sexual autonomy and privacy really be used as a reason to decriminalize adultery? Secondly, how did the legal profession understand the crime of adultery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sexual autonomy and privacy, and did this affect the conclusion of decriminalization or incrimination of adultery? Moreover, as a crime with an ancient history, the crime of adulte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patter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crime of adultery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and then discuss whether it is in line with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re of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adultery lies in whether or not to completely abandon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rit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a, i.e. the linage system,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vectors for observing social chan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basis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e of adultery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legal history, and expects to clarify the reasons for the people`s demand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rime of adultery by re-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rime of adultery. In addition to the linage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is also another vein in examin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e of adultery. Af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has changed from confusion to separation, the crime of adultery i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but it is doubtful whether it can really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rime of adultery. These are this paper that can supple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No. 791, so this paper to traditional Chinese adultery as the main axis of changes in the legal system, to re-investigate the issue of adultery decriminalization.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古籍史料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7月。
    王祿昌修,高覲光纂,新修方志叢刊,四川方志之十一,瀘縣志(一),臺北:臺灣學生書籍,1967年10月。
    丘漢平編,歷代刑法志,臺北:三民,1965年10月。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10月。
    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史记会注考证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2015年4月。
    吉同钧纂辑,阎晓君整理,大清现行刑律讲义,北京:知识产权,2017年4月。
    李山主编,诗经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12月。
    李百藥撰,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上),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11月。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下),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11月。
    沈之奇注、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集注(上),北京:法律,2000年1月。
    沈之奇注、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集注(下),北京:法律,2000年1月。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6月。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1986年3月。
    洪定富校訂,洪定富校訂元典章(一),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6年3月。
    洪定富校訂,洪定富校訂元典章(三),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6年3月。
    胡承珙撰、石云孙校点,小尔雅义证,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2月。
    馬持盈註,史記今註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7月。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1987年9月。
    張開文纂修,新修方志叢刊,四川方志之十三,合江縣志(二),臺北:臺灣學生書籍,1967年10月。
    郭鴻厚、陳習珊纂修,中華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三八四號,四川省大足縣志(一),臺北:成文,1945年。
    黃源盛編,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臺北:元照,2010年7月。
    黃源盛編,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臺北:元照,2010年7月。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下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年3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第一冊,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第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刘向辑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12月。
    刘珍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12月。
    謝瑞智、謝俐瑩注譯,中國歷代刑法志(一),漢書・晉書・魏書,臺北:謝瑞智發行,2002年2月。
    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下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1月。

    (二)專書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9月。
    王玉波,中国家庭的起源与演变,河北:河北科学技术,1992年6月。
    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10月。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臺北:法務通訊雜誌社,1985年5月。
    王皇玉,刑法總則,臺北:新學林,2021年7月,7版。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三民,1997年9月。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2004年9月。
    朱琳主編,外國法制史,臺北:崧博,2018年10月。
    何勤華,外國法制史,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1月。
    何賴傑、林鈺雄審譯,李聖傑、潘怡宏編譯,德國刑法典,臺北:元照,2017年6月。
    吳信華,憲法釋論,臺北:三民,2021年10月。
    呂誠之,中國宗族制度小史,上海:中山書局,1929年10月。
    李太正、王海南、法治斌、陳連順、黃源盛、顏厥安,法學入門,臺北:元照,2010年9月,11版。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0年4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18年10月。
    李鐘聲,中華法系(上),臺北:華新文化事業中心,1985年7月。
    李鐘聲,中華法系(下),臺北:華新文化事業中心,1985年7月。
    杜学亮主编,外国法律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3月。
    阮昌銳,中外婚姻禮俗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6月。
    周叔厚、段紹禋編,法律實務問題彙編:刑事法部份,臺北:三民,1969年1月。
    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2002年4月。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6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臺北:新學林,2013年9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臺北:自版,1999年9月,2版。
    林咏榮,中國法制史,臺北:自版,1963年8月,4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14年9月,6版。
    俞承修,刑法分則釋義,臺北:三民,1956年5月。
    洪遜欣,法理學,臺北:三民,1986年9月。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山东人民,2003年1月。
    范忠信编,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6月。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1987年9月。
    徐秀榮發行,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1993年5月。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1992年7月。
    徐湛,中國法制史,臺北:聯合書局,1962年6月。
    翁育瑄,唐宋的姦罪與兩性關係,臺北:稻香,2002年11月。
    袁业裕编述,中国古代氏姓制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1936年7月。
    马志冰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和谐理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6月。
    马冀选编,新青年选粹,沈阳:辽宁大学,2001年1月。
    高明注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3月。
    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12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译文修订本,北京:文物,2006年5月。
    张晋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1992年11月。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华大学,2003年10月。
    梁恆昌,刑法各論,臺北:三民,1983年11月,9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64年7月。
    許育典,憲法,臺北:元照,2016年4月,7版。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新北:聯經,2021年1月。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河北大学,2000年8月。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2000年8月。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1990年12月。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1990年11月。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湖北:武汉大学,2015年5月。
    陳惠馨,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臺北:元照,2015年9月。
    陳慈陽,憲法學,臺北:元照,2016年3月,3版。
    陳樸生,刑法各論,臺北:正中書局, 1968年1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1月。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上海:商務印書,1931年4月。
    程元敏,先秦經學史(下),臺北;臺灣商務,2013年11月。
    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月。
    程颢、程颐着,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河南人民,1994年4月。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2006年3月。
    黃仲夫,刑法精義,臺北:元照,2012年9月,28版。
    黃東熊,刑法概要,臺北:三民,1998年8月。
    黃源盛,晚清刑法春秋,臺北:犁齋社,2018年3月。
    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2009年3月。
    杨一凡、刘笃才,中国的法律与道德,黑龙江:黑龙江人民,1987年10月。
    葉國良、夏長僕、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2009年8月。
    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9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局,1982年8月。
    刘广明,宗法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6月。
    刘笃才、祖伟,民间规约与中国古代法律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4年4月。
    蔡墩銘,刑法各論,臺北:三民,1995年10月,再修訂再版。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自版,1952年12月。
    钱杭,宗族的传统建构与现代转型,上海:上海人民,2011年9月。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1998年10月。
    謝瑞智,現代社會與法,臺北:文笙書局,1984年11月。
    韓忠謨,刑法各論,臺北:三民,1980年12月,6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臺北:華世,1977年10月。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1994年4月。
    Cas Wouters,張可婷譯,性與舉止:西方女性解放史,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5月。
    Edgar Bodenheimer,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1987年12月。
    Hans Licht,Freese英译、刘岩中译,古希腊人的性与情,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1月。
    Lynne Segal,金宜蓁、張玉芬、涂懿美譯,美女與野獸:性與暴力,收錄於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6年2月。
    Michel Foucault,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2004年3月。
    Peter Cane,罗李华译,张世泰校,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北京:商務印書,2008年10月。
    Richard A. Posner,高忠義譯,性與理性(上):性史與性理論,臺北:桂冠,2002年6月。
    Richard A. Posner,蘇力譯,道德和法律理論的疑問,臺北:元照,2002年11月。
    Roscoe Pound,陈林林译,法律与道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9月。
    Thomas Würtenberger,蔡墩銘譯,德國刑法學的現狀,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Vern L. Bullough & Bonnie Bullough,戚堅衛譯,性態度:神話與真實,臺北:桂冠,2000年6月。

    (三)專書論文
    尹在硕,张家山汉简所见的家庭犯罪及刑罚资料,收录于中国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二辑,页43-65,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6月。
    王乃彥,論血親性交罪的保護客體,收錄於臺灣比較刑法學會編,國際刑事法學之新脈動:余振華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賀論文集第1卷,臺北:新學林,頁607-630,2017年12月。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收录于本书编委会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下),页905-998,杭州:杭州教育,1998年12月。
    梁惠錦,抗戰前後的婦女運動,收錄於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頁255-401,臺北:近代中國,1990年12月。
    許宗力,憲法法院作為積極立法者,收錄於林建志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十一輯),頁1-39,臺北:中央研究法律學研究所,2021年12月。
    Lynne Segal,金宜蓁、張玉芬、涂懿美譯,美女與野獸:性與暴力,收錄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頁13-61,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6年2月。

    (四)期刊論文
    李聖傑,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期,頁1-40,2003年6月。
    王泰升,四個時代形塑而成的臺灣法學,臺大法學論叢,40卷特刊,頁1367-1428,2011年10月。
    江玉林,《性事的歷史・卷一:求知的意志》導讀——傅柯的權力分析與對現代法學的權力批判,臺灣法學雜誌,207期,頁114-129,2012年9月。
    李念祖、李劍非、廖崇崴,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月旦法學雜誌,315期,頁64-88,2021年8月。
    林士欽,從兒童及少年保護評大法官釋字 791 號解釋,銘傳大學法律判解評論,2期,頁69-88,2020年12月。
    林旺,性政治與社會運動——性壓抑的社會功能及性解放與社會解放運動,臺灣新社會,10期,頁4-16,1986年4月。
    林慈偉,同性婚姻釋字後的通姦罪解釋及其因應:從司法院釋字第554號解釋到第748號解釋,臺大法學論叢,47卷特刊,頁1513-1564,2018年11月。
    林維新、吳威志,我國通姦罪除罪化議題與婚姻人權之關聯,人權會訊,118期,頁47-53,2015年10月。
    邱忠義,以自主隱私權之侵害評析我國通姦罪之處罰,輔仁法學,46期,頁87-151,2013年12月。
    侯欣妤,通姦除罪化後,民法親屬編應如何加強保護——以釋字第 791 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律判解評論,3期,頁111-140,2021年12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3期,頁1-30,2003年9月。
    胡晓红,女性之“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社会,第5期,页42-45,2004年。
    孙孝勤,试论秦汉赎刑,史志学刊,3期,页5-7,2008年6月。
    翁方彬,通姦所引發的問題研究,軍法專刊,31卷5期,頁31-36,1985年5月。
    高金桂,重婚罪構成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65-81,2013年1月。
    張文貞,婚姻、隱私與性別平等——通姦罪違憲的憲法與國際人權法基礎,臺灣法學雜誌,392期,頁19-31,2020年5月。
    張明偉,通姦罪合憲性之再思考,月旦裁判時報,59期,頁60-67,2017年5月。
    張偉仁,傳統觀念與現行法制——「為什麼要學中國法制史?」,臺大法學論叢,17卷1期,頁1-64,1987年12月。
    許山木,通姦罪應該廢除嗎?,律師通訊,171期,頁71-73,1993年12月。
    許育典,從婚姻制度演變探討通姦除罪化的憲法正當性,月旦法學雜誌,305期,頁6-14,2020年10月。
    許恒達,行為規範、保護法益與通姦罪的違憲審查——評釋字第791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305期,頁15-32,2020年10月。
    許絲捷,血親性交的可罰性,軍法專刊,59卷3期,頁150-179,2013年6月。
    陳昭如,通姦無罪,婚姻萬歲——從司法院釋字第791號解釋論大法官的新婚姻制度保障論,婦研縱橫,113期,頁36-59,2020年10月。
    陳惠馨,法史學的研究方法——從戴炎輝先生的相關研究談起,法制史研究,4期,頁127-162,2003年12月。
    陳毓雯,通姦除罪化之檢討,刑事法雜誌,37卷6期,頁58-69,1993年12月。
    黃如芳,現行法律關於禁止重婚及通姦之檢討,法令月刊,2卷8期,頁16-18, 1951年8月。
    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的正當性爭議——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初步檢討,臺大法學論叢,32卷6期,頁105-153,2003年11月。
    黃舒芃,人權保障與價值共識之間的衝突:從歐洲人權法院之血親相姦案判決談起,憲政時代,38卷4期,頁489-514,2013年4月。
    黃源盛,西法東漸中無夫姦存廢之爭,政大法學評論,91期,頁35-98,2006年6月。
    黃榮堅,論通姦罪的除罪化,律師通訊,182期,頁51-56,1994年11月。
    杨广伟,“完刑”即“髡刑”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期,页111-112,1986年3月。
    万荣,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之“司寇”、“城旦舂”名分析,晋阳学刊,6期,页70-75,2005年4月。
    葉啟洲,通姦罪違憲論的初始觀點——大法官釋字第 554 號解釋的聲請典故,臺灣法學雜誌,392期,頁43-47,2020年5月。
    蔡紹良,淺釋「通姦」的民刑事責任,人事月刊,11卷6期,頁82-84,1990年12月。
    蔡聖偉,釋字第791號解釋:通姦罪及撤回告訴之效力案,月旦法學教室,215期,頁66-73,2020年9月。
    鄧學仁,婚外合意性交之第三者損害賠償責任——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2122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26期,頁22-29,2022年12月。
    鄭昆山,通姦犯罪在刑法法治國的思辨——評釋字第五五四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05期,頁1-30,2004年2月。
    鄭錦鳳,論通姦除罪化——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54號解釋,軍法專刊,55卷5期,頁108-118,2009年10月。
    謝如媛,刑法規範下的家庭秩序,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291-329,2006年11月。
    薛智仁,通姦罪之憲法審查——評司法院釋字第791號解釋,成大法學,42期, 頁1-69,2021年12月。
    韩树峰,耐刑、徒刑关系考,史学月刊,2期,页22-27,2007年4月。
    簡資修,婚姻,兒戲乎?——司法院釋字第791號解釋評釋,月旦裁判時報,104期,頁67-73,2021年2月。
    顧詰剛,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下),文史,15輯,頁1-25,1982年9月。

    (五)學位論文
    吳婷婷,論近親性交罪和通姦罪,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月。
    柯勝義,從法史學觀點論我國刑法上之通姦罪,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梁弘孟,論清末民初以迄當代我國刑法上姦淫罪的立法與司法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陳固愷,通姦罪之適用爭議與立法擬議,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六)網路資料
    法務部法務司,法務部新聞稿,頁1,2013年6月。載於:https://www.moj.gov.tw/media/2852/4102817533463.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財團法人民意基金會,關於通姦除罪化,2017年6月26日,載於:https://www.tpof.org/%e5%8f%b0%e7%81%a3%e6%94%bf%e6%b2%bb/%e5%85%ac%e5%85%b1%e6%94%bf%e7%ad%96/%e9%97%9c%e6%96%bc%e9%80%9a%e5%a7%a6%e9%99%a4%e7%bd%aa%e5%8c%96%ef%bc%882017%e5%b9%b46%e6%9c%8826%e6%97%a5%ef%bc%89/(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8日)
    財團法人民意基金會,關於釋字第791號「通姦除罪」的民意反應,2020年6月22日,載於:
    https://www.tpof.org/%E5%8F%B0%E7%81%A3%E6%94%BF%E6%B2%BB/%E4%B8%80%E8%88%AC%E6%85%8B%E5%BA%A6/%E9%97%9C%E6%96%BC%E9%87%8B%E5%AD%97%E7%AC%AC791%E8%99%9F%E3%80%8C%E9%80%9A%E5%A7%A6%E9%99%A4%E7%BD%AA%E3%80%8D%E7%9A%84%E6%B0%91%E6%84%8F%E5%8F%8D%E6%87%89%EF%BC%882020%E5%B9%B46%E6%9C%8822%E6%97%A5/(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18日)
    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之審查https://hre.pro.edu.tw/storage/files/首次結論中文版.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關於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第2次報告之審查https://covenantswatch.org.tw/wp-content/uploads/2018/12/2017-ICCPR-ICESCR-CORs_CH.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時事新報(上海),學燈,學燈為今後中國之家庭問題徵求答案,1927年6月16日,第三張第四版,全國報刊索引,載於:https://www.cnbksy.cn/literature/browseEntity/d4b16c32ed52425e58842d7c0e15185e?bc=0012&pid=95135a6a332285017fd1451cbb86b13b15233b9c0412acbd6d1fd172683ae6b4&activeId=64a7770d7fa00c637a963d2c&source=GENERALSEARCH(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時事新報(上海),學燈,中國之家庭問題答案分析(續),1927年7月2日,第二張第四版,全國報刊索引,載於:https://www.cnbksy.cn/literature/browseEntity/0c4dd908dc2ed6b95b7ca1c02c76d6bb?bc=0008&pid=254556a5a8986e333af46c840e9ee7da9201d1368fc8d969d2532e63558ae263&activeId=64a778b423b0992eff1cd902&source=OTHER (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時事新報(上海),學燈,中國之家庭問題答案分析(續),1927年7月4日,第二張第四版,全國報刊索引,載於:
    https://www.cnbksy.cn/literature/browseEntity/f238e2070d4c7b0fe5d47de1602e248d?bc=0008&pid=26b482477f2cb6ff6a45d85aabb7b876419e13fbb008414a98842076e4b497bd&activeId=64a778b423b0992eff1cd902&source=OTHER (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7日)

    (七)其他
    林鈺雄發言,婚外性的罪與法座談會,臺灣法學雜誌,223期,頁16-55,2013年5月。
    蘇永欽,釋字第712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2013年。
    苗栗地院陳文貴法官解釋憲法聲請書,2015年7月。
    王皇玉,釋字第791號解釋鑑定意見,2020年。
    黃士軒,釋字第791號解釋鑑定意見,2020年。
    黃虹霞,釋字第791號解釋部分協同意見書,2020年。
    黃昭元,釋字第791號解釋協同意見書,2020年。
    吳陳鐶,釋字第791號解釋不同意見書,2020年。
    許幸惠,釋字第791號解釋法庭之友意見,2020年。
    官曉薇、郭蕙如、周承佑,通姦處罰統計法庭之友意見書,2020年。
    釋字第791號解釋,司法院憲法法庭言詞辯論筆錄,2020年。
    法務部編印,刑法分則研究修正資料彙編(二),臺北:法務部,1998年3月。
    國史館中華民國法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4年2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9年度原訴字第41號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原上易字第1號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411號判決。

    二、外文文獻
    Gregg, Melissa.(2013). Spouse-busting: Intimacy, adultery, and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Surveillance & Society, 11(3), 301-310.
    Kršljanin, Nina. (2023). Adultery as a Crime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Beyond: From a Man’s Property to (In)Fidelity, from Discrimination to Decriminalization. In: Dragica Vujadinović& Antonio Álvarez del Cuvillo& Susanne Strand eds., Feminist Approaches to Law. Gender Perspectives in Law.(Cham: Springer)
    Ruberg, Willemijn. (2015). Adultery and the double standard in a Dutch city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12(4), 445-46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8652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2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801.pdf2402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