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27
|
Title: | 晚清中國海軍禮炮制度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naval gun salute system in late Qing China |
Authors: | 黃瑜平 Huang, Yu-Ping |
Contributors: | 廖敏淑 Liao, Min-shu 黃瑜平 Huang, Yu-Ping |
Keywords: | 海軍禮炮 西洋近代化 外交禮儀 軍事禮儀 北洋海軍 Naval gun salute Western modernization Diplomatic etiquette Military etiquette Bei-yang fleet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3-09-01 15:47:25 (UTC+8) |
Abstract: | 海軍禮炮制度是現今各國普遍採用並施行的交際禮儀。由於發源自具有列國制度與近代外交體系的歐美各國,因此該體系透過在各官階建立禮儀規格差距,而各國間一視同仁這樣的形式,建立一套由海軍禮炮制度維繫的國際海上秩序。這與發源自明清兩朝中國軍禮內,無論對象一律鳴炮三響有顯著的差異。到了清末開港通商初期,歐美各國試圖要讓中國使用海軍禮炮作為交際禮儀的嘗試並未成功後,歐美各國選擇尊重中國的傳統軍禮。但隨著中國與歐美外交官、海軍往來日益頻繁,加上自強運動期間中國海軍的西洋近代化改革,在引進歐美的海軍硬體設備的同時,也開始採用其組織和制度,因此中國朝野人士也開始認識這套西式海上禮儀。中國的外交官與海軍軍官們開始接納這項禮儀制度,但仍保持鳴炮三響作為國內官員的交際禮儀,形成了中外有別的禮儀施行方式,並被明文寫入1888年制定的《北洋海軍章程》中。而在甲午戰爭後,雖然海軍遭逢重創,但在戰後重建緩步進行的同時,外交與海軍系統的組織改革與西洋近代化,使得清政府得以接觸更多海軍禮炮制度的細節,直到最後海軍已基本揚棄了鳴炮三響,全面施行西式海軍禮炮制度。雖然清朝已隨著辛亥革命而結束,但海軍禮炮制度仍作為現代中國及其他國家往來交際的重要禮儀,沿用至今。 The naval salute system is a widespread diplomatic etiquette employed by various countries today.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with established diplomatic systems and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system establishes a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der by creating distinct etiquette standards based on different ranks among officials, while treating all countries impartially.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military salut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where a uniform three-gun salute was fired for all official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s initial period of opening up to trade, Western countries attempted, without success, to introduce the naval salute as a diplomatic custom in China. Instead, they chose to honor China`s traditional military etiquette. However, as diplomatic and nav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grew more frequent, and as China`s navy underwent modernization reforms during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China began incorporating Western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alongside the adoption of their naval equipment. Consequently, Chinese officials and naval officers began embracing this new etiquette system, while retaining the traditional three-gun salute for domestic officials. This led to the coexistence of distinct etiquette practi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 difference that was explicitly documented in the Bei-yang Navy Regulations established in 1888. Following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despite significant navy losses, the Qing government gradually reconstructed its navy. Simultaneously, reforms in diplomatic and naval systems, combined with Western modernization, enabl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naval salutes. Eventually, the navy transitioned from the uniform three-gun sal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naval salute system. Although the Qing Dynasty came to an end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naval salute system persists as a crucial etiquette i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
Reference: | 一、 檔案史料 (一) 中日文檔案史料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明穆宗莊皇帝實錄》。 《明武宗毅皇帝實錄》。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 《大清會典(康熙朝)》。 《大清會典(雍正朝)》。 《大清會典(乾隆朝)》。 《大清會典(嘉慶朝)》。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日本使館雜項〉,館藏號:01-19-007。 〈日本換約〉,館藏號:01-21-052。 〈朝鮮檔〉,館藏號:01-25-006。 〈膠澳專檔〉,館藏號:01-26-001。 〈英國照會〉,館藏號:01-33-020。 〈英國照會〉,館藏號:01-33-030。
《外務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駐京各國使館交涉〉,館藏號:02-26-001。 〈駐京各國使館交涉〉,館藏號:02-26-003。
《北洋政府外交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各國海陸軍禮砲〉,館藏號:03-41-011。
《戦前期外務省記録》,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各国海軍儀礼関係雑件第一巻〉,Ref.B07090513700。 〈副島全権大使使清一件(在清中、来往書ヲ含ム)第三巻〉,Ref.B06151022700。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国立国会図書館憲政資料室編,《伊東巳代治関係文書》,東京:北泉社,1995。
《阪巻・宝玲文庫》,琉球・沖縄関係貴重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琉球大学 赤崎楨幹,《琉客談記》。
(二) 西文檔案史料 FO 17 – Foreign Office: Political and Other Departments: General Correspondence before 1906, China, The National Archive, UK. FO17/57. FO17/739.
二、 出版史料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嘉慶道光咸豐朝》,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北京:中華書局,1964。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中國海軍之締造與發展專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軍之締造與發展專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6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大學、澳大利亞亞籌伯大學編,《清代外務部中外關係檔案史料叢編.中英關係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各省光復》,臺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2。 文慶等纂,《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北京:三聯書店,1957。 北洋洋務局編,《約章成案匯覽》,臺北:華文書局,1969。 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編著;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譯,《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吉辰譯注,《龍的航程:北洋海軍航海日記四種》,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池仲祐,《海軍大事記》,收入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次中日戰爭》,第1輯第6冊,臺北:正中書局,1977,第6版。 亨利・埃利斯著;劉天路、劉甜甜譯;劉海岩審校,《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亨利・惠頓著;丁韙良譯,《萬國公法》,臺北:中國國際法學會,1998,京都崇實館本。 何如璋,《使東述略》,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何如璋,《使東雜咏》,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克拉克‧阿裨爾著;劉海岩譯;劉天路校,《中國旅行記(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團醫官筆下的清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濂等編,《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李東陽等修;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2007。 李筱圃,《日本紀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李鼎元,《使琉球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沈葆楨著,吳元炳編,《沈文肅(葆楨)公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來保、李玉鳴等奉敕撰,《欽定大清通禮》,收入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查爾斯・馬頓斯著;聯芳、慶常譯;丁韙良鑒定校核;傅德元點校,《星軺指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英國水師兵部原著;林樂知口譯;鄭昌棪筆述,《水師章程》,收入上海圖書館整理,《江南製造局譯書叢編:兵制兵學類》,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孫建軍整理校注,《丁汝昌集》,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 庫贊・德・蒙托邦著;王大智、陳娟譯,《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上海:中西書局,2011。 徐一夔等編,《明集禮》,收入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特登額等編,《欽定禮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馬建忠著;王夢珂點校,《馬建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 國防部,《中華民國軍人禮節》,臺北:國防部,1999。 張廷玉等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俠等編,《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張喜,《撫夷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張德彝,《歐美環遊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張德彝,《隨使英俄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梁小進主編,《郭嵩燾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12。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陳湛綺等編,《清陸軍部檔案資料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2004。 陳錚編,《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陸奧宗光著;徐靜波譯,《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4。 斯當東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曾紀澤,《出使英法日記》,收入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59冊,臺北:廣文書局,1962,上海著印堂本。 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曾紀澤,《曾惠敏公(劼剛)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8。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 楊博,《楊襄毅公奏疏》,收入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臺北:國聯圖書出版,1964。 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 劉錫鴻,《英軺私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蔡爾康等著,《李鴻章歷聘歐美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鄭玄注,《周禮注疏》,收入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編,《大清北洋海軍章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寶鋆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 蘇天爵編雜著,《元文類》,收入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顧應祥,《靜虛齋惜陰錄》,卷12,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6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チューソン著;福地源一郎譯,《英國祝礮條例》,東京:北門社,1869。 外務省調查部編,《大日本外交文書》,第6卷,東京:日本國際協會,1939。 石橋雨窓、立知静譯,《航海規則》,東京:三笑文社,1870。 村垣範正,《遣米使日記》,收入大塚武松編,《遣外使節日記纂輯第一》,東京:日本史籍協會,1928。 宮内庁編,《明治天皇紀》,東京:吉川弘文館,1969。 島善高編,《副島種臣全集》,東京:慧文社,2004。 海軍省編,《海軍制度沿革》,東京:海軍大臣官房,1940。 馬児顛(マルテンス)著;福地源一郎譯,《外國交際公法》,東京:岡田屋嘉七[賣弘所],1869。 Hawks, Francis L. Narrative of an Expedition of an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 under the Command of Commodore M.C. Perry, United States Navy, New York, Coward-McCann, 1952. Her Majesty’s Order in Council. The Queen`s Regul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of Her Majesty`s Naval Service, London: Admiralty, 1844. Her Majesty’s Order in Council. The Queen’s Regulations and the Admiralty Instruc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of Her Majesty’s Naval Service,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862. His Majesty’s Order in Council. Regulations and Instructions Relating to His Majesty`s Service at Sea, London: Admiralty, 1806. His Majesty’s Order in Council, The King`s regulations and Admiralty instruc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of His Majesty`s Naval Service,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6. Martens, Charles de, et F. Heinrich Geffcken, ed. Le Guide Diplomatique: Précis des Droits et des Fonctions des Agents Diplomatiques et Consulaires; Suivi D`un Traité des Actes et Offices Divers qui Sont du Ressort de la Diplomatie, Accompagné de Pièces et Documents Proposés Comme Exemples, Leipzig: F.A. Brockhaus, 1866, 5th edition. Navy Department. General Regulations for the Navy and Marine Corp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J. and G. S. Gideon, 1841.
三、 專書 川島真著;田建國譯;田建華校,《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尤淑君,《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王元崇,《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上海:文匯出版社,2021。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 王開璽,《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 王璽,《李鴻章與中日訂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2010,修訂2版。 田保橋潔,《增訂近代日本外國關係史》,東京:原書房,1976。 伊原澤周,《近代朝鮮的開港——以中美日三國關係為中心》,北京:社會學文獻出版社,2008。 安德里安・G・馬歇爾著;彭金玲譯,《復仇女神號: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吳曉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李無未,《中國歷代賓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臺北:聯經出版,2000。 村上衛著;王詩倫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沈岩,《船政學堂》,臺北:書林出版,2012。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第2版。 徐中約著;屈文生譯,《中國進入國際大家庭:1858-1880年間的外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著,《近代中國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海擘,《艦長大哉問:海軍基礎知識與歷史事典》,臺北:蒼璧出版,2021。 馬士著;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張黎源,《泰恩河上的黃龍旗:阿姆斯特琅公司與中國近代海軍》,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陳悅,《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陳捷先,《明清中琉關係論集》,臺北:三民書局,2019。 傅德元,《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馮青,《中國近代海軍與日本》,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合肥:黃山書社,2005。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劉旭,《中國古代火炮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衛周安著;董建中等譯,《清代戰爭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韓祥麟,《海軍傳統與歷史》,高雄:藝騋圖書,2003。 薩道義著;楊立義等譯,《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第五版。 羅伊・W・康奈爾、威廉・P・馬克著;仇昊譯,《美國海軍禮儀、傳統與習慣》,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近代清韓関係と東アジアの命運》,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野村實,《日本海軍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Carsten, F. L.,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5: The Ascendancy of France, 1648-8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1. Connell, Royal W., and William P. Mack. Naval Ceremonie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6th edition. Kemp, Peter,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Ships and the Se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arkinson, Jonathan. The China Station, Royal Navy: A History as Seen Through the Careers of the Commanders in Chief, 1864-1941, Leicestershire: Matador, 2018. Paullin, Charles Oscar.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of American Naval Officers, 1778-1883,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12. Sozaev, Eduard, and John Tredrea. Russian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696-1860: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 Annapoli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0.
四、 期刊論文 王家儉,〈十九世紀英國遠東海軍的戰略布局及其「中國艦隊」在甲午戰爭期間的態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0期(臺北,2008年12月),頁57-84。 王濤,〈清火器營初考〉,《軍事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北京,2007年9月),頁125-134。 汪林茂,〈清末第一面中國國旗的產生及其意義〉,《故宮文物月刊》,第115期(臺北,1992年10月),頁17-23。 周維強,〈渤澥乘風——醇親王海軍大閱與巡閱北洋海防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65期(臺北,2013年8月),頁68-80。 許效正,〈袁世凱與清末民初軍銜制度的實施〉,《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廣州,2015年7月),頁111-118。 郭嘉輝,〈天下通禮:明代賓禮的流傳與域外實踐的紛爭〉,《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9期(臺北,2018年6月),頁1-40。 錢實甫,〈1868年的“蒲安臣使團”與《蒲安臣條約》〉,《歷史教學》,1964年第9期(天津,1964年9月),頁10-15。 薛玉琴,〈馬建忠與近代中國海軍建設〉,《史林》,2002年第1期(上海,2002年2月),頁51-54。 鄺智文,〈「他們有點怕英國提督」:皇家海軍中國區艦隊與甲午戰爭,1894-1895〉,《國家航海》,2009年第1期(香港,2009年5月),頁75-95。 白春岩,〈明治初年日清関係の一断面:礼砲問題を巡って〉,《法史学研究会会報》,第18号(東京,2015年3月),頁109-117。 Chen, Li. “Law, Empire, and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Sino-Western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Lady Hughes Controversy in 1784,” Law and History Review, 27.1(Cambridge, Spring, 2009), pp.1-53.
五、 專書論文 王家儉,〈琅威理之借聘來華及其辭職風波〉,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61-94。 狄宇宙,〈與槍炮何干?火器與清帝國的形成〉,收入司徒琳主編;趙世瑜等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152-207。 劉利民,〈試論外國軍艦駐華特權制度的形成〉,收入王建朗、欒景河主編,《近代中國:政治與外交》,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54-79。
六、 學位論文 周晏霆,〈北洋海軍現代化之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張金平,〈清代禮典與政典、律典的關係探討——以《大清通禮》為視角〉,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4。 章瑄文,〈紀實與虛構——鴉片戰爭期間臺灣殺俘事件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嘉輝,〈明洪武時期「朝貢制度」之研究(1368-1398)〉,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15。 陳致學,〈薩鎮冰在清末海軍整建裡扮演的角色(1895-1911)〉,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世雄,〈「蒲安臣使團」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楊陽,〈唐代賓禮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路憲,〈《禮部則例》在清代禮法體系中的地位〉,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20。
七、 報章雜誌 《叻報》,1887年 《申報》,1875、1876、1879、1881年 《政府公報》,1912年。 《國民政府公報》,1931年。 《總統府公報》,1972年。 《東京朝日新聞》,1891、1910年 《讀賣新聞》,1887、1891年 Hong Kong Daily Press [Hong Kong], 1873, 1876. New-York Tribune [New York], 1896. Straits Times Overland Journal [Singapore], 1873. The China Mail [Hong Kong], 1887. The Chinese repository [Canton], 1839.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Hong Kong], 1881. The New York Herald [New York], 1868.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 [Shanghai], 1879, 1881. The North-China Herald [Shanghai], 1852, 1854, 1856, 1860, 1862, 1870.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hanghai], 1870, 1886.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1876, 1878. The Times [London], 1887, 1896, 1911.
八、 網路資料 〈開國大典的禮炮為什麼要鳴放28響?〉,《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213/c85037-26563178.html,檢索日期:2021年3月30日。 “Biography of Charles Gilbert John Brydone Elliot R.N.,” The Victorian Royal Navy, accessed June 1, 2023, https://www.pdavis.nl/ShowBiog.php?id=505. “Biography of James Hope R.N.,” The Victorian Royal Navy, accessed October 4, 2022, https://www.pdavis.nl/ShowBiog.php?id=48. “Independence Day 50-Gun Salute to the Nation,” U. S. ARMY, accessed January 5, 2021, https://www.army.mil/article/82836/independence_day_50_gun_salute_to_the_nation. “The Queen celebrates 89th birthday,” (2015.04.21) BBC NEWS, accessed January 5, 2021, https://www.bbc.com/news/uk-32391135. “HMS Victory,”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accessed June 26, 2023, https://www.rmg.co.uk/stories/topics/hms-victory.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300101.pdf | | 5278Kb | Adobe PDF2 | 13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