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0698      Online Users : 8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839


    Title: 文化資產治理與社區組織發展-以藺草編織傳承經驗為例
    Cultural Heritage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Rush Weaving Crafts
    Authors: 何宜芝
    Ho, Yi-Chih
    Contributors: 湯京平
    Tang, Ching-Ping
    何宜芝
    Ho, Yi-Chih
    Keywords: 傳統工藝
    社區組織
    文化資產治理
    文化資本
    Traditional Craf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Cultural Asset Governance
    Cultural Capital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9-01 14:43:38 (UTC+8)
    Abstract: 無形文化資產未具體化的存在增加保存的難度,必須透過間接的傳承者及永續的文化資產治理達到保存目的。在臺灣眾多的無形文化資產類別中,本研究以苗栗縣苑裡鎮藺草編織傳統工藝為例,探討藺草編織傳統工藝在大環境變遷,石化工業發達,塑化產品普及下,政府及社區組織對於保存及復振藺草編織傳統工藝及產業的文化資產治理及成功傳承要素。
    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並訂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期許社區居民自主發展,並達到文化資產活化及開發產業市場等目標。但保存文化資產無法單憑公部門的力量,在地社區組織草根性力量,常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的主要行動者。研究發現,臺灣藺草學會肩負保存及推廣藺草編織傳統工藝的任務,組織發展與工藝保存具高度的依存關係,組織在動員在地社群保存藺草編織傳統工藝及提高藺草編織產業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面臨如何讓外地社群願意傳習藺草編織傳統工藝及如何讓藺草編織產業得以維持生計的挑戰,建議建立工藝人才育成機制、產銷調查追蹤機制及專責研發設計團隊,強化社區的文化資本,保存及復振有手藝、精設計,永存續的藺草編織傳統工藝及產業。
    Preser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challenging and requires involvement from indirect inheritors and sustainable cultural asset governa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rush weaving in Yuanli Town, Taiwan, examining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efforts to revitalize it despite environmental change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lastic product usage. The study investigates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revitalization of rush weaving.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policies to empower residents, revitalize cultural assets, and develop industrial markets.However, Preserving cultural assets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public sector efforts; loc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play a key role. The Taiwan Yuan Li Handiwork Associ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this rush weaving. It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tied to preserving the craft, mobilizing communities, and enhancing its economic value. However, there`s a challenge in encouraging outsiders to learn the craft and ensuring industry sustainability. Suggested actions include creating tal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s, setting up production and sales tracking, and forming dedica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 teams. These steps can enhance community cultural assets, preserving and reviving the skilled craftsmanship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rush weaving for its lasting continuation.
    Reference: 丁昭伶、張素貞(2014)。傳統工藝作物簡介-藺草。苗栗區農業專訊,頁20-22。
    二風谷アイヌ匠の道(2023)。職人及作品介紹,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nibutani.jp/artisan/。
    王文雄(2011)。民族之顏-日本傳統工藝之繼往開來。臺灣工藝,42,頁6-11。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頁1-38。
    王俐容 (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頁169-195。
    王靜儀(2010)。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臺中縣的個案研究(1965~2005)。臺灣文獻,頁299-325。
    王培勳 (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頁44-59。
    王本壯(2016)。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2023年3月28日,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
    文化部臺灣社區通(2023)。各部會推動與社區有關之計畫一覽表,2023年5月21日,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各部會相關實施計畫一覽表。
    公益社団法人北海道アイヌ協会(2013)。アイヌ工芸品・民芸品調査事業。日本:公益社団法人北海道アイヌ協会。
    公益社団法人北海道アイヌ協会(2023)。協會概要,2023年3月28日,取自:https://www.ainu-assn.or.jp/index.html。
    古宜靈 (2005)。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的反省。立德學報,頁109-122。
    平取町立二風谷アイヌ文化博物館(2022)。アイヌ文化について-伝統的工芸品,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town.biratori.hokkaido.jp/biratori/nibutani/culture/traditional/。
    平取町公所觀光商工課(2023)。伝統的工芸品,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s://www.biratori-ainu-culture.com/craft/。
    江明親 (2016)。傳統工藝與社群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期,頁35-51。
    江明親(2019)。無形文化資產框架下的傳統工藝(初版)。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世雄 (譯)(2011)。日本愛努民族問題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安藤仁介原著)。臺灣國際法季刊,頁243-260。
    李易駿 (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頁417-429。
    李妍淑(譯)(2019)。愛努族政策實施推動法之特色與意義-展望適合愛努族與日本之先住民族政策(常本照樹原著)。原教界,88,頁78-84。
    李明峻(譯)(2006)。共有財産とイオル構想-アイヌ民族の土地の現在(常本照樹原著)。臺灣國際法季刊,3:1,頁175-20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5)。第三部門產業化之研究-以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為例。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向麗容、隗振瑜、羅育如(2012)。社區、永續、環境教育:「以預見未來:打造綠色夢想社區計畫」為例。臺灣博物季刊,31(4),頁76-81。
    林承緯 (2012)。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從學科理論到保存實務的考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頁69-88。
    林會承(2014)。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制與氛圍的形塑。文資學報,8,頁27-55。
    林玟伶(2010)。補助、不補助?-博物館補助的辯論與審思。博物館學季刊,24:3,頁47-61。
    林蕙玟(2014)。由文化資產的複合性意義邁向創新體驗的觀點。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6,頁82-87。
    林嘉誠(2003)。第三部門產業化新趨勢研討會開幕致詞。第三部門產業化新趨勢研討會,臺北。
    吳嘉苓(2015)。訪談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33-62頁)。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邱連枝、官有垣(2009)。非營利社區文化產業的運作與影響:苗栗縣社區營造組織的兩個個案研究。國家與社會,7,頁29-86。
    苗栗縣政府(編)(2009)。苗栗縣藺編文史與推展專輯。苗栗文獻,46,頁7-198。
    馬群傑、賴俐汝(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地方文化資產維護的公共價值創造研究--以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為例。經營管理學刊,7/8,頁1-29。
    孫華翔(2008)。臺灣工藝產業轉型之路-從社區營造出發的經營模式探討。臺灣工藝,29,頁16-21。
    孫華翔(2013)。創新社區工藝價值-臺灣社區工藝發展探索,臺灣工藝,49,頁6-11。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社會創新平台(2023)。臺灣藺草學會,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s://si.taiwan.gov.tw/Home/Org?Fid=15。
    郭為藩(2018)。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第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殷寶寧(2013)。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文化治理與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紅毛城。博物館季刊,27,頁5-27。
    陸佳暉(2010)。紀錄,藺編人-臺灣苑裡地區藺草手編技術及工藝發展調查研究。苗栗縣苑裡鎮:苗栗縣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臺灣藺草學會。
    陳其南、劉正輝(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4:3,頁77-88。
    陳怡方(2016)。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以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頁7-34。
    陳由瑋(2021)。日本愛努民族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歷程與課題。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8,頁34-63。
    陳榮政(譯)(2014)。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Lawrence N euman原著)。臺北:學富文化。
    陳怡伃、黃源協(2015)。遠親或是近鄰?社區組織內外網絡對其服務績效的影響。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2,頁1-31。
    陳國珍(2009)。建構時尚工藝的創新價值。臺灣工藝,35,頁12-17。
    陳由瑋(譯) (2019)。愛努工藝振興相關近況。(山崎幸治原著)。原教界,90,頁80-87。
    常本照樹(2019)。日本型先住民族政策としてのアイヌ施策推進法の意義。民族學界,44,頁3-25。
    張仁吉(2021)。臺灣綠工藝之價值與實踐。臺灣工藝學刊,創刊特別號期,頁65-96。
    張寶蓉、汪浩(2017)。臺灣藺草學會:小而美或大而全?管理評論,36:2,頁89-104。
    黃翔瑜(2010)。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1967~1973)。臺灣文獻,61:4,頁259-298。
    黃貞燕(2008)。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成立與其影響。文化專刊,4(8),頁196-198。
    黃靜惠(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發展過程的定位問題(1981~2015)。國家與社會,17,頁181-203。
    黃鼎倫、邱俊豐(2007)。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社區發展的關係。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頁191-205。
    黃之棟(2018)。日本愛努原住民族政策及其治理結構。遠景基金會季刊,19:4,頁99-144。
    楊志誠(2014)。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思維:文化資本的體制建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8,頁1-23。
    落合研一(2018),「文様の世界観-北海道アイヌ民族と新社クヴァランの文様合同展」紹介,原教界,80,頁86-91。
    顏水龍(2016)。臺灣工藝(初版)。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鄭瑞圖(2004)。苑裡藺草文化的興衰與轉型。苗栗文獻,16,30,頁72-84。
    蕭元哲(2003)。數位時代第三部門產業的管理哲學。第三部門產業化新趨勢研討會。臺北。
    鄭讚源(2003)。第三部門產業化及其可能影響。第三部門產業化新趨勢研討會。臺北。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3)。簡介,2023年3月28日,取自:https://www.ntcri.gov.tw/archive2?uid=149。
    藍麗春、邱重銘、王俊傑 (2009)。文化政策下的臺灣文化產業嬗變。嘉南學報人文類,35,頁437-451。
    蔡必焜、陳美芬(2011)。社區資本運用之研究-三個農村社區發展經驗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35,頁336-353。
    蔡中涵(2007)。愛努民族的歷史文化。原教界,18,頁36-39。
    蔣淑貞、馮建山(譯)(2006)。文化政策(Toby Miller, George Yudice原著)。臺北:巨流。
    蔣玉嬋 (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15,頁335-346。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 (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54,頁165-197。
    藍佩嘉(2015)。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63-94頁)。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薛曉源、曹榮湘(2005)。全球化與文化資本(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明如(2009) 。觀光思潮下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凝視。2009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Shiner, Larry.(2012).“Blurred Boundaries?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Craft and its Relationto Art and Design.” Philosophy Compass , 7 (4):230-24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1).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General Conference,31st,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3).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l Conference,32st, Pari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692106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6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6401.pdf4417KbAdobe PDF2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