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664
|
Title: | 交織化的勞動者:台灣勞工文學的工傷者(1970-1990) Intersectional Workers: The Industrial Injured in Taiwanese Labor Literature, 1970-1990 |
Authors: | 周寅彰 Chou, Yin-Chang |
Contributors: | 紀大偉 Chi, Ta-Wei 周寅彰 Chou, Yin-Chang |
Keywords: | 交織性 勞工文學 身心障礙 生命政治 情感研究 Intersectionality Labor literature Disability Bio-politics Affect studies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3-08-02 14:25:37 (UTC+8) |
Abstract: | 本文援用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研究框架,並以楊青矗(1940-)、鄭俊清(1951-)、王默人(1934-2020)、吳念真(1952-)的勞工、礦工文本為例,分析勞工文學中的身心障礙者(people with disability)再現。本文以「反對單軸分析,邁向多軸框架」為核心,探討勞動者與障礙者交織的生命經驗。首先,筆者借用義大利哲學家Roberto Esposito免疫哲學,分析楊青矗文本中的勞動、障礙與性別纏繞的關係。接著,筆者搭起勞動、障礙與懷舊三者互惠的框架,比較王默人、吳念真的礦工書寫。最後,筆者借用澳洲情感學者Lauren Berlant的慢死(slow death)分析鄭俊清工運小說。在結論處,筆者回顧援用交織性研究台灣文學的成果,是邁向交織性人文研究的一種嘗試;以及試圖彙整一個以身體為導向的勞工文學系譜。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tersectionality and takes the labor texts of Yang Qing-chu (1940-), Zheng Jun-qing (1951-), Wang Mo-ren (1934-2020), and Wu Nian-zhen (1952-)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represent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pposing single-axis and moving 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ity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al life experiences of laborer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irst, the author borrows the immune philosophy of Italian philosopher Roberto Esposito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obstacles and gender entanglement in Yang Qing-chu`s texts. Next, the author sets up a framework of reciprocity among labor, disability, and nostalgia, and compares Wang Mo-ren`s and Wu Nian-zhen`s miner writing. Finally, the author uses the concept slow death from Australian affect studies scholar Lauren Berlant to analyze Zheng Jun-qing`s labor novels.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reviews the use of intersectionality studi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an attempt towards intersectionality humanities studies; and attempts to assemble a body-oriented genealogy of labor literature. |
Reference: | 一、 文本 王默人,《王默人小說全集》(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台北:聯經,1977年)。 吳念真,《特別的一天》(原出版年1998年)(台北:遠流,2003年)。 吳念真,《針線盒》(台北:號角出版社,1982年01月15日)。 吳念真,《邊秋一雁聲》(台北:遠景,1979年)。 呂秀蓮,《情》(高雄:敦理出版社,1986年02月)。 呂秀蓮,《這三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08月)。 宋澤萊,《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1986年)。 宋澤萊編,《1985臺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6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桃花眼》(苗栗:苗縣文化,1999年8月)。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2000年)。 陌上塵,《失去的城堡》(台北:草根,2017年)。 陌上塵,《夢魘九十九》(台北:前衛,1983年)。 陌上塵著,解昆樺編,《陌上塵勞工小說精選集》(苗栗市:苗縣文化觀光局,2008年10月)。 陌上塵著,解昆樺編,《陌上塵鄉土小說精選集》(苗栗市:苗縣文化觀光局,2008年10月)。 高天生編,王拓著,《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年)。 高天生編,楊青矗著,《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2年)。 曹又方編,七等生等著,《女與男》(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6年)。 莫那能,《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台北:人間,2010年)。 陳映真,《陳映真全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17年)。 曾心儀,《我愛博士》(台北:遠景,1977年09月)。 曾心儀,《那群青春的女孩》(台北:遠景,1979年11月)。 楊青矗,《工廠人》(台北:水靈文創,2017年12月)。 楊青矗,《工廠人的心願》(高雄:敦理出版社,1979年06月)。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台北:水靈文創,2017年12月)。 楊青矗,《筆聲的迴響》(高雄:敦理出版社,1978年)。 葉香,《微雨:詩與小品》(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鄭俊清,《憤怒的山城工人》(台北:前衛,1989年)。 鍾肇政,《新編鍾肇政全集》(桃園: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2022年07月)。
二、 專書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原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員工關懷協會,《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口述史》(台北:行人,2013年)。 王君琦主編,《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台北:聯經、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2017年)。 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主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2019年)。 王梅霞,《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年03月06日)。 史書美等編,王驥懋等著,《台灣理論關鍵詞》(新北:聯經,2019年3月)。 史提芬.葛雷罕(Stephen Graham)著,王志弘、高郁婷譯,《世界是垂直的》(Vertical: The City from Satellites to Bunkers, 2016/2018.)(台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20年11月)。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申昀晏譯,《戰爭的框架》(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2010)(台北:麥田,2022年)。 朱崇儀,《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07月)。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彭仁郁、王紹中譯,《臨床的誕生》(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1963)(台北:時報,2019年)。 米歇爾.賽荷(Michel Serres),伍啟鴻、陳榮泰譯,《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Le Parasite, 1980)(新北:群學,2018年)。 李宗榮、林宗弘主編,王振寰等著,《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17年11月)。 沃弗朗.艾倫伯格(Wolfram Eilenberger)著,區立遠譯,《魔法師的年代》(Zeit der Zauberer, 2018)(台北:商周出版,2020年)。 沈慶鴻,《親密關係暴力的交織性:原鄉現象與社工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22年09月05日)。 谷蒲孝雄等著,雷慧英譯,《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台北:人間,1992年)。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莊安祺譯,《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2016)(台北:時報,2018年)。 林萬億,《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2006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姜貞吟,《女歸成神:性別與宗族/親、族群之間的多重交織》(台北:遠流,2021年01月27日)。 柄谷行人著,林暉鈞譯,《作為隱喻的建築》(隠喩としての建築,1983/2004)(台北:心靈工坊,2020年06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1977)(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89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07月),博客來電子書版本(2017年10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孫小玉,《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失能女性之性/別、身體/政治、與詩/美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2006)(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05月)。 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蕭永群譯,《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2020)(台北:商周出版,2020年11月)。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0年)。 張小虹,《張愛玲的假髮》(台北:時報,2020年)。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02月)。 張晉芬,《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張晉芬、蔡瑞明,《臺灣全誌.卷九,社會志,勞動力與勞動市場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年12月)。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年4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10月)。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麥可.奧立佛(Michael Oliver)、柯林.巴恩斯(Colin Barnes)著,紀大偉、張恒豪、邱大昕譯,《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The New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2012)(新北:群學,2021年10月)。 曾心儀等著,《彩鳳的心願(台灣現代小說選I)》(台北:名流,1986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1999)(台北:群學,2006年)。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商周出版,2019年03月)。 黃怡碧主編,蔡逸靜、周宇翔等著,《CRPD話重點: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關鍵15講》(台北: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國際醫學聯盟,2020年1月)。 黃涵榆,《閱讀生命政治》(台北:春山出版,2021年)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稻鄉,2007年)。 楊芳枝主編,王穎、邱大昕等著,《邊緣主體:性別與身分認同政治》(台南: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8年)。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臺灣社政十年》(台北: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57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 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譯,《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台北:蜃樓,2014年)。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11月)。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北:群學,2019年)。 謝坤山,《我是謝坤山》(台北:謝坤山工作室,2002年1月)。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研院社會所,1997年)。 露斯.貝哈(Ruth Behar)著,黃珮玲、黃恩霖譯,《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The Vulnerable Observer: Anthropology That Breaks Your Heart, 1996)(台北:群學,2010年10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台北:頂淵,2003年)。 Appadurai, Arjun.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Berlant, Lauren. Cruel Optim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Boym, Svetlana.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1. Collins, Hill Patricia. Black Feminist Thought,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022. Esposito, Roberto. Immunitas: The Protection and Negation of Life. (First published in Italian as Immunitas, 2002.) Zakiya Hanafi tra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1. Foucault, Michel.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1975-76. David Macey, trans., Mauro Bertani, et al, eds. New York: Picador, 2003. Freud, Sigmun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6. James Strachey trans.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0. Goodley, Dan. Dis/Ability Studies: Theorising Disablism and Able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Garfinkel, Susan. Up, Down, Accross: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Sidewalks. London: 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 2003. Kafer, Alison. Feminist, Queer, Crip. Bloomington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Malabou, Catherine. Changing Difference: The Feminine and The Question of Philosophy, Carolyn Shread trans. UK: Polity Press, 2011. Nash, Jennifer C. Black Feminism Reimagined: After Intersectionalit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Puar, K. Jasbir. The Right to Maim: Debility, Capacity, Disabilit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Rose, Sarah F. No Right to Be Idle: The Invention of Disability, 1840s-1930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7. Uta von Debschitz, Thilo von Debschitz. FRITZ KAHN: Infographics Pioneer. Köln: Taschen, 2013.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第65期(2016年11月),頁75-105。 衣若蘭,〈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0期(2017年12月),頁168-230。 林宜平,〈女人與水: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1期(2006年6月),頁185-211。 邱大昕,〈「慈善」與「權利」之間-身心障礙者車船半價優待的爭取過程(1950-1980)〉,《臺灣社會學》第36期(2018年12月),頁167-188。 邱大昕,〈為什麼需要女性主義身心障礙研究〉,《婦研縱橫》第96期(2012年04月01日),頁16-24。 邱大昕,〈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實施〉,《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卷2期(2011年12月),頁187-213。 紀大偉,〈《鹽田兒女》三部曲總導讀〉,《聯合文學》第355期(2014年5月),頁58-63。 紀大偉,〈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2013年04月01日),頁47-83。 紀大偉,〈情感的輔具:弱勢,勵志,身心障礙敘事〉,《文化研究》第15期(2012年9月),頁87-116。 范銘如,〈小說中的複合空間〉,《台灣文學學報》第36期(2020年6月),頁1-28。 唐文標(文懷),〈陽光下的事——評王默人的「地層下」〉,《中外文學》4卷4期(1975年9月),頁118-126。 張恒豪、林駿杰,〈什麼是障礙研究?英美的理論發展、建制化與臺灣本土化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卷4期(2020年12月),頁645-691。 許甄倚,〈抱殘守缺:德拉尼《紅色時代廣場,憂鬱時代廣場》中的殘/酷作夥與健全國家主義〉,《中外文學》49卷3期(2020年09月30日),頁27-57。 郭惠瑜,〈障礙與性別的交織:談討小兒麻痺女性母職經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46期(2020年06月01日),頁79-122。 陳昭如,〈交叉路口與樓上樓下——反歧視法中的交錯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2月),頁51-68。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頁1-41。 葉德宣, 〈不識未來的肌肉:健身的殘酷樂觀〉,《中外文學》46卷1期(2015年10月02日),頁77-110。 戴華萱,〈勞動與性別——楊青矗與曾心儀的女性工人書寫比較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1期(2020年10月),頁153-189。 謝國雄,〈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2期(1990年10月01日),頁11-54。 Crenshaw, Kimberle. “Demarginaliz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Sex: A Black Feminist Critique of Antidiscrimination Doctrine, Feminist Theory and Antiracist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Vol. 1989, Issue 1, Article 8(1989), pp. 139-167. Foucault, Michel. “The politics of healt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Richard A. Lynch trans. Foucault Studies, No. 18(2014.10), pp.113-127. Meekosha, Helen. “Contextualizing disability: Developing Southern/ Global Theory,” 4th Biennial Disability Studies Conference, 2008, pp. 1-20.
(二) 學位論文 王雅萍,〈誰來發聲?—1970年代以後台灣工人文學的興起與式微〉(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勝吉,〈勞動人民與小市民的關懷者:王默人及其社會寫實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侯如綺,〈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郭岳霖〈台灣礦工題材小說研究——以吳念真作品為主〉(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4年)。 郭誌光,〈戰後台灣工人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正維,〈「拓荒者」的多重實踐——論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書寫/行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鈞惠,〈從記憶的礦山到歷史的影像:析論吳念真小說與電影《多桑》中的礦區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鈕愷娜,〈以交織性探討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與臺灣民眾醫療服務利用之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四、 雜誌文章 本社,〈發刊詞:我們努力的方向〉,《文季》第1期(1971年1月15日),頁1-2。 利格拉樂.阿女烏(Liglave A-Wu),〈樓上樓下——都市中產階級女性運動與原住民女性運動的矛盾〉,《騷動》第4期(1997年6月),頁4-9。
五、 報紙文章 中興新村電,〈海山一坑盜採造成災變 十八名礦務局 職員決予記過申誡處分〉,《聯合報》,1985年08月16日,02版。 中壢訊,〈爆竹工廠爆炸 死者增至六人〉,《聯合報》,1973年05月30日,03版。 木柵訊,〈萬隆煤礦 發生意外〉,《聯合報》,1973年06月16日,06版。 木柵訊,〈萬隆煤礦瓦斯突出 造成一死一傷慘劇〉,《聯合報》,1973年04月11日,06版。 王安泰,〈礦場安全 將有進一步的保障〉,《經濟日報》,1973年12月08日,02版。 本報訊,〈各業工人五年以來 因工傷害逾十一萬〉,《聯合報》,1971年11月16日,06版。 本報訊,〈受傷礦工黃合興 腦缺氧時間太久 台大醫院經檢查確定 很可能成為「植物人」〉,《聯合報》,1981年02月12日。 本報訊,〈忽略工人安全 華隆被處罰款〉,《聯合報》,1985年12月12日,02版。 本報訊,〈芳川礦落磐 一礦工罹難〉,《聯合報》,1973年05月04日,06版。 本報訊,〈萬綱爆竹廠爆炸 死傷已七十六人〉,《聯合報》,1979年11月01日,02版。 本報訊,〈豐台煤礦災變 咎屬保安人員 上月檢查囑暫停開採〉,《聯合報》,1970年08月28日,03版。 本報訊,〈礦場安全法全文〉,《經濟日報》,1973年12月12日,07版。 立法院公報,102卷02期(2012年12月17日)。 立法院公報,63卷66期722號(1974年01月07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61號,政府提案第1369號之1(1974年01月16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61號,政府提案第1369號之1(1974年01月16日)。 阮肇彬,〈災害迭起 時有傷亡 工業安全 不容忽視〉,《聯合報》,1972年11月06日,03版。 軍聞社訓,〈國軍退役除役官兵 一律獲得妥善安置〉,《聯合報》,1952年6月9日,01版。 陳承中,〈工礦安全應切該痛切檢討了、礦場內設施為何不改善〉,《聯合報》,1983年11月26日,05版。
六、 電子媒體 不著撰者,台灣女人辭條,〈女礦工〉(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https://women.nmth.gov.tw/?p=2010)。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網站: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4843-53644-205.html 。 吳塵罡,〈人體裡的小社會:《工作細胞》清水茜專訪〉(來源:CCC創作集,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108,2020年10月14日)。 客家委員會,網站: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46315,2023年03月08日。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網址:https://www.set.edu.tw/reg/tra/Interior.htm 。 陶秘華,口述;林承勳,採訪撰文,〈癌症晚期可以治癒嗎?!一篇弄懂癌症免疫治療〉(網址: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ao-mi-hua-cancer-immunotherapy,2020年01月31日)。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網站:https://db.nmtl.gov.tw/Site4/s7/index。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715900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900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900901.pdf | | 119301Kb | Adobe PDF2 | 14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