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65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892867      在线人数 : 7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652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521


    题名: 社交媒體LINE對國中導師下班生活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LINE on the Off-duty Lif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作者: 蔡孟學
    Tsai, Meng-Hsueh
    贡献者: 鄭同僚
    Cheng, Tung-Liao
    蔡孟學
    Tsai, Meng-Hsueh
    关键词: 社交媒體LINE
    國中導師
    下班生活
    Social media LINE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Off-duty life
    日期: 2023
    上传时间: 2023-08-02 13:52:03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社交媒體LINE對國中導師下班生活的影響,研究目的主要探討社交媒體LINE如何影響國中導師的下班生活,包含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處理學校工作對其個人之影響現象、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處理學校工作的原因,以及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於學校工作上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透過五位雙北都會地區的公立國民中學與私立國民中學導師的深度訪談,經由研究者之理解、分析與詮釋之後,歸納研究之重要結論如下:
    一、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處理學校工作對其個人之影響現象包含「即時處理」、「方便聯繫」、「負面情緒」以及「隱形工時」。
    二、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處理學校工作的原因包含「社交媒體LINE的溝通特性」、「促進班級經營成效而進行親師生溝通」、「學校同仁的告知」、「國中導師的個人特質因素」、「疫情提高使用頻率」以及「臺灣的人情文化」。
    三、國中導師下班之後使用社交媒體LINE處理學校工作的因應策略包含「依事務之輕重緩急進行技巧性處理」、「設定社交媒體LINE的界線」以及「採用單向溝通為主要方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實務上的建議提供給教育主管機關、國民中學及國中導師並嘗試擬定「國民中學導師下班之後使用LINE處理學校工作之指引」;未來研究上的建議包括國中導師下班後使用LINE處理學校工作的態度與策略的探討及臺灣的人情文化的探討。研究者略盡棉薄之力,冀望此研究結果與研究建議提供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LINE on the off-duty lif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social media LINE affects the off-duty lif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ing social media LINE to deal with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on their personal influence, reasons why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e social media LINE to handle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to use social media LINE for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This study uses in-depth interview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ive homeroom teachers of public and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Shuangbei(雙北) Metropolitan Area, after understan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y the researcher,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e social media LINE after getting off work to deal with the influence of schoolwork on their personal influence, including “immediate processing”, “convenient contact”, “negative emotions” and “invisible working hours”.
    2. The reasons why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e social media LINE to handle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includ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edia LINE”, “communication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notification from school colleagues”, “personal trai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increased use frequency due to the pandemic” and “Renqing(人情) culture of Taiwan”.
    3.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to use social media LINE to deal with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include “handle skillfully according to the priority of affairs”, “set the boundaries of social media LINE” and “use one-way communication as the main method”.
    Finally,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and an attempt is made to formulate “Guidelin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ing LINE to Handle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the discussion of attitudes and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using LINE to deal with schoolwork after getting off work and the discussion on Renqing(人情) culture of Taiwan. The researcher makes every effort and hopes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educators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Heck, S. F., & Williams, C. R.(1999)。教師角色[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初版〕。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99)
    LINE Biz-Solutions(無日期)。LINE Biz-Solutions|針對企業主提供的最佳行銷服務。2022年11月27日,https://tw.linebiz.com/
    LINE(無日期)。LINE|始終陪伴在你身旁。2022年11月27日,取自https://line.me/zh-hant/
    三立新聞生活中心(2020,4月30日)。沒用過別說你是台灣人!LINE這2功能用到全球冠軍。三立新聞網。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23169
    方廷榔(2021)。大學生網路社群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以班級LINE群組為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3368p。
    王中瑜(2019)。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中輔導角色與功能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hk2yu。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品淇(2016)。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ma4z3。
    王姵茹(2014)。探討家長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聯絡簿之意願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nmx5j。
    王秋絨(1980)。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93mw7。
    王婕(2012)。個人特性、工作特徵、工作家庭疆界與工作家庭平衡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rmjgh。
    王淑貞(2022)。疫情期間國小學童家長運用LINE(LINE@)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rp933。
    王淑靜(2014)。教師使用即時通軟體建立親師溝通平臺之研究-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m9825。
    王雅惠(2013)。國民中學導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kqj6g。
    王語婕(2018)。Line親師溝通需求與使用動機之研究-以臺東縣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bsksz4。
    王韻婷(2018)。國中生即時通訊軟體LINE 使用行為在人際關係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wr4du。
    王韻齡(2015,12月2日)。親師溝通怎麼LINE?創造雙贏的4個使用重點。親子天下。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828
    王麗淑(2019)。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意願分析。﹝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x7nzk。
    田瀅琡(2017)。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勞務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nc3c8。
    任秋貴(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使用LINE即時通訊軟體為職場溝通媒介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3n3h9。
    伊慶春(1997)。都市與家庭生活。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頁192-219)。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家煦(2020)。國民中學班級導師情緒勞務、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嶺東學報,46,1-4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11912-202006-202006290016-202006290016-1-49。
    朱淑菁(2017)。國小學生家長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6d54s。
    朱潔茹(2016)。以即時通訊LINE作為國小低年級親師溝通媒介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5erz7。
    江玉塘(2013)。教師工作壓力與憂鬱指數關係之探討—以國中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83pew。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108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2NrZmlsZS9hZjg2Nzg1Ny01YWE0LTRjZTYtODQ3OS00NzVhMWY5NTkyOGMucGRm&n=6ZmE5Lu2OS0xMDjlubTmiYvmqZ%2Fml4%2FmlbjkvY3mqZ%2FmnIPoqr%2Fmn6XloLHlkYot5YWs5ZGK54mILnBkZg%3D%3D&icon=.pdf
    何佩菁(2017)。國中小家長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使用者人格特質、社會資本、社會參與和滿足之關聯性探討。﹝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b2ew9。
    何秋燕(2019)。國小學童家長透過LINE與教師進行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a2735。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的關係:主觀幸福感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42(2),229-251。https://doi.org/10.6251/BEP.20090604
    吳至懿(2008)。台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272c。
    吳怡慧(2014)。公立與私立國中之間的家長認知差異與原因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h3p82。
    吳清山、林天祐(2014)。教育U辭書。高等教育。
    吳麗君(2015)。請問你用哪一個line 溝通親師—睞/徠/賴/籟/瀨/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200-201。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https://doi.org/10.6224/JN.61.3.105
    呂英如(2018)。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討-以桃園市某國小低年級為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uf99t。
    李宛霖(2016)。影響國中小教師使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zxh6w。
    李昕芮(2015)。幼兒園家長使用LINE App進行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y4yqb。
    李秉芳(2017)。國中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5s2hk。
    李奕葳(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行動支付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yn59q。
    李春麟、方文昌(2013)。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整合資訊科技外部變數之論點。企業管理學報,97,1-3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59627-201306-201307040001-201307040001-1-37
    李若沂(2016)。國中小教師LINE使用行為對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5sfrk。
    李涵芝(2019)。即時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家長滿意度探討。﹝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mhfgf6。
    李釧如(2014)。職場人際上線,也需設限。張老師月刊,442,76-79。
    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26dr5。
    李蕙如(2020)。一日為師,終身勞碌?台灣韓語教師在 LINE 上的師生分際與情緒勞動。﹝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wv6h8。
    李錦菁(2016)。國小教師應用行動即時通訊軟體在工作溝通之重要性與滿意度研究─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h9fej。
    李靜宜(2019)。國小導師班級經營和親師溝通— 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LINE親師群組的運用。﹝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kdtfz。
    李薇(2017,5月4日)。六成教師下班收大量訊息 業界促訂離線權減困擾。大紀元新聞網。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5/4/n9103810.htm
    汪慧瑜(2016)。教師角色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的貫時性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m45m8。
    沈新茹(2021)。國小級任教師使用LINE官方帳號於親師溝通的行為意圖與實際使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e738c。
    周郡旂、陳嘉成(2016)。你累了嗎?影響國中兼任不同職務教師之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實証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0(2),21-4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76437-201612-201612290016-201612290016-21-43
    林吟霞、林欣怡(2009)。臺北都會區教師之班級經營—經驗教師親師溝通策略探討。國教新知,56(3),86-95。
    林尚平(2000)。組織情緒勞務負擔量表之發展。中山管理評論,8(3),427-447。
    林旻柔(2015年5月16日)。台灣人瘋LINE全球第三 貼圖居功。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http://grinews.com/news/台灣人瘋line全球第三%E3%80%80貼圖居功/
    林姿伶(2021)。國小家長對親師溝通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滿意度之研究-以教師形象為中介變數。﹝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s4kvk。
    林姿慎(2004)。學校體制中的規訓與抗拒-一個國小教師的現場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9n9jb。
    林宣孝(2021)。技術型高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LINE群組潛水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3r8u8。
    林淑芬(2018)。國小導師使用班級LINE群組進行親師互動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5x4y4。
    林莉玲(2016)。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嘉義縣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g7amk。
    林莉珊(2021)。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LINE官方帳號為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2-0807202100324300
    林鈺玲(2011年9月28日)。「台北市教師憂鬱傾向調查」新聞稿。台北市教師會。http://www.tta.tp.edu.tw/1_news/detail.asp?titleid=3615
    邱柏涵(2020)。影響國小學生家長參與LINE班級群組意圖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kt3h4。
    邱雅慧(2015)。幼兒園家長採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2ewqv。
    侯雅璉(2021)。應用LINE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jr6z5。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doi:10.29843/JCCIS.201707_(33).0004
    凃保民、顏春枝(2017)。即時通訊軟體與行政溝通:以台南市學校行政人員採用Line為例。康大學報,(7),83-98。
    姚玎伶(2016)。社群網路行不行?—以Line為橋樑,探討親師互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navf4。
    姚映如(2015)。國中教師對專任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與角色期望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96au5。
    施燦宏(2019)。國中教師社群軟體作為親師溝通工作之研究-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3hx57。
    柯淑婷(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g2n8kb。
    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75,64-82。https://doi.org/10.6423/HHHC.201109.0064
    洪孟燕(2018)。臺北市國中導師使用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意願與溝通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spm5pn。
    洪宜君(2016)。國小級任教師透過LINE App與家長進行親師互動之意願探究-以彰化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dnyc2。
    洪基貴、李俊達(2020)。情緒勞務的定義、策略與職業類別:文獻探討的觀點。T&D飛訊,(267),1-15。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https://doi.org/10.6382/JIM.200510.0211
    紀乃文、蔡宜衿(2018)。主管下班別LINE我:探討下班後用通訊軟體交辦困難工作對員工後續負向心情、壓力狀態及任務績效的影響:領導成員交換關係與員工親和性特質的干擾效果。管理學報,35(3),307-331。https://doi.org/10.6504/JMBR.201809_35(3).0002
    紀懿倫(2020)。國小導師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sr5ey。
    胡亞君(2019)。使用者對Line帶來即時性、及智慧生活之功能對黏著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ecmw4。
    范霈穎(2022)。國中教師情緒勞務、自我復原力、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7mcg9。
    范憶慈(2020)。新竹縣市國小導師運用社交應用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274c4。
    范熾文(200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44,1-25。https://doi.org/10.6423/HHHC.200607.0001
    凌嬿茹(2015)。親師溝通效果與LINE的使用及家長教養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Y國小低年級家長為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fjma7。
    唐碧惠(2017)。偏遠地區幼兒園家長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jbtv7。
    孫俊傑、龔心怡(2010)。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情緒勞務、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29-62。https://doi.org/10.6769/JENCUE.201012.0031
    孫雅萱(2018)。國小教師運用LINE進行職場溝通之使用行為與其情緒勞務相關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分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b49dz。
    孫愛盈(2016)。以IS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y26px。
    徐藝庭(2019)。臺中市國小學童家長親師溝通媒介、溝通滿意度與親師關係感知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nwh7g9。
    翁銀霞(2019)。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導師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u75d8。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2,12月11日)。2022台灣網路報告。https://report.twnic.tw/2022/index.html
    國民中小學聘任班級導師注意事項(民國101年8月9日)頒布。https://www.hc.edu.tw/edub/rule/cvk/cvk-r107.pdf
    國民教育法(民國105年6月1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張乃文(2005)。臺北縣國小教育人員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h88rx。
    張乃文(2009)。教師情緒素養建立之研究:情緒勞務負荷的觀點。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75-98。https://doi.org/10.7037/JNTUE.200906.0075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g8vv3。
    張筱涵(2018)。新竹市國民小學導師運用親師溝通媒介現況與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r3q6d。
    教育百科(2014,7月17日)。教師角色(Teacher`s Role)。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95%99%E5%B8%AB%E8%A7%92%E8%89%B2&search=%E6%95%99%E5%B8%AB%E8%A7%92%E8%89%B2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小畢空間。
    莊梅裙(2018)。LINE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台南市國中家長為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9z394。
    莊豐萁(2005)。少點壓力,工作受益:已婚國中教師的家庭壓力與家庭-工作干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ytf47。
    許天藍(2020)。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25t9k。
    許光溫(2007)。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96wwn。
    許育誠(2016)。以TAM探討Line在師生溝通上的應用─以新北市私立高中職教師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9wqx8。
    許殷宏(1997)。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11(39),149-168。
    許梅樺(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社群應用於親師溝通之使用意願研究-以高雄市幼教教師行動LINE群組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74-1005201718441400
    許喬智(2009)。以疆界理論探討職場家庭生活平衡-以W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4k82。
    連志剛、黃建翔、張育菁、阮宜庭(2022)。工作便利?還是工作壓力?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教師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教育心理學報,53(3),717-743。doi:10.6251/BEP.202203_53(3).0009
    郭丁熒(1995)。教師角色知覺發展模式之探討。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155-198。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4958g。
    陳文政(2015)。LINE對使用者於職場及家庭生活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2a232。
    陳文娟(2021)。幼兒園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r9n4m。
    陳幼琪(2016)。國小教師使用LINE做為親師溝通管道之行為意向及其對班級經營成效之影響-以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ws7s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妍竹(2020)。運用社群媒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pts7j。
    陳怡潔(2015)。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wz88b。
    陳玟君(2021)。以活動理論探討國小級任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ke9rjn。
    陳玟均(2019)。國中導師運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pf3h93。
    陳玫珺(2013)。教師角色衝突、工作倦怠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27dts。
    陳奎憙(2014)。教育社會學導論。師大書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9)。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三民書局。
    陳純如(2019)。探究高雄市國中教師接受行動即時通訊LINE在師生互動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uc6cr。
    陳婉君(2019)。私立國中導師適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n32es。
    陳情情(2017)。台東縣國中師生網路人際互動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ahwr7。
    陳景怡(2016)。國小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zsec9。
    陳葦真(201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運用通訊軟體LINE之現況、知覺感受與親子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abnyd。
    陳慧華(2021)。淺談LINE於班級親師溝通的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17-222。
    陳鴻銘(1995)。國民小學教師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74h5j。
    陳靈(2018)。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關聯-以Line已讀不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kk6uq。
    曾雨薇(2012,7月6日)。311大海嘯催生! "LINE"稱霸APP。華視新聞。https://news.cts.com.tw/cts/international/201207/201207061042433.html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洪葉文化。
    曾新鳳(2016)。學童家長透過LINE進行親師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9339m。
    游仁相(2021)。通訊軟體對任務複雜性與溝通效果的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mc5pcm。
    游逸惠(2016)。滑世代已讀不回的情緒困擾。諮商與輔導,372,44-4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6846478-201612-201612090013-201612090013-44-46
    游逸惠(2017)。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回覆預期與情緒反應之相關研究-以LINE已讀不回情境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66q5x。
    游肇賢(2003)。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39j2q。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月琴(2015)。教師採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rxfy5。
    黃厚銘(2002)。網路上的身份認同。資訊社會研究,2,226-228。doi: 10.29843/JCCIS.200201.0010
    黃建成(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互動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542py。
    黃美利、柯淑婷、鄭榮祿(2017)。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1),72-81。doi: 10.6285/MIC.6(S1).07
    黃美貞(2016)。南部大學生LINE使用行為在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廣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榮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buu858。
    黃倩茹(2006)。魚與熊掌可兼得嗎?新聞記者工作與非工作領域間角色衝突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j26q8。
    黃悅晴(2022年12月1日)。【工作壓力】調查揭近5成教師每周工作61小時或以上 最大壓力來源為學校行政工作。香港經濟日報-TOPick。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412228/%E3%80%90%E5%B7%A5%E4%BD%9C%E5%A3%93%E5%8A%9B%E3%80%91%E8%AA%BF%E6%9F%A5%E6%8F%AD%E8%BF%915%E6%88%90%E6%95%99%E5%B8%AB%E6%AF%8F%E5%91%A8%E5%B7%A5%E4%BD%9C61%E5%B0%8F%E6%99%82%E6%88%96%E4%BB%A5%E4%B8%8A%E3%80%80%E6%9C%80%E5%A4%A7%E5%A3%93%E5%8A%9B%E4%BE%86%E6%BA%90%E7%82%BA%E5%AD%B8%E6%A0%A1%E8%A1%8C%E6%94%BF%E5%B7%A5%E4%BD%9C
    黃鈺芬(2019)。探討國中小暨幼教老師使用LINE做為親師溝通工具之影響因素。﹝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7urb7。
    黃瓊德(2016)。老闆、同事、下屬別再已讀我!回覆延遲對組織溝通與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31,37-70。
    楊喻婷(2016)。高中學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68a83。
    楊智善(2016)。國小導師不同溝通媒介親師溝通自我效能暨親師溝通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桃園市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t334s。
    楊雅娟(2014)。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服務採用研究-以高中生使用LINE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mn278k。
    楊楠華、李宏安、方慧臻、陳慧秋(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線上學習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1),132-141。https://doi.org/10.6285/MIC.4(1).10
    楊澤夫(2017)。國小教師使用LINE對親師溝通、組織溝通與家庭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原鄉鄉鎮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7a9k8。
    楊麗櫻(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bc4vhb。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https://doi.org/10.6232/LTE.2004.37(4).4
    萬鍾盈(2013)。都會區國小新生家長對小一教師的角色期望。國教新知,60(3),128-136。https://doi.org/10.6701/TEEJ.201309_60(3).0010
    葉克樓(2015)。智慧型裝置LINE群組與紙本家庭聯絡簿於親師溝通成效之差異。﹝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h2m45。
    葉蓁(2013)。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rxa9s。
    葉興華(2009)。都會區特性下國小班級經營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國教新知,56(3),68-78。
    葉駿妤(2015)。即時通訊軟體已讀不回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vbcaw。
    詹又蓁(2017)。心流經驗與人際關係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以使用行動通訊軟體 LINE為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fvr675。
    詹雅媜(2019)。國小教師使用LINE群組和LINE@進行親師溝通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8x735。
    詹憲學(2012)。國中教師工作量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t4hqm。
    廖國巽(2016)。即時通訊軟體LINE之群組在學校運用現況之探討-以臺中地區某完全中學為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293a3。
    廖貴鋒(1986)。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y8fsr。
    廖鴻瑞(2015)。行動即時通訊軟體作為職場溝通工具之應用困境-以LINE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22u5z
    趙品灃、莊梅裙(2019)。Line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2,115-132。doi:10.6306/JITE.201912_(12).0008
    趙珮綾(2017)。國中小家長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使用者人格特質與持續使用意願之關聯性探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z5q9c。
    劉玉萍(2019)。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新北市鄧公國小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3f7te。
    劉育其(2020)。幼兒園家長使用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探討—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n8juj。
    劉宜惠(2019)。探討影響國小暨幼教老師使用LINE作為職場溝通工具之影響因素。﹝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u3wk8。
    劉明政(2017)。下班後即時通訊工作偏好度對工作家庭衝突、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h24fv3。
    樓永堅、曾威智(2016)。以後設分析法探討科技接受模式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21(2),1-2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87353-201606-201703270037-201703270037-1-28
    歐玥蘭(2019)。國中教師工作負荷、親師衝突與職家衝突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倦怠作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47ar8。
    潘俊偉(2016)。即時通訊軟體LINE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成癮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95f8d。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22。
    蔡佩君(2019)。即時通訊LINE軟體融入幼兒園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n4494。
    蔡孟學(2022)。從Goffman戲劇論探析師生LINE群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93-102。
    蔡宗達(2015)。行動即時通訊軟體輔助家庭聯絡簿使用成效之研究—以板橋區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8pp2g。
    蔡進雄(2005)。勞心、勞力、勞情?-論中小學教師的情緒勞務。師友月刊,455,42-44。https://doi.org/10.6437/EM.200505.0042。
    蔡雅怡(2003)。私立中學教師的身心勞動-以H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2ucps。
    鄭丁誠(2017)。國小家長使用LINE App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m48jr。
    鄭惟心(2012)。臺中市公立國中導師情緒勞務、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wx686。
    鄭雅芳(2018)。親師溝通在LINE上的運用-以國小低年級為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pqtys。
    賴宛琳(2012,7月5日)。App「LINE」爆紅崛起!。看雜誌。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02。
    賴美玲(2022)。臺北市國中導師親師溝通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y5dw3。
    戴偉盛(2021)。臺中市國中教師使用通訊軟體LINE於職場上溝通效能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w9ard。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雙葉書廊。
    謝佳勳(2019)。探討各年齡層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之差異。﹝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ymfht。
    謝宛芸(2019)。大學生FB及LINE社群網站使用動機、社交焦慮與孤寂感關係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2ne23。
    謝雅絮(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LINE於親師溝通之研究。﹝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ntgsp。
    鍾銘佑(2019)。探討大學生應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進行資訊分享行為研究─以屏東大學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ydug5。
    簡聿悊(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對其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教師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b492k。
    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的戲劇理論取向。高雄師大學報,34,57-81。
    羅鼎程(2013)。當華人的關說文化遇到社會工作─以保護性社工緊急處遇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4,359-373。
    蘇玲慧(2019)。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研究之後設分析。教育行政論壇,11(1),53-72。
    蘇荐紳(2015)。以任務科技配適度模型探討運用Line於親師溝通使用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家長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33j22。
    蘇鳴全(2018)。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角色模糊、角色期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82xak。
    貳、英文文獻
    Ashforth, B. E., Kreiner, G. E., & Fugate, M. (2000). All in a day`s work: Boundaries and micro role transi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3), 472-491.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nc.
    Biddle, B. J., & Thomas, E. J. (Eds.), (1966).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Wiley.
    Binnewies, C., Sonnentag, S., & Mojza, E. J. (2009). Daily performance at work: Feeling recovered in the morning as a predictor of day-level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0, 67–93. https://doi.org/10.1002/job.541
    Butts, M. M., Becker, W. J., & Boswell, W. R. (2015). Hot buttons and time sinks: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during nonwork time on emotions and work-nonwork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8, 763-788. https://doi.org/10.5465/amj.2014.0170
    Chesley, N., Moen, P., & Shore, R. P. (2002). The new technology climate: Work and famil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P. Moen (Ed.) It`s about time: Couples` career strains, strategies, and success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lark, S. C. (2000).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 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 Human Relations, 53, 747-770.
    Clark, S. C. (2001). Work cultures and work/family bal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 348-365.
    Colbert, A., Yee, N., & George, G. (2016). The digital workforce and 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9, 731-739. https://doi.org/10.5465/amj.2016.4003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http://www.jstor.org/stable/2632151
    Davis, F.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Thesis.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dspace.mit.edu/handle/1721.1/15192
    Davis, F.D. (199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38(3), 475-487. https://doi.org/10.1006/imms.1993.102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9, October 11). Teachers’ workload diary survey 2019.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teacher-workload-survey-2019
    Derks, D., & Bakker, A. B. (2014). Smartphone use,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burnout: A diary study on the role of recovery.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63, 411–440. https://doi.org/10.1111/j.1464-0597.2012.00530.x
    Derks, D., van Mierlo, H., & Schmitz, E. B. (2014). A diary study on work-related smartphone use,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and exhaust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perceived segmentation norm.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 74-84. https://doi.org/10.1037/a0035076
    Desrochers, S. & Sargent, L. D. (2004). Boundary/border theory and work-family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1(1), 40-43.
    Field, J. C., & Chan, X. W. (2018). Contemporary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 Boundaryless Work-Life Interface: Implications for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Knowledge Workfor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41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8.02414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alinsky, E., & Kim, S. (2000). Navigating work and parenting by working at home: Perspectives of workers and children whose parents work at hom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Website, Telework and the New Workplace of the 21st Century. http://www.dol.gov/asp/telework/p3_4.htm
    Geurts, S. A. E., & Sonnentag, S. (2006). Recover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ute stress reactions and chronic health impairme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32, 482-492. https://doi.org/10.5271/sjweh.1053
    Giddens, A. (1989).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Hall, D.T., Richter, J. (1988). Balancing work life and home life: What can organizations do to help?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3), 213- 223.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mp, S. (2022, February 15). DIGITAL 2022: TAIWAN. Retrieved November 6, 2022, from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2-taiwan
    Li, S., & Xu, E. (2020, March 30). Obsidian-Sharpen Your Thinking. Obsidian. https://obsidian.md/
    Ma, Q. & Liu, L. (2004).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finding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16(1), 59-72. doi:10.4018/978-1-59140-474-3.ch006
    Madelon L. M. Van Hooff, Sabine A. E. Geurts, Michiel A. J. Kompier & Toon W. Taris (2006). Work–home interference: How does it manifest itself from day to day? Work & Stress, 20(2), 145-162. https://doi.org/10.1080/02678370600915940
    Maxwell, J. A.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iam, S. B. (1991).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sey-Bas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erlemans, W. G. M., & Bakker A. B. (2014). Burnout and daily recovery: A day reconstruction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 303–314. https://doi.org/10.1037/a0036904
    Parsons, T. (1961).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T. Parsons et al. (Eds.), Theory of Society. 41-43. New York, NY: Free Press.
    Roulston, K.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Music Teachers` Work in Changing Ti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5, 31–56. https://doi.org/10.1023/B:JEDU.0000022840.30789.b7
    Shamir, B. (1992). Home: The perfect workplace? In S. Zedeck (Ed.), Work,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pp.272-31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onnentag, S. (2001). Work, recovery activities,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A diary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6, 196–210. https://doi.org/10.1037/1076-8998.6.3.196
    Towers, I., Duxbury, L., Higgins, C., & Thomas, J. (2006). Time thieves and space invaders: Technology, work and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19, 593–618. https://doi.org/10.1108/09534810610686076
    Trougakos, J. P., Beal, D. J., Green, S. G., & Weiss, H. M. (2008). Making the break count: An episodic examination of recovery activitie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positive affective display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1, 131–146. https://doi.org/10.5465/amj.2008.30764063
    van Wijhe, C., Peeters, M., Schaufeli, W., & Ouweneel, E. (2013). Rise and shine: Recovery experiences of workaholic and nonworkaholic employee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2, 476–489. https://doi.org/10.1080/1359432X.2012.663527
    Venkatesh, V. & Davis, F.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http://www.jstor.org/stable/2634758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915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20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301.pdf3721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