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318
|
Title: | 科學與哲學—–陳大齊的學思歷程與近代中國學術 Science and Philosophy:Chen Daqi’s Intellectual Evolution and Modern Chinese Scholarship |
Authors: | 廖金燕 Liao, Chin-Yen |
Contributors: | 周志煌 廖金燕 Liao, Chin-Yen |
Keywords: | 陳大齊 科學 心理學 儒學 人生觀 理則學 Chen Daqi science psychology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of life logic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3-08-02 13:07:02 (UTC+8) |
Abstract: | 陳大齊(1887–1983)融通心理學、理則學、儒學於一爐,是近代中國學術光譜中,一位深具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標誌人物。他是中國心理學的發軔者及拓耘者,也是中、西、印理則學比較的先驅研究者,同時是別具詮解特色的儒學闡揚者與推行者。他治學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強調客觀理則的內在思維,學問著述逾一甲子,出版三十餘冊專書,成就深具科學意識與啟發意義的學術成果。陳大齊學問涉及跨領域的特性,故本論文是以「科學」為觀察視角,作為貫串他跨領域學問的主引線,梳理了陳大齊著作的主要理論內容,進行綱要性的闡釋及釐清。論文首章從民初的科學思潮,回顧陳大齊的學養發端及理性治學之道的根源,釐清其學思分程與學術旨歸;其次從科學心理學的興起,陳大齊對心理學主張的多元闡揚,映照其獨特的發軔歷史與具體貢獻;再次從科學理則的闡揚角度,梳理了「科學批駁靈學」等幾場科學論證的理辯,呈現五四歷史形象,探討他對西方邏輯、因明學、名學的獨創論述;終章則考察陳大齊對荀、孔、孟儒學哲學的會通與詮釋主張。本文採用「從科學到人生觀」的視域及分析脈絡,觀察陳大齊一生學思歷程與其近代中國學術成果。發現在民國科學與人文呈現對立與共容的歷史過程中,陳大齊是少數超越出科玄論戰中思想窠臼的科學觀透徹者。他把握科學精神,不為科學方法所拘泥;他對於儒學與科學的融和方式,迥異傳統、本諸科學,本文歸納出八項他別具蹊徑的融和方式,饒富啟蒙意義。總體觀察其治學取徑,涵攝有:「學思與時代脈流的互盪互應」、「科學心理學發軔與教育啟蒙」、「科玄議題隱含的共同遍效性」、「中西印理則學的考察與參照」、「科學視角的儒學探討與會通」等特色。陳大齊獨具濃厚科學精神的學術資產,深刻雋永、富蘊新意,成就了「經師人師」的歷史定位。他將傳統儒學導向科學經驗事實特色的「生活儒學」與「實踐儒學」,吻合其所處時代意義,值得後人繼續深探發揚。 Chen Daqi (1887–1983) expertized and integrated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logic, and Confucianism, combining scientific rationality with humanistic care, into whole systematic scholarship, which making him a significant figure in the spectrum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a. He was the founder and cultivator of Chinese modern psychology, a pioneering researcher in the comparative logic study of Chinese Ming Theory, Western logic, and Chinese Hetuvidyā (Yin Ming), and a distinctive promoter and advocate of Confucianism. He pursued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emphasized the inner thinking of objective principles, and wrote extensively for over sixty years. He published more than thirty monographs to achieve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s with a strong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spiring significance. Chen Daqi’s erudition spans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science” as the perspective view, serving as the main thread that connects his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 order to provide an outline of Chen Daqi’s major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attain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and clarificati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reviews the scientific thought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races the origins of Chen Daqi’s scholarly development and the path of rational scholarship, clarifies the stages of his thinking and the academic purpose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s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the paper explores Chen Daqi’s diverse propositions in psychology to reflect his uniqu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contributions. 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principles, it outlines several scientific arguments such as “criticizing spiritual studies” to display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matically his original discourse on Chinese Ming Theory, Western logic, and Chinese Hetuvidyā (Yin Ming). The final chapter examines Chen Daqi’s concept integration and interpretative propositions of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Xunzi,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and analytical context of “from science to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o observe Chen Daqi’s intellectual evolution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his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achievements. It reveals tha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nfront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n Daqi was one of the few thinkers who surpassed the confines of the science versus metaphysics debate. He grasped the scientific spirit without being confined by scientific methods. His joining approach of Confucianism and science differed from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a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eight distinctive ways in which he achieved the remarkable integration. By observing his scholarly journey, it encompa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inking and the pulse of the times”, “the emergenc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the common effectiveness implied in the science versus metaphysics issue”, “the examination and reference of Chinese Ming Theory, Western logic, and Chinese Hetuvidyā (Yin Ming)”,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etc. Chen Daqi with enduring scientific spirit and profou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is full of creative ideas. He established his historical positioning honorable as a “teacher of classics and teacher of people”. Moreover, his devotion to advocacy of “life-oriented Confucianism” and “practical Confucianism”, which alig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ience and facts, are in line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era, and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promotion by future generations.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陳大齊著作部分依出版、發表時間排序;其他概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民初學者著述及相關史料 (一)陳大齊部分 1. 專書 (1)中文專著 陳大齊:《心理學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 陳大齊:《哲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18年。 陳大齊:《迷信與心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新潮叢書第2冊,1922年。 陳大齊:《因明大疏蠡測》,重慶:自費油印本,1938年;重慶:鉛印本,1945年;臺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4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大齊:《實用理則學八講》,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2年。 陳大齊:《印度理則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 陳大齊:《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陳大齊:《實用理則學》,臺北:遠東書局,1953年初版、1968年9版。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臺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1971年。 陳大齊:《名理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初版、1970年3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國立政治大學叢書,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67年初版、2002年17版。 陳大齊:《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辯說實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大齊:《淺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陳大齊:《論語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初版、1996年2版。 陳大齊:《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大齊:《是非與勝負》,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70年;臺北:大林出版社,1974年。 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初版、2015年6版。 陳大齊:《立身之道: 人勝齋談叢》,臺北:新年代出版社,1972年。 陳大齊:《淺見續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陳大齊:《耕耘小穫》,臺北:自費印贈,1976年。 陳大齊:《大眾理則學》,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初版、2015年3版。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大齊:《論語選粹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大齊:《孔子言論貫通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初版。 陳大齊:《陳百年先生文集(第一輯).孔孟荀學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陳大齊:《陳百年先生文集(第二輯).論語輯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陳大齊:《陳百年先生文集(第三輯).理則與倫理講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大齊:《陳大齊的因明著作(一):因明大疏蠡測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 陳大齊:《陳大齊的因明著作(二):印度理則學、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 (2)外文譯作 (德)馬勃著、陳大齊譯,《審判心理學大意》,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初版,1925年再版。 (德)高伍柏(R.Gaupp)著、陳大齊譯,《兒童心理學大意》,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德)格拉烏(Kurt Joachim Grau)著、陳大齊譯,《邏輯大意》,北京:北京書店,1927年。 2. 報刊文章及演講錄 陳大齊:〈審判心理學〉,《司法講習所講義錄》第1卷2期,1915年,頁176-225。 陳大齊:〈闢靈學〉,《新青年》第4卷5號,1918年5月,頁370-385。 陳大齊:〈保護眼珠與換回人眼〉,《新青年.通訊》第5卷6期,1918年,頁624-627。 陳大齊:〈現代心理學〉,《北京大學學術講演錄》,學術講演會印行,1918年4月15日。 陳大齊:〈雜錄心靈現象論〉,《北京大學日刊》第378-422期,1919年5月15日-7月26日。 陳大齊:〈民族心理學之意義〉,《北京大學月刊》第1卷2期,1919年,頁27-33。 陳大齊:〈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識之調查附表〉,《北京大學月刊》第1卷4期,1919年,頁23-52。 陳大齊:〈恭賀新禧〉,《新青年》第6卷1期,1919年,頁6-10。 陳大齊:〈中文改用橫行的討論〉,《新青年.通訊》第6卷6期,1919年,頁108-112。 陳大齊:〈陳大齊自徳致函蔡元培報告留德事宜〉,《北京大學日刊》第911期,1921年,頁1-2。 陳大齊:〈有鬼論成立的一大原因〉,《北京晨報五週年紀念增刊》,1923年12月1日,頁27。 陳大齊:〈選錄新舊和是非〉,《東方雜誌》第20卷14期,1923年,頁130-137。 陳大齊:〈略評人生觀和科學的論爭:兼論道德判斷的遍效性〉,《東方雜誌》第20卷24期,1923年,頁19-25。 陳大齊:〈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1卷3期,1923年,頁447-460。 陳大齊:〈真理是什麼〉,《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1期,1923年,頁1-12。 陳大齊:〈新舊和是非〉,《學藝》第5卷2期,1923年,頁6-15。 陳大齊:〈德國心理學派略說〉,《心理》第3卷2期,1924年,頁1-4 。 陳大齊:〈論批評〉,《北京大學日刊》第1476期, 1924年,頁1-3。 陳大齊:〈A Ptander Logic〉,《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2期,1924年,頁285-289。 陳大齊:〈認識底論理的意義〉,《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4期,1924年,頁489-496。 陳大齊:〈黎爾哲學略說〉,《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3卷2期,1925年,頁249-256。 陳大齊:〈科學底分類〉,《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3卷4期,1925年,頁477-503。 陳大齊:〈科學底分類(續)〉,《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12期,1925年,頁165-195。 陳大齊:〈一夫多妻的新護符〉,《現代評論》第1卷14期,1925年3月14日,頁6-8。 陳大齊:〈答章周二先生論一夫多妻〉,《現代評論》第1卷22期,1925年5月9日,頁7-11。 陳大齊:〈給周章二先生的一封短信〉,《莽原》第6期,1925年,頁7-8。 陳大齊:〈兒童的被暗示性〉,《教育雜誌》第18卷7期,1926年,頁1-10。 陳大齊講、何敏誠記:〈心理學與法律〉,《晨報副刊》第46期,法大暑期講演會,1926年9月1日,頁1-3。 陳大齊:〈實在主義者屈爾拍對於意識主義的反駁〉,《哲學評論》第1卷5期,1927年,頁19-52。 陳大齊:〈問答與暗示〉,北京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演講,陳大齊講,虞和瑞記,《中法教育家》第14期,1928年12月12日,頁2-6。 陳大齊:〈實在主義者屈爾拍對於意識主義的反駁(續)〉,《哲學評論》第1卷6期,1928年,頁15-30。 陳大齊:〈我們今後的責任〉,《北京大學卅一週年紀念刊》,1929年,頁24-25。 陳大齊:〈思想與言語〉,陳大齊先生講,朱煥祖、倪微庸記,《浙江大學工學院月刊》第12期,1929 年,頁2-6。 陳大齊:〈必然判斷與實然判斷〉,《國立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34期,1929年,頁1-24。 陳大齊:〈必具的特徵與偶有的特徵〉,《北大學生》1930年創刊號,頁8-13。 陳大齊:〈公民與道德〉,《廣播週報》第79期,1936年,頁11-14。 陳大齊:〈宗與能立〉,《海潮音》第20卷1期,1939年,頁20-23。 陳大齊:〈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何者為正確〉,《中央訓練團團刊》第22期,1940年,頁173。 陳大齊:〈介紹荀子的幾句話〉,《讀書通訊》第14期,1940年,頁1-4。 陳大齊:〈劉仲容實用理則學.序〉,《文史雜誌》第1卷8期,1941年,頁43-46。 陳大齊:〈鄧析兩可之說〉,《讀書通訊》第37期,1942年,頁1-2。 陳大齊:〈法其所以為法〉,《新認識》第6卷6期,1943年,頁245-246。 陳大齊:〈公職候選人考試之理論與實際〉,《考政學報》第1卷,1944年,頁10-14。 陳大齊:〈新生活運動與倫理建設〉,《新運導報》第14卷1期,1947年2月22日,頁10-11。 陳大齊:〈墨子所說的侔是什麼〉,《學藝》第18卷,1948年,頁2-6。 陳大齊:〈「無寧寧也」質疑〉,《大陸雜誌》第1卷4期,1950年,頁4-6。 陳大齊:〈中小學校修業年限分組制的建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第1卷2期,1950年,頁7-9。 陳大齊:〈德行的考試〉,《人事行政》第1期,1951年,頁25-27。 陳大齊:〈「異白馬於所謂馬」與「白馬非馬」〉,《大陸雜誌》第2卷2期,1951年,頁1-6。 陳大齊:〈荀子名學發凡初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期,1951年,頁1-66。 陳大齊:〈考試制度上亟待建立的兩件事情〉,《人事行政》第2期,1952年,頁3-6。 陳大齊:〈廣解蔽〉,《大陸雜誌》第4卷2期,1952年,頁1-6。 陳大齊:〈譬與援〉,《大陸雜誌》第5卷5期,1952年,頁1-4。 陳大齊:〈如何研討讀經問題〉,《臺灣新生報》第2版,1952年7月31日、8月1日。 陳大齊等:〈讀經問題的再探討〉,《臺灣新生報》第1、3版,1952年8月10日。 陳大齊:〈援與返援〉,《大陸雜誌》第7卷3期,1953年,頁6。 陳大齊:〈荀子的心理學說〉,《大陸雜誌》第7卷8期,1953年,頁1-5。 陳大齊:〈荀子的心理學說(續)〉,《大陸雜誌》第7卷9期,1953年,頁17-22。 陳大齊:〈謠言心理學〉,《新思潮》第24期,1953年,頁56-73。 陳大齊:〈謠言心理學(續)〉,《新思潮》第25期,1953年,頁113-127。 陳大齊:〈中日道義之交的復活〉,《中國一周》第237期,1954年,頁1-2。 陳大齊:〈評論允當的一道〉,《幼獅月刊》第2卷3期,1954年,頁2-3。 陳大齊:〈真偽與善惡〉,《大陸雜誌》第10卷2期,1955年,頁1-5。 陳大齊:〈漫談公務人員的進修〉,《中國一周》第260期,1955年,頁1-4。 陳大齊:〈文化講座:論語內孔子所說中字的意義〉,《中國一周》第271期,1955年,頁8-9。 陳大齊:〈文化講座:孔子學說中的道與德〉,《中國一周》第283期,1955年,頁7-9。 陳大齊:〈理論與實用〉,《教育與文化》第6卷7期,1955年,頁6-7。 陳大齊:〈孔子所說仁字的意義〉,《大陸雜誌》第13卷12期,1956年,頁1-5。 陳大齊:〈孟子的義內說與告子的義外說〉,《考銓月刊》第60期,1956年4月,頁13-14。 陳大齊:〈新生活實踐會的重要〉,《中國一周》第372期,1957年,頁5。 陳大齊:〈復校後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文化》第16卷9期,1957年,頁2-4。 陳大齊:〈告子的義外說與自然科學的精神〉,《清華學報》第1卷2期,1957年,頁1-16。 陳大齊:〈孔子學說的五個中心概念〉,《孔學論集》,臺北: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頁1-33。 陳大齊:〈理則學簡述〉,《中國一周》第450期,1958年,頁9-10。 陳大齊:〈論語中所見孔子的師術〉,《教育文摘》第3卷8期,1958年,頁9-12。 陳大齊:〈孔子如何循循善誘〉,《教育與文化》第194期,1958年,頁3-5。 陳大齊:〈論語詞簡義晦舉例〉,《教育與文化》第219、220期,1959年10月,頁6-8。 陳大齊:〈我如何讀《論語》〉,《臺灣新生報》第8版,1959年11月27日。 陳大齊:〈國家之福.民族之幸〉,《中國一周》第517期,1960年,頁7-8。 陳大齊:〈不甲不乙語型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期,1960年5月,頁1-20。 陳大齊:〈論語所用「而」字的意義及其與「與」字的同異〉,《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期,1960年12月,頁1-14。 陳大齊:〈孔子思想恆廣價值的所在〉,《孔孟學報》第1期,1961年,頁1-20。 陳大齊:〈孟荀學說所以異趣的臆測〉,《孔孟學報》第2期,1961年,頁1-19。 陳大齊:〈孟子學說中的仁與義〉,《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期,1961年12月,頁1-20。 陳大齊:〈量智施教芻議〉,《教育與文化》第271期,1961年,頁37-45。 陳大齊:〈論語孔子言論中的複合推理〉,《理則匯刊》第4期,1961年11月。 陳大齊:〈研究孔學的圭臬〉,《中國一周》第652期,1962年,頁4-5。 陳大齊:〈孔子與功利〉,《孔孟月刊》第1卷2期,1962年,頁1-4。 陳大齊:〈孔子關於新舊與是非的看法〉,《孔孟月刊》第1卷4期,1962年,頁7-8。 陳大齊:〈做好人的第一步〉,《孔孟月刊》第1卷8期,1963年4月,頁1-4。 陳大齊等:〈第二次論語研究會紀要〉,《孔孟月刊》第1卷8期,1963年4月,頁15-27。 陳大齊等:〈論語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章研究——孔孟學會第三次論語研究會〉,《孔孟月刊》第1卷9期,1963年,頁23-29。 陳大齊等:〈論語為政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巳」研究——孔孟學會第六次論語研究會〉,《孔孟月刊》第1卷12期,1963年,頁19-28。 陳大齊:〈從孔子思想看自覺運動〉,《孔孟月刊》第2卷1期,1963年,頁4-5。 陳大齊:〈孔孟荀三子所說人性的分析〉,《孔孟月刊》第2卷4期,1963年,頁1-3。 陳大齊等:〈論語雍也篇「子謂仲弓」章研究——孔孟學會第九次論語研究會〉,《孔孟月刊》第2卷4期,1963年,頁20-26。 陳大齊:〈弘揚孔學與復古〉,《教育與文化》第311期,1963年,頁3-4。 陳大齊:〈孔子的欲望觀〉,《孔孟月刊》第3卷2期,1964年,頁4-7。 陳大齊:〈孟子「浩然之氣」淺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9期,1964年5月,頁1-7。 陳大齊等:〈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研究——孔孟學會第二十一次論語研究會紀要〉,《孔孟月刊》第3卷6期,1965年,頁25。 陳大齊:〈孔孟學會第五次會員大會開會辭〉,《孔孟月刊》第3卷8期,1965年,頁2-3。 陳大齊:〈孔子求知的三步〉,《孔孟月刊》第3卷8期,1965年,頁4-7。 陳大齊:〈國父百年誕辰紀念辭——國父與孔子在治學與思想方面的若干相同點〉,《孔孟月刊》第4卷4期,1965年,頁1-3。 陳大齊:〈從孔子所說過與不及二名的意義推測孔子所說中字的意義〉,《教育與文化》第332期,1965年,頁16-20。 陳大齊等:〈「述而不作」——孔孟學會第三十一次論語研究會紀要〉,《孔孟月刊》第4卷6期,1966年,頁27。 陳大齊:〈如何向青年們宏揚孔孟思想——孔孟學會第六次會員大會開會辭〉,《孔孟月刊》第4卷8期,1966年,頁2-4。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談孔子思想〉,《孔孟月刊》第5卷1期,1966年,頁1-6。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談孔子思想——第二章孔子思想的特色〉,《孔孟月刊》第5卷2期,1966年,頁5-11。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三章仁〉,《孔孟月刊》第5卷3期,1966年,頁1-6。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四章義〉,《孔孟月刊》第5卷4期,1966年,頁14-18、26。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五章知識〉,《孔孟月刊》第5卷5期,1967年,頁19-24。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六章仁與義的化合〉,《孔孟月刊》第5卷7期,1967年,頁1-5。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七章言論與行為〉,《孔孟月刊》第5卷8期,1967年,頁5-11。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八章修養〉,《孔孟月刊》第5卷9期,1967年,頁1-7。 陳大齊:〈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第九章如何發揚孔子的思想〉,《孔孟月刊》第5卷10期,1967年,頁1-6。 陳大齊:〈孔子誕辰邀請大韓民國國樂院前來演奏的意義〉,《孔孟月刊》第6卷1期,1967年,頁1。 陳大齊:〈孟子認食色為性否——孔孟學會第四十七次研究會〉,《孔孟月刊》第6卷1期,1967年,頁25-28。 陳大齊:〈楊著孔學蠡測序〉,《孔孟月刊》第6卷4期,1967年,頁22。 陳大齊:〈孟子在名理思想上的兩大貢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5期,1967年,頁17-33。 陳大齊:〈倫理哲學講話〉,《中央月刊》第1卷1期,1968年,頁27-40。 陳大齊:〈倫理哲學講話——如何做子女〉,《中央月刊》第1卷2期,1968年,頁45-60。 陳大齊:〈中華文化復興所說的文化是一個價值概念〉,《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卷6期,1968年,頁8-9。 陳大齊:〈「曲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孔孟月刊》第6卷6期,1968年2月,頁16-19。 陳大齊:〈仁義與功利——孔孟學會第八次會員大會開會辭〉,《孔孟月刊》第6卷9期,1968年,頁4-5。 陳大齊:〈論語所用祿字應作何解——孔孟學會第五十七次研究會主講紀要〉,《孔孟月刊》第7卷1期,1968年,頁25-30。 陳大齊等:〈「四書今註今譯問題」座談會紀要〉,《孔孟月刊》第7卷3期,1968年,頁25-32。 陳大齊等:〈「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的「止」字解釋——第五十八次研究會紀要〉,《孔孟月刊》第7卷4期,1968年,頁27-30。 陳大齊:〈論語所用祿字應作何解〉,《孔孟學報》第16期,1968年,頁39-44。 陳大齊:〈孟子在名學上的貢獻〉,《國魂》第267期,1968年,頁37-39。 陳大齊:〈倫理哲學講話——夫婦之道〉,《中央月刊》第1卷9期,1969年,頁33-42。 陳大齊:〈倫理哲學講話——如何做教師〉,《中央月刊》第2卷1期,1969年,頁30-38。 陳大齊等:〈振興家庭倫理專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4期,1969年,頁2-29。 陳大齊:〈為「現實」與「功利」二名叫屈〉,《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7期,1969年,頁2-4。 陳大齊:〈文化復興所應發揚的道德〉,《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10期,1969年,頁5-8。 陳大齊:〈自有憂以入於無憂〉,《孔孟月刊》第7卷8期,1969年,頁1-3。 陳大齊:〈荀子的「非我」「是我」觀〉,《孔孟月刊》第7卷12期,1969年,頁12-14。 陳大齊:〈告子可能是儒家〉,《故宮季刊》特刊第1期,1969年,頁55-63。 陳大齊:〈關於國民中學分班與教材的建議〉,《教育文摘》第14卷5期,1969年,頁1-2。 陳大齊:〈道義與功利〉,《中央月刊》第2卷10期,1970年,頁17-21。 陳大齊:〈文化復興所應發揚的道德〉,《公教智識》第468期,1970年,頁6-9。 陳大齊:〈研討人性善惡問題的幾個先決條件〉,《孔孟月刊》第8卷8期,1970年,頁1-4。 陳大齊:〈孔子思想中佞與義的分別〉,《孔孟月刊》第8卷11期,1970年,頁28-30。 陳大齊:〈孔子仁義思想的體常而盡變〉,《孔孟學報》第19期,1970年,頁1-14。 陳大齊:〈建國四祝〉,《中央月刊》第3卷12期,1971年,頁19-25。 陳大齊:〈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章釋義〉,《孔孟月刊》第10卷4期,1971年,頁10-15。 陳大齊:〈孟荀二子所見的特長與其中心主張〉,《孔孟學報》第21期,1971年,頁31-42。 陳大齊:〈荀子所說的義〉,《孔孟學報》第21期,1971年,頁43-60。 陳大齊:〈廣解蔽〉,《中國文選》第66期,1972年,頁211-225。 陳大齊:〈道德的意義與任務〉,《青溪雜誌》第61期,1972年,頁4-11。 陳大齊:〈真偽與善惡〉,《中國文選》第76期,1973年,頁121-133。 陳大齊:〈戴季陶先生與考試〉,《浙江月刊》第6卷5期,1974年,頁11-12。 陳大齊:〈《因明大疏蠡測》重印序及提要〉,《華學月刊》第36期,1974年,頁6。 陳大齊:〈孔子〉,《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第24卷9期,1974年,頁4-16。 陳大齊:〈蔣公總統領導文化的基本方向〉,《中國國學》第4期,1975年,頁42-43。 陳大齊:〈耕耘小穫〉,《孔孟月刊》第15卷1期,1976年,頁1-5。 陳大齊:〈耕耘小穫〉,《故宮季刊》第11卷4期,1977年,頁2-12。 陳大齊:〈濠梁之辯的是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11期,1979年,頁5-6。 陳大齊:〈八十二歲自述〉,《臺灣教育》第385期,1983年,頁52-54。 陳大齊:〈戴季陶先生與考試掄才〉,《藝文誌》209期,1983年,頁32-33。 陳大齊:〈墨子眼中儒道的四失〉,《孔孟月刊》第25卷12期,1987年,頁27-28。 陳大齊:〈就忍的意義及忍不忍的可否試作探討〉,《孔孟月刊》第26卷5期,1988年,頁10-13。 陳大齊:〈革命與文化復興的並行正合——孔子所昭示〉,《孔孟月刊》第26卷8期,1988年,頁3-4。 陳大齊:〈宗與能立〉,《普門學報》第53期,2009年,頁86-91。 (二)其他學人部分 1. 專書 王星拱:《科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26年。 威廉馮德(Wilhelm Wundt)著、吳頌皋譯:《心理學導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高覺敷:《心理學名人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張君勱等:《科學與人生觀》,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 張德培:《心理學論文引得》,北平:文化學社,1935年。 張耀翔:《心理學講話》,上海:世界書局,1947年。 郭任遠撰;吳頌皋、黃維榮、胡寄南同譯:《心理學論叢》,上海:開明書局,1928年。 陶孟和:《現代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23年。 虞愚:《因明學》,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虞愚:《中國名學》,上海:正中書局,1937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初續》,香港:東昇印書局,1949年。 熊十力:《因明大疏刪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蕭孝嶸:《心理建設之科學基礎》,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蕭孝嶸:《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海:國立編譯館,1934年。 釋太虚:《法藏:法相唯識學(四)》,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委員會,出版地及年份不詳。 2. 報刊、專書論文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文化建設》第1卷4期,1935年1月10日,頁1-5。 王鳳崗:〈現代心理學派別〉,《哲學與教育》第3卷2期,1935年,頁1-22。 石兆棠:〈五十年來心理學之史的進展〉,《群言》第7卷3-4期,1930年,頁29-75。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序〉,《歸納》第2期,1933年,頁1-9。 伍非百:〈整理中國古名家言序〉,《建國月刊(上海)》第8卷6期,1933年,頁1-6。 朱有瓛、錢蘋:〈近代德國之生理學與心理學〉,《學藝》第13卷8期,1934年,頁61-74。 朱有瓛、錢蘋:〈從中古時代到近代心理學的進展〉,《學藝》第12卷5期,1933年,頁3-31。 朱我農、胡適、錢玄同:〈革新文學及改良文字:白話文法書之切要,羅馬字母拚中國音之可行,新青年改用橫行之提議〉,《新青年.通信》第5卷2期,1918年,頁93-97。 佐藤將之:〈臺灣學者對轉換《荀子》思想研究的嘗試—兼論以「綜合」與「變化」為線索的《荀子》思想特色〉,《邯鄲學院學報》第4期,2018年,頁43-53。 吳紹熙:〈六十年來心理學之演變〉,《文哲叢刊》第1卷,1940年,頁243-273。 何炳松、薩孟武、李俚人:〈論中國本位文化建設答胡適先生〉,《文化建設》第1卷8期,1935年,頁43-53。 李培囿:〈各心理學派之中心理想〉,《中等教育》第2卷8-9期,1944年,頁15-24。 杜佐周:〈橫行排列與直行排列之研究〉,《教育雜誌》第18卷12期,1926年,頁1-13。 杜威、簡贊雍:〈新舊心理學之不同〉,《覺燈》第1卷1期,1922年,頁138-139。 汪敬熙:〈中國心理學的將來〉,《獨立評論》40期,1933年,頁13-15。 汪敬熙:〈答潘菽先生「關於心理學的預言」〉,《獨立評論》第49號,1933年4月24日,頁17-18。 汪震:〈各家心理內省心理學與行為心理學〉,《心理》第3卷1期,1924年,頁1-11。 林森、戴傳賢:《國民政府公報(南京1927)》第1947期,1936年1月15日,頁14。 周建人:〈再答陳百年先生論一夫多妻〉,《莽原》第7期,1925年6月5日,頁12-14 周建人:〈性道德之科學的標準〉,《婦女雜誌(上海)》第11卷1期,1925年1月,頁8-12。 周建人:〈答「一夫多妻的新護符」〉,《莽原》第4期,1925年5月15日,頁5-8。 周建人:〈戀愛自由與一夫多妻答陳百年先生〉,《現代評論》第1卷22期,1925年5月9日,頁17-18。 孟雲嶠:〈現代心理學概觀〉,《東方雜誌》第26卷22期,1929年,頁83-96。 宗亮東:〈各派心理學對於知覺的論列〉,《中華教育界》第25卷1期,1937年,頁35-46。 俞復:〈盛德壇試照仙靈記〉,《靈學叢誌》第1卷6期,1918年,頁3-5。 姚枝碧:〈中文心理學用書要目〉,《學生雜誌》第13卷11期,1926年,頁64-67。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大公報(天津)》,1935年6月23日,頁2。收錄:《胡適與中西文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頁139-140。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大公報》,1935年6月23日,第2、3版。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 〉,《新青年》第7卷1期,1919年,頁12-19。 胡適:〈實驗主義〉,《新青年》第6卷4期,1919年,頁4-20。 浩川:〈溫德氏「民族心理學」〉,《讀書月刊》第1卷 3-4期 1931年,頁293-304。 高覺敷:〈主觀的原子心理學〉,《東方雜誌》第31卷10期,1934年,頁12-20。 高覺敷:〈馮特的生平及其心理學的系統〉,《勷勤大學師範學院季刊》第1卷2期,1934年,頁1-12。 張君勱:〈關於杜里舒與羅素兩家心理學之感想〉,《東方雜誌》第20卷8期 「杜里舒號」,1923年 4月,頁69-87。 張東民:〈華文橫行的商榷〉,《新青年》第9卷4號,1921年8月1日,頁116-120。 張崧年:〈近代心理學〉,《新青年》第7卷3期,1920年,頁104-108。 張耀翔:〈十年來之英美心理學〉,《光華大學半月刊》第3卷910期,1935年,頁193-198。 張耀翔:〈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史略〉,《學林》第1期,1940年,頁83-98。 張耀翔:〈四年來中國心理學〉,《教育季刊(上海)》第1卷4期,1931年,頁125-136。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山東教育月刊》第6卷 1期(1927年),頁4-15。 章益:〈最近二十五年來之心理學〉,《國立勞動大學月刊》創刊號,1929年,頁1-15。 章錫琛:〈陳百年教授談夢〉,《莽原》第7期,1925年6月5日,頁2-12。 章錫琛:〈新性道德是什麼〉,《婦女雜誌》第11卷1期,1925年1月,頁2-7。 章錫琛:〈新性道德與多妻:答陳百年〉,《現代評論》第1卷22期,1925年5月9日,頁15-17。 章錫琛:〈駁陳百年教授「一夫多妻的新護符」〉,《莽原》第4期,1925年,頁8-13。 莫等、王星拱、陳大齊:〈鬼相之研究〉,《新青年.通訊》第5卷6期,1918年,頁616-624。 莫等、王撫五、陳大齊:〈鬼相與他心通〉,《新青年.通訊》第6卷4期,1919年,頁432-438。 許言午:〈新性道德的討論——讀陳百年先生的一夫多妻的新護符的感想〉,《京報副刊》第120期,1925年3月25日,頁 7-8。 郭一岑:〈心理學之前途〉,《前途》第1卷1期,1933年,頁1-7。 郭一岑:〈舊心理學之崩潰與新心理學之建立〉,《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第2卷3期,1935年,頁923-944。 郭一嶺、吳紹熙:〈生理心理學的過去及將來〉,《東方雜誌》第31卷14期,1934年,頁13-17。 郭任遠:〈一個心理學革命者的口供〉,《東方雜誌》第24卷5期,1927年,頁49-57。 陳立:〈實演邏輯與新心理學〉,《思想與時代》第24期,1943年,頁31-41。 陳獨秀:〈有鬼論質疑〉,《新青年》第4卷5期,1918 年,頁46-47。 程克敬:〈現代心理學各派究竟反抗什麼〉,《師大月刊》第8期,1933年,頁7-10。 虞愚:〈正名學派的論理思想〉,《民族(上海)》第3卷11期,1935年,頁1959-1973。 劉半農:〈隨感錄(九)〉,《新青年》第4卷5號,1918年5月15日,頁464-468。 潘菽:〈心理學的過去與將來〉,《北新》第2卷1期,1927年,頁29-58。 潘菽:〈近年來的心理學一瞥〉,《科學世界》第4卷6期,1935年,頁606-612。 潘菽:〈最近心理學的趨勢(上)〉,《中央時事週報》第2卷21期,1933年,頁20-22。 潘菽:〈最近心理學的趨勢(下)〉,《中央時事週報》第2卷22期,1933年,頁18-22。 潘菽:〈關於心理學的預言〉,《獨立評論》第46期,1933年,頁9-12。 蕭孝嶸:〈格式塔心理學派對於內省行為兩派的態度之分析〉,《旁觀》第16期,1933年 4月,頁 26-31 錢玄同:〈中文改用橫行的討論〉,《新青年.通信》第6卷6期,1919年,頁108-112。 錢玄同:〈隨感錄(八)〉,《新青年》第4卷5號,1918年5月15日,頁456-464。 戴季陶:〈因明入正理論淺釋序(二十二年十一月)〉,《新亞細亞》第12卷4期,1936年,頁110-113。 檀仁梅:〈內省的心理學和經驗學派〉,《福建教育》第2-3期,1935年,頁38-51。 藍實:〈構造心理學之起源及發展〉,《興仁季刊》第3期,1935年,頁42-45。 顧均正:〈讀「一夫多妻的新護符」〉,《民國日報.婦女週報》第78期,1925年3月22日,頁1-2。
二、當代研究著述 (一)專書 何邦立:《懷時論集:航空生理一代宗師方懷時院士》,臺北: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2014年。 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著;應奇譯:《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沈清松等:《陳大齊.太虛.戴季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周進華:《經師人師:陳大齊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群振:《孟子本義之疏釋及疑難試解:陳百年「孟子待解錄」讀後抒見》,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86年。 林崇安:《佛教因明的探討》,桃園: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2008年。 胡適:《胡適全集(第七卷)哲學.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邦彥:《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二)期刊、專書論文 王左立:〈墨家辯學與邏輯〉,《哲學動態》增刊版,2001年,頁50-53。 王正:〈重思荀子的「大清明」〉,《現代哲學》第5期,2019年,頁126-131。 王宏超:〈人間無師問鬼神:民初國語運動中吳稚暉扶乩問音韻考〉,《上海文化》第6期,2019年,頁64-74。 王沛、張國禮:〈心理學研究中的科學主義取向和人文主義取向〉,《河西學院學報》第6期,2003年,頁1-5。 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1-34。 王建中、陸文采:〈茅盾的新性道德觀及其當代意義〉,《綏化師專學報》第21卷3期,2001年9月,頁32-36。 王時中:〈「科玄論戰」的百年回眸——從方東美的了結方案切入〉,《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2019年,頁14-21。 王堅:〈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先驅——蔡元培 陳大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頁64-67。 王興國:〈牟宗三與殷海光——兼論當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上)〉,《銅仁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頁1-8、13。 王興國:〈牟宗三與殷海光——兼論當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下)〉,《銅仁學院學報》第5期,2009年,頁6-11。 王壽南:〈陳大齊先生與政治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77-198。 王鑫、蘇峰:〈事件與價值:「新性道德」引發的爭論及其影響〉,《中國報業》第4期,2017年2月,頁74-77。 田中陽:〈論《新青年》的科學話語傳播〉,《求索》第6期,2006年,頁174-177。 田鵬:〈近代名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考察〉,《史學月刊》第7期,2021年,頁126-129。 危明星:〈《新潮》同人的哲學關切與新文化運動的衍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期,2020年。 牟宗三:〈羅素與中國知識分子——一九七O年二月十三日於羅素紀念會〉,《鵝湖月刊》第245期,1995年11月,頁9-11。 余英時:〈試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思想:「五四」一百週年》第37期,2019年5月,頁139-151。 吳玉平:〈普特南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自然辯證法通訊》第23卷4期,2007年,頁35-38。 吳立昌:〈換回人眼——舊刊今識之二〉,《睞望新聞週刊》第45 期,1999年1月8日,頁57-58。 吳光:〈論《新青年》反對鬼神迷信的鬥爭〉,《近代史研究》第2期,1981年,頁190-203。 吳琳:〈普特南的內在實在論能夠有效反駁形而上學實在論嗎〉,《自然辯證法通訊》第39卷3期,2017年5月,頁121-125。 吳澤強:〈臺灣邏輯學發展及研究〉,《邏輯學研究》第9卷1期,2016年月,頁113-133。 李文豔:〈孟子「白羽之白」義旨抉微:一種關聯著先秦名辯致思的讀解〉,《平頂山學院學報》第35卷4期,2020年8月,頁26-30。 李世家:〈近期臺灣一派倫理學述評〉,《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4期,1985年8月,頁17-21。 李永中:〈另一種五四新文化——梁漱溟對《新青年》的迴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9年,頁26-33、89。 李亞喬、田立剛:〈漢傳因明「除宗有法」問題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2期,2019年3月,頁84-91。 李延齡:〈論五四時期無神論與靈學鬼神思想鬥爭的時代意義〉,《長白學刊》第4期,2000年7月3日,頁89-91。 李欣:〈中國靈學活動中的催眠術〉,《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8卷1期,2009年,頁12-23。 李欣:〈五四時期的靈學會:組織、理念與活動〉,《自然辯證法研究》第24卷11期,2008年,頁95-100。 李芳芳、張棟:〈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現狀分析〉,《商》第12期,2012年,頁151。 李炳全:〈論「五四」科學精神對我國心理學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1期,2003年2月,頁42-46。 李敖:〈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第9卷4期,1962年2月,頁9-17。 李翔海:〈內在與超越——論第三代新儒家的哲學取向〉,《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96年,頁46-53。 李楊:〈陳大齊對儒家人性論的解讀及其美德論〉,《嘉興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14年5月,頁5-10。 李楊:〈陳大齊學術貢獻三端〉,《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3期,2014年9月,頁34-37。 杜明星:〈左行橫迤:中文版式變革研究〉,《大眾文藝.文化綜合》第8期,2019年,頁249-250。 汪鳳炎:〈漢語「心理學」——詞是如何確立的〉,《心理學探新》第35卷3期,2015年,頁195-201。 沈家煊:〈漢語有沒有「主謂結構」〉,《現代外語》第1期,2017年,頁1-13、145 沈清松:〈由名學走向儒學之路─陳大齊對臺灣儒學的貢獻〉,《漢學研究》第16卷2期,1998年12月,頁1-27。 沈清松:〈儒學研究中的概念分析之路——陳大齊先生的古典儒學研究評析〉,《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35-65。 邢滔滔:〈邏輯學的「原汁原味」和理則學的「中西雜揉」〉,《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39-146。 周志煌:〈「推類」與「辨異」:荀學觀念在近現代思潮中的運用及其歷史意義〉,《先秦兩漢學術》第21期,2014年3月,頁41-63。 周志煌:〈作為反機械主義的「格式塔」(Gestalt)概念在中國民初知識界的接受及闡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0期,2022年9月,頁137-186。 周棉:〈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哲學學科的創建〉,《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頁25-33。 孟娟:〈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心理學意義〉,《心理研究》第1卷6期,2008年,頁3-7。 尚小明:〈民國時期大學哲學科系的「熱」與「冷」〉,《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8卷3期,2010年7月,頁90-110。 林安梧:〈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環繞臺灣現代化進程的哲學反思〉,《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3期,2006年,頁6-11、124。 林從一:〈言不順則名不正——論荀子正名思想〉,《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47-175。 林琳:〈中西古代思想家的路徑差異—以心理學的考察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2011年,頁81-84。 邱雪松:〈「新性道德論爭」始末及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1年,頁124-132。 金麗:〈現代新儒家科學觀的歷史嬗變——基於儒學和科學關係視角〉,《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3期(2021年6月),頁11-17。 侯亞偉:〈民國學者的扶乩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2017年,頁113-120。 姚南強:〈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哲學研究》第11期, 1989年,頁68-72。 姜瑀:〈新文化運動的性道德話語——以20世紀20年代的兩次爭論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第3期,2021年5月,頁114-123。 洪國樑:〈陳大齊先生的生平、志業及其《中國聖哲的智慧─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孔孟月刊》第51卷1、2期,2012年10月,頁1-13。 胡可濤:〈孔子思想的現代闡揚——陳大齊的孔子研究述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7年3月,頁75-81。 胡可濤:〈臺灣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2017年,頁89-95。 胡延峰:〈西方心理學在清末民初的傳播〉,《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3期,2008年5月,頁123-127。 胡延峰:〈留學生與民初至「五四」時期西方心理學翻譯與傳播〉,《前沿》第7期,2008年,頁191-193。 范齊文:〈從知識到實踐:科學哲學主題的轉變——從《科學革命的結構》看庫恩的科學觀〉,《新紀實》第15期,2022年,頁80-83。 唐君毅、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民主評論》第9卷1期,1958年1月5日。 孫偉平:〈普特南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評析〉,《山東社會科學》第9期,2013年,頁12-16、29。 徐立望:〈1914–1927年浙江大學籌建運動〉,《 浙江學刊》第4期,2016年,頁76-84。 徐嘉:〈現代新儒學對唯科學主義之應對及其倫理態度〉,《學海》第5期,2006年,頁110-115。 徐漢昌:〈韓非對孟子仁政學說之訾議〉,《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93-113。 崔清田、張斌峰:〈近代《墨辯》比較研究法的回顧與反思〉,《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24-29。 張文彪:〈常與變: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臺灣傳統儒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11年,頁50-57。 張帆:〈民初國學研究中「科學」範式的變遷——一個概念史的考察〉,《近代史研究》第5期,2016年,頁125-142、161。 張佳:〈從扶乩到靈學:近代科玄論戰下的知識與理性〉,《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4期,2020年7月,頁132-139。 張忠義、張家龍:〈從現代邏輯觀點看印度新因明三支論式〉,《哲學研究》第1期,2008年,頁108-114。 張勇:〈新文化運動中的漢字橫排問題——以《新青年》同人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7期,2020年,頁41-57。 張春光:〈《新青年》科學反靈論的邏輯構成〉,《自然辯證法研究》第36卷9期,2020年9月,頁89-95。 張曉翔:〈「邏輯學」名稱之考辨〉,《華節書院學報》第32卷6期,2014年,頁21-25。 張曉翔:〈近代以來的因明研究與弘揚——第八屆全國因明學術研討論述評〉,《哲學動態》第11期,2012年月,頁108-110。 張曉翔:〈虞愚先生對因明的貢獻〉,《華節學院學報〉第7期,2013年,頁46-50。 張靜、張卓倩:〈出版人章錫琛的婦女解放思想初探〉,《文化學刊》第6期,2009年11月,頁166-170。 張寶明:〈《新青年》為何坐失「左行橫迤」的良機〉,《尋根》第6期,2004年,頁89-92。 曹潤青、謝曉峰:〈戰後臺灣「學院儒學」中的實踐儒學探索——以徐復觀的儒學新詮與政治哲學發微為線索〉,《臺灣研究》第3期,2020年,頁94-110。 淮芳:〈陳大齊的因明研究〉,《中國城市經濟》第3期,2011年3月,頁194-195。 許小青:《北伐前後北京的國立大學合併風潮(1925-1929)》,《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 郭本禹、閻書昌:〈民國時期心理學的源與流及其歷史遺產——紀念我國第一個心理學系誕辰百年〉,《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4期,2020年4月,頁104-116。 郭建榮:〈陳百年先生與北京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10。 陳方競:〈「橫行與標點」:新青年:新文化倡導的一個並非輕鬆的話題〉,《文藝研究》第567期,2009年,頁45-53。 陳方競:〈批「靈學」破「鬼相」:對新文化倡導中「科學與迷信」討論的回顧〉,《紅河學院學報》第11卷5期,2013年10月,頁31-44。 陳方競:〈批靈學破鬼相:新文化倡導中的一場硬仗〉,《學術研究》第7期,2013年,頁134-147。 陳永明、張侃、李揚、韓布新:〈二十世紀影響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十件大事〉,《心理科學》第24卷6期,2001年,頁718-720。 陳帥:〈窺基《因明大疏》對真似的判斷說明〉,《佛學研究》第1期,2020年,頁71-82。 陳逢源:〈「待解」之學說——陳大齊對《孟子》「性」論的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16年6月,頁223-256。 陳逢源:〈辨析異解,形構體系——陳大齊先生研治《論語》的方法與成就〉,《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67-92。 陳慶華、齊梅:〈民國時期心理教育研究及其當代價值〉,《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39卷5期,2021年9月,頁96-101。 陳鵬:〈是是非非——評陳大齊的是非論〉,《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55-65。 傅光全:〈邏輯的三次傳入與漢傳因明研究的邏輯轉向〉,《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3期,2014年5月,頁20-25。 喬敏、張曉翔:〈孫中山的邏輯觀研究〉,《新經濟》第11期,2018年,頁36-40。 喬敏、張曉翔:〈張申府的邏輯觀探析〉,《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3期,2019年,頁289-292。 彭佳、薛有才:〈民國時期數理邏輯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22年,頁373-380。 曾春海:〈述評陳大齊對義利之辨的研究〉,《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15-130。 曾春海:〈評述陳大齊對義利之辨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8卷11期,2001年11月,頁977-987。 曾昭式:〈邏輯範式與中國現代時期的因明研究〉,《現代哲學》第5期,2009年,頁125-130。 曾祥雲、張長明:〈辯學與邏輯:一種對比分析〉,《學術界雙月刊》第132 期,2008年5月,頁70-75。 曾祥雲:〈名學、辯學與邏輯〉,《邏輯學研究》第2期,2009年,頁97-115。 程煉:〈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對張岱年提案的考察〉,《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31-137。 程鋼:〈論陳獨秀反「靈學」中的一元論思想及其淵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卷3期,1989年,頁68-77、87。 華鈺:〈淺談陳大齊對我國近現代心理學發展的影響〉,《蘭臺世界》第7期,2015年3月,頁53-54。 項建英:〈近代中國大學心理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山東高等教育》第9期,2016年,頁46-51。 馮朝霖:〈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1年5月5日,頁199-216。 黃光國:〈余英時的「迷陣」與牟宗三的「偏誤」〉,《科際整合月刊》第7卷1期,2022年1月, 頁64-73。 黃克武:〈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抽印本)第55期,2007年3月,頁99-136。 黃克武:〈迷信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五四科學觀的再反省〉,《東亞觀念史集刊》第9期,2015年12月,頁153-226。 黃克武:〈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集,1996年12月,頁41-90。 黃克武:〈靈學濟世:上海靈學會與嚴復〉,《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黃啟兵:〈北平大學區時期北京大學的合併與分離〉,《高等教育史》第34卷7期,蘇州大學教育學院,2013年7月,頁83-89。 黃瑞雄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科學價值觀的轉換與目的〉,《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2期,2020年,頁103-109。 楊木高:〈民國時期法律心理學學科發展述評〉,《監獄史學》第5期,2022年,頁73-80。 楊玉清:〈讀陳大齊著《孔子言論貫通集》〉,《文史雜誌》第2期,1986年,頁14-15、60。 楊媛:〈蔡元培的心理學思想及其貢獻〉,《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 卷6 期,2006年11月,頁77-85。 楊聯芬:〈愛倫凱與五四新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2年,頁87-101。 楊鑫輝:〈蔡元培在中國現代心理學中的地位與貢獻〉,《心理科學》第21卷,1998年,頁293-296。 楚子:〈朱光潛先生的心理學研究〉,《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6年,頁61-71。 楚子:〈朱光潛先生的心理學研究〉,《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6年,頁64-71。 廖名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疏注及新解〉,《人文雜誌》第6期,2012年,頁108-115。 熊月之:〈近代中國讀書人的命理世界〉《學術月刊》第47卷9期,2015年,頁147-160。 趙一振:〈民國時期對風俗的探討—以1920年代報刊所載「靈學」為例〉,《邊疆經濟與文化》第4期,2019年,頁50-53。 趙妍傑:〈從合禮到非法:民初納妾制度的負面有罪化〉,《河北學刊》第40卷2期,2020年3月,頁77-85。 趙莉如:〈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現狀(上)〉,《心理學動態》第1期(1996年),頁24-29。 趙莉如:〈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現狀(下)〉,《心理學動態》第4期(1996年),頁1-6。 趙莉如:〈西方心理學傳入中國及其發展〉,《心理學探新》第2期,1992年7月,頁4-9。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頁33-54。 劉世通、胡可濤:〈海鹽陳百年傳略〉,《蘭臺世界》第3期,2016年,頁109-110。 劉毅瑋:〈中國近代心理學科產生與發展的條件及特點〉,《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3卷6期,2008年11月20日,頁1-5。 劉毅瑋:〈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心理學科的早期發展〉,《心理學探新》第26卷97期,2006年,頁30-34。 劉震:〈絕學重光 潮流再引——《因明大疏》研究百年〉,《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80-86。 歐陽哲生:〈中國近代學人對哲學的理解〉,《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6年,頁72-84。 潘秀玲:〈陳大齊先生對孔子學說的研究成果〉,《孔孟月刊》第27卷2期,1988 年10月,頁33-44。 潘菽、陳立、王景和、陳大柔:〈威廉馮特與中國心理學〉,《心理學報》第4期,1980年,頁367-376。 鄧偉:〈試析《新青年》「左行橫迤」與標點符號的倡導〉,《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8年9月,頁107-113。 鄭雨霞、陳巍:〈陳大齊與中國現代心理學發展之嚆矢〉,《大眾心理學》第10期,2013年,頁47-48。 鄭偉宏:〈因明三支作法與邏輯三段論之比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7年,頁52-59。 鄭偉宏:〈陳大齊對漢傳因明的卓越貢獻——《因明大疏蠡測》評介(續)〉,《法音》第3期,1988年3月31日,頁13-19。 鄭偉宏:〈陳大齊對漢傳因明的卓越貢獻——《因明大疏蠡測》評介〉,《法音》第2期,1988年3月1日,頁17-22。 鄭國、泮君玲:〈關於民初中國靈學問題研究的綜述與展望〉,《科學與無神論》第6期,2008年月,頁48-52。 鄭國:〈「新穎之科學」:民初知識界對靈學的吸納和傳播——以《東方雜志》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2009年,頁97-102。 鄭國:〈比附「彌補」與「拓展」——上海靈學會對科學的認知歪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3期,2011年5月,頁177-180。 鄭國:〈變動社會下的信仰分化——上海靈學會成立緣由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頁227-232。 錢爽:〈也談《墨經》之「侔」——墨「侔」三款之我見兼商榷〉,《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30卷5期,2016年,頁27-41。 閻書昌:〈蔡元培與心理學——基於史料的考察〉,《心理研究》第5期,2020年,頁387-395。 韓廷傑:〈研究《因明大疏》的最高成就——評鄭偉宏的《因明大疏校釋、今譯、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2012年,頁239-240。 (三)學位論文 王潔:《民國時期心理學課程發展研究》,南充:西華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石萍:《中國近代「新性道德」觀的傳入及其教化影響探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21年。 何毅瑋:《西方心理學傳入中國及其發展》,保定: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論文,2006年。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代探尋——以羅光、牟宗三為中心》,天津: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呂嫻:《《新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科學認知研究》,杭州: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宋育錚:《《孟子待解錄》試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小羅:《百年來中國佛教量論因明研究方法論的轉變》,貴陽: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李段霞:《試論虞愚的因明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李鵬鑫:《馮特心理學思想研究——以《心理學綱要》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杜雪嬌:《近代國立綜合性大學心理學科課程設置研究(清末–1937)——以北京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為個案》,金華: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姜岩延:《試論因明的論式》,秦皇島: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袁佳美:《社會性別視角下民國新女性婚戀觀研究——以《婦女雜誌》(1920–1925)為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馮明曼:《論呂澂的因明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黃艷飛:《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鬼神」信仰——以陸費逵為中心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寧志天:《民國時期心理學的科普研究》,南京: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劉世通:《儒家思想的義理詮釋與現代闡揚》,徐州: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劉毅瑋:《西方心理學的傳入與中國近現代心理學科的發展》,保定: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冀倩茹:《陳大齊的孔孟荀哲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盧芸蓉:《伍非百名學研究探略》,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錢爽:《原侔—體系與標準之「立」與「破」》,北京: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化教研部碩士論文,2016年。 鍾年:《近代學人視野中的心理學》,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四)英文類 Thomas 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50th Anniversary E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
三、報刊電子資料庫、數據庫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臺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北京 : 中國知網(CNKI)出版。(http://cnki.sris.com.tw/kns55) 《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全國報刊索引),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http://www.cnbksy.com) 《政大數位典藏》,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典藏。(https://contentdm.lib.nccu.edu.tw/digital)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全國報刊索引),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http://www.cnbksy.com) 《漢學研究中心專題資料庫系列整合查詢系統》,國家圖書館建置。(https://ccsndb.ncl.edu.tw/nclalldbc/nclalldbtp) 《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建置。(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
四、網站資料 《陳大齊校長紀念網站》,國立政治大學建置。 網址:http://chenbainian.nccu.edu.tw/chronol.html 《陳大齊校長數位展覽》,國立政治大學建置。 網址:http://140.119.127.157/s/chenbainian/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網站》,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建置 網址:https://www.cong-meng.org/introduce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991201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12015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201501.pdf | | 5672Kb | Adobe PDF2 | 4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