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45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78243      在线人数 : 8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459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4597


    题名: 原始鹽城方言音韻系統擬測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O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Proto-Yan-cheng and Related Issues
    作者: 李天群
    Lee, Tien-Chun
    贡献者: 吳瑞文
    Wu, Rui-Wen
    李天群
    Lee, Tien-Chun
    关键词: 江淮官話
    鹽城方言
    原始語
    語音演變
    歷史語言學
    比較方法
    Jiāng-Huái Mandarin
    Yán-chéng dialect
    Proto language
    Sound change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method
    日期: 2023
    上传时间: 2023-05-02 15:05:01 (UTC+8)
    摘要: 本學位論文題目(以下簡稱本論文)為「原始鹽城方言音韻系統擬測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旨以鹽城方言的前人調查材料與方言點田野調查材料,透過歷史語言學的比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重建「原始鹽城方言」(Proto-Yán-chéng,PYC),並藉此原始漢語方言系統,解釋當下鹽城市若干語料中幾種值得注意的共時音韻現象。本論文所討論的議題皆集中於音韻(phonology)方面。此外,本論文以中古《切韻》架構及近代音時期的《中原音韻》(1324)、《西儒耳目資》(1626)二書為主要研究的歷時材料,對目前鹽城市下若干語料中值得注意的幾個歷時音韻現象,提出合理且可靠的解釋。
    以下列出本論文之章節安排,並略述每章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1章為〈緒論〉,闡述本論文研究的課題與目的,並介紹本論文所使用的方法、材料、步驟及章節安排,並說明標注音標的方法。
    第2章為〈鹽城方言綜述〉,說明江淮官話洪巢片鹽城方言的背景,並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及歷史文獻介紹。
    第3章為〈原始鹽城方言音韻系統擬測〉,擬測原始鹽城方言的音韻系統,以綜觀鹽城方言在歷史比較法之下,共時與歷時之間的音韻發展。
    第4章至第6章是原始鹽城方言的音韻比較,即〈從歷史語料看鹽城方言的聲母演變〉、〈從歷史語料看鹽城方言的韻母演變〉、〈從歷史語料看鹽城方言的聲調演變〉,是從音韻的角度,進行原始鹽城方言音韻特徵探析與歷時比較,討論原始鹽城方言與中古《切韻》架構及近代音之間的關聯,亦證明原始鹽城方言音韻系統的構擬情形是否妥適。
    第7章為〈結論與展望〉,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總結原始鹽城方言,並說明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限制,也提出於本論文的基礎上得以展開的相關後續研究。
    於後,〈參考書目〉則列明本論文引用或翻檢的資料,〈附錄〉置放筆者所整理之方言記音。
    The purpose of "O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Proto-Yán-chéng and related issues" is to reconstruct Proto-Yán-chéng (PYC) us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ased on previous surveys in the dialect field. PYC explains several vital synchronic phenomena in the corpora of Yán-chéng City, which is part of the proto-Chinese dialect system.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reasonable and reli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most important diachronic phonological phenomena in the PYC corpora,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medieval "Qie Yun(《切韻》)", the" Zhongyuan Yin Yun(《中原音韻》)" (1324), and the" Ears and Eyes of Western Confucianism(《西儒耳目資》)"(1626).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spect of phonology.
    The following is the arrangement of this stud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re issues discussed in each chapter: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topic and object of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materials, steps, and chapter arrangement, and explains the method of marking phonetic symbols.
    Chapter 2: Review of the Yán-chéng Dialect.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the Yán-chéng dialect of Jiāng-Huái Mandarin(江淮官話) in Hóng-cháo Piàn(洪巢片), and then reviews and discusses historical documents.
    Chapter 3: O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Proto-Yán-chéng. This chapter reconstruct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PYC and observes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the Yán-chéng dialect under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comprehensively.
    Chapters 4-6: The phonological comparisons of Proto-Yán-chéng. These chapters analyze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PYC from a phon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An Analysis of Initial Consonant Evolution in Yán-chéng Dialect Based on Historical Language Data," "An Analysis of Vowel Evolution in Yán-chéng Dialect Based on Historical Language Data," and "An Analysis of Tone Evolution in Yán-chéng Dialect Based on Historical Language Data." They als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YC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edieval "Qie Yun,"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YC and modern sounds, they aim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posed phonological system of the PYC is appropriate.
    Chapter 7: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PYC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Moreover, it suggests further research that could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Bibliography" lists the reference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Appendix" contains the dialect notes compiled by the author.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年代先後排列)
    戰國.晏嬰撰,1966,《晏子春秋》,臺北:中華書局。
    西漢.揚雄撰,晉.郭璞注,2016,《方言》,北京:中華書局。
    西漢.劉安等編著,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王瀣批注,《淮南子》,揚州:廣陵書社。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87,《周禮》,《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87,《儀禮》,《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北齊.顏之推,周法高撰輯,1975,《顏氏家訓彙注》,臺北:台聯國風。
    唐.陸德明,鄧仕樑、黃坤堯校訂索引,1988,《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出版社。
    宋.陳彭年等著,2001,《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
    元.周德清,1997,《中原音韻》,臺北:藝文印書館。
    明.瓦羅,姚小平、馬又清譯,2003,《華語官話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明.金尼閣,1995,《西儒耳目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武林李衙藏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
    明.李登,1997,《書文音義便考私編》,濟南:齊魯書社。
    清.戈載,1995,《詞林正韻》,《續修四庫全書》17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存之堂輯,2001,《圓音正考》,清道光十五年京都三槐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李汝珍,1995,《李氏音鑑》,清嘉慶十五年寶善堂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胡垣,1886,《古今中外音韻通例》,光緒戊子年胡氏家刊本。
    清.馬禮遜,2008,《華英字典》,鄭州:大象出版社。
    (二)近人論著(依類別與姓名筆劃少多排列)
    1.專書
    Coblin, W. South.(柯蔚南) 2005. Comparative Phonology of the Huáng Xiào Dialects.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emeling, Karl Ernst Georg. 1907. Die Nanking Kuanhua. Göttingen: Druck der Dieterichschen Univ.-Buchdruckerei (W. Fr. Kästner).
    Lyle Campbell. 2013.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An Introduction. MIT Press.
    Terry Crowley & Claire Bowern.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ask, R.L. 2000.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15,《音韻學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丁聲樹撰文,李榮製表,1984,《漢語音韵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合編,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豪,1970,《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第一冊,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世華,1959,《揚州話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
    平田昌司主編,1998,《徽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
    合肥師範學院方言調查工作組,1962,《安徽方言概況》,合肥:合肥師範學院。
    安徽省地方志編輯委員會,1997,《安徽省志.方言志》,安徽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方志出版社。
    朱曉農,2006,《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蘇省公安廳《江蘇方言總匯》編寫委員會編,1998,《江蘇方言總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調查指導組,1960,《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江蘇省語言資源編纂委員會,2015,《江蘇語言資源資料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何大安,199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吳波,2020,《江淮官話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岑麒祥,1981,《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李思敬,1985,《音韻》,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惠綿,2016a,《中原音韻箋釋:韻譜之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惠綿,2016b,《中原音韻箋釋:正語作詞起例之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孟慶惠,1961,《安徽方音辨正》,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孟慶惠,2005,《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林燾、耿振生,1997,《聲韻學》,臺北:三民書局。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段亞廣,2012,《中原官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士云,2011,《漣水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孫宜志,2006,《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徐昭儉、楊兆泰,1976,《新絳縣志.韓雲傳》卷4,《中國方志叢書》本,華北地方.第42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等著,198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斌,1996,《現代漢語》,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梅祖麟,1995,《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忠敏,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新雄,1990,《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馮法強,2017,《近代江淮官話音韻研究及其明代音系構擬》,北京:科學出版社。
    馮青青,2018,《蘇北方言語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楊耐思,1981,《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同龢,1996,《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趙元任原著,丁邦新譯,1994,《中國話的文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俐李,2007,《江淮方言聲調實驗研究和折度分析》,成都:巴蜀書社。
    劉鎮發,2004,《從方言比較看官話的形成與演變》,香港:香港藹明出版社。
    蔡華祥,2011,《鹽城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錢曾怡,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鮑明煒主編,1998,《江蘇省志.方言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譚其驤,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單篇論文
    Coblin, W. South. 2000a.“The Phonology of Proto-Central Jiāng-Huái: An Exercise of Comparative Reconstruction.”收錄於丁邦新、余靄芹編,2000,《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頁73-140。
    Coblin, W. South. 2000b.“Late Apicalization in Nanking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8, no. 1 (2000): 52-66.
    Norman, Jerry(羅傑瑞)著,R. VanNess Simmons(史皓元)、張艷紅譯,2011,〈漢語方言通音〉,《方言》2011年第2期,頁97-116。
    丁邦新,2009,〈董同龢先生對語言學的貢獻〉,《台灣語文研究》第4期,頁149-158。
    卜玉平,1998,〈淮陰方言同音字匯(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頁86-89。
    卜玉平,1999,〈淮陰方言同音字匯(二)〉,《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頁72-74。
    王旭,2017,〈江淮官話通攝入聲字的讀音類型與演變關係〉,《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頁56-58。
    朱曉農,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2004年第5期,頁440-451、480。
    朱曉農,2007,〈近音——附論普通話日母〉,《方言》2007年第1期,頁2-9。
    何大安,1994,〈「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第2期,頁267-292。
    吳瑞文,2009,〈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頁163-188。
    吳瑞文,2022,〈論現代淮安方言一種後起的舌尖元音及其相關問題〉,《東海中文學報》第43期,頁115-148。
    宋韻珊,2007,〈漢語方言中的[uei]韻母研究——以官話區為研究對象〉,《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頁47-58。
    李天群,2021,〈關漢卿〔雙調.大德歌〕曲律探析〉,《聲韻學會通訊》第29期,頁95-136。
    李惠綿,2017,〈從「入派三聲」說到「入代平聲」、「入代三聲」——論入聲字在填詞度曲中之原則與通變〉,《清華中文學報》第18期,頁149-207。
    李藍,2006,〈尖團定義與尖團的分混類型〉,《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519-540。
    林鴻瑞,2019,〈鹽城方言鼻化韻的形成〉,《聲韻論叢》第22期,頁65-102。
    姚榮松,1994,〈中原音韻入派三聲新探〉,《聲韻論叢》第2期,頁25-51。
    胡士云,1989,〈漣水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89年第2期,頁131-143。
    孫宜志,2011,〈《西儒耳目資》音系研究的幾個主要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第4期,頁81-83、17。
    陳忠敏,2018,〈吳語、江淮官話的層次分類——以古從邪崇船禪諸聲母的讀音層次為根據〉《漢學研究》第36卷第3期,頁295-318。
    陳筱琪,2020,〈江淮官話端系字讀塞擦音的語音變化〉,《國文學報》第67期,頁147-170。
    曾若涵,2022,〈《正音新纂》中的南京官話音系及其切音設計〉,《漢學研究》第40卷第3期,頁251-291。
    賀巍,1985,〈河南山東皖北蘇北的官話(稿)〉,《方言》1985年第3期,頁163-170。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和方法〉,《漢學研究》第18期,頁111-146。
    葉德均,1929,〈淮安方言錄〉,《民俗》第45期,頁32-34。
    董同龢,1948,〈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期,頁81-201。
    趙元任,1929/2015,〈南京音系〉,《科學》第13卷第8期,頁1005-1036頁。後收錄於趙元任,《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73-297。亦收錄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孟曉妍選編,《趙元任文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52-274。
    趙志靖,2020,〈江蘇方言關係研究概況〉,《現代語文》2020年第3期,頁52-57。
    劉祥柏,2007,〈江淮官話的分區(稿)〉,《方言》2007年第4期,頁353-362。
    蔡華祥,2010a,〈江蘇鹽城步鳳方言語音述略〉,《語文學刊》2010年第2期,頁36-38。
    蔡華祥,2010b,〈論江蘇鹽城步鳳方言的音韻特徵〉,《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期卷第3期,頁67-70。
    鄭張尚芳,1986,〈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1期,頁8-18。
    黎新第,1995,〈近代漢語共同語語音的構成、演進與量化分析〉,《語言研究》第29期,頁1-23。
    蘇曉青,1992,〈鹽城語音與北京語音的比較〉,《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145-147。
    蘇曉青,1993,〈江蘇省鹽城方言的語音〉,《方言》1993年第2期,頁121-128。
    顧黔,1993,〈論鹽城方言山兩攝舒聲與陰聲韻的關係〉,《徐州師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頁84-86。
    3.研究報告
    吳瑞文,2023,〈原始淮安方言音韻系統擬測及相關問題探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001-044-),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4.學位論文
    王海燕,2007,《江蘇省北部中原官話與江淮官話分界再論》,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石紹浪,2007,《江淮官話入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吳波,2004,《合安方言音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貢貴訓,2010,《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論文。
    張苗,2007,《〈西儒耳目資〉音系及相關問題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劉存雨,2012,《江蘇江淮官話音韻演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5.網路資源
    Google地圖 https://www.google.com.tw/maps(檢索日期:2023/01/1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ccd=KGYDT4&o=e0&sec=sec1&index=1(檢索日期:2023/01/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015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100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601.pdf19919KbAdobe PDF212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