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906
|
Title: | 吳明益作品中的社會意識研究 |
Authors: | 陳盈靜 Chen, Ying-Jing |
Contributors: | 張堂錡 陳盈靜 Chen, Ying-Jing |
Keywords: | 吳明益 文學社會學 生態意識 家國意識 城市意識 Wu Ming-Yi Literature sociology Ecological awareness Family-Country consciousness Urban consciousness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3-03-09 18:55:15 (UTC+8) |
Abstract: | 從吳明益的創作軌跡來看,可以發現文類的突破或是主題脈絡的深化,筆者以為其作品擴及台灣的生態議題、日治殖民經驗、及台北早期的都市面貌,皆與台灣整個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故採用高德曼的文學社會學作為研究方法,論題探討文學作品所呈現的「社會意識」。本文將從三個寫作脈絡延伸出吳明益作品裡所呈現的「社會意識」。第二章從蝴蝶、花蓮水文的散文書寫到垃圾渦流、人造科技的小說,展現吳明益關心台灣自然和環境倫理議題,跳脫過去探討自然書寫的研究面向,聚焦在「生態意識」上作討論,人為介入自然造成生態圈的危機,而人類憑著獨特的演化該如何承擔起生態責任,並且與不同的族群共存共榮,維繫起有機的生態系統。第三章聚焦兩部揭示台灣日治殖民經驗的小說,兩書自成一個戰爭書寫脈絡,本文放入「家國意識」這一議題去探討,在二戰前後的時空變換之下,戰爭世代面臨國族身分的混淆,以至於缺席了家族史的陳述,然而未曾經歷戰爭的世代透過尋父的歷程,試圖接榫歷史進而找到自身定位。第四章凝視書寫中華商場這一脈絡,是吳明益從早期創作延續至今的小說主題,筆者以「城市意識」作為切入點,中華商場的興衰顯示了台北的都市化進程,形成移居者共同的記憶座標,小孩將商場視為家屋,商家彼此互動建立起地方感,使得中華商場進而成為移居者內心的原鄉。透過上述論點的分析,希望能統整出吳明益作品的整體性及其「世界觀」。 From the creation of Wu Ming-Yi, it is noticeable that Wu has achieved a breakthrough in genres and expanded the themes of his works. This research adopted Lucien Goldmann’s theory of literature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social conscience presented in Wu’s works, since the themes of Wu’s creation include Taiwanese ecological issues, Japanese Colonial Experience on Taiwan and the urban lives in the earliest period of Taiwan, all of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social conscience in Wu’s works from three aspects. In chapter two, I will show Wu’s concern for the issues of Taiwanes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from his prose about butterflies and the landscape of Hualien to his novels about garbage and artificial technology.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on Wu’s nature writing,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ecological awareness,” discuss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human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humans, with its distinctive evolution, should take to connect the organic ecological system, with different peoples living and prospering together.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wo Japanese Colonial Novels. With the themes of war writing, the two books show “Family-Country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the WWII gen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ar time, underwent identity confusion, and thus it was absent in the record of their family history. However, the post-war gener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ir fathers, finally connects the fractured history to find its self-identi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Chung Hua Bazaar, the theme existing from Wu Ming-Yi’s early creation to his lat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nsciousnes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Chung Hua Bazaar indicates the urbanization of Taipei, which forms a collective memory between settlers. It is the collective memory that makes Chung Hua Bazaar become the original country in the heart of settlers, in which children see it as home while owners of local shop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us established a sense of belonging. By analyzing Wu Ming-Yi’s works,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social issues that concerns him and his worldview, concluding that Wu, with distinctive viewpoints and an open mind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ast-generation writers, i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new generation and his works receiving international attentions prove his potential for being the greatest writ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作家作品 吳明益:《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虎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7年。 ———:《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7年。 ———:《蝶道》,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0年。 ———:《迷蝶誌》,新北:夏日出版社,2010年。 ———:《天橋上的魔術師》,新北:夏日出版社,2011年。 ———:《浮光》,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4年。 ———:《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16年。 ———:《複眼人》,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6年。 ———:《苦雨之地》,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9年。
二、專書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3》,新北:夏日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2年。 吳晟、吳明益:《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公司,2011年。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台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年。 焦雨虹:《消費文化與都市表達》,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 黃自鴻:《小說空間與台灣都市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5年。 黃自鴻:《小說空間與台灣都市文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5年。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
三、譯著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呂西安.戈德曼著,段毅、牛宏寶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段孚義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7年。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Wilson)著,楊玉齡譯:《生物圈的未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Wilson)著,蕭寶森譯:《人類存在的意義》,台北:如果出版,大雁出版基地發行,2016年。 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彌爾布雷斯(Lester W.Milbrath)著,鄭曉時譯:《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懷特(Hayden White)、翁秋爾(Robert Anchor)英譯:《人文科學與哲學》(The Human Sciences and Philosophy),London, Jonathan Cape, 1969年。
四、期刊文章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 吳鈞堯:〈崛起九○企劃緣起〉,《幼獅文藝》第601期,2004年1月。 林佑:〈具體而微的湮滅之後--讀吳明益的《苦雨之地》〉,《文訊》第416期,2020年6月。 侯作珍:〈吳明益小說的空間日夢、死亡記憶與魔幻敘事——以《天橋上的魔術師》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第21期,2015年6月。 徐瑞鴻:〈觀看與實踐──視覺文化與吳明益小說中的觀看思維〉,《中國文學研究》第37期,2014年1月。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11年7月。 郝譽翔:〈大自然的交響詩--評吳明益《複眼人》〉,《文訊》第308期,2011年6月。 張雅蘭:〈情動力生態論述--論吳明益《複眼人》的環境創傷與生態療癒〉,《台東大學人文學報》第10卷第1期,2020年6月。 莊傳芬:〈全球生態意識的在地展現: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中的水域生態與族群文化景觀〉,《臺灣文學研究》第四期,2013年6月。 郭楓:〈新一代城市移民的臺北敘事--以鍾文音《在河左岸》和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19年2月。 陳秀玲〈戰爭歷史之無意識召喚與記憶再現--從精神分析論《睡眠的航線》中的創傷敘事〉,《淡江中文學報》第36期,2017年6月。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年4月。 黃宗潔:〈暴雨將至--吳明益《複眼人》評介〉,《文訊》第364期,2016年2月。 黃宗潔:〈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年6月。 劉佳蓉〈戰爭、框架與敘事:論臺灣新世紀戰爭小說〉,《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4卷第1期,2016年6月。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2015年9月。 劉亮雅〈失落與追尋: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的歷史拼圖〉,《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年6月。 謝光輝:〈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自然寫作策略及其開展〉,《問學》第16期,2012年6月。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臺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
五、學位論文 王璇:《解嚴後台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呂樾:《台灣自然導向文學中的美學與倫理:以王家祥、劉克襄、吳明益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照翔:《吳明益〈迷蝶誌〉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宗翰:《吳明益小說中的幻夢與戰爭——以〈睡眠的航線〉和〈單車失竊記〉為例》,台東: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碩文,2016年。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圭麗:《吳明益小說中的記憶與空間書寫——以〈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師〉和〈複眼人〉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侯德興:《吳明益的自然書寫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徐緯:《解嚴後台灣小說中的「當代日本」》,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馬翊航:《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雅雯:《記憶的多重圖像: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歷史記憶書寫與人文思考美學》,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雅姿:《吳明益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怡蓁:《一九九○年代以來小說中的台北城市形象塑造》,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傅勤閩:《戰爭記憶與戰爭認識——世代觀點下的台灣戰爭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廖偉翔:《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的動物書寫、戰爭傷痕與敘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藍依萍:《〈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台東:台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兒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六、訪談資料 林侑澂:〈2018 台北雙年展《後自然》開展 將《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思辨探討〉,2018年11月16日,網址:https://artemperor.tw/focus/2392。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4日。 胡慕情:〈《苦雨之地》,太初有字──重新定義小說的可能:專訪吳明益〉,2019年1月4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708。檢索日期:2021年11月9日。 新經典文化編輯:〈《浮光》吳明益:最初之火微小而明確地被點燃〉,2014年1月27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2712。檢索日期:2021年11月09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891200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912004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200401.pdf | | 4651Kb | Adobe PDF2 | 27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