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67769      Online Users : 8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905


    Title: 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與人物典故
    Authors: 賴怡翎
    Lai, Yi-Ling
    Contributors: 許東海
    賴怡翎
    Lai, Yi-Ling
    Keywords: 漢唐

    詩賦
    體物寫志
    人物典故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3-09 18:54:58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探討漢唐以蟬為題的作品,從文獻資料蒐集整理中發現以蟬為題的作品只有詩賦,沒有散文或駢文,因此以漢唐詠蟬詩賦為研究範圍,探究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意涵和引用的人物典故。論文中分析文人如何體蟬寫蟬,有的將蟬作為自然之物觀察,詳盡描寫蟬的形體、聲音、棲地、天敵、出現時間和飲食特性;有的寫蟬有所寄託,其寄託的情志多與作者的仕宦經歷相關。漢唐詠蟬詩賦呈現的仕途不得志多於得志,仕途得志者,詠蟬暗示自身的才德;不得志者,藉詠蟬暗示自身品格高潔,或表現辭官歸隱的心志。從仕宦情志中可見文人受儒道思想影響,呈現文人的仕隱抉擇。接著分析漢唐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漢魏六朝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唐代,詠蟬詩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詠蟬賦。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有的與蟬相關,有的與作者的生平際遇相合,可見文人有意引用契合自身的仕隱人物,寄託仕宦情志,或引用與蟬相關的人物典故炫耀其才學。仕隱情志、人物典故與儒道思想三者交錯融合,使漢唐詠蟬詩賦多元變化,不同時期和不同文體皆有其特色。
    Reference: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1984,《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趙曄著,﹝元﹞徐天祜音注,1986,《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集錄,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撰,1978,《說苑》,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漢﹞劉安撰,高誘注,1962,《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1980,《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吳﹞韋昭注,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
    ﹝晉﹞孔晁注,1965,《逸周書》,臺北:中華書局
    ﹝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2005,《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
    ﹝晉﹞崔豹撰,牟華林校箋,2014,《古今注》校箋,北京:線裝書局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等撰,2012,《爾雅注疏及補正附經學史》,臺北:世界書局
    ﹝晉﹞葛洪撰,1978,《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2011,《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朝梁﹞蕭統編,1962,《文選注》,臺北:世界書局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撰,1993,《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延壽撰,張家駱主編,1976,《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唐﹞房玄齡等撰,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姚思廉撰,1980,《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唐﹞姚思廉編,1975,《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張九齡等原著,袁文興、潘寅生主編,1997,《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唐﹞魏徵等撰,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2000,《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朱熹著,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書局
    ﹝宋﹞歐陽脩、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1998,《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1987,《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明﹞毛晉輯,1980,《增補津逮秘書》,京都:中文出版社
    ﹝明﹞李時珍編纂,劉恆如、劉山永校注,2013,《新校注《本草綱目》:全二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清﹞丁福保編,1978,《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
    ﹝清﹞孔廣森撰,1991,《大戴禮記補註》,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清﹞王先謙撰,2017,《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阮元審定,1981,《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紀昀等總纂,1983-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孫希旦撰,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張玉穀,2000,《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清聖祖敕編,1971,《全唐詩》,臺北:明倫書局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2002,《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清﹞嚴可均輯,200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近人著作
    于志鵬、成曙霞,2017,《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王運熙,2002,《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朱錦雄,2020,《在情志之外:六朝詩的多元面向》,臺北:萬卷樓
    吳儀鳳,2012,《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
    周勛初主編,2003,《唐詩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淑貞,2002,《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
    洪順隆,1978《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孫康宜、鍾振振,2006,《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等注釋,1993,《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滿倉等註譯,2013,《新譯三國志》,臺北:三民書局
    許東海,1984,《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東海,2008,《辭賦書寫新視界》,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3,《經典與事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4,《古典山嶽文學論集 : 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振祥,2007,《台灣賞蟬圖鑑》,臺北:天下遠見
    陳渤海主編,2015,《唐詩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新璋編,1997,《唐宋詠物詩賞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程俊英、蔣見元,2017,《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程章灿,2001,《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2005,《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4,《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
    鄒巔,2009,《詠物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廖國棟,1990,《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熊公哲註譯,1984,《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趙紅菊,2009,《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逵夫主編,2010,《歷代賦評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劉逸生,2004,《唐詩廣角鏡》,臺北:漢京文化
    戴偉華,1999,《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2011《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
    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2018,《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
    顧柔利,2007《北宋文賦綜論》,臺北:萬卷樓
    三、會議論文
    朱雅琪,2012,〈六朝詠物詩興盛發展的歷史及意義〉,《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文化大學華崗出版部,頁257-284
    李立信,1998,〈論六朝賦之詩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5-111
    高光復,1996,〈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二屆國際辭賦學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頁519-531
    張亞新,1998,〈論漢魏六朝詩的質文與雅俗之變〉,《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99-216
    郭建勛,2016,〈論西晉詠物賦的題材開拓與形制表現〉,《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9-36
    簡宗梧,2008,〈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海平主編,臺北:里仁書局,頁1-14
    龔又麗,2016,〈晚唐詠物賦〉,《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13-224
    四、期刊論文
    尹寶蓮、李春華,2008,〈詠物詩意象實現的認知分析──以虞世南〈詠蟬〉為例〉,《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71-74
    木齋、李恆,2015,〈論建安二十二年:曹植的人生轉折──兼析〈美女篇〉、〈蟬賦〉、〈節遊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頁44-52
    王冬艷、陳如靜,2003,〈詠物的高唱 寓情的佳作──說李商隱筆下的「恨蟬」〉,《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80-81
    王利鎖、曹艷,2012,〈人生命運的悲劇性存在──曹植〈蟬賦〉人生寓意解讀〉,《天中學刊》,第27卷第5期,頁43-45
    王炯權,2015,〈淺析莊子〈逍遙遊〉中境界之分〉,《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頁29-50
    王美秀,2011,〈主體錯置‧區隔他者‧復國隱喻──論盧思道〈聽蟬鳴篇〉中的離散論述〉,《國文學報》,第50期,頁117-208
    王國瓔,2009,〈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頁1-31
    王鵬坤、李寅生,2014,〈中日古典詩歌中「蟬」意象的異同〉,《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頁6-8
    史超群,2013,〈古詩詞中蟬意象的生命意識〉,《現代語文》,第6期,頁109-110
    白福才,2005,〈蟬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義〉,《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頁35-37
    朱曉海,2000,〈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頁223-251
    何蕓,2004,〈高蟬多遠韻 詩壇有餘音──唐代詠蟬詩概述〉,《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4期,頁46-48
    何騏竹,2014,〈盧照鄰病後之自我身心治療過程〉,《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頁91-137。
    余曉俠,2013,〈基於概念整合理論的唐代詠蟬詩認知分析──以唐代詠蟬詩三絕為例〉,《欽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頁28-31
    吳成國,2009,〈蟬意象中長生夢的文化探尋〉,《武漢大學學報》,第62卷第5期,頁534-539
    李小榮,1996,〈唐代詠蟬詩概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64-68、79
    李小榮,1997,〈唐代詠物詩中的蟬〉,《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頁83-87
    李友益,2015,〈唐詩「詠蟬三絕」之寄託〉,《寫作》,第1期,頁46-48
    李玄玉,2004,〈說蟬〉,《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頁34-36
    李佳,2017,〈淺論《詩經》中「黃鳥」的象徵意義〉,《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50-53。
    李高,2015,〈漢魏晉南北朝蟬類賦研究〉,《語文教學通訊》,第838卷第5期,頁51-53
    李高,2016,〈鋪采摛文、感物傷情與喻理比德──魏晉動物賦的三種創作方式〉,《蘭州學刊》,第4期,頁32-36
    李清洪,2010,〈蟬與民俗文化〉,《尋根》,第4期,頁82-84
    李湘濤,2013,〈蟬與蟬文化〉,《科技智囊》,第9期,頁66-74
    李璐,2014,〈魏晉蟬賦與文士人格〉,《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頁70-73
    李艷峰、高志明、張紅霞,2010,〈東漢至三國賦風轉變中蔡邕賦的過渡特徵〉,《保山學院學報》,第6期,頁77-84
    汪慧,2009,〈論李商隱的〈蟬〉〉,《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頁71-72
    沈秋雄,1991,〈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頁47-60
    尚永亮、劉磊,2000,〈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第6期,頁151-156
    岳紅星,2002,〈試論蟬意象的文化內涵〉,《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3期,頁120-123
    林明珠,1999,〈試論白居易詠物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7期,頁479-517
    林翠芬,2001,〈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手法〉,《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頁1-8
    祁立峰,2018,〈廢餘美學-論六朝辭賦中的微物、醜物與剩餘物〉,《成大中文學報》,第61期,頁1-28
    侯立兵,2007,〈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求索》,第10期,頁168-170
    姚瑤,2006,〈漢魏六朝動物賦論略〉,《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頁9-10
    倪其心,1981,〈關於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遺產》,第2期,頁36-43
    師修武,2012,〈一種生靈多種寄託──談蟬在古詩詞中的審美意蘊〉,《課程教育研究》,第10期,頁18
    翁成龍,1999,〈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特色〉,《臺中商專學報》,第31期,頁1-9
    袁曉聰,2020,〈唐詩中的「玉階」意象──兼論題材與意象之關係〉,《運城學院學報》,第2期,頁39-43
    馬美娟,2002,〈詩歌「詠物寄託」之探討〉,《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6期,頁97-116
    高宇璇,2020,〈略論唐詩中的「竹」意象〉,《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6卷第7期,頁1-5
    高啟龍,2007,〈從蟬意象看古代文人思想的價值取向〉,《四川戲劇》,第4期,頁102-103
    張立峰,2014,〈論道說蟬〉,《東方收藏》,第12期,頁56-58
    張震英,2004,〈賈島與蟬──兼評蘇軾與嚴羽的相關論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5卷第9期,頁192-194
    張曉茹,2016,〈唐代詩歌中的船舶意象〉,《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3卷第11期,頁136-138
    梁思敏,2019,〈唐詩中的「窗」意象探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5卷第4期,頁18-19
    莫莉榮,2008,〈「蟬」入唐詩的文化內蘊探析〉,《科技信息》,第32期,頁476、478
    郭榮梅,2003,〈唐人詠蟬詩述評〉,《保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31-33、38
    陳小芒、廖文華,2003,〈蟬詩與蟬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189-191
    陳昌明,1986,〈游於物-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頁139-160
    陶濤,2004,〈「夕陽」情結及唐詩中的「夕陽」意象〉,《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2期,頁59-61
    景方方,2012,〈李商隱詩歌中的「蟬」意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頁21-23+27
    曾彩娟,2005,〈我是夢中傳彩筆──李商隱詠物詩之藝術成就〉,《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頁175-202
    曾淑巖,2000,〈我是夢中傳彩筆──淺談李商隱詠物詩〉,《屏中學報》,第8期,頁139-148
    舒韶雄,2001,〈詩意地棲息的蟬──古詩中蟬的意象〉,《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頁13-16
    覃壽芳,1997,〈論賦中蟬意象的建構及意蘊的流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S1期,頁167-169
    陽卓軍,2007,〈三人詠蟬,各寄所思──三首唐人詠蟬詩歌賞析〉,《安徽文學》,第8期,頁77-78
    順文,1998,〈「蟬」踪尋跡──關於「蟬」的文化探尋〉,《閱讀與寫作》,第12期,頁40-41
    楊見高,2019,〈《詩經》中黃鳥意象的隱喻分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7卷第4期,頁86-88。
    楊金梅、陳海英,2010,〈論盧思道的思想及其詩歌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41-45
    楊維娜,2015,〈魏晉南北朝蟬類賦與文人的情感寄託〉,《遼東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7-9
    鄒福清,2012,〈唐詩槐意象的文化與文學觀照〉,《唐都學刊》,第28卷第5期,頁16-21
    趙騰飛,2017,〈唐代詠蟬詩的高潔意蘊〉,《新疆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頁109-112
    劉一,2009,〈古詩歌中蟬的意象〉,《文學教育》,第10期,頁129
    劉昭仁,2011,〈遊山聞蟬說詠蟬詩〉,《實踐博雅學報》,第16期,頁1-10
    劉桂芳,2005,〈羅隱詠物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22期,頁249-269
    劉淦芝,1990,〈中國古今蟬話〉,《中華昆蟲》,第10卷第1期,頁34-47
    劉淦芝,1991,〈中國蟬學發展〉,《中華昆蟲》,第11卷第3期,頁252-259
    劉清,2011,〈談唐代三首「詠蟬詩」思想內容的不同〉,《學周刊》,第8期,頁190-191
    劉瑩,1992,〈詠蟬詩歌中的悲喜情懷──論蟬的文學意象〉,《臺中師院學報》,第6期,頁265-290
    鄧敏,2007,〈「蟬意」初探〉,《社會科學論壇》,第4期,頁146-148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之探析〉,《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頁59-83

    五、博碩士學位論文
    方瓊鈺,2009,《駱賓王及其詩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
    王忠華,2011,《魏晉賦中的意象研究》,延邊: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何慧俐,2013,《歷代楊柳賦研究──以書寫流變與詩賦對照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吳慕櫻,2020,《杜牧詩賦之宦遊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李文元,2019,《羅隱諷刺詩的「諧隱」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李方婷,2006,《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玉玲,1991,《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宛蕙,2012,《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李政勳,2007,《從《顏氏家訓》論顏之推對禮樂教化的終極關懷》,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李嘉玲,1988,《齊梁詠物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沈凡玉,2001,《蕭綱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阮玉茹,2011,《魏晉動物賦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林正皓,2011,《趙嘏詩意象研究》,臺北: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林玉蕙,2010,《唐太宗的詩與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祁立峰,2010,《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侯立兵,2005,《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胡明霞,2012,《唐詩蟬意象研究》,武漢:湖北大學碩士論文
    張育樺,2010,《劉禹錫、白居易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戚家源,2015,《張九齡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
    陳盈君,2012,《唐代七絕詠物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秋蘭,2012,《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鍾琇,2001,《唐代和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曾淑巖,1998,《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游文玲,2013《元白交往詩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黃郁晴,2019,《韋應物、柳宗元自然詩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宛其,2019,《從女主臨朝看班昭的《女誡》》,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楊微,2012,《唐代蟬意象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08,《蔡邕辭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19,《漢魏六朝騷體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盧先志,1986,《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蕭湘鳳,2017,《先唐賦之悲怨情懷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賴昭淳,2012,《晚唐僧詩研究──以貫休、齊己為中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鍾孟穎,2014,《魏晉植物賦研究──以意象形成切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鍾曉峰,2010,《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顏寶秀,2004,《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魏珍珍,2015,《漢代動物賦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詩文索引 南北朝 沈君攸,檢索日期:2021年10月 27日,檢自: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NanBei&author=%E6%B2%88%E5%90%9B%E6%94%B8&lang=t
    漢語網 桂林杏苑,檢索日期:2021年10月27日,檢自:http://www.chinesewords.org/idiom/show-17464.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離婁之明,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日,檢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1639&word=%E9%9B%A2%E5%A9%81%E4%B9%8B%E6%98%8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7912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301.pdf5898KbAdobe PDF21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