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220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77810      Online Users : 9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201


    Title: 中共「第一支筆」-胡喬木政治角色之研究
    A Pen Shaft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Study on Hu Qiaomu’s Political Roles
    Authors: 柳秉言
    Liu, Ping-Yen
    Contributors: 鍾延麟
    Chung, Yen-Lin
    柳秉言
    Liu, Ping-Yen
    Keywords: 胡喬木
    中共政治
    政治秘書
    文膽
    毛澤東
    鄧小平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10-05 09:33:58 (UTC+8)
    Abstract: 胡喬木(1912-1992)是中共黨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長年活躍於政治舞臺,除負責新聞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外,胡氏在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間擔任毛澤東政治秘書,負責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著作與官方文件,並在毛澤東去世後,持續輔佐鄧小平,發揮其政治影響力,是中共黨內備受兩代領導人倚重的「第一支筆」。

    本文旨在梳理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兩任中共領導人的關係,透過對胡喬木政治生命史研究,反映出政治秘書在中共高層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折射出中國大陸現代史的重要側面,並藉由對胡喬木政治心理探究,分析其自我政治角色定位,試圖建構出不同於官方傳記的論述方式,在探究胡氏複雜多面的政治性格同時,亦盡可能地還原胡喬木的真實面貌。

    本文以胡喬木作為「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分析領導人政治秘書在中共歷史發展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與影響,而研究胡氏政治角色的現實意義在於,透過理清胡喬木與過去兩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之間的關係,或能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今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提高對此類智囊型政治人物認識,如第19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與胡喬木即有高度可比性,在兩岸關係日趨嚴峻的今日,吾人自當需要增進對中共理論智囊的瞭解,方能思索反制之道。
    Reference: 中文資料

    一、檔案與文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1、5-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胡喬木同志被審查情況和複查意見的報告》,1979年10月15日。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1月。
    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1970年8月31日。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7-11、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1998。
    宋永毅,《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
    胡喬木,〈胡喬木同志5月8日給主席的信〉,1961年5月8日。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一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胡喬木,《胡喬木書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鄭仲兵、盛平,《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二、年譜、傳記與回憶錄
    于光遠,《我眼中的他們》,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49-1976)》,第一卷-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8。
    吳江,《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社,2015。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毛澤東的秘書手記》,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李銳,《李銳談毛澤東》,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銳,《懷念耀邦》,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3。
    杜青,《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5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沈寶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邢小群,《沒有告別的歷史》,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8。
    胡喬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胡喬木傳編寫組,《八十一年人生路:胡喬木生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胡喬木傳編寫組,《我所知道的胡喬木》,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傳》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胡績偉,《胡績偉自選集 我與胡喬木的十年論辯》,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臺到胡耀邦下臺》,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師哲,《在歷史的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8。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臺北:時報出版社,2016。
    陳伯達,《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2000。
    陳清泉,《陸定一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馮蘭瑞,《別有人間行路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葉永烈,《中共中央第一支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9。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 十二個春秋》,香港:大風出版社,2006。
    薄一波,《若干決策與重大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三、專書
    丁曉平,《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再毛澤東鄧小平身邊的日子》,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王思華,《二十年來我的教條主義》,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王若水,《胡耀邦下臺的背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王若水,《發現新的毛澤東-僕人眼中的偉人》,香港:明報出版社,2002。
    王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出版社,2013。
    石仲泉、沈正東、楊先材、韓鋼主編,《中共八大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正,《反右派運動鬥爭全史》,臺北:秀威資訊,2014。
    朱雲喬,《如此星辰如此月:錢鍾書與楊絳的曠世情緣》,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何方,《黨史筆記》,香港:利文出版社,2008。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安思立(Douglas Ainisilie)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永毅,《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2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9。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季羨林,《牛棚雜憶》,香港:三聯書店,1999。
    柳紅,《吳敬璉》,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胡喬木,《人比月光更美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胡喬木,《回憶張聞天》,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胡喬木,《胡喬木詩詞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談中共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胡績偉,《胡績偉自述1977-1983》,第3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孫旭培,《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3。
    高華,《紅太陽是怎麼升起來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張軍鋒,《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編選,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義彥,《政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21。
    程中原,《改變中國:鄧小平在1975-1982》,臺北:全球防務出版社,2016。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楊逵松,《談往閱今-中共黨史訪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出版社,2010。
    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述評集》,香港:天地圖書,2013。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1956-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葉永烈,《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鄭重,《張春橋:1949及其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魯書月,《胡喬木對中共重大政治理論的晚年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戴晴,《鄧小平在1989》,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9。
    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臺北:秀威資訊,2008。
    鍾延麟,《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譚啟龍,《毛澤東與浙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
    顧驤,《晚年周揚》,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解放日報史大綱〉《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17期,1983,頁17-20。
    王友琴,〈從受難者看反右與文革的關聯〉《二十一世紀》,2007年8月號,2007,頁7-9。
    吉偉青,〈教育戰線推翻「四人幫」兩個估計前後〉,《炎黃春秋》2003年第5期,2003,頁14-16。
    吳江,〈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追億〉,《炎黃春秋》2001年第11期,2001,頁53-59。
    李洪林,〈我的「理論工作者」經歷〉,《往事》2008年第71期,2008,頁87-91。
    李慎之,〈胡喬木在1956-1957年的右派言論〉,《炎黃春秋》2011年第2期,2011,頁75-82。
    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香港),第4期,2001,頁38。
    杜青,〈回憶楊松同志〉《中共黨史人物傳》,1985年第25卷,1985,頁64。
    邵恆春,〈帳裡檄傳雲外信 心頭光映案前燈—胡喬木談怎樣寫文章〉,《秘書工作》 2012年第6期,2012,頁14-16。
    金觀濤、劉青峰,〈反右運動與延安整風〉《二十一世紀》,1997年4月號,1997,頁42-44。
    徐慶泉,〈《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張成洁,〈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1998年第6期,1998,頁39-41。
    盛禹九,〈複雜多面的胡喬木-同李銳談話錄〉,《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33-39。
    郭道暉,〈毛澤東發動整風的初衷〉,《炎黃春秋》,2009年第2期,2009,頁17-29。
    郭道暉,〈四千老幹部對黨史的一次民主評議〉,《炎黃春秋》2010年第4期,2010,頁1-6。
    郭道暉,〈從我的經驗看反右〉,《炎黃春秋》,2009年第5期,2009,頁52-59。
    曾自,〈向毛澤東進言「包產到戶」-記我的父親田家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北京),第4期,2004年,頁61-62。
    程中原,〈1941-1981:胡喬木與毛澤東〉,《百年潮》2006年第2期,2006,頁33-40。
    程中原,〈1977-1982:胡喬木對鄧小平理論形成的貢獻〉,《黨的文獻》2006年第4期,2006,頁45-52。
    程中原,〈胡喬木眼中的毛澤東〉,《縱橫》,2003年第12期,2003,頁23。
    楊逵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3年第27期,1993,頁137-142。
    鄧力群,〈回憶延安整風〉《黨的文獻》,1992年第2期,1992,頁8。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2015年第58卷,2015,頁1-22。
    鍾延麟,〈彭真在1959年中共「反右傾」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為〉,《中國大陸研究》2014年第57期,2014,頁97-121。
    鍾延麟,〈彭真與劉少奇政治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17年11月第48期,2017,頁138-139。
    譚安,〈胡耀邦與改革開放時期的輕紡織工業〉,《百年潮》2015年第7期,2015,頁63-70。
    蘇雙碧,〈紀要:江青文革中的「碑石」〉,《炎黃春秋》2004年第7期,2004,頁28-30。

    五、報刊
    人民日報,〈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 駁斥美國務卿艾奇遜無恥造謠〉1950年1月21日,第1版。
    人民日報,〈在全國農田基本建設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8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恢復毛澤東思想本來面目-論劉少奇同志平反〉,1980年5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1956年6月20日,第1版
    人民日報,〈乘風破浪〉,1958年1月1日,第1版。
    人民日報,〈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1978年5月5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1957年7月1日,第1版。
    文摘報,〈82修憲:兩院制是如何提出的〉,2015年8月8日,第5版。
    北京郵電學院革命委員會、首都紅代會北郵東方紅公社:《北郵東方紅》,〈陶鑄的「換頭銜」及其他〉,第54期(1967年9月21日),第4版
    新京報,〈習近平:黨和媒體主辦報紙必須姓黨〉,2016年2月20日,第1版。
    解放日報,〈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1943年1月26日,第1版。
    解放日報,〈整頓學風、黨風、文風〉,1942年2月2日,第1版。
    劉白羽,〈延安文藝座談的前前後後〉載於《解放軍報》,2002年5月17日,第2版。

    六、英文部分
    Cheek, Timothy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ittmer, Lowell Liu Shaoq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rmonk: M. E. Sharpe, Inc., 1998.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otter, Pitman B.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eiwes, Fredrick C., and Warren Sun,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London: An East Gate Book, 2006.
    Vogel, Ezra F.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Yen-Lin Chung, “The Oust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Hu Yaobang: The Roles Played by Peng Zhen and Other Party Elders, “The China Review, Vol.19, No.1, (2019), pp.110.

    七、網路資源
    〈1971年4月15日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舉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5/78561/79762/5556181.html〉。
    〈1981年6月27日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66026/4463728.html〉。
    〈女兒憶胡喬木 《沁園春不是我父親寫的》〉,《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16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2-16/2020815.shtml〉。
    〈我的中國心-胡木英、程中原訪問楊尚昆談話〉,《鳳凰衛視》,2019年7月29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wwF4ymSU&t=15s。
    〈為「按勞分配」正名〉,《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209350.html〉。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www.reformdata.org/1979/0929/8598.shtml〉。
    〈與康生同志談話紀要〉,《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185.htm。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共產主義資料庫》,1942年5月8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www.xiachao.org.tw/xiachao/24.html〉。
    胡木英,〈胡喬木之女憶廬山會議 風向一變很多人就互相揭發〉,《搜狐歷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5月,〈https://m.sohu.com/n/395214109/〉。
    高瑜,〈毛澤東是如何讓知識分子上鉤的〉,《美國之音》,2011年7月1日,檢索日期:2019年4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article-20110701-china-anti-rightist-124862299/783910.html〉。
    陳破空,〈中共越來越左,習近平王滬寧誰在主導?〉,《美國之音》,2018年5月18日,檢索日期:2022年8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voaweishi-20180518-pc-what-is-xi-jinping-goal-in-pushing-china-to-the-left/4399690.html〉。
    黎虹,〈紀念胡喬木同志誕辰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19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38/6211193.html〉。
    鍾健,〈鄧力群領頭編寫《胡喬木傳》轟胡耀邦〉,《明鏡新聞網》,2015年3月29日,檢索日期:2017年3月19日,〈http://news.mingpao.com/pns/%E7%89%B9%E7%A8%BF%EF%B9%95%E9%84%A7%E5%8A%9B%E7%BE%A4%E9%A0%98%E9%A0%AD%E7%B7%A8%E5%AF%AB20%E5%B9%B4%20%20%E3%80%8A%E8%83%A1%E5%96%AC%E6%9C%A8%E5%82%B3%E3%80%8B%E8%BD%9F%E8%83%A1%E8%80%80%E9%82%A6/web_tc/article/20150329/s00013/1427566675842〉。

    八、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E3%80%8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E3%80%82。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3260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6001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635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1201.pdf5264KbAdobe PDF28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