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87272      Online Users : 8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219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93


    Title: 農業、水庫與高山開發:戰後梨山聚落的發展與環境變遷
    Agriculture, Reservoir and High Mountai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Lishan Settlement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uthors: 林書曲
    Lin, Shu-Chu
    Contributors: 侯嘉星
    Ho, Chiah-Sing
    林書曲
    Lin, Shu-Chu
    Keywords: 梨山
    福壽山農場
    德基水庫
    高山開發
    環境變遷
    Lishan
    Fushoushan Farm
    Deji Reservoir
    Development of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al change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10-05 09:32:0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題戰後梨山地區產業從1956年中橫公路的開築與1957年福壽山農場的成立展開,透過中橫交通運輸帶動整個梨山產業動能,因梨山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擁有適合種植落葉果樹的氣候,福壽山農場進口落葉果苗和引入栽培技術有成後成為果樹種植示範農場,並且輸出技術與知識給予當地居民刺激梨山溫帶水果整體產業發展,使得梨山地區在1970年代迎來果樹產業的高峰。
    因梨山地區位處於大甲溪上游,與整條大甲溪和上中游處的德基水庫有密切關係,是以從德基水庫的修建工程去討論,延伸到整個高山水電事業對於環境的影響,內容包括大甲溪景觀改變與水土保持問題。再來討論1980年代後高山開發觀念的轉變,因梨山的環境問題在此時隨社會環境逐漸開放,社會運動蓬勃之背景被報章雜誌提出,先以討論受到社會運動和政策影響的梨山農業轉型和梨山的觀光業,再來是針對梨山地區的環境問題,運用《聯合報》此單一報紙做統計綜合分析,以突破法令與政策的侷限性。
    本文以梳理梨山開發過程到環境運動進以呈現政策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從開拓到資源利用,隨社會訴求到政策改變,再到後期政策法令開始偏向環境生態保護和永續經營的觀念轉變,呈現變動之關係,進以了解梨山地區在戰後的環境變遷。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in 1956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ushoushan Farm in 1957 for the Lishan area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e whole development in Lishan was driven through the transportation of Zhongheng. Since the climate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deciduous fruit trees, Fushoushan Farm has successfully imported deciduous fruit seedlings and introduced cultivating technology to become a fruit tree planting demonstration farm. Hereafter, Fushoushan Farm transfers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o local residents to stimula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emperate fruit horticulture and reach the peak of the fruit tree industry in Lishan in 1970.
    Since Lishan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areas of Dajia Valley,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tire Dajia River and the Deji Reservoir located in middle of Dajia River. Therefore, to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high mountain hydropower issues of Dajia River including landscape change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ncy is concerned after the 1980s.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social movement was put forward b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ecaus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Lishan gradually opened up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For these reasons, firstly, we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ffected by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cies in Lishan. we then implement the statistic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shan area to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laws and policies by using the newspaper of “United Daily News”.
    This study sorts out and pres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cies and local society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process of Lishan. The framework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social demands and policy changes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e Lishan area after the World War II.
    Reference: (一) 檔案史料
    「山地資源利用與水土保持各項問題-東西橫貫公路農林畜牧計劃視察團沿途商談事項紀要」,〈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計畫〉,臺灣省政府府本部藏,檔號:0051 E086 4498。
    「中部橫貫公路改善計畫」,〈中橫公路觀光發展指導委員會〉,臺灣省政府府本部藏,檔號:0066-H652.1-66-1。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函」(1963年5月),〈福壽山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2/713-16/1。
    「生產管理處簽呈」(1963年5月),〈武陵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藏,檔號:0052/141-16/1。
    「生產管理處簽呈」(1963年6月),〈武陵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藏,檔號:0052/141-16/1。
    「武陵農場以企業化經營計畫要點」(1963年6月),〈武陵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藏,檔號:0052/141-16/1。
    「商討防範森林火災及防止濫墾有關問題研討會紀錄」(1967年4月),〈森林開發處開發範圍案〉,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6/151-1-3/1。
    「梨山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草案」(1977年12月),〈梨山地區綜合開發計劃〉,臺灣省政府府本部藏,檔號:0067-A4.1-4-1。
    「梨山地區綜合開發計劃投資表」,〈梨山地區綜合開發計劃〉,臺灣省政府府本部藏,檔號:0067-A4.1-4-1。
    「陳文緯呈」(1964年3月),〈福壽山農場計畫〉,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3/141-13-1。
    「復興航空公司函」(1963年7月),〈福壽山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2/141-16/1。
    「開發中部橫貫公路觀光資源計劃要點草案」(1974年11月),〈梨山風景區〉,臺灣省政府府本部藏,檔號:0063-H652.1-19-1。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函該會奉准成立函請惠予協助」(1955年11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館藏號: 30-01-01-010-513。
    「榮民農墾處呈」(1967年8月),〈農墾處會議資料案〉,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藏,檔號:0056/145-2。
    「福壽山農場五十五年度各庄生產計畫申請核准書」(1965年11月),《福壽山農場》,檔號:0055/141-13/1
    「福壽山農場呈」(1966年3月),〈福壽山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5/140-1。
    「福壽山農場果樹收穫設施及果園管理貸款計畫申請書」(1964年3月),〈福壽山農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3/141-13
    「福壽山農場環境布置計畫申請書」(1963年3月),〈福壽山農場計畫〉,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藏,檔號:0054/141-13/1。
    「福壽山農場環境布置計畫申請書」(1965年3月),〈福壽山農場計畫〉,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藏,檔號:0054/141-13/1。

    (二) 統計書、調查報告書、計劃書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0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0。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1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0。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9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8。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22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0。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8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7。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輔導工作紀要》輯1,臺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74。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輔導工作紀要》輯2,臺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7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4。
    康有德主持,《加強台灣山坡地資源保育利用及建立山坡地農業試驗研究體系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科技顧問組,1988。
    程兆雄、黃弼臣、朱長志合編,《臺灣省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6。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大甲溪流域開發規劃報告》,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56。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大甲溪流域開發達見水庫計劃定案報告》,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59。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達見水庫計劃多目標運用研究》,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71。
    臺灣省公路局,《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臺北:臺灣省公路局,無。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1。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2。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3。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4。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5。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6。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7。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68。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70。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71。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72。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73。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77。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81。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82。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83。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臺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8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2。
    橫貫公路資源調查團編,《經濟部橫貫公路資源調查報告》,臺北:經濟部橫貫公路資源調查團,1956。

    (三) 中文專書
    J. Donald Hughes著,梅雪芹譯,《什麼是環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J.R. McNeill著,李芬芳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的環境史》,台北:書林出版,2012。
    Keith Thomas著,宋麗麗譯,《人類與自然世界:1500-1800年間英國觀念的改變》,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包茂紅,《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輔導會真情故事-農林機構篇》,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07。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編,《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72。
    何佑元,《果樹栽培學》,臺北:中國科學實業出版社,1964。
    宋增璋,《近代臺灣之建設》,臺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
    宋慶雲,《梨山蘋果栽培實務》,臺中:文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李瑞宗,《大甲溪:水電俱樂部》,臺北: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8。
    侯秉承、郭朝維、張思凡等,《大甲溪水利建設紀要》,臺北: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
    侯嘉星,〈國土開發與環境利用——以1960年代退輔會高山農場之設置經營為例〉,收入於黃克武主編,《1960 年代的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
    洪慶峯編,《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胡美璜,《中部橫貫公路定線研究勘查雜感》,不詳出版,1951。
    秦壽樞,《促成大甲溪主要資源開發輯要》,臺中:促成大甲溪主要資源開發輯要,1973。
    能邦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主要水庫由水利署接管可行性評估》,臺中,經濟部水利署,2011。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新北:衛城出版,2014。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續修)》,臺中,臺中縣政府,2010,1卷,土地志
    梅雪芹,《環境史研究敘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陳憲民,〈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師大地理叢書》,臺北:師大,1984。
    陳鴻圖,《人物、人群與近代臺灣水利》,新北:稻鄉出版社,2019。
    曾華璧,《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中正圖書,2001。
    曾華璧,《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臺北:國立編譯館,2011。
    鈔曉鴻主編,《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黃金山,〈蓄豐濟枯沈沙毀-談水庫淤沙〉,《大甲溪水源保護與管理新聞論著選輯》,臺中:臺中縣政府、臺中市政府,1991。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1991。
    劉翠溶,《台灣環境史》,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
    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
    蕭新煌主編,《臺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高雄:巨流出版,2015。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
    魏佳卉主編,《大甲溪發電廠-水力發電蛻變與綠能永續》,臺中: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2017。

    (四) 學位論文
    陳永坤,《臺灣山坡地開發使用問題及其管理之研究 : 以德基、霧社水庫集水區爲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柏松,《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農業發展(1956-198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謝維哲,《台灣山坡地開發與政府政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五) 期刊
    〈要砍果樹先砍人頭--梨山原住民霧峰陳情,要求連戰答允水庫、果樹並重〉,《原報》,第9期(1992年1月30日)。
    伊凡.尤幹,〈誰憐梨山情花——淺論梨山原住民生存困境〉,《民進週刊》,第20期(臺北,1987年7月),頁58。
    朱瑞墉,〈追思與紀念朱江淮協理(副總經理)逝世20年〉,《台電月刊》,630期(臺北,2015年10月)。
    林蘭芳,〈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台電之接收(1945-1952) ─ 以技術與人才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所,2013。
    洪伯邑、蕭慧岑,〈蘋果的政治技術:台灣高山農業的領域政治與經濟〉,《台灣土地研究》,第20卷第2期,臺北: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原:地政學系);政治大學地政學系,2017。
    陳一新〈誰是罪魁禍首——評梨山濫墾與聽證會〉,《夏潮》第5卷第3期(臺北,1978年9月),頁10。
    煌則煜,〈打造水力黃金走廊 大甲溪電力百年有成〉,《源雜誌》,第118期(臺北: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審議委員會,2016。
    廖綿濬,〈促進坡地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性水土保持計畫〉,《豐年》第21卷第二期(臺北,1970年1月),頁7。
    嚴啟昌,〈胡美璜事略〉,《臺灣公路工程》,第35卷第9期(臺北,2009)

    (六) 報紙、網路資料
    〈中部飲水 健康隱憂〉,《聯合報》,1988年3月26日,3版。
    〈四生活圈開發策略訂定〉,《聯合報》,1994年11月14日1版。
    〈合法承租非法開發 既得利益坐享暴利〉,《聯合報》,1988年6月8日3版。
    〈呂:心疼災民 是善意發言〉,《聯合報》,2004年7月9日,A4版。
    〈取締山林濫墾 「獨漏」高球場〉,《聯合報》,1996年10月24日,6版。
    〈果園威脅德基水庫問題 省議員建議舉行聽證會〉,《聯合報》,1978年5月13日,3版。
    〈砍除德基集水區濫墾果樹進行順利 首日收回廿餘公頃進度可提前完成〉,《聯合報》,1984年1月18日,3版。
    〈國民黨中央評委 今開三次會〉,《聯合報》,1966年12月28日,2版。
    〈執行收回濫墾地 寫好遺書才上山〉,《聯合報》,1984年5月9日,2版。
    〈專家建議修正四項法令加強農業發展〉,《聯合報》,1978年12月11日,2版。
    〈梨山上等待空投 等路通〉,《聯合報》,2004年7月7日,A11版。
    〈梨山濫墾果樹 政府將予砍伐〉,《聯合報》,1978年9月24日,2版。
    〈經部農業法規小組決修正森林法 加重濫墾罰則〉,《聯合報》,1970年12月1日,2版。
    〈農委會取締濫墾第一波目標福壽山農場老榮民含淚抗爭〉,《聯合報》,1996年10月21日,3版。
    〈德基水質劣化禍首 恐是梨山菜園雞糞〉,《聯合報》,1988年5月13日,3版。
    〈德基濫墾地剷除完成 三月底前可遍植樹木〉,《聯合報》,1984年1月19日,3版。
    〈論橫貫公路之經濟價值〉,《中國時報》,1952年5月22日,1版。
    〈橫貫公路東線一瞥〉,《聯合報》,1959年3月5日,3版。
    〈築橫貫路榮民將續從事其他建設工作〉,《聯合報》,1960年5月6日,版2。
    〈臨時動議案 派兵開闢東西橫貫公路 擴充臺大教室多收新生〉,《中央日報》,1950年8月13日,4版。
    〈轎車彩視留學生 山胞生活現代化〉,《聯合報》,1974年5月29日,3版。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至三十三期(1948年10月-1976年6月30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5153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301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652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301.pdf2962KbAdobe PDF214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