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95020      Online Users : 8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60


    Title: 編織法意識:法律、社會權威與不願離婚者的情感圖像
    Shaping Legal Consciousness: Law, Social Authority and Emotional Complex of the Women unwilling to divorce
    Authors: 林敬堯
    Contributors: 王曉丹
    林敬堯
    Keywords: 法意識
    法律正當性
    家庭
    宗教
    婚姻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10-05 09:23:36 (UTC+8)
    Abstract: 法意識既有文獻針對人們不願使用法律的解釋,通常是歸因外在環境阻礙人們使用法律權利,或是特定文化厭訟文化所致。要之,前者假定若無外在環境的阻礙,人們就會傾向使用法律權利;後者則假定人們不使用法律是因為缺少權利意識所致。本文主張,人們不願使用法律權利的解釋,除前述外,亦存在人們具有法律權利意識,但為了達成自我設定的目標,傾向不願意使用法律權利的態樣。易言之,即使不存在外在的事實障礙,亦可能不使用法律權利;消極看待法律權利,反而是法律權利意識的展現。本文站在關係自我情感衡平的法意識框架下論證上開主張。首先,本文的訪談對象是婚內丈夫外遇卻不願離婚的保守基督徒女性,從其觀之,能發現情感因素能夠影響人們對於法律的感知;其次,情感因素並非是個人情緒的起伏,更能從中發現不同文化圖式在其中的作用;第三,人們基於主體能動性的展現,會不斷交織各種文化圖式,以達特定目標。因此,人們法意識的展現,如何感知與對待法律,即非前開既有文獻所能完全含括的。
    宏觀來看,透過訪談對象的故事,本文要闡述的是固有華人婚姻家庭倫理文化、保守基督教信仰與我國離婚制度精神三者,在時下台灣社會中所展現的競逐、交融與互為所用的現象。從微觀的個人來看,自我認同或是主體內涵的討論,亦難以脫離多元文化圖式的影響,而呈現出個體自我認同的猶疑、斷裂與重新接合。大體而言,本文的篇章安排如下:首先爬梳情感與自我認同建構的關聯性,為關係自我情感衡平的法意識框架,建立理論框架的正當性;其次,描述現行家庭婚姻制度精神在於個人權利的保障,惟保守基督教關於家庭婚姻信仰的看法,在台灣有其存在基礎,從而凸出兩者潛在的張力。第三,站在多元權威的立場,法律權威不是唯一,傳統固有的家庭婚姻文化倫理,依然植基於當代台灣社會中,發揮重要的規範功能,惟法律代表的個人權利意識與家庭婚姻文化倫理,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由個人不斷拿捏與重要他人的情感位置與距離,而呈現不同態樣,也就是本文所稱的情感圖像;第四,在本文受訪對象信仰保守基督教教義後,固然更是消極地看待法律權利,但是此非無法律權利意識所致,反而透過其信仰與其團體中所獲得的資源,有意識的挪用法律活動,來鞏固宗教與家庭生活。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一、中文文獻
    1. 丁仁傑,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頁205-271,2001年3月。
    2. 川島武宜,王志安等譯,封建契約及其解體,載:現代化與法,頁103-131,1994年10月。
    3. 王曉丹,當代臺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審理庭為例,載:邁向科際整合的法學研究,頁341-400,2013年6月。
    4. 王曉丹,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期,頁103-159,2018年12月。
    5. 王曉丹,規則細緻化的法律行動:試論法院民事調解的社會功能,載: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399-439頁,2011年5月。
    6. 王曉丹,聆聽失語的被害人:從女性主義法學的角度看熟識者強暴司法審判中的性道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期,頁155-206,2010年12月。
    7. 王曉丹,破解二元對立,改寫能動主體:性暴力受害者脆弱性的正面意義,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4期,頁77-108,2019年6月。
    8. 王曉丹,〈法意識: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展演〉,政大法學評論特刊,已接受刊登,2022年。
    9. 王瑞香,「基進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2000年。
    10. 李立如,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95期,頁175-227,2007年。
    11. 李立如,憲法解釋中的家庭圖像與其規範地位,臺大法學論叢, 48期(3),頁967-1021,2019年9月。
    12. 呂芳上,從 『救救孩子』 到 『救救老人』:『五四』百年來家庭制度的變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4期,頁197-217,2019年12月。
    13. 林端,依違於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間——以社會學觀點看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當代,94期,頁74-101,1994年2月。
    14. 林實芳,〈桃花爛漫始抬眸: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運動〉,載: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頁134-61,2018年。
    15. 柯元惠、王曉丹,成功讓子女從母姓:多重關係下協商主體的法意識重塑,臺大法學論叢,51卷4期,2022年12月。
    16. 容邵武,責任、金錢、相對性:鄉鎮調解委員會裡法律意識的探討,成大法學,25期,頁123-158,2013年6月。
    17. 容邵武,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台灣社會學刊,53,頁55-102,2013年12月。
    18. 徐西森,連廷嘉,婚變婦女因應婚姻危機歷程之初探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期,頁31-57,2004年12月。
    19. 施慧玲,民法親屬篇中之理想家庭圖像,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頁19-38,2007年9月。
    20. 施慧玲,論我國家庭法之發展與研究-一個家庭法社會學的觀點,政大法學評論,63期,頁239-269,2000年9月。
    21. 游靜,香港基督教右派運動的論述建構與發展軌跡:以明光社與香港性文化學會為案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3期,頁133-174,2013年12月。
    22. 陳昭如,寧靜的家庭革命,或隱身的父權轉型?論法律上婚家體制的變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4期,頁255-268,2019年12月。
    23. 陳文珊,不道德如何可能是人權?-從本土人權神學的發展看台灣反同宗教右派的不公共與不神學,玄奘佛學研究,29期,頁21-58,2018年3月。
    24. 陳閔翔,黃瑞祺,從審議民主到後國族民主,政治與哲學評論,47期,頁65-118,2013年。
    25. 趙星光,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30期,頁1-19,2004年。
    26. 黃克先,全球化東方開打的「文化戰爭」:台灣保守基督教如何現身公領域反對同志婚姻合法化,載:慾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頁229-251,2018年11月。
    27. 蔡英文,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政治科學論叢,10期,頁83-112,1999年6月。
    28. 羅永生,〈從全球性的保守主義運動看香港的宗教右派〉,載於羅永生、龔立人(主編),《宗教右派》,頁111-131,2010年。
    29. 蕭阿勤,〈敘事分析〉,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頁137-172,台北:東華書局。
    30. 關啟文,宗教在現代社會必然衰退嗎?-世俗化理論的再思,道風:漢語神學學刊,9期,頁235-268,1998年。
    31. 盧穎鈺、王曉丹,性侵受害者的能動轉向:改變認同群體的關係法意識,政大法學評論,169期,2022年6月。

    二、英文文獻
    1. Bloom, A., & Kirsch, A. (1968). The republic of Plato (Vol. 2). New York: Basic Books.
    2. Chua, L. J., & Engel, D. M. (2019). Legal 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5, 335.
    3. Comaroff, J. L. (1992).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CO: Westview Press.
    4. Engel, D. M. (2005).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Legal Consciousness: Torts, Ghosts, and Karma in Thailand. Law & Social Inquiry, 30, 469.
    5. Engel, D. M. (2016). Blood Curse and Belonging in Thailand: Law, Buddhism,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3(1), 71-83.
    6. Engel, D. M., & Munger, F. W. (2003). Rights of Inclusion: Law and Identity in the Life Stories of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Engel, D., & Engel, J. (2010). Tort, Custom, and Karma: Globalization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haila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8. Ewick, P., & Silbey, S. S. (1998). 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Felstiner, W. L., Abel, R. L., & Sarat, A. (1980).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 Law and Society Review, 631-654.
    10. Rosenberg, G. N. (2008). The Hollow Hope. In The Hollow Hop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Geertz, C. (1983). Local knowledge: fact and law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 Basic Books.
    12. Hartog, H. (1993). Abigail Bailey’s Coverture: Law in a Married Woman’s Consciousness. In A. Sarat & T. R. Kearns (Eds.), Law in Everyday Life . 63–10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3. Minow, M. (2019). When Should Law Forgive?. WW Norton & Company.
    14. Oliver, M., & Barnes, C. (2012). The New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Bloomsbury Publishing.
    15. The Republic of Plato,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Allan Bloom, New York:Basic Books.
    16. Wang, H. T. (2019). Justice, emotion, and belong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n a Taiwanese family conflict. Law & Society Review, 53(3), 764-790.
    17. Young, K. M. (2014). Everyone Knows the Game: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he Hawaiian Cockfight. Law & Society Review, 48(3), 499-530.

    三、網路資料
    1.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網站,多元成家三法簡介:https://tapcpr.org
    2. 《台灣守護家庭聯盟》網站,〈同性婚姻與多人婚姻〉一文:https://taiwanfamily.com/2131
    3. 《下一代幸福聯盟》網站,〈愛家公投已通過『婚姻是一男一女』,行政院違背民意〉一文:https://taiwanfamily.com/104306
    4. 《下一代幸福聯盟》網站,〈愛家公投已通過『婚姻是一男一女』,行政院違背民意〉一文:https://taiwanfamily.com/104306
    5. 台北靈糧堂網站,〈性別主流化?家庭主流化?〉:https://www.breadoflife.taipei/literary/article/kojwj/性別主流化-家庭主流化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5652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201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563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401.pdf1547KbAdobe PDF211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