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6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64927      在线人数 : 9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165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57


    题名: 論刑事審判卷證中個人資料之使用與保護—以法院權限為中心
    The Use an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in Criminal Trial Dossiers: Focusing on the Authority of Court
    作者: 蔡易融
    Tsai, I-Jung
    贡献者: 何賴傑
    蔡易融
    Tsai, I-Jung
    关键词: 卷證資料
    個人資料
    刑事訴訟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
    司法行政
    GDPR
    EU Directive 2016/680
    DPIA
    德國聯邦資料保護法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2-09-02 15:08:58 (UTC+8)
    摘要: 已確定刑事案件卷證資料,包含訴訟關係人之特徵,甚或醫療、基因、性生活及犯罪前科等資料,而屬於一般性與敏感性個人資料。經由司法系統之偵查、審理程序,這些個人資料經過系統性處理,而具有易於與其他案件卷證中資料連結的特性,而屬於個人資料檔案。這些資料本身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與其他資料結合後,甚至可能勾勒出資料當事人的生活圖像,是故使用該等個資之行為將對其個人資訊自決權造成干預。
    本文以刑事法院為觀察重點,整理法院等司法機關使用已確定案件卷證中個資的行為,並進行分類,發現法院的使用行為往往欠缺適當的授權規範。就整體法律體系而言,關於刑事卷證中資料的規範,應以刑事訴訟法為特別法,以個人資料保護法、法院組織法、政府資訊公開法等作為普通法。然而現行刑事訴訟法對於該等資料使用幾無規範,普通法位階之一般性規範則較寬泛,而留下過多解釋空間。
    本文觀察到此問題,並比較歐盟一般性資料保護規範(GDPR)、EU Directive 2016/680,以及德國刑事訴訟法、聯邦資料保護法、法院組織法施行法等相關條文後提出解決方案:在現行法下,司法機關得在其使用個資之決定中加入資料保護影響評估(DPIA)之架構,以符合個資保護之透明性原則,亦有助於事後司法審查;在立法構想上,則得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第八編為借鏡,考慮於我國刑事訴訟法增訂第十編,令刑事卷證使用得以依循明確的特別授權規範,並加入配套保護措施,使個資保護法律體系更加完備。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Maria Cristina Caldarola、Joachim Schrey著、趙彥清、黃俊凱譯,大數據與法律實務指南,元照,2020年。
    2.王玉葉,歐洲聯盟法研究,元照,2015年。
    3.王泰銓,歐洲聯盟法總論,台灣智庫,2008年。
    4.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則,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2017年7月。
    5.財團法人資訊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個資保護2.0,書泉,2019年。
    6.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2版,元照,2007年。
    7.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2011年。
    8.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冊,8版,2017年。
    9.許耀明,歐盟法、WTO法與科技法,元照,2009年。
    10.連孟琦譯,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元照,2016年。
    11.張永明等10人,行政執行/行政罰/行政程序/政府資料開放/風險社會與行政訴訟,元照,2017年。
    12.張陳弘,莊植寧,新時代之個人資料保護法制:歐盟GDPR與臺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比較說明,新學林,2019年。
    13.蕭文生,「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案」判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集(一),司法院,1991年5月。
    (二)期刊論文
    1.Arndt Sinn著、吳瑛珠譯,裁判書公開於德國之實踐(上),司法周刊,1926期,2018年11月,2-3版。
    2.Arndt Sinn著、吳瑛珠譯,裁判書公開於德國之實踐(中),司法周刊,1927期,2018年11月,2-3版。
    3.Arndt Sinn著、吳瑛珠譯,裁判書公開於德國之實踐(下),司法周刊,1928期,2018年11月,2-3版。
    4.王士帆,第三人沒收程序──評釋最高法院108年度臺上大字第3594號裁定,政大法學評論,163期,2020年12月,頁1-48。
    5.何之行、廖貞,AI個資爭議在英國與歐盟之經驗──以Google DeepMind一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302期,2020年7月,頁127-156。
    6.何賴傑,論刑事訴訟法之傳承與變革-從我國與德國晚近刑事訴訟法修法談起,月旦法學雜誌,100期,2011年1月,頁172-183。
    7.李佳玟,關於刑事案件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上),司法周刊,2014期,2020年7月,2-3版。
    8.李婉萍,歐盟個資小組對「目的拘束原則」之詮釋及該詮釋對界定個資法上「特定目的」之啟發,科技法律透析,25卷,9期,2013年9月,頁18-24。
    9.李惠宗,裁判書上網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權的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54期,2008年2月,頁21-34。
    10.李惠宗,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的帝王條款-目的拘束原則,法令月刊,64卷,1期,2013年1月,頁37-61。
    11.李寧修,預防性通信資料存取之憲法界限-以歐盟儲備性資料存取指令(2006/24/EG 之發展為借鏡),興大法學,17期,2015年5月,頁87-140。
    12.李寧修,個人資料合理利用模式之探析:以健康資料之學術研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1期,2020年3月,頁1-50。
    13.李建良,資料流向與管控環節-個資保護ABC,月旦法學雜誌,272期,2017年12月,頁25-31。
    14.李建良,訴訟程序與起訴要件(中),月旦法學教室,189期,2018年7月,頁33-55。
    15.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
    16.林素鳳,卷宗閱覽之請求與救濟,月旦法學教室,89期,2010年2月,頁12-13。
    17.林常青,台灣法律經濟學實證的探掘資料──介紹與應用,經濟論文,47卷,4期,2019年12月,頁533-546。
    18.林裕順,臺灣與日本證物保管法制之比較研究,檢察新論,28期,2020年8月,頁109-122。
    19.林鈺雄,初探醫療秘密與拒絕證言權-從歐洲人權法院之 Z v. Finland 判決(愛滋病患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127期,2005年12月,頁5-27。
    20.林鈺雄,刑事程序中的個資保護——德國刑事訴訟法第8編(§§474-499 StPO)逐條釋義,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22期,2020年10月,頁201-233。
    21.吳志光,行政法上利益衡量方法論,台灣法學雜誌,411期,2021年3月,頁1-18。
    22.吳瑛珠,裁判公開的個資保護,月旦法學雜誌,294期,2019年11月,頁125-143。
    23.邱文聰,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的概念區分-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結構性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68期,2009年5月,頁172-189。
    24.邱文聰、吳全峰、劉靜怡、劉定基、翁逸泓,科技防疫與個人資料保護(下),月旦裁判時報,107期,2021年5月,頁88-104。
    25.邱忠義,我國妨害司法公正罪之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265期,2017年5月,頁5-35。
    26.范姜真媺,個人資料自主權之保障與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法學叢刊,225期,2012年1月,頁69-103。
    27.范姜真媺,個人資料保護法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範圍之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期,2013年12月,頁91-123。
    28.洪家殷,公務機關資料之蒐集與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律學報,30卷,4期,2019年4月,頁29-68。
    29.翁清坤,告知後同意與消費者個人資料之保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7期,2013年9月,頁217-322。
    30.翁清坤,大數據對於個人資料保護之挑戰與因應之道,東吳法律學報,31卷,3期,2020年1月,頁79-159。
    31.翁逸泓,OTT發展之隱私與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初探,世新法學,10卷,1期,2016年12月,頁25-85。
    32.翁逸泓,科技人權-全民電子通訊監察與個人資料保護,臺灣民主季刊,15卷,1期,2018年3月,頁1-43。
    33.翁逸泓,開放全民電子健康資料加值應用之個資保護問題──以英國經驗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85期,2019年1月,頁144-173。
    34.翁逸泓,資訊委員的時代角色──以GDPR及英國2018年資料保護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86期,2019年3月,頁32-50。
    35.涂偉俊,建構刑事DNA資料庫之合理界限,法學新論,35期,2012年4月,頁157-182。
    36.陳起行,台灣法律資料庫及其個人資料之保護,法令月刊,59卷,6期,2008年6月,頁99-109。
    37.陳重言,刑事追訴目的之通信(通聯)紀錄調取與使用-兼評 2014 年初通保修法,檢察新論,16期,頁40-59。
    38.張陳弘,個人資料之認定-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之啟動閥,法令月刊,67卷,5期,2016年5月,頁67-101。
    39.張陳弘,已公開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可能-司法陽光網引發的隱私保護爭議,法令月刊,67卷,9期,2016年9月,頁143-164。
    40.張陳弘,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法令月刊,69卷,2期,2018年2月,頁82-112。
    41.張陳弘,新興科技下的資訊隱私保護:「告知後同意原則」的侷限性與修正方法之提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7卷,1期,2018年3月,頁201-297。
    42.張陳弘,國家建置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之資訊隱私保護爭議-評最高行政法院 106 年度判字第 54 號判決,中原財經法學,40期,2018年6月,頁185-257。
    43.張陳弘,美國聯邦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搜索令狀原則的新發展:以Jones, Jardines & Grady案為例,歐美研究,48卷,2期,2018年6月,頁267-332。
    44.張陳弘,GDPR關於蒐用一般個人資料之合法事由規範──臺灣個人資料保護法遺漏的正當利益權衡條款,月旦法學雜誌,285期,2019年2月,頁174-190。
    45.張陳弘,科技智慧防疫與個人資料保護:陌生但關鍵的資料保護影響評估程序,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0卷,第2期,頁337-400。
    46.葉俊榮,探尋隱私權的空間意涵-大法官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中研院法學期刊,18期,2016年3月,頁1-40。
    47.詹鎮榮,公務機關間個人資料之傳遞-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102年度簡字第2號判決出發,法學叢刊,60卷,1期,2015年1月,頁1-27。
    48.楊智傑,歐盟、美國與臺灣個資保護法規中之研究利用,興大法學,26期,2019年11月,頁1-91
    49.廖緯民,1922 實聯制簡訊、通訊監察與個資保護,月旦醫事法報告,60期,2021年10月,頁25-37。
    50.樓一琳、何之行,個人資料保護於雲端運算時代之法律爭議初探暨比較法分析:以健保資料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6卷,2期,2017年6月,頁339-422。
    51.劉定基,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監視錄影為例(上),月旦法學教室,115期,2012年5月,頁42-54。
    52.劉定基,析論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當事人同意」的概念,月旦法學雜誌,218期,2013年7月,頁146-167。
    53.劉定基,法庭錄音的公開及其限制──司法獨立、司法課責與隱私保護,月旦法學雜誌,245期,2015年10月,頁149-167。
    54.劉定基,大數據與物聯網時代的個人資料自主權,憲政時代,42卷,3期,頁265-308。
    55.劉定基,第三人近用法庭卷證資料權利與個人資料保護的調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3期,2020年9月,頁881-928。
    56.劉靜怡,說故事的自由?-從歐洲人權法院近年隱私權相關判決談起,台灣法學雜誌,146期,2010年2月,頁59-77。
    57.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83期,2010年8月,頁147-164。
    58.劉靜怡,大法官保護了誰?釋字第六八九號的初步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10月,頁47-61。
    59.劉靜怡,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十八條研究,法學叢刊,60卷,3期,2015年7月,頁1-64。
    60.劉靜怡,通訊監察與民主監督:歐美爭議發展趨勢之反思,歐美研究,47卷,1期,2017年3月,頁43-106。
    61.劉靜怡,淺談GDPR的國際衝擊及其可能因應之道,月旦法學雜誌,286期,2019年3月,頁5-31。
    62.蔡彩貞,定位科技在刑事司法程序之運用與人權保障──以利用GPS追蹤為中心,月旦裁判時報,65期,2017年11月,頁62-78。
    63.謝碩駿,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在德國的憲法基礎,法學新論,3期,2008年10月,頁49-88。
    64.謝碩駿,行政機關蒐集個資之法律依據,月旦法學教室,198期,2019年4月,頁15-16。
    65.蘇凱平,2018 年刑事程序法回顧:刑事被告憲法上防禦權的新篇章,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特刊,2019年11月,頁1703-1732。
    66.蘇慧婕,歐盟被遺忘權的概念發展-以歐盟法院 Google Spain v. AEPD 判決分析為中心,憲政時代,第41卷,第4期,2016年4月,頁473-516。
    (三)學位論文
    1.林宛怡,以犯罪偵查為目的之DNA資料保存-以歐洲人權公約第八條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2.吳昭億,犯罪被害人之資訊獲知權-以刑事程序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3.許願,刑事被告與辯護人獲悉卷證資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2月。
    4.陳妏瑄,刑事偵查「第三人原則」與「隱私之合理期待」─以偵查機關向網路服務提供者調取非內容性通訊資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7月。
    5.黃子潔,論人工智慧演算法時代的解釋權-歐盟GDPR與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
    (四)研討會紀錄與研究報告
    1.高愈杰,「司法行政處分」概念與其救濟實務之探討 與談(三),105年度第2次行政訴訟實務研討會實錄,最高行政法院,2017年12月,頁437-449。
    2.梁哲瑋,「司法行政處分」概念與其救濟實務之探討,105年度第2次行政訴訟實務研討會實錄,最高行政法院,2017年12月,頁287-419。
    3.翁逸泓、李寧修,歐盟國家個人資料保護法制因應GDPR施行之調適–以德國與英國為例,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20年5月。
    4.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個資保護專責機關與資料在地化之法制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8年5月。
    (五)網路資源
    1.李榮耕(2021年6月20日),警察,我在這裡—簡訊實聯制的法律依據何在?,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770196(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2.吳忻穎(2021年6月21日),法官吹哨「簡訊實聯制」遭不當利用,問題在於台灣防疫蒼白的法制面,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626/5547273(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3.法務部,司改國是會議第四分組「第三人取得審判錄影帶、光碟的法制」法務部書面回應,2017年4月,頁1-5,取自https://www.moj.gov.tw/Public/Files/201705/7512101813709.pdf (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4.張淵森(2021年6月19日),我必須成為吹哨者:「簡訊實聯制」資訊遭利用,指揮中心請儘速反應,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701/5542571(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5.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警方因偵辦案件向他單位索取個資,是否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取自https://www.cic.police.ntpc.gov.tw/cp-774-1995-28.html,2013年2月22日(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6.劉世怡(2021年6月24日),實聯制簡訊遭誤解用於辦案 法務部:研議修法保障個資,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106240357.aspx(最後瀏覽日:2022年6月16日)。

    二、英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1.Aidan Forde, The Concep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cy and Data Protection, 1 CAMBRIDGE L. REV. 135 (2016)
    2.Catherine Jasserand, Law enforcement access to personal data originally collected by private parties: Missing data subjects’ safeguards in directive 2016/680?, 34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 154 (2018)
    3.Celine C. Cocq, EU Data Protection Rules Applying to Law Enforcement Activities: Towards an Harmonised Legal Framework, 7 NEW J. EUR. CRIM. L. 263 (2016)
    4.Diana Dimitrova, The Right to Explanation under the Right of Access to Personal Data: Legal Foundations in and beyond the GDPR, 6 EUR. DATA PROT. L. REV. 211 (2020)
    5.Dominic Broy, Germany: Start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GDPR - Brief Overview of the Government Bill for a New Federal Data Protection Act, 3 EUR. DATA PROT. L. REV. 93 (2017)
    6.Juraj Sajfert & Teresa Quintel,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EU) 2016/680 for Police and Criminal Justice Authorities (December 1, 2017). Cole/Boehm GDPR Commentar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9,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285873
    7.Katerina Demetzou, 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 A tool for accountability and the unclarified concept of ‘highrisk’ in 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35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 1 (2019)
    8.Maria Tzanou, Data Protection as a Fundamental Right next to Privacy? "Reconstructing" a Not so New Right, 3 INTERNATIONAL DATA PRIVACY LAW 88 (2013)
    9.Mark Leiser & Bart Custers, The Law Enforcement Directive: Conceptual Challenges of EU Directive 2016/680, 5 EUR. DATA PROT. L. REV. 367 (2019)
    10.Norberto Nuno Gomes de Andrade, “Data Protection, Privacy and Identity: Distinguishing Concepts and Articulating Rights,” in Privacy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for Life, ed. Simone Fischer-Hübner et al., vol. 352, 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 90–107,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20769-3_8
    11.Orla Lynskey, Deconstructing Data Protection: The “Added-Value” of a Right to Data Protection in the EU Legal Order, 63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569 (2015)
    12.Paul De Hert & Serge Gutwirth, Privacy, Data Protec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Opac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ransparency of Power, in PRIVACY AND THE CRIMINAL LAW 61 (E. Claes, A. Duff & S. Gutwirth eds., 2006), https://works.bepress.com/serge_gutwirth/5/
    13.Paul De Hert & Vagelis Papakonstantinou, The New Police and Criminal Justice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A First Analysis, 7 NEW J. EUR. CRIM. L. 7 (2016)
    14.Thomas Marquenie, The Police and Criminal Justice Authorities Directive: Data protection standards and impact on the legal framework,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 Volume 33, Issue 3, 2017, Pages 324-340.
    15.Tristan Radtke, The Concept of Joint Control under the Data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Directive 2016/680 in Contrast to the GDPR, 11 J. INTELL. PROP. INFO. TECH. & ELEC. COM. L. 242 (2020)
    (二)歐盟出版品
    1.Art. 29 Working Party, Opinion 4/2007 on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Data, 01248/07/EN: WP 136, 20 June 2007
    2.Art. 29 Working Party, Opinion 03/2013 on Purpose Limitation 2012, 00569/13/EN: WP 203 2 April 2013
    3.Art. 29 Working Party, Guidelines on Transparency under Regulation 2016/679: 17/EN, WP 260rev.01, 29 November 2017
    4.Art. 29 Working Party, Guidelines on Automate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nd Profiling for the purposes of Regulation 2016/679: 18/EN, wp251rev.01, 6 February 2018
    5.Art. 29 Working Party, Guidelines on Consent under Regulation 2016/679: 17/EN, WP259rev.01, 10 April 2018
    6.Art. 29 Working Party, Guidelines on 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 (DPIA)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processing is “likely to result in a high risk” for the purposes of Regulation 2016/679: 17/EN, WP248rev.01, 10 October 2018

    三、德文文獻
    (一)註釋書
    1.Gola, Peter/Heckmann, Dirk, Bundesdatenschutzgesetz 13. Aufl., 2019.
    2.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StPO mit RiStBV UND MiStra, 42. Ed., 1.1.2022.
    3.Hannich, Rolf (Hg.),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8. Aufl., 2019.
    4.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GVG, 14. Ed., 15.2.2022.
    (二)期刊論文
    1.Growe, Nicolai/Gutfleisch, Ulf, Die Strafakte im Zeitalter ihrer digitalen Reproduzierbarkeit, NStZ 2020, 633-639.
    2.Safferling, Christopher/Rückert, Christian, Europäische Grund- und Menschenrechte im Strafverfahren – ein Paradigmenwechsel?, NJW 2021, 287-292.
    3.Warg, Gunther, Der Begriff der Akte und ihre Vorlage im Strafverfahren, NJW 2015, 3195-32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965104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651048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094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4801.pdf2450KbAdobe PDF27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