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63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1/144292 (79%)
造訪人次 : 50927100      線上人數 : 9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31


    題名: 如何書寫另類歷史?——以《單車失竊記》、 《永別書》、《文藝春秋》為例
    How to Write Alternative Histories?:Focusing on The Stolen Bicycle, Yung-Pieh-Shu,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imes
    作者: 劉聰蕙
    Liu, Tsung-Hui
    貢獻者: 紀大偉
    Chi, Ta-Wei
    劉聰蕙
    Liu, Tsung-Hui
    關鍵詞: 歷史記憶書寫
    另類歷史
    邊緣生命
    部分觀點
    Historical memory writing
    Alternative history
    Situated life
    Partial perspectives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9-02 15:03:16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二〇一〇年後出版的三部台灣小說《單車失竊記》(吳明益,2015)、《永別書》(張亦絢,2015)、《文藝春秋》(黃崇凱,2017)為文本分析對象,觀察這些小說在歷史記憶書寫上的特徵與創作關懷,探索當代台灣小說如何在大敘事之外,拓展邊緣生命記憶得以建立歷史主體性的基地。在台灣解嚴後便蓬勃發展至今的「重新書寫歷史」熱潮裡,當代台灣小說如何以另類的歷史記憶想像來回應台灣後殖民與後現代交纏的歷史敘事脈絡,並且將自身長期的文學創作關懷介入歷史記憶的政治之中。
    本論文認為出現在討論文本中的非典型歷史記憶書寫,它們顯現的是對「其餘時刻」與「邊緣/部分觀點」的看重。這些非典型歷史記憶書寫表現了將身體與位置還給敘事觀點的重要性。本論文第一章討論千禧年後的歷史記憶書寫如何以「邊緣」及「身體」試圖開闢「官方/反抗」二元對立路線之外的新生存路徑。第二章節以《單車失竊記》為對象,探討文本如何為自然文化重新建立歷史想像。在過程中,邊緣生命(跨物種)的歷史記憶又對主流健全的台灣社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第三章以《永別書》為對象,探討來自邊緣的「部分觀點」如何帶領大家重新讀取歷史。性創傷、女同志以及混雜的身份認同,《永別書》擁抱這些敘事視野的有限性,以「感情歷史」逆反傳統父權線性史觀。第四章以《文藝春秋》為對象,觀察千禧世代作家如何透過另類的歷史書寫反映二十一世紀台灣生活情境裡的特殊糾葛。本文提出以「遭到隔離」作為對《文藝春秋》歷史記憶書寫的觀察點,探究這一特殊的歷史感受。第五章為結論。
    Ever since martial law ended in 1987, actions of memory reconstruction taking by the public has flourished in Taiwan. Along with this trend, historical memory fiction has been outpoured in Taiwan publishing marke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lternative historical writings in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s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especially in 2010s, and investigates how the situated knowledges works in these historiographic writings in Taiwan through the partial persp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ar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alternative historical memory writings in Wu Ming-yi’s The Stolen Bicycle(單車失竊記), Chang Yi-Hsuan’s Yung-pieh-shu:Tsai-wo-pu-tsai-te-shih-tai(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and Huang Chong-Kai`s The Contents of the Times(文藝春秋)how to bring back the repressed and lost historical memory and, second, to examine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these fiction how to present their own concern about margins and edges.
    參考文獻: (一) 文學創作專著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 年)。
    ───《東方之東》(台北:聯合文學,2011 年)。
    吳明益,《迷蝶誌》(台北:麥田出版,2000 年)。
    ───《家離水邊這麼近》(台北:二魚文化,2007 年)。
    ───《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 年)。
    ───《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 年)。
    ───《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年)。
    何敬堯、楊双子、陳又津、瀟湘神、盛浩偉,《華麗島軼聞:鍵》(台北:九歌,2017 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2003 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3 孤燈》(新北:遠景,2001 年)。
    李昂,《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2007 年)。
    李時雍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新北:聯經,2018年)。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出版,2008 年)。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新北:木馬文化,2015 年)。
    黃崇凱,《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桃園:逗點文創社,2012 年)。
    ───《文藝春秋》(新北:衛城出版,2017 年)。
    楊双子,《花開時節》(台北:奇異果文創出版,2017 年)。
    新日嵯峨子、瀟湘神,《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台北:奇異果文創,2015
    年)。
    鄭清文,《秋夜》(台北:麥田,1998 年)
    ───《白色時代》(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
    蘇碩斌策畫,《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新北:衛城出版,2017 年)。
    (二)專著
    王國安,《小說新力: 台灣一九七〇後新世代小說論》(台北:秀威經典,
    2016 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 年)。
    阮秀莉等;蔡振興主編。《生態文學批評概論》(台北:書林,2013 年)。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
    2014)。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3》
    (台北市:夏日出版,2012 年)。
    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台北:衛城出版,2016 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年)。
    ───《仲介台灣・女人: 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遠流,1997 年)。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冊)》(台北:女書文化, 2010)。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台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年)。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 年)。
    林芳玫,《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台北:開學文化,2017
    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2017 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年)。
    ───《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建忠,《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 年)。
    高德生,《鄒的植物書》(嘉義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 處,2021 年)。
    梅家玲主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1995 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年)。
    ───《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
    張君玫,《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新北:群學,
    2016 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2009 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年)。
    黃金麟、王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新北:群
    學,2010)。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台北:新學林,2021 年)。 ───《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台北:新學林,2018 年)。
    黃厚銘, 黃上銓, 林意仁, 蕭煒馨, 李紹良,《婉君你好嗎?:給覺醒鄉民的
    PTT 進化史》(新北:群學,2016 年)。
    葉蓁(June Yip)著,宛瑜譯,《想望臺灣:小說、電影、國家中的文化想像》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11 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
    (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年)。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2001 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2020 年)。
    聶華苓,《三輩子》(台北:聯經,2011 年)。
    漢聲雜誌社,《漢聲小百科—一月的故事》(台北:漢聲雜誌社,1984 年)。
    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張君玫譯,《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
    明自然》(新北:群學,2010 年)。
    ───《同伴物種宣言:狗、人與意義重大的他性》(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 Dogs, People, and Significant Otherness)(Chicago: Prickly Paradigm Press 200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江灝譯,《符號帝國》(台北:麥田,2014
    年)。
    蓮達.赫哲仁(Linda Hutcheon),劉自荃譯,《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板橋:駱駝,1996 年)。
    ───李楊、李鋒譯,《後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
    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2010 年)。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年)
    哈利.哈若圖寧(Harry Harootunian)著,陳春燕、劉紀蕙編,《歷史的記憶與 日常:資本主義與東亞批判研究——哈若圖寧選集》(新竹:國立交通 大學出版社,2017)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1996 年)。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商周出版,2019 年)。
    提姆.科瑞斯威爾(Cresswell Tim)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新北:群學出版,2006 年)。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4)
    斯韋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江蘇: 譯林出版社,2010)
    蘇珊.傅利曼(Susan Friedman),陳麗譯,《圖繪:女性主義與文化交往地理 學》(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
    莉摩·希夫曼(Limor Shifman). Memes in Digital Culture. (Boston: Mit Press,2013)
    伊恩‧米勒(Ian J. Miller). 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Empire and Exhibition at the Tokyo Imperial Zoo.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 How Forests Think: Toward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3)
    Hatfield, Charles; et al. The Superhero Reader.Jackson,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3)
    (三)、單篇論文
    王志宏,〈人人需要「補缺式移動」:身障者經驗的啓示〉,《文化研究》10 期(2010 年 3 月),頁 139-167。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10 期 (2010 年 4 月),頁 81-115。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 《中外文學》36 卷 1 期(2007 年 3 月 1 日),頁 67-107。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 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 期(2010 年 4 月),頁 45- 79。
    邱貴芬,〈性別政治與原住民主體的呈現〉,《台灣社會研究》86 期(2012 年 3 月),頁 13-49。
    ───〈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50 卷 2 期(2021 年 6 月),頁 15-46。
    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戰爭 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2014),頁 159- 225。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28 卷 4 期(1999 年 9 月 1 日),頁 106-125。
    ───〈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二十三期(2013 年 12 月),頁 1-28。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與原住民「人變動物」故事比較研究〉《東華中國文學 研究》9 期(2011 年 6 月),頁 201-220。
    陳佩甄,〈「褲兒」生存模式:《誰在找麻煩》和《日常對話》中的酷兒時間 與修復轉向〉,《文化研究》31 期 (2020 年 10 月) ,頁 7-42。
    高鈺昌,〈戰爭的聲紋 — 《睡眠的航線》中的聲音景觀及其後記憶建構〉,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2 期 (2021 年 4 月),頁 233-264。許進發,〈戰爭與科學:以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為例〉,《台灣風物》64 卷 2 期(2014 年 6 月),頁 119-166。
    莊傳芬,〈全球生態意識的在地展現: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中的水域生 態與族群文化景觀〉,《台灣文學研究》4 期(2013 年 6 月),頁 231+233-259。
    黃宗慧,〈劉克襄《野狗之丘》的動保意義初探:以德希達之動物觀為參照起 點〉,《中外文學》37 卷 1 期(2008 年 3 月),頁 81-115。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 漢學》13 期 (2011 年 6 月),頁 173-193。
    ───〈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 學》第 21 期(2015 年 6 月),頁 231-260。
    ───〈台灣「後鄉土」小說中的動物元素及環境意識〉,《倫理的臉:當代 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台北:新學林,2018),頁 146- 173。
    黃順星〈文化消費指南:1980 年代的《民生報》〉,《中華傳播學刊》三十一 期(2017 年 6 月),頁 117-155。
    黃厚銘、林意人〈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 聞學研究》115 期(2013 年 4 月)頁 1-50。
    曾秀萍,〈鄉土女同志的現身與失聲:《失聲畫眉》的女同志再現、鄉土想像
    與性別政治〉,《淡江中文學報》三十五期(2016 年 12 月),頁 1-
    35。
    ───〈灣生.怪胎.國族-《惑鄉之人》的男男情欲與台日情結〉,《臺灣
    文學研究學報》24 期(2017 年 4 月),頁 111-143。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
    寫〉,《中外文學》49 卷 2 期(2020 年 6 月),頁 93-124。
    鄭麗榕,〈戰爭與動物: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臺灣史學報》7 期(2014 年 12 月),頁 77-112。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與紀大偉小 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32 卷 3 期(2003 年 8 月),頁 63-78。
    ───〈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 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33 卷 7 期(2004 年 12 月),頁 77- 101。
    ───〈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 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45 卷 3 期(2015 年 9 月),頁 457-486。
    ───〈重新銜接台灣戰前與戰後:郭強生《惑鄉之人》中的歷史想像〉, 《中外文學》 47卷4期 (2018 年 12 月), 頁15-53。
    ───〈失落與追尋: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的歷史拼圖〉,《中外文學》
    49 卷 2 期(2020 年 6 月),頁 19-59。
    劉乃慈,〈從偉大到日常 — 《黃色小說》的情色矛盾與自我技術〉,《臺灣
    文學研究學報》30 期(2020 年 4 月),頁 299-336。
    蔡佩含,〈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台灣學
    誌》11 期(2015 年 4 月),頁 1-15。
    謝世宗,〈妓女、性啟蒙與男性氣質的建構:戰後台灣文學中性政治的一個側
    面〉《文化研究 》十六期(2013 年 12 月)頁 47-80。
    Bates Lucy A, Sayialel Katito N, Njiraini Norah W, Poole Joyce H, Moss Cynthia J and Byrne Richard W 2008 “African elephants have expectations about the locations of out-of-sight family members” Biol. Lett.434–36 http://doi.org/10.1098/rsbl.2007.0529
    (四)、學位論文
    林新惠,《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博格閱讀》(臺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連培妏,《九〇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張瑜玶,《Entangled Emotions in Zhang Yi-Xuan’s The Broken Hours and The Best Hours》(《張亦絢《壞掉時候》與《最好的時光》中的糾結情感》)(桃園: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
    張泰綾,《論台灣同志小說中的抒情主體:以吳繼文、林俊頴、張亦絢為討論
    對象》(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
    黃偉誌,《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臺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年)。
    曾瓊臻,《從七年級還原個人——黃崇凱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〇年代起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台北:台大歷史所博論,2003 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05 年)。
    (五)網路來源
    丘琦欣、劉文,〈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破土》(來源:
    https://newbloommag.net/2015/01/14/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
    2015 年 1 月 14 日)。
    朱宥勳,〈用耳朵寫的當代生命史──讀黃崇凱《靴子腿》〉,《藝評台 2010 專輯》,頁 2(來源: 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5027d73505b24310a0ec8e49dcec4b02,2009 年 12 月 8 日)。 ───〈再下去一定會有水源——讀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想想副刊》 (來源: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447,2015 年 8 月 16 日)。
    祁立峰,〈三少四壯集-我看倒像塊綠豆糕〉(來源:網路 https://tw.news.yahoo.com/news/三少四壯集-我看倒像塊綠豆糕- 215008881.html,2017 年 2 月 22 日)。
    李桐豪,〈李桐豪:原來黨外運動,可以混搭女同志成長史──讀張亦絢《永 別書》〉,《openbook 閱讀誌》(來源: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394,2016 年 1 月 12 日)。
    林益仁,〈傳統生態知識〉,《台灣大百科全書》(來源: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00774,2012 年 1 月 4 日)。
    陳進成,〈【民俗亂彈】海洋民俗學──東港漁民的行事規矩與禁忌〉,《獨立評論@天下》,(來源: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5684,2017 年 5 月 19日)。
    黃明堂,〈<台灣特有種 >五色鳥 請改叫牠台灣擬啄木〉《自由時報電子
    報》(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05432,2009 年 5月 22 日)。
    鄭麗榕,〈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歷史學柑仔店》(來源:
    https://kamatiam.org/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2021 年 7 月 8 日)。顏納,〈《文藝春秋》:一個台灣囡仔寫給土地長長的信,收件人是茫然且奮 力問過「我是誰?」的島民〉《博客來 OKAPI 閱讀生活誌》(來源: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018,2017 年 7 月 25日)。
    臺北市立動物園,〈時空穿梭百年老店-動物園四代同場〉(來源: https://www.zo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D065B2FA7782989&sms=72544237BBE4C5F6&s=83F3F9D35B402597,2014 年 3 月 24 日)。
    Christine Dell’Amore,編譯向淑容,〈大象:無可匹敵的好鼻師〉,《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來源: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425.html)。
    蕭安凱,〈「2015 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決審會議會議記錄〉
    (來源: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5&pid=932,2015 年11 月)。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101 年度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生態城鎮見學教育推廣計
    畫〉,(來源:再現埔里蝴蝶王國 - 自然保育網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 › File,2013 年 1 月)。 「南國故鄉 柯旗化故居」官方網站,〈柯旗化的一生〉(來源:
    http://kehouse.khm.org.tw/kkhhouse/(X(1)S(ggunqkyoovxzdjv4rccr5x45))/exhibition_L.aspx,2022 年 5 月 1 號)。
    Patrick Kelleher, “7 times the legendary Whitney Houston proved herself an eternal
    queer icon”(來源:https://www.pinknews.co.uk/2021/02/11/whitney-
    houston-gay-icon-bisexual-lesbian-lgbt/,2022 年 2 月 11 日)。
    Reverend Irene Monroe, “Homophobia is what killed Whitney Houston”(來源: https://www.lgbtqnation.com/2018/07/homophobia-killed-whitney-houston/,2018 年 7 月 25 日)。
    Reneice Charles, “How Whitney Houston Taught Me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For My Queer Black Self”(來源:https://www.autostraddle.com/how-whitney- houston-taught-me-the-greatest-love-of-all-for-my-queer-black-self- 369034/,2017 年 2 月 15 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4159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9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371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1101.pdf2330KbAdobe PDF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