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6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12316      線上人數 : 9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160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03


    題名: 鮑照的自然詩學
    Bao Zhao’s Nature Poetics
    作者: 葉爾珈
    Yeh, Er-Jia
    貢獻者: 廖棟樑
    葉爾珈
    Yeh, Er-Jia
    關鍵詞: 鮑照
    自然
    詩學
    山水
    詠物
    歲時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9-02 14:57:05 (UTC+8)
    摘要:   晉宋時期,詩歌總體表現以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最具標誌性,而鮑照正為其中的佼佼者。鍾嶸《詩品》評之「善製形狀寫物之詞」、「貴尚巧似,不避危仄」,即指出鮑照描摹物象形貌的高超技術,以及力求文字巧妙再現書寫對象的審美品味。承此,本論題即聚焦於鮑照的山水、詠物(自然物)、歲時詩,逐一探討這三類詩歌的自然書寫,以及這些書寫所反映的自然觀。除了首章「緒論」、第五章「結論」外,其它三章內容分述如下:
      第二章「鮑照的山水詩」,乃分從遊覽與行旅兩種創作情境,探討詩人筆下的山水風貌,一則與同代詩人作品、個人其它文類創作互文參照,以此論述詩人描寫山水之特色,一則依據古時文獻記載、當今學者現地研究,分辨詩人所登之山、臨見之水本身所具備的特質,進而分析詩人想像虛構與忠實描繪的成分。第三章「鮑照的詠物(自然物)詩」則分從天象╱地象、動物與植物這三類詠物詩,切入探討鮑照筆下自然物的呈現,一則與歷代同題詩歌、賦作互文參照,論述詩人對此物的書寫有何沿襲與創發,另則結合鮑照其他類型的詩歌與詠賦小賦做內部文本分析,說明詩人體物、寫物的特色。第四章「鮑照的歲時詩」則分從鮑照吟詠春、秋、冬季與相關節氣╱節日的作品,探討自然時序與人文節日在其詩中的具現,首先參考歷代有關時令、物候記述的傳世文獻,分析詩人對自然節物的擷取與描繪,再根據《荊楚歲時記》等有關人文節俗的記載,探討鮑照筆下的節日意義與氛圍,次則梳理詩人對「傷春」、「悲秋」等文學傳統的繼承與新變,說明其物色描寫與抒情之間的關聯,最後關照鮑照在冬季相關題材上的開拓,瞭解詩人對歲時詩發展的促進與貢獻。筆者期盼通過上述這三種類型的自然詩研究,建構鮑照個人獨一無二的自然詩學。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春秋]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春秋]左丘明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西漢]毛亨注,[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西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劉宋]裴駰集解,[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西漢]桑弘羊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西漢]劉向、劉歆撰,[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七略別錄佚文》,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西漢]劉安著,劉文典集解,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西漢]戴德編,[北周]盧辯注,[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聚珍倣宋版印。
    [東漢]王逸注,[北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魏]王弼注:《老子王弼注》,收於《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張景耀主編:《論語注疏彙編》,臺北:財團法人子峰文教基金會弘毅出版社,1994年。
    [西晉]崔豹撰,[後唐]馬縞附撰:《古今注(附中華古今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西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東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李學勤主編,夏先培整理:《春秋穀梁傳注疏(宣公~哀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東晉]常璩撰,[明]錢穀鈔校:《華陽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景明摹宋嘉泰本。
    [東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晉]華僑撰:《紫陽真人內傳》,收於《道藏》第五冊,北京等: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東晉]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雜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劉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琳琳校注:《鮑照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劉宋]鮑照著,朱曉海補正:《鮑參軍詩注補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劉宋]鮑照著,黃節注:《鮑參軍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劉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5。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徐陵撰:《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珍仿宋版印。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梁]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註,[清]胡克家考異:《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陳]顧野王著,顧恒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隋]虞世南撰:《北堂書鈔》,收於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據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廣陶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刻陶宗儀傳鈔宋本影印。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徐堅撰:《古香齋初學記》,收於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據清光緒九年南海孔廣陶刻本影印。
    [唐]許嵩撰:《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北宋刊本原大影印。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據宋紹興丙寅年刻本影印。
    [北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複製重印。
    [南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宋]周應合撰,王曉波、李勇先、張保見、莊劍點校:《景定建康志》,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南宋]蒲積中編,徐敏霞校點:《古今歲時雜詠》,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南宋]羅願撰,[元]洪焱祖音釋:《爾雅翼》,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南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劉履編:《風雅翼》,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影印。
    [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朱乾撰,[日]興膳宏解說:《樂府正義》,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80年,景乾隆五十四年刊秬香堂藏板本。
    [清]吳淇撰,汪俊、黃進德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清]李重華撰:《貞一齋詩說》,收於丁福保輯《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沈德潛撰,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清]俞琰輯,易開縉、孫洊鳴注:《詳注分類歷代詠物詩選》,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清]孫詒讓撰,汪少華整理:《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張玉書等奉勅編:《佩文齋詠物詩選》,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清]張玉榖著,許逸民點校:《古詩賞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陳沆撰:《詩比興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馮班著,何焯評:《鈍吟雜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重印。
    隋樹森集釋:《古詩十九首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韓格平等校注:《全魏晉賦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二、現代專著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丁福林:《鮑照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于志鵬、成曙霞:《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______:《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熹、李永匡:《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耀偉主編:《中國作家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衣若芬、劉宛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___:《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巫育明主編:《張九齡學術研究論文集》第二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年。
    李文初等人:《中國山水詩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___:《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___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臺北:三民書局,2017。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祁立峰:《建康內外:南朝作家的都城書寫與空間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
    ___:《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化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再版。
    張伯偉編:《程千帆古詩講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張宏生主編:《宋元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___:《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___:《漢魏六朝辭賦》,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5年。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楊佩螢:《六朝詩「傷春」的連類譬喻》,新北:索引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___:《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___:《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
    劉文忠:《鮑照和庾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
    ___主編:《生活園林: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___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___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
    劉若愚作,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58年。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劉楚華主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劉寧、李鵬飛編:《古典文學的內部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劉綱紀:《劉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劉翠溶主編:《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蔡彥峰:《中古文學雜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___:《元嘉體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___:《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___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 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___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 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__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
    ___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魯迅著,楊澤編:《魯迅散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95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__:《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__:《詩與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薛夢瀟:《早期中國的月令與「政治時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鍾優民:《社會詩人鮑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蘇瑞隆、龔航主編:《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土屋聡:《六朝寒門文人鮑照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3年。
    [日]田部井文雄:《中国自然詩の系譜──詩経から唐詩まで》,東京:大修館書店,1995年。
    [日]松原朗著,李寅生譯:《中國離別詩形成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日〕小川環樹著,周先民譯:《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編,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合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聯邦德國〕W. 顧彬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英]H.C. Chang(張心滄), Chinese Literature 2: Nature Poetry, Great Britai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an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三、單篇論文
    王文進:〈「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兼評J. D. 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一文〉,《中外文學》第7卷第3期(1978年8月),頁4-17。
    ___:〈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1997年11月)[《自然變奏曲:生態關懷與山水寫作》專輯],頁75-82。
    ___:〈江州地帶與南朝詩歌的關係〉,《文與哲》第14期(2009年6月),頁55-90。
    田曉菲著,何維剛、雷之波譯:〈南朝宮廷詩歌裏的王權再現與帝國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0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41-182。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4月),頁77-92。
    余學芳:〈鮑照作品研究〉,《淡江學報》第19期(1982年5月),頁212-361。
    李文初:〈鮑照的山水詩〉,《書和人》第673期(1991年6月),頁1-3。其後收於王天昌主編:《書和人》第7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92年),頁4605-4607。
    李漢偉:〈(中國詩畫專輯)唐代自然詩與山水畫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8期(1986年11月),頁10-23。
    ___:〈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試釋唐代自然詩〉,《中國國學》第15期(1987年9月),頁205-214。
    ___:〈古木無人逕‧深山何處鐘──淺說唐代自然詩中的空靈〉,《文藝月刊》第215期(1987年5月),頁66-72。
    ___:〈唐代自然詩之表現技巧探究〉,《臺南師專學報》第20期下冊(1987年4月),頁69-82。
    ___:〈潤水流年月,山雲變古今〉,《明道文藝》第126期(1986年9月),頁44-51。
    ___:〈論唐代自然詩中的和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12期(1986年12月),頁49-53。
    李錫鎮:〈論鮑照詩的評價及風格判斷問題──「休鮑」論、「險俗」說衍議〉,《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09年12月),頁103-146。
    ___:〈論鮑照仿古樂府詩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137-182。
    李靜:〈石室、靈域與謝靈運的道教觀念──謝靈運〈石室山〉新解〉,《古典文獻研究》第22輯上卷(2020年1月),頁11-21。
    祁立峰:〈「言險俗者,多以附照」──論鮑照詩歌的「險」與「俗」〉,《中國學術年刊》第42期(2020年9月),頁59-84。
    洪章夫:〈古畫中的「絡緯」〉,《故宮文物月刊》第346期(2012年1月),頁74-81。
    ___:〈從昆蟲的形態及生態詮考《詩經》中「莎雞」之物種〉,《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一期(2013年9月),頁1-38。
    馬建榮:〈論自然在詩學中的呈現〉,《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2-18。
    ___:〈論自然的源初內涵〉,《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11-15。
    ___:〈論自然範疇的詩學價值〉,《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頁11-15。
    高美華:〈試論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自然」〉,《嘉義師院學報》第2期(1989年6月),頁211-226。
    張伯偉:〈「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程千帆先生詩學研究的學術史意義〉,《文學遺產》2018年第4期,頁158-172。
    張志岳:〈鮑照及其詩新探〉,《文學評論》1979年第1期,頁58-65。
    張靜:〈「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的理論概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頁39-62。
    許東海:〈論二謝山水詩的異同及其與辭賦的關係──兼論鮑照詩賦的過渡作用〉,《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九卷第一期(1998年12月),頁67-90。
    ___:〈論張協、鮑照詩歌之「巧構形似」與辭賦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八卷第一期(1997年12月),頁21-48。
    陳世驤:〈中國詩歌中的自然〉,《文學雜誌》第6卷第2期(1959年4月),頁4-7。
    陳宗敏:〈歐陽永叔的自然詩〉,《書和人》第391期(1980年6月),頁1-8。其後收於王天昌主編:《書和人》第4輯(臺北:國語日報社,1981年),頁3121-3128。
    陳建華:〈唐代自然詩〉,《北體學報》第1期(1983年4月),頁22-32。
    陳鵬翔:〈Chinese and English Nature Poetry: Origins and Structure〉(〈中國與英文自然詩的源流和結構〉),《實踐家政學報》第4期(1973年3月),頁318-298。
    Chen Peng Hsiang(陳鵬翔):〈Nature Poetry And The Pastoral Tradition〉(〈自然詩與田園詩傳統〉),《師大學報》第24期(1979年6月),頁248-228。
    陳鵬翔著,許儷粹譯:〈自然詩與田園詩傳統〉,《中外文學》第10卷第7卷(1981年12月),頁4-23。
    Thomas Yuntong Luk(陸潤棠), “A Cin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Wang Wei`s Nature Poetry”,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新亞學術集刊), Volume I(1978), pp.151-161.
    陸潤棠:〈試從視覺效果分析王維自然詩與「山水論」和「山水訣」的關係〉,《藝壇》第152期(1980年11月),頁6-8。
    傅述先:〈張心滄的「中國文學研究」〉,《中外文學》第7卷第4期(1978年9月),頁4-13。
    Sherwin S. S. Fu(傅述先):〈書評:H. C. Chang, ed. and trans., Chinese Literature, Vol.2: Nature Poetry〉(〈書評:張心滄《中國文學,卷二:自然詩》〉),《清華學報》新12卷第1、2期合刊(1979年12月),頁309-312。
    唐海濤:〈鮑照的「擬行路難」(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2期(1986年12月),頁1-20。
    勞榦:〈上巳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廿九期(1970年3月),頁243-262。
    曾君一:〈鮑照研究〉,《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7年第4期,頁1-25。
    黃偉倫:〈〈樂記〉「物感」美學的理論建構及其價值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6月),頁107-144。
    ___:〈《文心雕龍》「物感」說與「興」義之辨〉,《北市大語文學報》第9期(2012年12月),頁23-43。
    劉紹瑾:〈自然:中國古代一個潛在的文學理論體系〉,《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頁30-37。
    Hsiang-Fei Liu(劉翔飛):〈On Pao Chao’s Poetry〉(〈鮑照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37期(1989年12月),頁59-98。
    蔡彥峰:〈「自然」的兩種涵義與《文心雕龍》的「自然文學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80-86。
    蔡惠明:〈自然詩人──王維〉,《香港佛教》第260期(1982年1月),頁34-35。
    蔡瑜:〈中國風景詩的形塑──以南朝謝朓詩為主的探討〉,收於《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5月,頁509-534。
    __:〈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頁89-128。
    錢志熙:〈「詩學」一詞的傳統涵義、成因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形〉,《中國詩歌研究》第一輯(2002年6月),頁262-280。
    戴璉璋:〈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頁305-333。
    Yim-tze Kwong(鄺龑子), “Naturalness and Authenticity: The Poetry of Tao Qia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11 (Dec, 1989), pp.35-77.
    CHARLES KWONG(鄺龑子), “Nature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37, No.1 (July, 2003), pp.33-69.
    鄺龑子:〈從詩歌看中國自然觀念的基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8卷(2007年7月),頁228-237。
    ___:〈中國古代自然詩中的自然美學〉,輯於胡曉明主編《美的觀點與中國文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27。
    ______:〈「多少樓臺煙雨中」——從杜牧詩看自然之道中的歷史感〉,《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頁31-51。
    ______:〈自然與中國古典哲理性詩歌的理趣〉,《人文中國學報》第23期(2017年2月),頁31-60。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上)──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7年9月),頁24-54。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下)──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5期(1977年10月),頁113-131。
    [美]J. D. Frodsham(傅樂生),“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ure Poetry”Asia Major, Volume 8, part 1(1960.06), pp. 68-104.

    四、學位論文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指導,1978年。
    ______:《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文月指導,1987年。
    江明玲:《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宗梧指導,2001年。
    李海元:《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凱指導,1987年。
    李漢偉:《唐代自然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龔顯宗指導,1986年。
    沈芳如:《六朝詩歌光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廖棟樑指導,2021年。
    林孜曄:《唐代園林的風景詩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蔡瑜指導,2019年。
    金惠峯:《鮑照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燮友指導,1982年。
    張慧冠:《鮑照〈代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仲權指導,2002年。
    陳敬介:《鮑照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謙指導,1998年。
    陳慶和:《鮑照樂府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謙指導,1990年。
    黃捷榕:《悲情的孤憤──鮑照詩文情感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王金凌指導,2001年。
    賴柏霖:《鮑照邊塞詩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洪漢鼎、郭鶴鳴共同指導,2010年。

    五、國科會/科技部研究報告
    高莉芬:《儀式與象徵:六朝詩歌中歲時節日分析及其民俗文化意涵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1-H-004-00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2003年。
    蔡瑜:《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中古詩學中的自然(1/3)》期中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411-H-002-008-AD),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
    ____:《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中古詩學中的自然(2/3)》期中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411-H-002-053-AD),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
    ____:《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中古詩學中的自然(3/3)》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3-2411-H-002-002-AD),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
    ____:《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中古時期的身體詩學初探》研究成果精簡報告(計畫編號:NSC 94-2411-H-002-07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
    ____:《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中古時期的身體詩學初探(2/2)》研究成果完整報告(計畫編號:NSC 95-2411-H-002-076-MY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____:〈知識體系與典範詮釋──魏晉與唐代自然書寫的比較研究〉,《(97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邁向頂尖大學學術領域全面提升計畫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8年。
    ____:《情感與自然──以謝靈運為核心的比較研究》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2-194-MY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應是201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344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201.pdf10157KbAdobe PDF212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