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29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1/144292 (79%)
造訪人次 : 50926525      線上人數 : 8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299


    題名: 職場友善措施影響之研究-以某大眾捷運系統運輸業為例
    The Impacts of Workplace Friendly Policies: The Case of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 of Taipei City
    作者: 邱雅芝
    Chiu, Ya-Chih
    貢獻者: 劉梅君
    邱雅芝
    Chiu, Ya-Chih
    關鍵詞: 工作生活平衡
    工作家庭平衡
    友善職場
    職家衝突
    work-life balance
    work-family balance
    workplace friendly
    family-work conflict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8-01 18:38:50 (UTC+8)
    摘要: 「友善職場」的概念及政策對組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越來越多企業因應世界快速變化的潮流,使企業經營者瞭解到,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
    建立相互友善的雇傭關係及有效的雙向溝通管道,則需透過建構友善職場環境的手段,使員工從工作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升整體企業的人力品質。
    本研究針對個案訪談7位人員,對於不同年資、職務層級、工作性質、性別及婚姻狀況的受訪者,來自行詮釋個人在職涯過程中,對於職場友善措施的感受與界定。本研究探討與歸納重點如下:
    一、工作制度設計為多數受訪者所在意且最有感之措施,組織能透過提供多樣的工作制度,提供給不同需求的工作者傳達正面的友善感受。
    二、工作夥伴建立的連結深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影響,低情感連結甚至影響工作效率及留任意願。組織應重視對待友善的向度,降低對組織的負面影響。
    三、組織應時常透過不同調查工具了解員工需求,發展對應的友善制度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重視、支持與信任。
    四、常鼓勵員工挑戰不一樣的職涯路徑,使員工擁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間接強化組織的市場競爭力。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供給實務上管理之建議,以利企業發展專屬的職場友善措施,朝向有效的管理及經營之道。
    The concept and policy of a " Friendly Workplace " are becoming important to organizations.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understand that employees are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so that they can respond to the trend of rapid changes.
    To establish a mutually friendl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riendly workplace environment, so that employees have skills of problem-solving, and improve the employee`s abilities.
    This case study use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7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seniority, job level, nature of work,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They can tell their own feelings and definitions of workplace-friendly measures during the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Most respondents care about the work system design. The organization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work systems to convey positive and friendly feelings to workers with different needs.
    2.The connection established by work partners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The low emotional connection even affects work efficiency and employee retention. Organizatio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apport with people at work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
    3.The organization should always use different survey tools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employees, and develop a corresponding friendly system so that employees can feel the organization`s attention, support and trust.
    4.Often encourage employees to challenge different career paths, so that employee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indirectly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we provide practical management advice to help companies develop exclusive workplace-friendly measures towards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參考文獻: 內政部移民署(2020)。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
    王恩惠(2006)。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為例。台灣性學學刊,12,13-35。
    王順民(2019)。推動「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解決了誰的問題?,瀏覽日期:2021年4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8y81yb
    王麗容(1999)。婦女二度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81-226。
    司法官大法官 釋字第807號解釋,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dXzb8q
    田甜、李旭旦、周勇(2011)。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與組織承諾的關聯研究。中國管理信息化,14(10),75-76。
    成令方(2015)。特稿:臺灣性別平等法律帶來的社會改變,瀏覽日期:2021年8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xEx9Mz
    朱家儀(2020)。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我想你一定是誤會了什麼,瀏覽日期:2022年2月28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291
    池駿(2018)。從工作平等到家庭角色平等: 觀察人格特質的影響。淡江大學經濟學系經濟與財務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109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
    行政院官網(2014)。江揆:落實推動工作生活平衡政策,為勞工、企業與國家創造三贏,瀏覽日期:2021年8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AkeMad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08)。婦女勞動政策白皮書。臺北。
    何慧菁、張淑惠、曹瑞雲等(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4),239-252。
    吳宗祐(2008)。由不當督導到情緒耗竭:部屬正義知覺與情緒勞動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0,201-221。
    呂文玲(2019)。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及促進就業政策之研析,瀏覽日期:2021年8月21日,取自:https://reurl.cc/ze34nN
    呂立華(2021)。修正「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補助計畫」之重點與內容介紹。臺灣勞工季刊,65,44-45。
    妙惠中、楊芳雅、吳柏霖(2021)。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嗎?人力資源政策關連性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5(1),44-55。
    李大正、楊靜利(2004)。臺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刊第28期,109-134。
    李立璿(2016)。推動工作生活平衡以提升婦女勞參率。財團法人婦女權益策進發展基金會。
    李庭閣、張珈進、黃少宇、嚴國晉(2016)。家長式領導與部屬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情緒勞動演出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3),93-129。
    李雅雯(2021)。台灣人去年平均年總工時2021個小時 亞洲僅次於新加坡,瀏覽日期:2022年3月24日,取自:https://reurl.cc/pWkMrb
    周育甄、陳淑貞、詹坤儀. (2006)。工作特性,友善家庭政策與職家平衡關係之研究:職家衝突之中介效果與同事支持之干擾影響—以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3(3),35-54。
    周怡伶(譯)(2019)。選3哲學:聚焦3件事,解決工作生活兩難,搞定你的超載人生(Randi Zuckerberg原著)。臺北:遠流。
    周惠文、張秀華、李哲毅(2012)。IT員工工作家庭衝突之探討: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2),67-89。
    周頌宜(2021)。別讓優秀員工拚到「過勞」!關於職場心理健康,領導者該做的 6 件事,瀏覽日期:2022年4月14日,取自:https://is.gd/TOAWdb
    実瑠茜(譯)(2020)。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Jennifer Petriglieri原著)。臺北:遠流。
    林至美、陳雅雯(2016)。育嬰假政策對女性勞動參與之影響,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4日,取自:https://reurl.cc/EZqKjn
    林志興(2021)。關於臺灣勞動市場調整之政策創新與策略遠見-應用設計思考方法最大化智慧工作價值創造。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7(2),71-82。
    林粁睿(2018)。科技公司女性友善職場措施推動成效之評估。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霖(2009)。部屬知覺與主管之關係對其工作福祉之影響─以遵從權威取向及職場友誼為調節變項。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雅萍、賴素惠(2016)。高科技公司工作家庭措施對員工職家衝突之影響-以工作不安全感及職級為調節變項。中原企管評論,15(1),63-90。
    哈佛商業評論(2020)。你的員工福利,員工真的想要嗎?,瀏覽日期:2022年4月14日,取自:https://reurl.cc/9Od2Yx
    哈佛商業評論(2020)。重建雇主與員工的信任關係,瀏覽日期:2022年4月14日,取自:https://reurl.cc/LpvRxy
    科技報橘(2021)。疫情下,台灣人職場生活更難過:80% 勞工曾放假兼辦公,瀏覽日期:2022年3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Go3A6x
    胡佩怡、徐嘉珮、郭建志(2017)。我國企業友善職場的內涵概念與推動架構之探討。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109年全年度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新北。
    徐嘉珮、張莉萍、陳旺儀(2016)。雇主於下班後指揮勞工工作之現況及案例研究。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翁康容、楊靜利、任軒立(2020)。從家務分工看性別平權的知行落差。人口學刊(61),97-139。
    馬魁玉(2007)。員工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平衡關係之研究-以T公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婉琪、宋素卿、董道興、謝宜樺(2019)。探討消防人員職家衝突、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4(2),5-19。
    高瑞堂、張婉菁(2017)。以角色理論觀點探討影響高科技產業員工離職傾向之因素。企業管理學報,(115),1-26。
    張晉芬(2014)。性別勞動平權的進步與檢討。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
    張婷婷、陸洛、郭靜宜(2012)。工作資源對工作⎯家庭衝突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組織與管理,5(2),101-135。
    張瓊元(2014)。職場友誼、情感性承諾、離職傾向與助人行為之關聯性研究。長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倫文,未出版,臺南。
    許碧芬、蕭文玲(2000)。高科技業從業人員上司支持與工作-家庭衝突關係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5,39-56
    郭堉圻、王仁敏(2020)。探討不同的工作時數與工作薪資對體適能、睡眠品質及生活品質的影響-以大台北地區工作者為例。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7(1),9-18。
    陳佳雯、陸洛(2011)。「還有明天?」工作不安全感對員工的差異性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3),49-73。
    陳信木(2017)。我國家庭結構發展推計(106年至115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計畫(編號:NDC-DSD-105-007),未出版。
    陳威霖、郭晉源(2020)。我國企業福利發展與政策因應之研究。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陳頂立(2005)。E時代的工作休閒。公訓報導,114,47-49。
    陳惠美、王美晶(2009)。壓力下的休閒調適策略及其立即調適效果: 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族群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22(3),31-56。
    陸洛(2013)。職家平衡在台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況。應用心理研究,59,49-79。
    陸洛、張婷婷、張妤玥(2012)。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職家衝突的影響─華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37,141-189。
    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7,133-166。
    勞動部(2019)。108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臺北。
    勞動部(2020)。109年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復職關懷調查報告。臺北。
    勞動部(2020)。員工協助方案推動手冊。臺北。
    勞動部(2021)。110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臺北。
    勞動部(2021)。110年僱用管理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報告。臺北。
    勞動部(2021)。中高齡及高齡勞動統計(109年)。臺北。
    勞動部(2021)。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概況。臺北。
    勞動部新聞稿 加給2成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薪資補助,鼓勵雙親共同育嬰,瀏覽日期:2022年3月30日,取自:https://reurl.cc/LpEk0x
    惠特妮.強森(2022)。活用學習曲線管理績優團隊,瀏覽日期:2022年3月12日,取自:https://reurl.cc/oeb0Ml
    游金純(2017)。員工需求視角下的友善職場營造。主計月刊第741期,1-5。
    黃文卉(2016)。輪班工作與家庭衝突之探討。嘉南藥理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產業安全衛生與防災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先鋒、廖敏齡、周澤民(2005)工作輪調、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性之實證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4),107-129。
    黃喬鈴(2022)。期待爸爸「自動自發」成為育兒神隊友?別傻了,關鍵在於設計精準的育嬰假制度,瀏覽日期:2022年3月29日,取自:https://reurl.cc/rQe9Yr
    維基百科 國際勞工組織,瀏覽日期:2021年8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Q6nLKq
    維基百科 產假與育嬰假,瀏覽日期:2021年1月22日,取自:https://is.gd/K4TtRq
    趙皇賓(2002)。工作輪調對員工生涯發展結果影響之探討—以台灣國產汽車前五大製造業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立文、潘儀聰、游志雲(2018)。職場中高齡勞工人因工程探討研究。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劉彥碩、楊孟華(2019)。員工的休閒涉入對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休閒效益為中介變項。成大體育學刊,51(1),17-38。
    劉哲瑋、謝馥蔓(2021)。主管領導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組織文化為中介變項。公共事務評論,19(1),83-95。
    劉梅君(2007)。淺談友善職場的重要性,載於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辦,友善職場面面觀-減輕婦女家庭照顧壓力會議手冊。18-27。
    劉梅君(2011)。工作生活平衡政策:宏觀趨勢的意義及具體作為。臺灣勞工季刊,25,86-95。
    潘月秋、黃培文、李金泉、張清律(2012)。工作輪調認知與意願、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護理人員為例。護理雜誌,59(2),51-60。
    蔡佩吟、游姿穎、陳婉箐(2016)。「彈性」制度滿足員工生活需求。臺灣勞工季刊,48,58-73。
    鄭旭皓、董玉娟(2016)。部門文化、工作狂傾向與職場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管理與系統,23(3),329-360。
    鄭志成、許志賢、吳秀麗(2008)。工作壓力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1),88-103。
    鄭志明(2007)。家庭-工作衝突及平衡策略,知識經濟,(11B),167-168。
    鄭津津(2010)。勞動基準法之演變。臺灣勞工季刊,24,66-73。
    龍紫君(2019)。勞工休息復甦經驗、薪資滿意度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康大學報,(9),67-83。
    Alvesson, M., & Berg, P. O. (2011).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ymbolism: An overview.
    Backes‐Gellner, U., & Veen, S. (2013). Positive effects of ageing and age diversity in innovative companies–large‐scale empirical evidence on company productiv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3(3), 279-295.
    Baxter, J., Hewitt, B., & Haynes, M. (2008). Life course transitions and housework: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time o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2), 259-272.
    Carless, S. A., & Wintle, J. (2007). Applicant attraction: The role of recruiter function, work–life balance policies and career sal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5(4), 394-404.
    Carlson, M., Charlin, V., & Miller, N. (1988). Positive mood and helping behavior: a test of six hypothe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2), 211.
    Chow, I. H. S., & Chew, I. K. H. (2006).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on employe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ployment Studies, 14(1), 105-130.
    Cooper, C., Lu, L., Kao, S., Chang, T., & Wu, H. (2008). Work-family demands, work flexibility,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15(1), 1-21.
    Dreachslin, J. L., Weech-Maldonado, R., & Dansky, K. H. (2004). Rac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focused research agenda for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9(5), 961-971.
    Geurts, S. A., & Demerouti, E. (2003). Work/non-work interface: 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findings. 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2, 279-312.
    Grzywacz, J. G., & Carlson, D. S. (2007). Conceptualizing work-family balanc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9, 455-471.
    Huang, K. T. (2000).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equipment in schools.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Iverson, R. D., & Maguire, C.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a remote mining community. Human relations, 53(6), 807-839.
    Kofodimos, J. R. (1993). Balancing act: How managers can integrate successful careers and fulfilling personal lives. Jossey-Bass.
    Konrad, A. M., & Mangel, R. (2000). The impact of work‐life programs on firm productiv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2), 1225-1237.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79-90.
    Rashid, W. E. W., Nordin, M. S., Omar, A., & Ismail, I. (2012). Work/family conflict: The link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atisfaction outcom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5, 564-569.
    Robbins, S. P., & Coulter, M. (1998). Understanding groups and teams. Management, 6.
    Rosso, B. D., Dekas, K. H., & Wrzesniewski, A. (2010). On the meaning of work: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review.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0, 91-127.
    Saxena, A. (2014). Workforce diversity: A key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 76-85.
    Sverke, M., Hellgren, J., & Näswall, K. (2002). No security: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job insecu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7(3), 242.
    Thomas, L. T., & Ganster, D. C. (1995). Impact of family-supportive work variable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strain: A contr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1), 6.
    Wallach, E. J., (1983).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al match.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37(2), 28-36.
    Wu, M., Chang, C. C., & Zhuang, W. L. (2010). Relationship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with business and marriage outcomes in Taiwanese copreneurial wome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1(5), 742-75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992105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21059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491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5901.pdf4002KbAdobe PDF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