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9651      Online Users : 10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58


    Title: 《說唐演義全傳》與《說唐演義後傳》之「異象」研究
    A Study of the mystical phenomenon in Shuo Tang Complete Biography of Romance and Shuo Tang Posthumous Romance
    Authors: 戴蕙蓉
    TAI, HUI-JUNG
    Contributors: 陳睿宏
    戴蕙蓉
    TAI, HUI-JUNG
    Keywords: 異象
    說唐演義全傳
    說唐演義後傳
    英雄小說
    神魔
    通俗文學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8-01 18:07:49 (UTC+8)
    Abstract: 明清時期是中國章回小說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前受到宋代話本的影響,後又有李贄、袁弘道等人,大力提倡通俗文學的價值,再加上民間失意文人的大量創作,以及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作為娛樂性質極高章回小說,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說唐》系列小說,就是此一時期盛行的英雄小說系列,它具備英雄小說特有的「英雄榜」,也有神魔小說中充滿神異情節的特色,同時還有歷史演義小說的架構,雜揉各種小說的元素,從《說唐》系列小說中,能清楚看到當時社會文化及思想潮流的脈絡。本文旨在透過「異象」的視角,探討《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作為英雄小說之格局,並以此了解其背後所傳達的歷史意義、社會及文化等面向,並重新梳理英雄小說中的異象與故事情節的寫作模式,以及以此為基礎,找出「異象」在英雄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本文分別從「異象概念與分類」、「異象的源頭考證」、「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及「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等面向,挖掘《說唐》系列小說中出現的「異象」情節,對於英雄小說所產生的功用及價值。就異象概念與分類而言,筆者於爬梳文獻資料及重新梳理《說唐前傳》及《說唐後傳》之後,對於小說中的異象作明確的界定,將書中異象分為神鬼、夢境、天文、奇人、預言及輪迴六個類別,這些異象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可能多個同時存在互為影響,呈現當時社會對於宿命、果報的敬畏,以及對於術士擁有強大力量與神異能力的嚮往。就異象的源頭考證來看,《說唐》系列小說中的異象都有所本,或來自於史書,或來自於民間各種通俗文學,或來自於宗教信仰與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脈絡從先秦一直到明代,成為章回小說最佳的寫作養分,也可以看出《說唐》中的異象並非憑空想像捏造而來,而是承襲前人的思想及藝術造詣而完成的創作。就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而言,異象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明清之際儒釋道三教盛行,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幾乎與三教息息相關,作者藉由異象情節來宣揚教化、勸善懲惡,凸顯正邪兩種立場不同的下場,具有積極且正面的勸世作用。就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而言,《說唐》小說以異象來鋪陳重要的情節,使得小說在空間的轉換、情節的張力等藝術手法的呈現,顯得特別精彩生動。
    Reference: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先秦]左丘明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先秦]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0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77年。
    [漢]司馬遷撰;宋慶元黃善夫刊本:《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246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自北宋景佑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魏]王弼、韓康伯著,[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曹丕等撰;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收自《四部叢刊廣編》本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晉]范寧撰,[唐]陸德明音義,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3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晉]郭璞注:《山海經》,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東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唐]孔穎達等注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舊題)谷神子撰:《博異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據清嘉慶張海鵬輯刊本影印,收自《學津討原》本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魏徵、長孫無忌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宋]徐鉉撰:《稽神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范祖禹:《唐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7-13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紀勝》,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王實甫撰,[清]金聖嘆批點:《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2月。
    [元]陳澔:《禮記集說》,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57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元]佚名:《五代史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施耐庵撰:《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11月。
    [明]西大午辰走人編撰:《南海觀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佚名:《京本通俗小說》,據繆荃孫刻《煙畫東堂小品》排印,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吳元泰等撰:《四遊記》,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8年。
    [明]吳還初撰:《天妃娘媽傳》,收自:《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明]吳承恩撰:《西遊記》,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
    [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7月。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明]袁于令:《隨史遺文》,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凌濛初撰:《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明]許仲琳撰,[明]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9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楊爾曾撰:《新鐫仙媛紀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澹圃主人:《大唐秦文詞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蘭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
    [明]羅懋登:《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三山道人刊本,明萬曆丁酉(1597)年。
    [明]羅貫中:《二刻英雄譜》,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羅貫中編次,[明]馮夢龍增補:《三遂平妖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明]羅貫中;揚升庵批評:《隋唐兩朝史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熊鍾谷:《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王夢吉撰:《足本濟公全傳》,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異說後唐三傳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新刻異說反唐演義全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清]竹溪山人:《粉妝樓》,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新北:天一出版社,1976年。
    [清]佚名:《異說反唐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佚名:《混唐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4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袁枚:《子不語》,收自《叢書集成三編》本第75-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張南莊:《何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
    [清]梁朗川:《瓦崗寨》,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自《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褚人獲撰、嚴文儒校注、劉本棟校聞:《隋唐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蒲松齡撰:《聊齋誌異》,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
    [清]錢彩編次、金豐增訂:《說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魏文忠撰:《繡雲閣》,瀋陽市:遼沈書社出版,1989年12月。

    二、當代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73年。
    王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王星琦:《講史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文革紅:《清代前期通俗小說刊刻考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孔敏:《唐代小說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10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江蘇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9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曲金燕:《清代傳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李辰冬:《文學析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李保均主編:《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富華:《鬼神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舜華:《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宋浩慶:《中國古代小說史十五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吳康:《中國鬼神精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4年9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及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書局,1991年。
    金澤:《英雄崇拜與文化形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胡斌:《虛實說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鬼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8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陳汝衡:《說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陳汝衡:《說書小史》,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中正書局,1995年。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平原:《神神鬼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收錄於《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冊),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6月。
    張晶:《鬼現象》,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年。
    張勁松:《中國鬼神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隆溪:《比較文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11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辜美高、黃霖:《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3月。
    楊宗紅:《民間信仰與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之神異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評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齊裕焜:《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說唐――平民的隋唐英雄譜》,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1月。
    蔣瑞藻:《小說考證》,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10月。
    魯迅:《雜鬼神怪志》,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龔弘:《隋唐人物》,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羅盤:《小說創造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羅興萍:《民間英雄敘事與「十七年」英雄敘事小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然:〈宋代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1997年6月,頁44-49。
    王學泰:〈「說唐」小說系列演變中所反映的游民意識〉,《文學評論》第6期,1997年,頁115-123。
    王培華:〈中國古代災害志的演變及其價值〉,《中州學刊》第5期,1999年12月,頁115-120。
    王小玉:〈略談中國的講唱文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2月,頁78。
    王妍:〈漫說《三言》《二拍》中的情節小說〉,《文學教育(上)》第5期,2014年,頁44-45。
    王淼:〈社會因素在明清神魔小說創作中的作用〉,《長城》第10期,2014年10月,頁149-150。
    王麗娟:〈淺論明清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科技視界》第31期,2014年11月,頁133。
    王岩:〈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青年文學家》第14期,2018年5月,頁94。
    王瑩雪:〈論《三國演義》中的道教文化與敘事功能〉,《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9卷第1期,2019年1月,頁47-52。
    尹林:〈史說之「臍」:預言在小說和史之間的紐帶作用——以《唐語林•識鑒》為研究重點〉,《雞西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2016年2月,頁124-127。
    尹達:〈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現代教育價值〉,《臨沂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20年,頁62-67。
    孔貝貝:〈明清歷史演義小說凡例研究〉,《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9期,2018年,頁24-29。
    石昌渝:〈論魏晉志怪的鬼魅意象〉,《文學遺產》第2期,2003年,頁15-24。
    白嵐玲:〈唐傳奇遇仙故事類型研究〉,《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7-112。
    白鴻昌:〈寓言和預言——試論《水滸傳》開端的深層意蘊〉,《名作欣賞》第12期,2021年,頁132-133。
    田勝利:〈天人同感與以陽為尊理念的顯現——《焦氏易林》災異事象描寫的透視點〉,《陰山學刊》第27卷第2期,2014年4月,頁24-28。
    朱鳳祥:〈從檔案角度看《清史稿•災異志》的文獻價值〉,《蘭臺世界》第10期,2010年5月,頁64-65。
    朱向紅:〈《三國演義》夢境的敘事作用〉,《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40卷第4期,2019年4月,頁9-11。
    朱鳳玉:〈敦煌變文寫本原生態及其文本講唱特徵析論──以今存寫本原題有「變」為中心〉,《敦煌學》第35期,2019年8月,頁59-92。
    伊日貴:〈比較文學視野中的《全家福》與《說唐全傳》〉,《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15年9月,頁40-43。
    任培兵:〈淺論宋元話本對明清小說的影響〉,《青年文學家》第5期,2017年,頁80-81。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1994年,頁139-145。
    李明軍:〈說唐说宋系列小说和家族文化〉,《明清小說研究》第04期,2000年12月,頁37-43。
    李戎:〈陰陽、五行學說的縱向傳播與歷史演變〉,《英才高職論壇》第2期,2006年,頁33-36。
    李尚徽:〈簡析說唐系列小說中的英雄模式〉,《作家雜誌》第3卷,2008年3月,頁144-145。
    李佩蓉:〈邊境對壘——《說唐後傳》家/國想像的挪移與開展〉,《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33-66。
    李秋晨:〈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演變〉,《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2010年,頁12-15。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與英雄觀的演變〉,《文教資料》第17期,2009年6月,頁9-1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的生成及文化內涵〉,《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2年7月,頁348-35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獨特的故事情節模式〉,《文教資料》第22期,2014年,頁3-4。
    李鵬飛:〈古代小說空間因素的表現形式及其功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4年,頁81-86。
    李晨冉:〈布仁巴雅爾《隋唐演義》與漢文《說唐全傳》中的秦瓊形象之比較〉,《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20期,2016年7月,頁66-68。
    沈曉梅、王曉莉:〈中古志怪小說女性形象塑造藝術淺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70-73。
    何谷理:〈重寫與戲擬:論《說唐全傳》中的幽默,英雄主義,以及充滿想象的閱讀〉,《勵耘學刊(文學卷)》第1期,2009年6月30日,頁126-156。
    何佳:〈明清小說的本質特徵與和諧文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頁105-106。
    何丹:〈先秦華夏、東夷不同的鬼魂觀念及其思想探源〉,《新疆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7年3月,頁65-72。
    茍波:〈「神魔小說」中的仙與道〉,《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1年,頁41-46。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文藝研究》第12期,2007年12月10日,頁34-41。
    孟智、宋興昌:〈歷史演義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理想化」的原因探尋〉,《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54-55。
    尚燁:〈從巫史傳統的天命到世俗化的天命――孔子天命觀試解〉,《文教資料》2010年3月,頁85-86。
    林珊妏:〈明代短篇小說之「僧轉世」故事研究〉,《德霖學報》第19期,2005年6月,頁27-38。
    林素娟:〈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2017年9月,頁433-471。
    林翠霞:〈「三言」中的因果報應敘事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9年6月,頁43-48。
    弦聲:〈從歷史上的薛仁貴到文學中的薛仁貴——淺談《說唐后傳》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心態〉,《殷都學刊》第2期,1991年,頁34-36。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藝術流變〉,《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4-32。
    范正聲:〈巧合情節的敘事功能――《金瓶梅》敘事藝術初探〉,《東嶽論叢》第24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23-126。
    洪樹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洞穴仙境」意象〉,《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頁68-73。
    段春旭:〈論隋唐系統小說續書的再續――《說唐三傳》〉,《科教文匯》第12期,2006年,頁221。
    段春旭:〈說唐說宋英雄家將小說的范式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4年,頁50-54。
    姜騰波:〈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文藝生活・文海藝苑》第8期,2013年,頁9。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關照〉,《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2年4月1日,頁205-218。
    秦川:〈論古代小說中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用〉,《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88-94。
    徐燕:〈論隋唐系列小說的發展演變〉,《懷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4月,頁57-60。
    徐燕:〈《隋史遺文》《麒麟閣》《說唐全傳》淵源新論——以小說戲曲文化生態共生為視角〉,《安徽大學學報》第6期,2013年,頁54-59。
    徐燕:〈隋唐故事的轉型及其社會文化性質〉,《南通大學學報》第4期,2015年4月,頁77-83。
    賈海建:〈神怪小說中的鬼魂與山岳信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75-80。
    海日罕、陳永春:〈比較文學視域下的《契辟傳》與《說唐全傳》〉,《藝術科技》第12期,2017年,頁5-6。
    郝海芳:〈試論《隋唐演義》對歷史演義小說創作的創新〉,《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7年9月20日,頁61。
    許來渠:〈略論小說之情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頁119-124。
    許言:〈隋末農民起義的宏偉史詩——《說唐全傳》〉,《河南圖書館學刊》第4期,1990年,頁40-42。
    許建中:〈論明清之際通俗文學社會價值取向的嬗變〉,《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12月,頁49-53。
    梁玉瑋:〈《說唐後傳》評敘〉,《河南圖書館學刊》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頁91-93。
    梁珊:〈《三俠五義》的巧合情節及其作用探析〉,《新鄉學院學報》第37卷第10期,2020年10月,頁46-50。
    梁一粟:〈預言故事的「宋代模式」:以宋人筆記為對象的考察〉,《浙江學刊》第6期,2021年,頁179-188。
    常鵬、吳在慶:〈歷史敘事與文學話語的通轉──略論《說唐》人物之史傳原型及其演變〉,《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頁22-27。
    郭鵬:〈中國古代小說傳奇性情節的構設〉,《集寧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3月,頁5-8。
    郭艷:〈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空間敘事的結構與功能中州學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16年,頁151-157。
    張兵:〈南宋的「說鐵騎兒」話本和《宣和遺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60-66。
    張鴻勛:〈神聖與世俗:《舜子變》的敘事學解讀——兼論敦煌變文與口城故事的關係〉,《敦煌學》第25輯,2004年7月,頁377-393。
    張清發:〈「滑稽英雄」的塑造及演變——以明清家將小說為考察範圍〉,《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頁123-144。
    張金廣:〈中國早期佛教神仙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黑龍江史志》第1期,2010年,頁24-25。
    張清發:〈《隋唐演義》的天命因果與再世因緣〉,《玄奘人文學報》第11期,2011年7月,頁89-108。
    張清發:〈亂世英雄譜——論《說唐》中的十八條好漢〉,《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3期,2011年12月,頁101-126。
    張清發:〈英雄家族史——「說唐續書」的世代敘寫與家族文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13年,頁25-41。
    張莉、郝敬:〈論瓦舍勾欄的興廢與說話藝術〉,《民俗研究》第4期,2013年,頁114-123。
    張弦生:〈從《說岳全傳》《說唐全傳》看《水滸傳》對清代英雄傳奇小說的影響〉,《水滸爭鳴》第15輯,2014年11月,頁55-70。
    張劍釗、曹萌:〈儒道佛文化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人物命運結局模式〉,《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7年7月,頁49-53。
    張金廣:〈佛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的宏觀空間構建〉,《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21年,頁74-80。
    陳靜宇:〈明代社會文化的演化對通俗小說的影響〉,《學術界》第2期,2012年,頁157-167。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與中國古代史學傳統〉,《古代文明》第8卷第1期,2014年1月,頁85-91。
    陳芳:〈論當代小說中的神異敘事〉,《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6期,2017年2月25日,頁1-2。
    陳金星:〈神話思維與《續漢書•天文志》的歷史書寫〉,《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7年10月,頁14-17。
    閆然:〈淺析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文學教育(上)》第12期,2019年11月,頁144-145。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的產生與隋唐歷史的題材優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頁53-56。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人物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45-160。
    彭利芝:〈說唐小說「玄武門之變」考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5年,頁46-51。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9年9月,頁181-187。
    程勇光:〈鬼文化先秦考〉,《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13年10月,頁62-65。
    魯克偉:〈明清小說中的儒釋道融合〉,《中國宗教》第5期,2019年,頁68-69。
    馮文開、李昂格樂瑪:〈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說唐演義全傳》的因革〉,《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0-46。
    馮文開、王旭、馬靜:〈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漢文小說《說唐全傳》的蒙古化〉,《前沿》第376期,2015年2月,頁101-104。
    葛永海、陸淑亭:〈歷史題材的敦煌變文、話本對歷史演義的影響〉,《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42-47。
    項慧、張蓓:〈論文學作品中情節的巧合〉,《文學教育(下)》第4期,2011年,頁24-25。
    陽繁華:〈淺論《搜神記》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1年4月,頁37-38。
    楊東方:〈論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的敘事因素及其嬗變〉,《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6年4月,頁43-52。
    楊光:〈商朝中國古代的神鬼奇航〉,《百科探索》第3期,2008年3月,頁16-17。
    楊淑蘭、張云超:〈試論《三國演義》的神異現象〉,《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8月,頁14-16。
    楊明璋:〈講唱之劍——以敦煌本〈伍子胥變文〉為中心的討論〉,《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87-114。
    萬晴川:〈《說唐全傳》與天地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7年6月,頁647-654。
    齊裕焜:〈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類型的演變〉,《福建學刊》第5期,1993年10月,頁46-51。
    趙雷:〈神仙觀念的由來、變遷和在秦漢的傳播〉,《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2007年,頁160-164。
    趙揚:〈《說唐》正源〉,《企業觀察家》第10期,2014年,頁110-112。
    趙智萍:〈《搜神記》神話、仙話故事研究〉,《青年文學家》第12期,2014年,頁22-23。
    趙紫辰、楊萍:〈明清小說與明清社會生活初探〉,《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6年9月,頁89-90。
    趙欣欣:〈簡論《水滸傳》中的鬼魂形象〉,《新鄉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7年5月,頁38-40。
    趙新萍:〈「猳玃盜婦」類志怪小說中人物形象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6月,頁48-51。
    寧峰、姜周敏:〈《說唐演義全傳》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探析〉,《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06期,2016年12月,頁71-75。
    劉坎龍:〈論明清章回小說神奇怪異故事開端的模式及成因〉,《新疆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86-89。
    劉湘蘭:〈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05期,2009年9月,頁29-36。
    劉曉軍:〈時空、情節與角色:論明代神魔小說的敘事模式〉,《求是學刊》第37卷第06期,2010年11月,頁113-118。
    龍志強:〈明清英雄傳奇中武力描寫的方法、特點及其成因——以《說唐全傳全傳》的描寫為例〉,《語文學刊》第12期,2006年,頁40-42。
    鐘海波:〈論敦煌講唱文學對我國通俗小說的影響〉,《唐都學刊》第21卷第05期,2005年9月,頁107-111。
    薛俊武:〈論先秦時期儒家的理想政治〉,《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第14卷第02期,2014年4月15日,頁80-83。
    羅亮:〈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史學集刊》第03期,2015年,頁104-111。
    顧瑞雪:〈還原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民族精神――評《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大學學報》第67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28-129。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孔慶慶:《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教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朱俊藝:《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李憲彰:《讖的形式及其傳播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瑜:《《說唐演義全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
    周倩平:《《左傳》異象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6月。
    高小康:《中國近古社會文化與敘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姚念:《袁于令與《隋唐遺文》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張澤兵:《讖緯敘事研究》,南昌:江西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雷勇:《《隋唐演義》的文化意蘊與文學書寫》,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羅筱玉:《宋元講史話本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二)碩士論文
    丁小芳:《天命思想及其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基礎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0月。
    王振宇:《《隋唐演義》與《說唐演義》的比較─以滅隋建唐故事為主》,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凱:《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中的莽漢英雄形象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27日。
    于巍:《《說唐全傳》傳播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王鵬程:《明清小說草莽英雄形象系列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方斯:《讖緯與明代擬話本小說》,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白鴻昌:《《說唐》系列鼓詞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9月。
    白雪松:《天命與德性的統一》,北京:中國法政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田艷妮:《說唐系列中的游民意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付怡敏:《明清章回小說發端方式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朱麗師:《《說唐全傳》維度形容詞的認知研究》,武漢: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任箏:《社會史視域下的金聖嘆研究》,南京:蘇州科技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沈曉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呂靜:《《史記》神鬼物怪記載與六朝志怪小說》,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李小菊:《明清章回小說開頭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李佩蓉:《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薇:《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神異現象研究――以《說唐》系列為例》,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3日。
    李金博:《明清經典章回小說人物出場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姜依依:《明代傳奇小說幽冥空間書寫》,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胡樂飛:《薛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夏丹:《道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侯虹霞:《《大唐秦王詞話》考論》,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保澤:《《太平廣記》輪回類小說審美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徐正飛:《《說唐演義後傳》研究》,南京: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馬晨陽:《明代開國歷史演義小說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馬琰:《中晚唐志怪傳奇小說中的「他界」書寫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許珮玲:《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現代香港鬼怪電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黃明磊:《《左傳》預言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陳振華:《《說唐》與《說唐演義全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陳怡嘉:《說唐鼓詞《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妍:《明清神魔小說情節模式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月。
    張慧瓊:《精怪、妖術與明代神魔小說》,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張帆:《明清現實題材小說中的神怪現象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張一:《宋元神怪類小說話本研究》,南寧: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黃怡真:《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2月。
    閆迎峰:《明清神魔小說中的「寶物」與社會文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傅海濱:《春秋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鄒蓉:《明中期歷史演義的文本生成方式》,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曾軼靜:《隋唐至明末隋煬帝題材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黃正葳:《《聊齋誌異》中鬼性變異及其意涵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楊朝立:《《大唐秦王詞話》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1年。
    楊志君:《論明清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雷俊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預知現象研究》,成都: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趙啟鵬:《人民英雄和江湖俠客》,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趙栢欣:《清中期神怪小說寓意諷刺主題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8月。
    鄔嵐:《《隋唐演義》與《說唐全傳》的比較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31日。
    廖善敬:《《史記》中的巫卜與異象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鄭美蕙:《隨唐系列小說情節與人物研究─以《遺文》、《隋唐》、《說唐》為主》,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劉俊林:《唐傳奇與道教》,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劉莎:《粉妝樓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劉瑋婷:《宋元話本小說中的異類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劉婷婷:《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人物結構綜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15日。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
    賴玉樹:《明代神魔小說之神格化人物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謝乙德:《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以隋唐系列小說中的「瓦崗寨」與「玄武門」情節為核心》,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韓洪波:《唐代變文對明清神魔小說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黨巍:《《隋唐演義》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其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reurl.cc/6ZnWKr。2022年6月30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863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501.pdf10583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