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1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60449      Online Users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42


    Title: 盛清時期宮廷用紙之研究 -以圖書、檔案、書畫為中心
    Study on Palace Paper in the High Qing Dynasty –Centering on Books, Archiv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uthors: 徐美文
    Hsu, Mei-Wen
    Contributors: 王梅玲
    莊吉發

    Wang, Mei-Ling
    Zhuang, Ji-Fa

    徐美文
    Hsu, Mei-Wen
    Keywords: 盛清時期
    宮廷用紙
    圖書用紙
    檔案用紙
    書畫用紙
    High Qing Dynasty
    court paper
    book paper
    archival paper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aper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8-01 17:43:43 (UTC+8)
    Abstract: 清代文風鼎盛,宮廷用紙頗講究,紙張種類多元且具有特色,因此本文探討盛清時期宮廷用紙,以圖書、檔案、書畫用紙為研究對象。本論文研究目的為了解宮廷圖書、檔案及書畫使用甚麼紙張?有無使用紙張的規範?對文化保存的傳承是否有貢獻。本研究使用歷史法與文獻探討法,使用原始資料,從調閱各種檔案開始,搜尋各種圖書、檔案與書畫相關資料,並輔以各種志書以查閱紙張來源,並尋找紙張購買或進貢宮廷之足跡,從中探索圖書、檔案及書畫等使用紙張,並對文獻進行深入探討。經過深入文獻分析與比對發現盛清時期宮廷圖書、宮廷檔案和宮廷書畫都有其獨特用紙及共通性用紙,且具有某些規範,但大多還是以皇帝的旨意為主要規範。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利用第一手檔案文獻做研究,已逐步釐清盛清時期宮廷用紙的全貌,並找出其用紙具有規範,也逐漸釐清各種紙張名稱、種類與用途,讓吾人可了解歷代造紙深具科學性、藝術性、保存與傳承性。
    Background. The Qing dynasty was a period of great literary popularity, and the court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paper, with a variety of paper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paper used at the court during the High Qing Dynasty, with books, archive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ape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Purpose.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paper used for palace books, archives 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there any specification for the use of paper? Whether it contributes to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Methods.This research uses the historical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document exploration, using the original materials, starting from reading various archives, searching for various books, archives and related material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upplemented by various chronicles to check the source of paper, and looking for paper to buy or pay tribute Footprints of the court,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use of paper in books, archive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documents.
    Results. After carefu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it was found that court books, court archives, and cour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High Qing Dynasty all had their own unique and common paper, and had certain specifications, but generally the emperor`s will was the main specification.
    Contribution. Through this thes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se of first-hand archival documents for research has gradually clarified the whole picture of court paper in the High Qing Dynasty, and found that the paper used was standardized, and gradually clarified the names, types and uses of various papers,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artistic,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papermaking in past dynasties.
    Reference: 檔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臺北市:維新書局,197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內務府奏銷檔案》。2008年9月23日。
    < 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2022年02月01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博物院。《清宮武英殿修書處檔案》。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臺北故宮
    博物院影印本未出版) ,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清內務府檔案文獻續編》。北京:全國
    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
    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1976。
    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1977。
    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
    故宮博物院。《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二種》。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月摺包》,1996。
    < 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 > (2019年5月2日)
    故宮博物院。《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83a。

    官書典籍
    (明)王宗沐、陸萬垓。〈江西省大志〉。《中國方志叢書 915-958》。臺北:
    成文出版社,1989。
    (明)李東陽等奉飭撰。《大明會典》。臺北:故宮博物院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翻正德四年司禮監白口本影印,1992。
    (明) 邱濬。《大學衍義補》。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1487。
    (清)朱彝尊。《欽定日下舊聞考》(1787年四庫全書抄本)。2016年10月10日。「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zh> (2020年10月21日)。
    (清)周開泰。《新詩造紙書畫譜》 (網路版)。
    <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xz2plq.html > (2019年3月18日)
    (清)金簡撰,彭紹觀校。《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北京:線裝書局,2012。
    (清)紀昀、永瑢。《欽定四庫全書》 (1773年版本)。2016年10月10日。「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zh> (2019年3月21日)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影印本)。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清)英廉等奉飭撰。《欽定日下舊聞考》,武英殿刻本掃描,1788。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清代傳記叢刊071.讀畫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
    (清)伊桑阿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六年內府刊本掃描,1687。
    (清) 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二十九年刊本掃描,1764。
    (清)乾隆朝編修,民族出版社編印。《御製五體清文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清)崑崗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清)郭柏蒼。《閔產異錄》。光緒丙戌刻本,1886。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翻印本)。臺北市:啟文出版,1963。
    (清)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道光壬午刻本,1822。
    (清)何剛德撰。《撫郡農產考略》收入《續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第9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選自《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潘祖蔭等奉敕。《欽定戶部則例》, 同治十三年校刊本,1874。
    故宮博物院。《故宮圖書文獻選萃》。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
    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陳設檔案》。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故宮博物院。《郎世寧作品專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b。
    故宮博物院。《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臺北:故宮博物院,2007。
    故宮博物院。《古籍與密檔-院藏圖書文獻珍品》。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
    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
    故宮博物院。《故宮書畫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9。
    故宮博物院。《祕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69。
    故宮博物院。《祕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
    故宮博物院。《祕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文書檔案圖鑑》。香港:三聯書店,2004。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澳門藝術博物館。《金相玉質-清代宮廷包裝藝術》,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0。

    專書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重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宋應星,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重印本》。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 2007。
    (明)周嘉冑,陳龍整理。《裝潢志》。江蘇:鳳凰出版社,2014。
    (明)屠隆。《考槃餘事‧紙箋》。收入清代馬俊良(乾隆進士)輯,《龍威秘書‧五集》,第七冊,清乾隆世德堂重刊。
    (清)丁丙。《武林掌故叢編》 (嘉惠堂刊本)。1883。
    (清)李煦。《李煦奏摺》。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85。
    (清)謝肇淛。《五雜組》 (清順治18年刊本)。2016年10月10日。「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6337> (2019年3月21日)
    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彩圖中外歷史文化年表》。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0。
    中貿聖佳。《2014春季藝術品拍賣會:陳年宣紙.古籍善本專場》。北
    京:中貿聖佳國際拍賣公司,2014。
    王一樵。《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臺北:時報文化,2017。
    王子製紙著,李漢庭譯。《紙的百知識》。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6。
    王菊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王詩文。《中國傳統手工紙事典》。臺北: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
    會,2001。
    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東
    城瑰寶》。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張明貴譯。〈知識社會學導論〉。《風雲論
    出版社》,1998(原著出版年:1936)。
    田洪生。《紙鑑》。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向斯。《中國宮廷御覽圖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向斯。《書香故宮:中國宮廷善本》。臺北市:實學社出版,2004。
    竹田悅堂。《和紙要錄》。東京:株式會社文海堂,1971。
    艾瑞克.歐納森,李淑寧譯。《紙之路-一個老書蟲的紙文明溯源行旅》。新北市: 野人文化,2014。
    何本方、岳慶平。《中國宮廷知識辭典》。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1991。
    余三樂。《清代宮廷中的外國人》。香港:中和出版,2011。
    佟春燕。《典藏文明:古代造紙印刷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李文政譯。社會科學研究法。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
    李典蓉。〈清代內務府研究綜述〉,收入祁美琴,《清代內務府250-275》。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9。
    李書華。《造紙的傳播及古紙的發現》。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
    沈津。《書城風弦錄:沈津讀書筆記》。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6。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22。《養吉齋叢錄》。冊220。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9。
    肖東發、楊虎。《中國圖書史十講》。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廖彥博譯。《紙的大歷史》。臺北
    市:聯經,2017。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海市:商務,1937。
    紀國驊。《中國科技史話》。臺北:希代書版公司,1984。
    韋力。《古籍善本》。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7。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涂爾幹、莫斯著。《原始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翁連溪。《清內府刻書檔案史料彙編》。江蘇:廣陵書社,2007。
    高茀棠。《宣紙古今》。香港:中華書局,2020。
    國風出版社。《掌故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
    國家圖書館。《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
    圖書館,2015。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張其昀。《中華百科全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
    張偉仁。《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張偉仁。《造紙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張淑芬主編。《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筆紙》。(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8。
    曹天生。《宣紙初識》。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莊吉發。〈翠華南幸揚州寫真-盛清君臣眼中的揚州〉。《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2011。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a。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莊吉發。《清史拾遺》。臺北:學生書局,1983b。
    莊吉發。《清史論集第七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莊吉發。《清史論集第十一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莊吉發。《清史論集第十八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莊吉發。《清史論集第廿二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莫斯(M.Mauss ) 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1989。
    許煥杰。《紙祖千秋》。湖南:岳麓書社出版,2005。
    許瀛鑑。《中國印刷史論叢》。臺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
    陳大川。《中國造紙術盛衰史》。臺北:中外出版社,1979。
    陳彬龢、查猛濟。《中國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陳熙遠。《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臺北:中央研究院,2016。
    陳輝。《圓明園遺珍:圓明園文物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陳燮君。《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第四種》。北京:三聯書店,1957。
    馮明珠。《清宮檔案叢談》。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a。
    馮明珠。《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2011b。
    楊適。《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萬依。《故宮辭典》。文匯出版社。1996。
    路甬祥。《造紙與印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劉仁慶。《中國古紙譜》。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劉仁慶。《簡明中國手工紙(書畫紙)及書畫常識辭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劉仁慶。中國書畫紙。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劉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臺北:臺灣學生,2007。
    劉錚雲主編。《明清檔案文書》。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合肥:中國科
    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錢存訓。《造紙及印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叢書編委會編撰。《中國歷代科技成就》。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0。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96。
    魏隱儒、王金雨,《古籍版本鑑定叢談》(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4)。
    嚴文郁。《中國書籍簡史》。臺北:臺灣商務,1995。
    蘇立文。《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92。

    期刊與線上資料
    丁春梅。「從公文用紙看宋代官府對文書檔案保護的重視」。《檔案學通訊》04期(2006):57-60。
    丁春梅。「金花紙與中國古代公文用紙」。《檔案研究》04期(2003):53-54。
    丁春梅。「清代官府公文用紙制度研究」。《檔案研究》01期(2004):21-25。
    三元。「承上啟下的清朝宮廷藝術」。《花溪·藝術財經》10期(2015):86-89。
    王元崇。〈清代時憲書與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國現代社會科學》5(2018) :185-203。
    王安春。〈明代江西廣信府的造紙業〉。《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1)21(4):66-71。
    田村實造、今西春秋、佐藤長。《五體清文鑑譯解》。日本,1967。日人Hitoshi Kuribayashi製作滿州語辭典等網站,2017年。
    <http://hkuri.cneas.tohoku.ac.jp/p06/kdic/listAction > (2022年6月19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籍宮中特藏〉。2001年7月16日。< https://www.dpm.org.cn/ancient/special/120546.html>(2022年1月22日)。
    任潔。〈明清時期油畫風格的選擇和文化取向考析〉。《蘭台世界》18(2013):127-128。
    成崇德。〈論清朝的輿圖與疆域的形成〉。《每日頭條.歷史》,2012年03月。<https://kknews.cc/history/nk3p2n8.html>(2021年12月7日)。
    宋曜廷、潘佩妤。〈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2010):97-130。
    李亦梅。〈冷枚非「臣字款」仕女畫之研究〉。《議藝份子》(2009)12:41-52。
    李為。〈歷史時期中國造紙業的分布與變遷〉。《地理研究》(1983)2(1): 72-83。
    李國榮、覃波。〈清代內務府陳設檔的編纂出版及其珍貴價值〉。《歷史檔案》2 (2014):131-135。
    李賢輝。《視覺素養學習網》。2000年1月10日。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2019年3月18日)
    李孝聰。〈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及其版本〉。《故宮學術季刊》30卷1期(101):55-86。
    汪小虎。〈清順治元年之造曆活動-從山東圖書館藏順治年間《時憲曆》出發的考察〉。《中國科技史雜誌》40(1)(2019):10-18。
    沈俊平。〈清代坊刻四書舉業用書的生產活動〉。《漢學研究》30(3) (2012): 223-261。
    周維強。〈院藏清代《月五星淩犯時憲曆》初探〉。《故宮文物月刊》413期(2017):74-83。
    周維強。〈銅版汗青:欽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之委法製作〉。《故宮學術月刊》393期(2015.12):56-69。
    易曉輝。〈清代內府刻書用“開化紙”來源探究〉。《文獻》 (2018) 2。
    林明。〈中國古代紙張避蠹加工研究〉。《圖書館》2 (2012):131-134。
    武玉秀。〈唐代宮廷紙文化探析〉。《中國書法》246(10) (2013):58-67。
    吳文彬。〈清朝的畫院-如意館〉。《豐年社農業週刊》12(31)(1986):30。
    金榮華。〈敦煌寫卷紙質之考察〉。《世界華學季刊》2(4) (1981):23-28。
    侯皓之。〈細緻認真:從《活計檔》淺談雍正帝的性格(上)〉。《公務人力發展中心》。101期(2009) (電子版無頁碼)。
    侯皓之。〈細緻認真:從《活計檔》淺談雍正帝的性格(下)〉。公務
    人力發展中心。102期(2010) (電子版無頁碼)。
    洪順興。〈畫樣呈覽,奉准再做-乾隆時期書畫裝裱材料與包裝〉。《故宮文物月刊》418 (2018):48-61
    胡述兆。《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漢美公司出版,1995。
    < http://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5/> (2019年4月3日)
    茉莉花新聞網。〈王元崇評《通天之學》︱站在關口的盛清中國〉。2011年2月20日。〈 https://molihua.org/〉(2021年5月10日)。
    嵇若昕。〈清中後期(1821-1911)內務府造辦處南匠及其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32:3(2015):63-89。
    羅友枝;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覃瑞南。〈清代《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編纂之研究〉。《台南科大學報》第29期 (2010),頁57-74。
    張 露。從交換禮物看馬賽爾莫斯的交流傳播觀。《今傳媒》5(2015)。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5/0512/c395997-26988458.html(2021年03月10日)
    張天爽、趙津津。〈西方繪畫的傳入對清朝宮廷繪畫的影響〉。《學術探索-視覺》11(2015):148-149。
    張海兵。〈康熙帝與《皇輿全覽圖》〉。《文史雜誌》117期(2005年第3期):70-71。
    張平真。〈我國清代宮廷蔬菜的生產和供應〉。《中國蔬菜》1(2010):22-25 。
    張榮。〈清雍正朝造辦處漆器研究〉。李天鳴編。《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臺北:故宮博物院,2009。
    梅寶。〈百年宮廷御用紙復活記〉。《國術》1(2006):98-101。
    陳學文。〈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商業資本發展的新格局-以衢州的造紙
    業和木植業為中心〉。《浙江社會科學》3(2011):114-117。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2000):5-40。
    湯人望、李榮年、周裴燦、胡曉東、汪建江。〈浙江手工造紙之古今〉
    。《華東紙業》47:2(2016):18-21。
    童正倫。〈文瀾閣四庫全書原本散見與鑑別〉。《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132(4) (2012):61-65。
    賀曉燕。〈2015年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綜述〉。《唐山學院學報》29(4) (2016):58-76。
    楊之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零種的鑑定〉。《圖書館學刊》1(2009):89-91。
    楊居讓。〈館藏善本探秘之一:古今圖書集成之用紙〉。《當代圖書館》
    91(3) (2007):11-13。
    楊居讓。〈館藏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5(2005.9):57-58。
    楊虎。〈乾隆朝古今圖書集成之銅活字銷毀考〉《歷史檔案》第四期(2013):頁87-93。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994.03):349-394。
    楊洋。〈古書畫上常見的清朝官私鑑藏印〉。《瀋陽故宮博物館院刊》10(2010):142-152。
    楊啟樵。〈《活計檔》曝露清宮秘史〉。《清史研究》3(1997):26-35。
    趙明楠。〈春色滿園-清代宮廷畫家作品市場掃描〉。《收藏》9(2013):61-67。
    趙長海。〈《古今圖書集成》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2004):43-47。
    趙麗紅。〈走進御書房-清代宮廷文房用具〉。《紫禁城》12(2014):22-39。
    趙麗麗。〈明清時期的宮廷用紙〉。《中國書法》246(10) (2013):68-75。
    劉劼。〈《古今圖書集成》的四次印本〉。《津圖學刊》第2期(1999):71-74。
    劉舜強,張旭光,王璐。〈幾件明清時期書畫裝裱用紙的檢測和相關
    問題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6(2) (2014):52-56。
    蔣炳昌、奚吉平。〈明清宮廷御用紙初探(上)〉。《收藏家》2(2004a):51-55。
    蔣炳昌、奚吉平。〈明清宮廷御用紙初探(下)〉。《收藏家》3(2004b):7-12
    盧秀菊。〈清代盛世武英殿刊刻本圖書之研究〉。《圖書館學刊》6(1989): 115-134。
    doi:10.6182/jls.1989.6.115
    顧平。〈中國古代宮廷畫院歷史沿革略考〉。《藝術中國》,2012年01月29日。<http://art.china.cn/huihua/2012-01/29/content_4778191_3.htm >(2021年12月7日)。
    聶家昱。〈《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纂者陳夢雷〉。《圖書與情報》3(2003):80-81。
    藍文欽。〈四庫全書文淵、文溯、文津三閣書前提要之文字比勘:以三百六
    十五種書前提要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3(1),(2015):33-68。DOI:10.6182/jlis.2015.13(1).033
    龔之允。〈《平安春信图》中乾隆皇帝形象初探〉 。《榮寶齋》9 (2015) :284-247。

    博碩士論文
    王嘉驥。〈郎世寧與清初院畫〉。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李亦梅。〈清代宮廷畫家冷枚人物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9年6月。
    沈濤。〈早期西洋銅板畫在中國流傳的歷史考察〉。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6。
    林淑芬。〈清宮廷寫實風格畫家郎世寧繪畫研究-從Giuseppe Castiglione Castiglione到郎世寧的繪畫風格轉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造形藝術系碩士論文,2017。
    翁雅昭。〈清代古書編輯與印刷字體特性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004。
    梁慧美。《盛清宮廷藝術-中西合筆畫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
    畢梅雪。〈康熙時期宮廷內歐洲裝飾藝術的引進、複製與改變〉。故宮博物院編。《在2011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彭悅柔。〈明珠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盛清時期宮廷佛經工藝文化
    研究〉(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劉虎。《康雍乾三朝宮廷繪畫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論文,2011。
    劉曉天。〈明清宮廷繪畫初探〉。北京:吉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外國期刊論文
    Chan, Tina .“Emperors’ Treasures: Chinese Art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Masterworks of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Library Journal 141:13 (2016):91-91.
    Changhong, Guo.“The Qing Palace: from a Forbidden City to a Public
    Heritage .” Museum International 60 :1-2 (2008):78-88.
    DOI:10.1111/j.1468-0033.2008.00639.x.
    Fidel, R.“Are we there yet?: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0:4 (2008) :265-272. DOI:10.1016/j.lisr.2008.04.001
    JianLiu,LifangJi,LeiChen,KemeiPei,PengZhao,YangZhou,FengZhao.
    . “Identification of yellow dyes in two wall covering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Evidence for reconstitution of artifa .” Dyes & Pigments 153(2018) :137-143.
    Jieh Hsiang, Shih-Pei Chen, Hou-Ieong Ho,Hsieh Chang Tu. “Discovering relationships from imperial court documents of Qing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Computing 6:1-2 (2012):22-41.
    Liana Chen. “The Empress Dowager as Dramaturg: Reinventing Late-Qing
    Court Theatre .” NAN NU -- Men, Women & Gender in Early & Imperial China, Nan Nü 14(2012):21-46.
    Newby, Laura.“Copper Plates for the Qianlong Emperor: from Paris to Peking via Canton .” Journal of Early Modern History 16 (2012):161-199。
    Pirazzoli-t`Serstevens. “ Michèle.Imperial Illusions: Crossing Pictorial
    Boundaries in the Qing Palaces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5: 2 (2016): 509-510. DOI: 10.1017/S0021911816000127.
    Puente-Ballesteros. Beatriz. “Isidoro Lucci S.J. (1661-1719) and Joâo Baptista Lima (1659-1733) at the Qing Court: The Physician, the
    Barber-surgeon, and the Padroado s Interests in China .” Archiv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82:163(2013): 165-216.
    Waley-Cohen, Joanna. “A Court on Horseback: Imperial Touring &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1680-1785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5 :1 (2008): 181-183.
    Xiangyun Wang. “The Qing Court`s Tibet Connection: Lcang skya Rol pa`i
    rdo rje and the Qianlong Emperor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0:1 (2000): 125-163.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1021555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550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876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