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4421      Online Users : 9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998


    Title: 不同世代的公務人員對於年金改革的心理契約違反與調適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Adjustment for Public Servant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to Pension Reform
    Authors: 黃志賢
    Huang, Jhin-Sian
    Contributors: 楊婉瑩
    黃志賢
    Huang, Jhin-Sian
    Keywords: 公務人員
    退撫法
    年金改革
    世代
    心理契約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5-02 15:04:1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是以民國106年6月2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下簡稱退撫法)之後,公務人員因為本次年金改革之後所受到的影響與自我調適為研究背景,本研究不聚焦於法律面以及財政面的探討,而是偏重在在於現職公務人員個人,因此以適用退撫法退休的現職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焦點在於不同世代之間公務人員對於年金改革是否會因其經驗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差異,而造成各世代公務人員之間的差異為何,以及各世代之間的公務人員對於年金改革的真正看法是什麼,另外年金改革所造成的結果是否對於公務人員與政府之間的心理契約有無產生改變。
    研究採取質化方式的深入訪談,將受訪的現職公務人員區分三個世代,並從中歸納出各世代間對於擔任公職的動機、年金改革的理解與認同以及年金改革之後的調適進行分析與討論,還有是否對公務人員的工作行為、工作績效甚至組織文化有無造成其他方面的影響。
    而從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不同世代的公務人員間確實因為年金改革而有認知上的差異,並且對其均造成心理契約違背的現象,但是因為理解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確實需要改革,退撫法實施定有過渡期間的緩衝,還有公務人員服務年資的沉澱成本所致,因此年金改革僅產生心理契約違背而未造成公務人員產生心理契約侵犯。
    Reference: 中文文獻
    王儷玲、黃泓智、陳彥志、鄭惠恒(2019)。臺灣年金制度改革的財務影響與世代不均問題。臺大管理論叢,29(2),139-171。
    王嘉州(2016)。短期來臺交流陸生之社會接觸與政治態度變遷初探。遠景基金會季刊,17(4),1-42。
    王嘉州(2012)。來臺陸生統一態度變遷初探-政治社會化途徑與定群追蹤法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9(3),85-118。
    王新超(譯)(2002)。組織和心理契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就業、失業統計,2021年8月8日取自https://www.stat.gov.tw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2020)。公告資訊/最新消息/軍公教人員退撫基金提撥費率自民國110年1月1起每年調升1%,至112年調整為15%,2021年8月22日取自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https://www.fund.gov.tw/News_Content.aspx?n=377&s=18161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2004)。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通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93年4月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2021)。109年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統計年報。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看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2017)。【澄清稿】網路流傳「一張表瞭解年改後公務員與勞工退休金」之澄清說明,2021年4月5日取自: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27/relfile/0/10891/17c4276a-886a-4efd-8b71-908bfd1f01c3.pdf
    考試院(2021)。考試院新聞稿-考試院通過109年度各級政府退休人員調降退休所得節省經費挹注退撫基金金額一案, 2021年8月17日取自考試院:https://www.exam.gov.tw/News_Content.aspx?n=1&s=42660
    考試院(2016)。公務人力高齡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對策。考試院。
    考試院(2019)。憲法法庭言詞辯論爭點聲明書。考試院。
    考試院(2021)。中階公務人員對公務人力高齡化培訓意見調查-以109 年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人員為研究對象。考試院。
    李孝全、周國卿 (1983)。中華民國銓敘制度。考試院考銓叢書,第13章,357-409。
    李永琮、宮可倫、劉蟬仲(2016)。我國退休制度之所得替代率與價值分析。風險管理學報,18(1),5-40。
    呂育誠(2004)。重塑公務人員的專業形象。考銓季刊,39,15-35。
    呂嘉穎(2017)。新舊世代對於年金改革看法的衝突-從法制層面談起。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5(2),19-38。
    沈金清、賴守仁、林君信(2018)。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就業者失業率之分析。華人前瞻研究,14卷2期,1-19。
    邵靄如、傅從喜(2017)。年金制度與世代公平-我國不同世代公務員退休保障的比較。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8(1),75-103。
    林明鏘(2018)。評臺灣2017年公務員退撫制度之改革-制度改革與信賴保護之衡平。法令月刊,69卷4期, 1-25。
    林宗弘(2015)。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卷2期,45-68。
    林彥超(2020)。淺談公務人員年金制度改革與後續作為。國會季刊,48卷2期,50-80。
    徐毓枬(譯)(2018)。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原作者:John Maynard Keynes)。伊布數位文化,第2章,77-79。
    許濱松(2007)。當前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問題及其改革。考銓季刊,50,19-36。
    許依晨(2017年2月3日)。「砍得太過火!」 考試委員醞釀對策抗衡年金改革。聯合晚報,取自: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11084159/https://udn.com/news/story/10773/2262785
    張一彬(2019)。世代之間的正義與分配:年齡與經濟世代對薪資公平正義認知。台灣政治學刊,23(1),103-158。doi:10.6683/TPSR.201906_23(1).0003
    張桐銳(2018)。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年金保險化-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改革評析。東吳法律學報,30(1),33-87。
    張紹勳(1997)。專科生人格特質、職業定向、職業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管理評論,16(2),111-138。doi:10.6656/MR.1997.16.2.CHI.111。
    彭莉惠、熊瑞梅(2011)。性別信仰對科系與職業選擇之影響:以台灣為例。社會科學論叢,5(1),85-138。doi:10.30401/RSS.201104_5(1).0003。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惠芳(2008)。在組織變革環境下賦權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檢視內外控傾向與知覺心理契約違反之干擾效果。臺大管理論叢,18(2),1-26。doi:10.6226/NTURM2008.18.2.1
    郭嘉博、余明助、林豪傑、王議賢(2015)。影響部屬知覺不當督導的原因:心理契約違反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5(2),25-45。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編)(2019)。107年度委託辦理「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精算評估報告書。台北:勞動部。
    勞動部。職類別薪資動態調查動態查詢/107年~109年職類別薪資資料,2021年8月8日取自:https://pswst.mol.gov.tw/psdn/Default.aspx
    黃紀、張卿卿(2019)。『台灣政經傳播研究』多年期研究規劃:2018年文官定群追蹤網路調查資料(TIGCR-TGBS2018)。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黃忠正(2012)。論世代正義。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0(3),185-209。
    項光勤(2010)。關於認知失调理論的幾點思考。學海,2010(6),52-55。
    傅肅良(1992)。人事管理。三民書局,第15章,553-591。
    曾永清(2015)。教育程度、家庭所得對理財知識與理財行為路徑模式之探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8),49-68。
    詹維玲(2009)。臺灣生命循環消費與退休。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129-159。doi:10.29629/TEFP.200903.0004
    楊通軒(2017)。個別勞工法:理論與實務(5版)。五南書局,第10章,463-480。
    董安琪、謝餘慶(2017)。既患不均,可不患寡、不患貧乎?-從財政永續性與世代間不均的角度看臺灣的年金改革。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8(1),41-73。
    董祥開、簡粲綺、蘇姵文(2017)。公務人力高齡化現象下之人力資源管理對策。文官制度季刊,第11卷第3期,71-103。
    楊婉瑩(2011)。台灣婦運與世代價值差異。政治科學論叢,(49),161-195。
    楊通軒(1999)。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制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39-69。
    銓敘部(2004),銓敘部九十三年人事制度研究改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公務人員退休制度部分改採儲金制之探討。銓敘部。
    銓敘部(2014)。銓敘部與文官制度發展。銓敘部。第4章,327。
    銓敘部(2014)。銓敘部與文官制度發展。銓敘部,第5章,397-398。
    銓敘部。銓敘部新聞稿-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持續朝向永續發展,落實年資制度轉銜制度促進公私人才交流,2021年7月6日取自銓敘部https://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489&Page=6898&Index=1&fbclid=IwAR34eL8UbDI1Js-YeNQxN6RC_xIEr5jS7Hi2uOwQ4H1RhAngAEUL5LmVYl4
    銓敘部全球資訊網。公教人員退休金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相關事宜說帖。https://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701&Page=3956&Index=1
    監察院(2020)。監察院新聞稿-法官體力衰退不適審判的強制退休,未有違憲之虞。惟現行法官退養金制度,則以加給自願退休法官最高140%月退休金之退養金,使退休所得最高達同俸級現職法官每月俸給之98%,相較同為公務員之公教人員請領之退休所得替代率僅為45%至62.5%,制度設計如何始稱合宜妥適,監察院建請實宜立於與軍公教年金改革之思考,斟酌國家財政負擔,為更整體合理衡平之考量,2021年8月21日取至監察院: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18072
    廖義男(2018)。受憲法制度性保障之公務員法制度之核心理念與價值--兼評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有關退休金規定。法令月刊,69卷5期, 129-153。
    蔡宗珍(2011)。退休公教人員優惠存款措施之法律關係及相關信賴保護爭議析論。臺大法學論叢,40(1),99-138。
    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QA及文宣:推動年金改革,邁向永續臺灣,2021年3月20日取自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https://pension.president.gov.tw/
    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2021)。改革方案>2017年金改革方案(草案)> 年金改革後的退休所得(公教人員),2021年7月4日取自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https://pension.president.gov.tw/
    蕭阿勤(2004)。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1-58。
    鍾燕宜、陳景元、林瑞卿(2008)。志願工作者心理契約違反對工作滿意及離職意向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8(2),61-86。
    繆敏志、林少龍(2015)。工作要求與控制的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與熱忱之影響:社會支持功能之角色。管理與系統,22(3),339-359。
    龐寶宏(2017)。年金改革之另立基金與世代正義。聯大學報,14(1),103-118。
    龎寶宏(2018)。從世代正義之世代代理問題理論檢證臺灣年金改革之世代公平性。聯大學報,15(1),97-112。
    蘇真慧、周冠菱(2020)。公務人員理財規劃與商業年金保險需求-以臺中市為例。壽險管理期刊,33(4),24-25。



    外文文獻
    A1bert deRhoode (1913), Pensions as wag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 287.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92643 :15-31.
    Cheng, K. C. (2014). The impact of level of sunk cost and locus of control on the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investment: mediated effect of risk perception. 管理學報, 31(4), 371-388.
    Lub XD, Blomme RJ and Bal PM (2011).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 new deal for new generations. Advances in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7: 109–130.
    Morrison, E. W., & Robinson, S. L. (1997). 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 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226–256.
    MacNeil, I. R. (1985).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4 (4): 483-525.
    Modigliani, Franco (1966).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the Demand for Wealth and the Supply of Capital. Social Research. 33 (2): 160–217.
    Mannheim, Karl.(1952)“The Problems of Generations.”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d. Paul Kecskemeti.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6-320.
    Mussagulova, Assel & Chen, Chung-An & Dong, Hsiang-Kai. (2021). Confronting Pension Reform: Public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Negative Perception, Regre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SM.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0.1177/0734371X211011640.
    Pierers,D.(2006), Social Secur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Netherland: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Bv.3-8.
    Robinshon,S.L., & Morrison, E.W.(2000).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viol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Oragnizational Behavior, 21,525-546.
    Robinson. S.L.. Kraatz. M.S., & Rousseau, DM.(1994). Changing oh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 137-152.
    Rousseau, D. M.(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organization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 121-139.
    Schulz, J., & Carrin, G. (1972). The Role of Savings and Pension Systems in Maintaining Living Standards in Retirement.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7(3), 343-365. doi:10.2307/145088
    Schein, E. H. (1965).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mith, A. (1759).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https://www.ibiblio.org/ml/libri/s/SmithA_MoralSentiments_p.pdf
    Turnley, W. H., Bolino, M. C., Lester, S. W., & Bloodgood, J. M. (2003).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ulfill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rol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 187-206
    Wagner, G. (1994), Möglichkeiten des „Sozialversicherungsstaates“ — Prinzipielles und Reformvorschläge an den Beispielen Gesundheits- und Umweltvorsorge,in T. Olk and B. Riedmuler.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22-93496-3_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692102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2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412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601.pdf4049KbAdobe PDF21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